黄晓辉,李沛雨,公 磊,张 楠. 复杂性腹膜后肿瘤涉及的解剖学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18-821. https://doi.org/
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可累及不同部位,位于上腹部的手术难度较下腹部大,右侧较左侧难度大,其中以右上腹部手术难度最大。解剖位置是手术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肿瘤的血供情况及肿瘤形态,肿瘤的大小并不是决定因素。其中右上腹腹膜后肿瘤涉及的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包括十二指肠、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腰静脉等。对腹膜后肿瘤,既不要轻易放弃,也不可盲目分离切除,应在充分了解解剖结构的前提下,不断在手术实践中积累经验,使病人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侯英勇,蒋冬先. 腹膜后肿瘤术前病理学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26-829. https://doi.org/
随着临床综合治疗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对腹膜后肿瘤,尤其是复杂性腹膜后肿瘤,术前即获取穿刺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甚至分子病理学诊断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穿刺组织上,通过常规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以及基于PCR的分子病理技术,获得肿瘤类型、分子靶点以及药物敏感性化疗靶标等信息,为腹膜后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使病人更好地从综合治疗中获益,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舒 畅,王 暾. 复杂性腹膜后肿瘤累及大静脉术前影像评估及外科处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33-835. https://doi.org/
累及大静脉的复杂性腹膜后肿瘤是临床处理棘手的问题,手术中易导致大出血,手术难度大。术前应进行详细的影像学分析,评估切除瘤体和受累血管的可行性,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采用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分离被肿瘤累及的大静脉,或切除受肿瘤累及的血管,必要时行血管重建术,以达到彻底切除病变的目的。术后妥善处理,保持受累及的血管长期通畅,避免远端脏器回流障碍,均有助于提高腹膜后肿瘤的切除率,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王亚农. 复杂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的若干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35-838. https://doi.org/
腹膜后肿瘤常侵犯邻近脏器或与邻近脏器紧密粘连,尤其是高度恶性的腹膜后软组织肉瘤以及复发性肿瘤。对此类复杂性腹膜后肿瘤往往需要行联合脏器切除,来达到降低局部复发、提高存活率的目的。术前应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术中需对肿瘤完整切除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中线区重要血管旁入路以及先分离受累脏器再进行肿瘤和脏器联合整块切除的方法,不仅解剖清晰、R0切除的成功率较高,而且可防止脏器副损伤、避免或减少大出血的发生。
李 强1,王茂强2. 影像介入在腹膜后肿瘤诊疗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38-840. https://doi.org/
腹膜后肿瘤是原发于腹膜后间隙的非器官来源的恶性及良性肿瘤。腹膜后肿瘤往往体积巨大且常侵犯周围脏器和大血管,使手术切除困难。目前,对腹膜后肿瘤介入诊疗主要包括:(1)通过血管造影术了解肿瘤的血液供应来源、侵犯血管情况。(2)外科术前对富血供肿瘤进行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切除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3)腹膜后肿瘤切除常需进行血管移植、重建,术后移植血管狭窄时须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4)肿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时,可进行急诊栓塞止血治疗。(5)对无法手术的腹膜后肿瘤,在影像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可以减轻瘤负荷,缓解临床症状。
周宇红a,陆维祺b.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姑息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50-853. https://doi.org/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RPS)复发或转移后的治疗非常棘手,对于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病人的姑息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大多数RPS病人在他们疾病的进展过程中都将面临选择姑息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最常用的姑息治疗手段。一些病人通过合理的治疗后获得症状的缓解或生活质量的改善。当复发或转移的RPS选择进行姑息手术或放化疗时,应充分评估治疗的意义,平衡治疗获益及毒性反应。治疗肿瘤相关的疼痛、贫血、恶液质和短肠综合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裕隆,张信华. 腹膜后胃肠间质瘤外科处理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53-855. https://doi.org/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腹膜后GIST的生长类型少见,没有固定术式,应该根据GIST手术原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应具体病例制定手术方案。结合靶向药物的术前辅助治疗,认真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对提高手术切除率,保存脏器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刘颖斌1,全志伟1,彭淑牖2. 胰头癌行胰腺全系膜切除的理念与争议[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56-858. https://doi.org/
阴性切缘是胰头癌手术切除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已被广泛接受,而胰腺系膜是导致切缘阳性最主要的部位。尽管胰腺系膜和胰腺全系膜切除理念存在着争议,仍有报道显示胰腺全系膜切除在胰后方清扫和提高R0切除率方面有确切优势。我们相信胰腺全系膜切除是全新的理念,其临床应用有希望改善胰头癌病人预后,但仍需后续大样本量研究以提高该术式在胰头癌手术中的科学依据支持强度。
吴文广1,吴向嵩1,李茂岚1,杨桂华1,丁琦晨1, 翁 昊1,丁 倩1,张 林1,曹 阳1,包润发1,束羿俊1,陆建华1,等. 胰头癌行胰腺全系膜切除75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59-862.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胰头癌行胰腺全系膜切除的方法和策略。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共施行胰头癌胰腺全系膜切除75例,手术标本三维空间切缘均行病理检查。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62 min,平均术中出血415 mL。1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53例标本三维空间切缘病理检查达到R0切除,R0切除率为70.7%。结论 胰腺全系膜切除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提高胰头癌R0切除率。
梁瑾瑜,郑艳玲,谢晓燕,吕明德. 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63-865.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基础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腹膜后良恶性肿物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的27例腹膜后肿瘤(良性9例,恶性18例)病人病例资料。总结病变的超声特征,包括大小、形态、回声均匀性、边界、血流以及超声造影特征包括增强形态、均匀性、增强后边界,比较良恶性病变有无差异。结果 腹膜后良恶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均匀性、边界及血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形态(周边向中央增强和中央向周边增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中由周边向中央增强为88.9%,恶性病变中由中央向周边增强为55.6%,良恶性病变增强均匀性和增强后边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能有助于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须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总结。
李剑昂a,韩 序a,方 圆a,赵 婧b,纪 元b,楼文晖a,许雪峰a.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性手术后预后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66-870.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根治性手术后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9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依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命名、分级和分期。通过电话、信件及门诊复诊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存活率,Log-rank检验法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9例病人中,胃神经内分泌瘤6例(G1级和G2级各3例)、胃神经内分泌癌(G3级)43例。肿瘤大小为1.5 cm×2.5 cm×0.5 cm~7.0 cm×8.0 cm×1.5 cm。局限性肿瘤15例、伴淋巴结转移33例、肝转移1例。截至末次随访日,随访率98.0%(48/49),中位随访时间22.2个月。病人中位生存时间43.0(0.2~91.7)个月。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5.7%、50.7%、4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性别和淋巴结侵犯是影响g-NENs病人预后的因素(χ2=6.359,4.03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g-NENs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g-NENs病人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女性g-NENs病人术后较男性具有生存优势。
张雪峰,吕 赤,张 成,蒋会勇,高广荣,李 达,何 淼,吕晨光,李 瑾. 手术机器人行直肠前切除并经肛门拖出直肠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71-873.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手术机器人行直肠前切除经肛门拖出直肠标本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于2012年7~12月间16例直肠肿瘤病人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行直肠前切除并经肛门拖出直肠标本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中男9例,女7 例。13例为直肠癌,2例为直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为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年龄46~84岁,体重指数(BMI)18.8~28.8。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0~610 min,平均(220.4±24.5)min,术中出血量均在50 mL以下,术后排气时间18~74 h,平均(27.3±7.5)h,术后住院时间5~10 d,平均(6.2±2.1)d,每例获取淋巴结2~39枚,平均(18.2±7.6)枚。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4例。所有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无局部手术并发症。结论 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切除直肠并经肛门拖出直肠标本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杨佳华1,2,陈 磊1,董 平1,顾 钧1,李茂岚1,吴文广1,吴向嵩1,等. 清扫No.14v淋巴结对进展期胃下部癌临床意义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74-877.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中临床病理因素对No.14v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No.14v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意义,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15例进展期胃下部癌行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No.14v淋巴结清扫)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No.14v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No.14v淋巴结对于病人生存期的影响。 结果 全组病例No.14v淋巴结转移率(阳性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的总数)为18.41%(37/201),No.14v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病人数/病人总数)为20.87%(24/115)。No.14v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有无No.6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Bormann分型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及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全组病例术后3年平均生存期为40个月。No.14v淋巴结阴性的病人3年存活率为73.67%,No.14v淋巴结阳性的病人3年存活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进展期胃下部癌病人行No.14v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单成祥,张 伟,江道振,王 斌,仇 明.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8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78-880. https://doi.org/
目的 总结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技术操作规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通外科2000-2013年收治的185例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高清视频及术后饮食方案。结果 185例病人均顺利施行腹腔镜抗反流手术(食管裂孔修补+胃底折叠术),无死亡及中转病例。根据术者经验结合高清视频将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分为7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遵循技术操作要点并寻找到特定的解剖标识(如左右侧膈肌脚、食管裂孔等);病人术后禁食1 d,逐步将饮食从清流质过渡到正常。结论 注重识别解剖标志、寻找正确的外科平面并按照技术要点操作,是成功施行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的关键;规范的术后饮食指导对提高病人手术满意率有一定帮助。
田开亮,朱立新,谢 坤,赵红川,刘付宝,赵义军,耿小平. LC联合ERCP/LCBDE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疗效Meta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881-886. https://doi.org/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LCBDE)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S+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通过PubMed、Cochrane 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查找发表于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对比分析LC+LCBDE与ERCP/S+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有9篇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247例病人,其中LC+LCBDE组570例,ERCP/S+LC组497例。结果显示:结石清除率、结石残留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中转开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 CI: 0.93~1.02,P=0.24)、(OR:0.46,95% CI: 0.13~0.62,P=0.23)、(OR:0.89,95% CI: 0.63~1.26,P=0.51)、(RD:0.00,95% CI: -0.01~0.02,P=0.54)、(OR:0.71,95% CI: 0.45~1.12,P=0.1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LC+LCBDE组优于ERCP/S+LC组。结论 LC+LCBDE与ERCP/S+LC两种微创术式有效性及安全性无差异,但前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后者,可能与ERCP/S+LC分阶段手术有关,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好的证据。
吴连东a,王 懿a,陆光生a,刘慧英b,苗 叶b. 回肠Meckel憩室伴黄色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10): 903-904. https://do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