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01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代谢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学分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81-108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1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代谢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学分会. 单孔手术;腹腔镜手术;胃袖状切除术;专家共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81-108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1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专家工作组, 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87-109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2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专家工作组, 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 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87-109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2

  • 院士论坛
  • 夏 锋1, 陈孝平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95-109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3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夏 锋1, 陈孝平2. 重视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肝切除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95-109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3

    《肝脏切除术围手术期多学科临床管理指南(2025版)》的发布是肝脏外科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该指南针对当前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15%~50%)的挑战,旨在构建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其核心亮点在于首次将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提升至核心地位,全面深化了从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到术后康复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同时,创新性引入“预康复”理念,通过术前运动、营养和心理干预主动优化病人状态。指南整合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与最新循证证据,为降低手术风险、改善病人预后提供了权威且实用的系统指导。
  • 述评
  • 王 勇, 杨玉一, 刘金钢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99-1103.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4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王 勇, 杨玉一, 刘金钢.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的争议与挑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099-1103.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4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作为应对青少年重度肥胖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争议与挑战。伦理层面,病人自主权与监护人参与的平衡、特殊群体的手术适用性等需审慎考量。人群选择方面,BMI阈值和术前健康状况等因素的考量标准仍有待进一步厘清,生理、心理等多维度评估增加了决策难度。术式选择上,不同术式的长期效果存在差异,部分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更多研究验证。术后可能面临营养缺乏、骨骼健康负面影响及再手术等问题,青少年的依从性也对长期效果构成挑战。成本-效益虽在长期可能显现,但初期投入较高。这些问题凸显了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需多学科协作及个体化管理的必要性,以更好地适配青少年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健康需求,为提升手术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提供有力保障。
  • 张 鹏, 张忠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04-1107.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5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张 鹏, 张忠涛. 从《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看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趋势[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04-1107.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5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对肥胖症诊疗以及未来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包括对肥胖症更加深入和科学的认识,基于此认识,减重代谢手术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地位将得到强化,并进一步推动肥胖症同质化诊疗的发展。随着减重药物的快速进展,未来肥胖症的解决方案将是通过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肥胖症治疗效果,强化病人获益。而减重代谢外科医师也将需要应对学科发展,拓展知识技能,成为掌握肥胖症各种治疗手段的减重代谢科医师。
  • 专题笔谈
  • 张弘玮, 张 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08-111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6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张弘玮, 张 频.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适用人群选择与值得关注的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08-111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6

    减重代谢手术作为青少年中重度肥胖的有效治疗手段,其成功实施需要系统化管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建议对重度肥胖且伴有相关合并症的年龄≥13岁青少年实施。术前须全面评估发育状态、代谢指标及心理社会因素,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术后管理包括以下重点内容:(1)生活方式重建。把握术后6~12个月行为重塑关键期。(2)营养监测。阶梯式追踪微量营养素水平。(3)心理干预。分阶段实施饮食调整、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训练。(4)特殊问题处理。加强生殖健康指导和随访管理。通过建立医疗-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实施个体化干预策略,确保手术长期效果,促进青少年病人身心全面康复。MDT是保障治疗质量的关键。
  • 李鹏洲1, 高 祥1, 朱利勇1,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12-111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7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李鹏洲1, 高 祥1, 朱利勇1, 2.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的伦理考量与临床决策[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12-111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7

    随着青少年肥胖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减重代谢手术在改善体重与合并症方面显示出明确且可持续的临床获益,但围绕青少年手术伦理决策、成长发育以及医疗公平性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建议采用“伦理-临床一体化”决策框架,即:以“四原则”为轴,落实家长许可+患儿同意;将适应证由“唯BMI”转为表型和风险驱动,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构建成长与骨健康、营养与心理的长期随访和风险预案;主张对BMI≥同龄同性第95百分位数的140%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尽早转诊评估,将胃袖状切除术和Roux-en-Y胃旁路手术作为优选;同时,以公正可及为目标,规范转诊与支付路径,减少污名与延迟。此举可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最大化净获益,提升青少年肥胖治疗的规范性与可及性。
  • 顾 岩, 张 丰, 杨建军, 董文培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16-112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8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顾 岩, 张 丰, 杨建军, 董文培.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失败的处理原则[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16-112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8

    随着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开展的增多,减重代谢手术失败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处理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失败应遵循系统化、阶梯式的原则。以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为核心,在充分评估基础上,明确手术失败的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仍是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治疗失败的基础,必要时可配合减重药物辅助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无效且存在明确手术指征时,可审慎考虑实施修正手术。建立有效的终生随访和支持体系对于保持与提高手术失败青少年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刘 阳, 丘梓睿, 陈文辉, 王存川, 董志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21-112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9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刘 阳, 丘梓睿, 陈文辉, 王存川, 董志勇.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相关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21-112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09

    青少年肥胖病人常伴有心理问题,且治疗依从性较低,故减重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应融入持续的心理行为干预,并构建系统化、终生化的术后随访体系。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参与式心理干预、正念减压法、虚拟现实(VR)辅助治疗等方式可提升青少年肥胖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依从性。术后随访管理须重点关注营养和生长发育情况等,利用远程医疗、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手段,结合多维度激励策略,可有效提升随访依从性,降低体重反弹和营养缺乏等风险。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向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及精准个体化方向发展,为青少年肥胖病人提供更安全、有效且全面的减重外科治疗。
  • 梁 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25-113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梁 辉.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后长期管理的多维度挑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25-113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0

    青少年肥胖发病率持续增高,减重代谢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减重措施。虽然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不全,对于肥胖的危害以及减重代谢手术的理解有限,而且发育阶段需要更多的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而减重代谢手术后可能出现更多的营养挑战以及精神心理问题。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减重代谢手术或生活方式干预的重度肥胖青少年均存在心理健康受损、饮食紊乱以及健康和体重相关生活质量下降的风险。除了活动性精神病、自杀倾向或药物滥用外,这些基线心理社会障碍在进行手术前并不被视为禁忌证。此外,尽管术后体重显著减轻以及合并症情况有所改善,但术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术后很可能保持不变或短暂缓解。术后需要更多的关注心理精神问题以及营养挑战,术后的饮食障碍以及随访需要多学科和家长共同参与管理。
  • 伍振鹏, 高志光, 吴丽娜, 杨景哥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31-1133.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1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伍振鹏, 高志光, 吴丽娜, 杨景哥. 基于家庭-医院协同管理模式探讨家庭参与度对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后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31-1133.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1

    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后依从性管理是一项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的系统工程,家庭作为最核心的支持系统,其参与度直接决定手术长期效果。家庭-医院协同管理模式通过术前共建认知、术中强化支持、术后动态随访,将家庭的情感与行为支持转化为青少年的依从性动力,同时以医院的专业能力为家庭提供科学指导,形成“1+1>2”的管理效能。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理解家庭的现实困境,才能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协同生态,为青少年肥胖的长期防治提供坚实保障。
  • 孙 灿, 隗永秋, 李 鹏, 张澍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34-113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2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孙 灿, 隗永秋, 李 鹏, 张澍田. 应用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肥胖的现状与挑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34-113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2

    青少年肥胖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对部分重度肥胖青少年效果有限,外科减重手术效果显著,却存在创伤大、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内镜下减重手术为青少年肥胖治疗提供了微创、可逆、有效的新选择,填补了生活方式干预与外科手术之间的治疗空白。未来青少年内镜减重治疗领域将朝着“精准化”“系统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全程管理体系,通过心理支持和家庭参与提升整体健康结局。
  • 论著
  • 彭 刚, 张弘玮, 王 晨, 班旭彦, 许 听, 张 频, 狄建忠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37-114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3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彭 刚, 张弘玮, 王 晨, 班旭彦, 许 听, 张 频, 狄建忠.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青少年重度肥胖中期代谢结局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37-114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治疗青少年重度肥胖的中期代谢结局及营养状况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SG的93例重度肥胖青少年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年的体重变化、糖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铁缺乏、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的动态变化。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纵向数据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93例病人,术后1、2、3年分别有64、49、33例获得随访数据。术后2年平均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达99.7%。平均HbA1c由术前的6.2%降至术后2年的5.0%,HOMA-IR由11.6降至3.6(均 P<0.001)。铁缺乏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 P=0.002),由基线的6.5%升至术后3年的33.3%;贫血发生率同样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 P=0.015),在术后3年达到24.2%。术前达91.4%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在术后呈持续下降趋势(趋势 P<0.001)。结论    对于重度肥胖青少年病人,LSG能带来显著且持久的体重减轻及代谢改善,但术后铁缺乏及临床性贫血的风险显著增加,故应对病人进行长期、系统的多学科营养监测与管理。
  • 臧 燕1, 杨宁琍1, 赵 康2, 付中敏2, 宋雅婷1, 梁 辉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42-1147.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4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臧 燕1, 杨宁琍1, 赵 康2, 付中敏2, 宋雅婷1, 梁 辉1.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后运动干预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42-1147.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4

    目的    探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运动干预对减重代谢手术后青少年运动行为及相关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收治的减重代谢手术后4周进入随访管理阶段的青少年肥胖病人共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运动管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6周的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运动干预,围绕认知建构、行为执行与环境支持展开。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活动水平、身体成分、心理社会结局。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高强度活动时间(P=0.027)、步数(P=0.010)、BMI(P=0.037)、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P=0.024)、体肌肉率(P=0.043)、生活质量(P=0.016)以及锻炼行为意向(P=0.038)均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热量消耗、活动时间、体脂率、运动自我效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运动干预有助于提升减重代谢手术后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和心理社会功能,且具备良好的可行性、适应性,可为该人群术后健康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 林暐乔1, 钱 涛1, 李慧亮1, 刘子葳1, 高顺良1, 白雪莉1, 马 涛1, 2, 梁廷波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48-115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5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林暐乔1, 钱 涛1, 李慧亮1, 刘子葳1, 高顺良1, 白雪莉1, 马 涛1, 2, 梁廷波1. 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单中心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48-115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5

    目的    分析远端胰腺切除术(DP)术后迟发性出血(DPPH)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转归,以指导临床决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63例DP术后发生DPPH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的胰腺术后出血分级标准进行分组:B级DPPH 29例(ISGPS-B组),C级DPPH 34例(ISGPS-C组)。评估其相关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结果    63例病人中行保留脾脏的DP 22例(Kimura术19例、Warshaw术3例),行联合脾脏切除的DP 41例。DPPH相关死亡5例(7.9%)。C级DPPH伴有前哨出血21例(61.8%)。ISGPS-C组临床相关胰瘘及腹腔感染发生率高于ISGPS-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1% vs. 75.9%,P=0.039;55.9% vs. 24.1%,P=0.020)。34例(54.0%)DPPH的出血部位得到明确定位,主要为胃十二指肠动脉(7例)、脾动脉(6例)、门静脉系统(6例)等。增强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出血的定位成功率分别为31.0%(13/42)及60.9% (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DSA下血管介入栓塞的止血成功率为80.0%(12/15),再手术的止血成功率为69.2%(1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3例DPPH(1例脾动脉残端出血、2例腹腔干出血)行DSA下腹腔干介入栓塞,术中造影检查均提示肝动脉血供良好,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    胃十二指肠动脉是DP术后出血的常见部位之一,术中须重视保护;DSA可作为DP术后DPPH的首选诊断及治疗策略。
  • 孙泽芳1, 2, 张译之3, 余 艳4, 李嘉荣1, 2, 郭 蓉1, 2, 刘柏岐1, 2, 林嘉晏1, 2, 曹昕彤1, 2, 陈 璐1, 2, 申鼎成1, 2, 刘志勇5, 周建亮3, 黄耿文1,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55-116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6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孙泽芳1, 2, 张译之3, 余 艳4, 李嘉荣1, 2, 郭 蓉1, 2, 刘柏岐1, 2, 林嘉晏1, 2, 曹昕彤1, 2, 陈 璐1, 2, 申鼎成1, 2, 刘志勇5, 周建亮3, 黄耿文1, 2. 宏基因捕获法二代测序动态检测在合并长程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胰腺炎中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55-116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6

    目的 探讨宏基因捕获法(MetaCAP)二代测序技术连续动态检测在合并长程器官功能衰竭(Pro-OF)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4年1月至202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和重症医学科、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65例合并Pro-OF的SAP病人,行外周血MetaCAP连续动态检测(1次/周),分析其诊断效能及预后价值。结果 65例Pro-OF病人共进行101次血 MetaCAP检测,阳性率为51.5%(52/101),较传统血培养阳性率(25.7%)显著增高(P=0.005)。血MetaCAP病原检测结果与各部位微生物培养结果的相符率达90.9%,与胰周积液和呼吸道标本的相符率分别为85.2%和67.9%。器官衰竭时间>2周时,血MetaCAP阳性率由27.5%增高至61.1%,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未呈现类似变化。26例MetaCAP连续动态检测病人中,检测结果呈持续阳性者的病死率较持续阴性者明显增加(58.8% vs. 11.1%,P=0.036)。结论 SAP病人器官衰竭持续时间越长,血流感染风险越高;血MetaCAP连续动态检测不仅可以精确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而且对合并Pro-OF的SAP病人具有重要预后价值。
  • 张荣华1, 石玉龙1, 刘景磊1, 井海燕2, 孙 丛3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61-1167.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7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张荣华1, 石玉龙1, 刘景磊1, 井海燕2, 孙 丛3. 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附单中心80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61-1167.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7

    目的 探讨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临床特征以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4年1月山东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0例腹壁AF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对其手术情况、近远期疗效、病理特征、复发影响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例(5%)病人行单纯肿瘤切除,69例(86.25%)病人行根治性肿瘤切除+腹壁重建术,5例(6.25%)病人行肿瘤联合器官切除+腹壁重建术,2例病人行肿瘤切除+自体组织移植+腹壁重建术。手术时间为165(25~725)min,术中失血量为35(5~250)mL。术后2例(2.5%)病人发生腹壁感染,3例(3.75%)发生腹壁疝或腹壁膨出。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60(7~163)个月。复发3例,复发率为3.8%。所有病人中63例完成腹壁功能分级评分,87.3%的病人无明显体力活动受限(腹壁功能分级为4或5级)。1例(1.25%)病人因多次手术后肿瘤迅速增大侵犯腹腔内多器官而死亡。复发型AF和切缘阳性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型AF是术后再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 结论 腹壁AF好发于青年女性,且多数有腹部手术史,复发型AF术后易再复发;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腹壁重建是治疗腹壁型AF的安全、可行方法。
  • 常 远, 白 杨, 李国宾, 孙振强, 王玉行, 张振飞, 宋军民, 袁维堂, 胡军红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68-1173.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8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常 远, 白 杨, 李国宾, 孙振强, 王玉行, 张振飞, 宋军民, 袁维堂, 胡军红. 改良Bacon术与一期结肠肛管吻合联合末端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68-1173.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8

    目的 比较改良Bacon术与一期结肠肛管吻合联合末端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631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Bacon手术(改良Bacon组)和一期结肠肛管吻合联合末端回肠造口(一期吻合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进行组间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肛门功能。应用Kaplan-Meier曲线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631例病人中,342例配对成功,两组各171例。匹配后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一期吻合组相比,改良Bacon组病人两次手术时间均相对更短[第1次:(170.2±13.7)min vs. (191.9±17.4)min,t=-12.821,P<0.001;第2次:(45.3±5.0)min vs.(66.3±6.7)min,t=-32.693,P<0.001],两次手术后疼痛评分均更低[第1次:3(2,3)分 vs. 5(4,5)分,Z=-11.663,P<0.001);第2次:2(2,3)分 vs. 5(4,5)分,Z=-14.334,P<0.001)],第2次手术出血量更少[10(10,15)mL vs. 15(15,20)mL,Z=-11.495,P<0.001],总手术费用更少[(91 845±11 109)元 vs.(110 838±8744)元,t=-17.568,P<0.001],第2次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更低(Z=-2.193,P=0.028);而在第1次手术出血量、第1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肛门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5、0.208,P=0.593、0.648)。结论 改良Bacon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经济、有效的手术方式,适用于有保肛需求且不愿造口的低位直肠癌病人。
  • 刘帛岩, 邹贵军, 晏 阳, 李松岩, 杜晓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74-117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9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刘帛岩, 邹贵军, 晏 阳, 李松岩, 杜晓辉. 移动操作平台远程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临床初步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74-117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19

    目的 探讨移动操作平台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24-11-0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结直肠外科应用移动操作平台远程实施1例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人女性,48岁,术前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升结肠)中分化腺癌。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 h 57 min,术中出血约50 mL,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中双向网络平均延迟40 ms,无断网、丢帧、网络攻击等事件,手术过程流畅,无明显延迟感。病人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淋巴结清扫彻底,肠系膜完整,环周切缘及近远端切缘均未见癌。结论 基于移动操作平台完成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网络信号稳定、操作流畅,值得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 文献综述
  • 春万顺1, 汪 和1, 胡梦杰1, 梅紫暄1, 王天爱1, 龚 铖2, 潘定宇2, 李 震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77-118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春万顺1, 汪 和1, 胡梦杰1, 梅紫暄1, 王天爱1, 龚 铖2, 潘定宇2, 李 震2. 减重药物在青少年肥胖病人中应用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77-118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0

    近年来,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为代表的减重药物,为青少年肥胖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其通过靶向食欲调控中枢或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显著改善青少年肥胖的临床结局。不仅能有效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问题。然而,其长期安全性、成本可及性及个体化用药策略仍需完善。未来需推进长期随访研究,建立真实世界数据库以支持个体化用药。药物治疗应协同生活方式干预,构建“家庭-医疗-社会”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实现青少年肥胖的精准防控。
  • 景文潇1, 刘雨辰2, 王明刚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81-118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1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景文潇1, 刘雨辰2, 王明刚2.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慢性疼痛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81-118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1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慢性疼痛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包括手术技术、网片使用以及病人个体差异等因素。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更有利于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同时,性别、年龄等病人因素对疼痛的感受和恢复也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麻醉阻滞以及微波消融术等均有一定积极效果,同时也可通过手术缓解改善疼痛症状。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术后慢性疼痛的详细机制,并开发更精确的预测模型识别高风险病人,以便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改进手术材料和技术、优化疼痛管理策略等,将对提高病人术后恢复质量和减轻疼痛症状起到关键作用。
  • 张维志1, 刘连新1,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86-119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2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张维志1, 刘连新1, 2. 肝细胞癌综合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86-119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2

    肝细胞癌是我国重点攻坚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仍有待提高。早期诊断与分期导向的全程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对于早期病人,根治性手术仍是实现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术后辅助治疗策略日益趋向精准化与个体化。中晚期肝癌则强调转化治疗以及局部与系统治疗的联合应用。近年来,系统治疗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也不断重塑着肝癌的治疗格局。目前,晚期肝癌的治疗模式已逐渐演变为以免疫治疗为基石的联合治疗。肝癌综合治疗正呈现出“局部治疗精准化、系统治疗前移化、全程管理个体化”的趋势。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下,结合肿瘤分期、分子特征及病人全身情况等多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进一步提升肝癌病人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 讲座
  • 孙凌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91-120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3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孙凌宇. 从胚胎学与膜解剖理解完整胃系膜切除手术[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10): 1191-120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10.23

    在胃癌外科领域,胃系膜切除的手术理念及原则正处于实践探索中。基于胃的胚胎发生学和膜解剖理论来理解胃的腹侧系膜与背侧系膜的发生、融合筋膜的形成、血管走行变化和淋巴结归属,遵循完整胃系膜切除的手术理念,通过整块切除胃系膜同时保留其内的胰腺及主干血管,可以实现规范化的D2淋巴结清扫。完整胃系膜切除理念有望发挥与全直肠系膜切除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相似的作用,推动胃癌手术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