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种植体支抗协助推上颌磨牙向远中
    段银钟
    2009, 2(10): 577-581 . 
    摘要 ( )  

    提要: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是口腔正畸学临床方面的专项技术,是临床医务人员的热门话题。由于临床副反应明显,常使其疗效不佳。近年来,种植体支抗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尤其是协助推磨牙向远中,使副反应显著降低,更好地保证了推上颌磨牙远移的效果。本文讨论了种植体支抗协助推上颌磨牙的背景和思路以及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叙述了矫治器的设计与制作,并用典型病例加以说明,最后对种植体支抗协助推磨牙向远中移动的疗效进行临床评价。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治疗
    白玉兴,张栋梁
    2009, 2(10): 581-584 . 
    摘要 ( )  

    提要:随着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前方牵引以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骨性前牙反牙合受到了广大正畸医生的关注。借助种植体支抗形式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可将矫形牵引力直接作用于上颌骨,在矫治骨性上颌发育不足的同时,极大地避免了传统前方牵引方法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不利的牙性变化。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和回顾:种植体支抗辅助前方牵引的实验研究;临床常用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的方法和种类;传统牙性支抗的前方牵引与种植体支抗辅助前方牵引的疗效比较等。

    种植体支抗在磨牙矫治中临床应用
    寻春雷,曾祥龙
    2009, 2(10): 584-587 . 
    摘要 ( )  

    提要:目前对磨牙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使得正畸医生对错牙合机制的认识和矫治设计的理念正在发生某些改变。而针对主要由磨牙问题形成的错牙合畸形进行的磨牙矫治,无论是在设计思想还是矫治手段上,都是一类棘手的难题。近年来,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有助于在解决这类难题时提供崭新的思路。本文概述种植支抗和磨牙矫治的结合带给正畸设计和治疗理念上的变化。

    微小种植体支抗临床操作
    刘鑫
    2009, 2(10): 588-590 . 
    摘要 ( )  

    提要:本文通过对微小种植体植入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及医嘱的论述,介绍了微小种植体植入临床操作的整个过程。以期为正畸医生在临床正确使用微小种植体提供一定参考。

    专家经验谈
    牙髓腔钙化及治疗
    仇丽鸿,都婷婷
    2009, 2(10): 591-594 . 
    摘要 ( )  

    提要:在牙髓病的治疗中,牙髓腔钙化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常常妨碍根管治疗术的顺利进行。近20多年来,随着根管治疗术的普遍发展,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新器械的应用为临床上牙髓腔钙化的处理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了解钙化的成因、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提高根管治疗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专家讲座
    功能性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
    周洪
    2009, 2(10): 595-599 . 
    摘要 ( )  

    提要:结合矫治下颌后缩畸形的常用功能性矫治器在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现状,简要阐述了此类矫治器的分类、特点、工作原理、矫治效果及适应证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临床如何合理选用功能性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论著
    斜向载荷下下颌KennedyⅠ类缺失冠外附着体义齿支持组织应力分析
    牟雁东1,樊瑜波2,3,刘展3
    2009, 2(10): 600-602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斜向载荷下采用不同基牙数目时下颌后牙双侧游离缺损冠外附着体义齿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2005年选取一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头部CT(取下颌牙槽骨部分)和离体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CT扫描图片。建立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斜向载荷作用下采用不同基牙数目时,基牙牙周组织及缺牙区牙槽嵴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 斜向载荷下,末端基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主要位于颊舌侧的牙颈部,随着基牙数目的增加,基牙牙周组织及缺牙区牙嵴的最大应力值都呈下降趋势,基牙由1颗增加至2颗时,应力明显下降,当基牙增加至3颗时,应力的下降量明显减少。结论 在下颌游离缺损修复中,斜向载荷下冠外附着体义齿支持组织应力的减少与基牙数目的增加不完全成比例,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联合基牙的数目。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疗效研究
    郑晓涛,王恒琨,王仁欣
    2009, 2(10): 603-605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钠关节上腔和关节下腔注射在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9年2月威海市立医院口腔门诊适合注射透明质酸钠的46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例采用关节下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照组21例采用关节上腔注射,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 张口度对照组平均增加(0.96±0.13) cm,试验组平均增加(1.28±0.09)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关节疼痛对照组平均缓解(23.43±9.62)mm,试验组平均缓解(29.08±10.51)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3个月至6个月的症状改善进行比较,张口度对照组变化为(0.01±0.03)cm,试验组为(0.08±0.0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疼痛改善对照组为(1.64±0.56)mm,试验组为(4.24±0.7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透明质酸钠关节上、下腔注射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确有疗效,关节下腔注射较上腔注射对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改善张口度的效果更为明显,且对疼痛缓解的作用时间更持久。

    局部应用牙周抑菌剂治疗急性牙龈炎、牙周炎疗效观察
    秦立芳1,李林可2
    2009, 2(10): 606-607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复方中药制剂——牙周抑菌剂局部用药治疗急性牙龈炎、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口腔内科门诊就诊的急性牙龈炎、牙周炎患者24例(170颗患牙)随机将患者左右两侧患牙分为试验组(牙周抑菌剂组,85颗牙齿)和对照组(碘甘油组,85颗牙齿),分别局部给牙周抑菌剂或碘甘油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牙牙周相关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进行测量,并对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的牙周相关指标及有效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用药前后试验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自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两组PD(t =3.257,P< 0.05)、GI(χ2 =7.673,P<0.05)、SBI(χ2 =9.899,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牙周抑菌剂较碘甘油对牙周急性炎症者的PD、GI、SBI改善更明显;用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PL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026,P >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7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528,P < 0.01)。结论 牙周抑菌剂较碘甘油对牙周急性炎症的消炎抑菌作用更优。

    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20例临床观察
    邱伟芳1a,邓文正1a,廖明华2,蔡永林1b,郭庆1a,廖宗生3,谭汉提4
    2009, 2(10): 609-611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到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I类双颌前突患者共20例,按就诊顺序将患者牙弓的4个区左右配对随机分组,单数患者牙弓的左上区和左下区为试验组,右上区和右下区为对照组;双数患者分组与之相反。试验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舌侧弹性牵引关闭间隙,对照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牵引关闭间隙。测量间隙关闭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间隙关闭速度为每月(0.98 ± 0.03)mm,对照组为每月(0.79 ± 0.03)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尖牙牙根和牙槽骨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速度快,费用少、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口腔医学史话
    《晋书》中关于唇裂修补手术的记载
    李刚
    2009, 2(10): 611-611 . 
    摘要 ( )  
    论著
    两种X线重叠测量法测量功能矫治后骨、牙性改变比较研究
    黄臻,伍军,郑莹,桑婷
    2009, 2(10): 612-614 .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使用两种X线头影重叠测量方法对骨性Ⅱ类错牙合功能矫形治疗后磨牙关系骨、牙性改变的测量效果。方法 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江西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14例经功能矫形治疗的病例,对其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以Bj?rk和Johnson 两种X线重叠测量方法,分别对所有患者磨牙关系骨、牙性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腭平面相对前颅底结构未发生旋转且下颌无明显整体旋转;Johnson分析法与Bj?rk分析法对磨牙关系骨性、牙性改变比较时,上、下颌骨性与上、下颌牙性的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功能矫形治疗后磨牙关系上、下颌的骨性和牙性改变测量分析时,两种X线重叠测量方法可能会产生相近的效果;针对性地选择Johnson分析法可使功能矫形治疗后的磨牙关系骨、牙性改变测量分析更为简捷。

    PCR法检测正畸治疗中伴放线放线杆菌临床价值研究
    2009, 2(10): 615-617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PCR方法检测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89例,其中55例正畸治疗至少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组,34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记录牙龈炎症指数,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或龈沟液标本,应用PCR方法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 矫治组的伴放线放线杆菌阳性率为52.73%,与对照组(14.71%)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伴放线放线杆菌的阳性率与牙龈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 = 0.967)。结论 PCR方法可用于检测龈沟液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准确可靠。

    光动力疗法治疗牙周病模型大鼠效果观察
    栾秀玲1,马卫东1,秦艳利2,毕良佳3
    2009, 2(10): 618-620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牙周病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5—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对16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用细菌结扎线建立牙周病模型。6周后,将建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8只),分别施以洁治刮治、光动力(1mg/mL甲苯胺蓝+12J/cm2二极管激光)治疗。每只鼠左侧进行治疗,右侧不进行治疗(阴性对照)。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细菌均明显减少, 细菌菌落数从(1683±7.79)个、(1580 ±11.17)个分别减少为(67.32±6.06)个和(67.34±5.48)个(均P<0.001)。两种方法治疗后细菌菌落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动力组和洁治组的对照组,其菌斑指数(PI)和牙龈出血指数(BI)分别为2.6±1.1和2.3±1.0;而对于光动力组和洁治组的治疗组PI和BI分别为1.9±0.8和1.8±0.7。病理切片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结论 光动力疗法能够有效治疗牙周病。

    Carisolv伢典化学-机械去腐法治疗深龋临床疗效研究
    梁保刚,张桂荣,赵奇
    2009, 2(10): 621-622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Carisolv伢典凝胶化学-机械去腐法治疗深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沈阳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深龋患者84例(102颗患牙),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 Carisolv组和对照组,Carisolv组应用Carisolv伢典凝胶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对照组常规高速手机机械去腐制备洞型,1年后复诊,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Carisolv组术后1年成功率为98.1%,与对照组(8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arisolv伢典化学-机械去腐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去腐技术,在深龋治疗过程中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对甲基丙烯酸树脂基托试件消毒方法对照研究
    黄静,陈小冬
    2009, 2(10): 623-625 . 
    摘要 ( )  

    摘要: 目的 评价无菌操作、蒸汽清洗机清洗、超声波清洗机清洗、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4种处理方法对树脂基托试件的消毒效果。方法 2009年2—6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制备30 mm×20 mm×2.6 mm的丙烯酸树脂试件30个,随机选6个为B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剩余24个常规打磨抛光后随机分成A、C、D、E 4组每组各6个试件。A组为对照组,C、D、E组分别经过蒸汽清洗10 s、超声清洗5 min、2%戊二醛浸泡30 min后,取样细菌培养,观察菌落数量和种类。 结果 C、E组的平均菌落数小于1(即杀菌对数值≥3.00),B、D组为1.67、1.75;A组与其他4组的菌落数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菌操作、蒸汽清洗机清洗、超声波清洗机清洗、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4种处理方法对树脂基托试件的消毒均有效;2%戊二醛和蒸汽清洗机组消毒合格,超声清洗组和无菌操作组消毒不合格;2%戊二醛和蒸汽清洗组的消毒效果最好,其次为超声清洗组、无菌操作组。

    前方牵引器治疗对上气道影响30例观察
    李宁,刘兵,隋健夫
    2009, 2(10): 626-627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上颌前牵引治疗对气道的影响。方法 对2002—2008年在解放军202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行前方牵引器治疗,通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气道的变化。结果 上颌骨A点前移,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角)增加,上颌切牙唇侧倾斜,下颌切牙舌侧倾斜,鼻咽腔气道两个测量点分别平均增加(2.71±0.05) mm 和(3.03±0.33) mm,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牵引治疗对鼻腔气道有影响,但是对口咽腔气道没有影响。

    短篇论著
    人工种植牙患者临床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
    孔存英
    2009, 2(10): 628-629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种植义齿患者在初诊当日和术前的临床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方法 选择2006年3月15日至2009年3月15日在济宁口腔医院接受人工种植牙修复治疗的246例女性患者,在其初诊当日和术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并根据这些患者初诊当日和术前的临床心理活动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调查结果,并与中国常模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患者在初诊当日和术前的临床心理活动特点及其对策。结果 人工种植义齿患者初诊时,性格内外向方面高于中国常模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者4种临床心理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乐观合作型(初诊时占32.5%、术前占47.2%);疑虑型(初诊占62.5%、术前为0);紧张恐惧型(初诊为0、术前占52.8%);认识偏差型(初诊占5.0%、术前为0)。结论 在进行人工种植义齿修复临床工作时,应重视患者的心理行为类型及特点,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输导。

    综述
    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牙槽突裂修复中应用
    薛燕虹综述,王予江审校
    2009, 2(10): 630-632 . 
    摘要 ( )  

    提要:牙槽突裂二期植骨术后,移植骨的再吸收是常见并发症,骨量的不足也为其后的序列治疗带来困难。怎样减少或避免移植骨的再吸收是目前牙槽突裂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牙槽突裂修复中,包括将引导组织再生膜应用于二期骨移植中,评价其在减少骨再吸收方面的作用;以及单独应用引导组织再生膜修复牙槽突裂,评价其不通过骨移植修复牙槽骨缺损的效果及可行性;同时进行对比研究,并讨论了如何选择引导组织再生膜。本文就近年来利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双颌前突矫治
    王博综述,刘红彦审校
    2009, 2(10): 633-635 . 
    摘要 ( )  

    提要:双颌前突是指上、下颌骨同时前突的一类错牙合畸形,主要是由上下颌发育过度或上下牙弓突度过大引起。临床上较为常见,矫治难度较大。本文从双颌前突的主要特征、病因机制、软硬组织侧貌、矫治、矫治后保持与复发等各方面进行综述。

    经验交流
    外伤性脱位牙再植术的临床体会
    杨红良1,翟军2,韩淑芬2
    2009, 2(10): 636-636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修复学(9)覆盖义齿

    杨晓东
    2009, 2(10): 637-638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