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后牙种植的颌间距离调整及修复体的冠-种植体比例
    孙为,施斌
    2009, 2(11): 641-643 . 
    摘要 ( )  

    提要:随着种植义齿治疗牙缺失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种植义齿的修复设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后牙区种植义齿修复设计时颌间距离的调整,及修复体的冠-种植体比例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做一综述。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邓飞龙
    2009, 2(11): 644-646 . 
    摘要 ( )  

    提要:口腔种植在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中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性、稳定性及美观性。尽管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临床上仍出现一些影响种植体存活时间和使用效果的并发症。其中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作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严重影响种植体的成功率及存活率。本文就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处理的办法。

    牙种植体骨结合的再认识与特殊病例分析
    宋应亮,李德华,刘宝林
    2009, 2(11): 646-650 . 
    摘要 ( )  

    提要:种植义齿美学和功能体现的基础来自种植体与骨形成骨结合,它是种植义齿修复的关键所在。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疾病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和使用寿命起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伤口的愈合、种植后骨改建的能力及长期种植体骨结合能力的保持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等方面。本文重点讲述了与种植体骨结合相关的知识、临床种植体骨结合特殊病例处置与分析及骨质疏松症与种植的关系。

    牙种植的美学风险因素与对策
    宿玉成,戈怡,耿威
    2009, 2(11): 650-653 . 
    摘要 ( )  

    提要: 种植的美学效果已经成为评价种植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介绍了牙种植的美学风险因素与对策,为读者的美学种植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口腔种植失败病例原因分析
    徐欣
    2009, 2(11): 653-655 . 
    摘要 ( )  

    提要:口腔种植技术经过几千年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我们在谈论种植技术的成功和优越性时,也必须面对种植体失败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种植体失败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降低其失败率的一些方案。

    专家经验谈
    种植义齿修复中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邓春富,赵宝红,张士剑
    2009, 2(11): 656-659 . 
    摘要 ( )  

    提要:种植义齿修复牙齿缺失、牙列缺损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缺失牙患者的青睐,由于种植义齿美观、舒适、最大限度地恢复咀嚼功能,又不损伤健康邻牙的优点,已成为缺牙患者的最佳选择。目前开展种植义齿修复的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迅猛增加。然而,有些医疗单位缺乏开展种植的必要条件和设备,医生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对种植义齿修复的适应证选择、种植体植入过程中操作原则以及上部结构修复时的操作要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种植义齿修复过程中各个阶段常见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论著
    三维头模指导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上颌骨精确截骨的研究
    颜光启,卢利
    2009, 2(11): 660-663 . 
    摘要 ( )  

    目的 探讨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三维仿真头模术前设计对其术中上颌骨截骨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8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畸形明显并且均伴有竖直方向牙合平面的倾斜。术前制作三维头模,精确测量之后在模型上模拟截断上颌骨,评价截骨的位置及截骨量,再将得到的数据应用到手术中行上颌骨截骨,术后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8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牙合平面均水平,面部对称。结论 通过三维头模模拟截骨得出的数据可用于精确指导术中的截骨,对于术中上颌骨截骨的位置及截骨量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牙合垫-压电传感检测仪对磨牙症牙合力检测的研究
    苏鑫1,毕良佳1,刘继乐1,房国志2,杨超2
    2009, 2(11): 664-666 . 
    摘要 ( )  

    目的 研制出检测磨牙症牙合力的牙合垫-压电传感检测仪,为临床上诊断磨牙症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方法 以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膜为传感元件,运用电阻应变传感技术,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液晶数字显示系统等,对10名正常受试者模拟磨牙运动的最大牙合力进行检测,并对测量结果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 仪器的最大误差范围±0.2235 kgf,组内相关系数(ICC)0.9998。证明此牙合垫-压电传感检测仪的测量误差较小,测量重复性好。结论 此仪器能够真实地记录模拟磨牙运动时牙合垫表面加载力的大小,可以满足临床对磨牙症牙合力进行检测的应用。

    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株外膜蛋白的电泳分析
    王楠,钟德钰,张晶,徐全臣
    2009, 2(11): 667-669 .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外膜蛋白的差异。方法 于2009年8—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选用3种不同血清型的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D7S、SA716和SA1151,分别培养并收集菌细胞,采用超声破碎及超离心技术提取外膜蛋白,SDS-PAGE电泳方法分析其分子质量。结果 全细胞电泳显示,3个菌株蛋白带的分子质量在10~200 ku之间分布,3个菌株之间蛋白带分布未见明显差异;提取的外膜蛋白电泳显示,3个菌株有共同的6个蛋白带,分子质量分别为100、75、64、45、34、31 ku;SA1151和SA716存在共同的分子质量为29 ku的蛋白带;D7S和SA716存在共同的分子质量为27 ku的蛋白带;SA1151存在清晰的分子质量为110 ku的蛋白带。结论 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之间的外膜蛋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面神经损伤诱导面神经元死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于洋,黄绍辉,王绪凯
    2009, 2(11): 670-672 . 
    摘要 ( )  

    目的 研究大鼠面神经总干离断伤后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及对TUNEL、Fas和Caspase-3、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 2009年1 — 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手术制作大鼠右侧面神经总干切断伤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伤后各时间点,通过HE染色观测面神经核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Fas和Caspase-3、Caspase-8表达的变化。结果 伤后3 d开始面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28 d时存活率达最低;伤后第7d开始可见TUNEL阳性表达,14 d时数量达高峰;伤后1 d时,Fas表达增高,于7 d时达高峰。伤后3 d时,Caspase-3、Caspase-8表达增高, 14 d时达高峰。结论 面神经总干离断伤可引起面神经元凋亡;Fas和Caspase-3、Caspase-8参与面神经总干离断伤后诱导其神经元凋亡过程的调控。

    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矫治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的研究
    刘建,蒋薇薇
    2009, 2(11): 673-674 . 
    摘要 ( )  

    目的 探讨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解除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4 — 2007年就诊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专科的32例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应用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采集记存模型、全景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测量图形获取相关数据,并以Downs分析法进行评判,对比其治疗前后的测量指标值。结果 完成治疗的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上颌明显向前生长,上牙弓近中移动,下颌骨向前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下颌平面与牙合平面未发生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其中30例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盖正常,1例前牙呈切对切状态。1例反牙合复发。结论 在恒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中,应用Delaire面弓与固定矫治技术,既缩短了疗程,减少复诊次数,又提高了疗效,是一种较理想的矫治方法。

    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的研究
    白晓峰
    2009, 2(11): 675-677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情况。方法 选择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收治的16例未伴有唇裂的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腭裂组),通过拍摄标准头颅定位X线片 ,测量相关头影指标,并同时与20名正常成人(正常组)的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其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的发育情况。结果 男性和女性研究群体中,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以及上颌骨长度与颅底长度的比值、面中份的高度与全面高的比值、上颌宽距与上面宽的比值,腭裂组与正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年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上颌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的发育基本正常

    分根术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的临床研究
    解建立1,刘晓华1,葛文章1,汲平2
    2009, 2(11): 678-679 . 
    摘要 ( )  

    目的 探讨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2007年8 月至2008年8月济南市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32例患者(共计36颗患牙),对其下颌第一磨牙残根行根管治疗术后应用分根术将近远中根分开,分别进行桩核冠修复,并制作连冠。随访观察1年。结果 1年后复查,33颗患牙咀嚼功能良好,修复体稳固,无松动;X线片示牙槽骨无继续吸收或有少量新生;成功率为91.7%。结论 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经完善的治疗后行分根术保存修复,可以行使良好的功能。

    ProTaper手动镍钛锉与手用不锈刚K锉预备弯曲根管效果对比研究
    宋丛笑1,张喆2,孙晓菊1
    2009, 2(11): 680-681 . 
    摘要 ( )  

    目的 比较ProTaper手动镍钛锉和手用不锈钢K锉对弯曲根管的预备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门诊收治的前磨牙和磨牙患有牙髓炎和根尖周炎,且有弯曲根管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roTaper手动镍钛锉(PT组)和手用不锈钢K锉(SS组)进行根管预备,侧向加压技术充填根管,比较两组根管曲度的变化。结果 PT组根管曲度平均减小1.97°,SS组根管曲度平均减小9.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Taper手动镍钛锉可以很好地保持根管的初始走向,且并发症减少。

    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治疗28例临床分析
    文世生,郭雯瑾
    2009, 2(11): 682-683 . 
    摘要 ( )  

    目的 探讨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4—2006年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局部面神经解剖并且保留腮腺主导管的术式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经过3~5年的随访无一例复发,均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并发症:出现面神经颧支暂时性瘫痪1例,颊支暂时性瘫痪2例,经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 ~ 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发生腮腺局部积液4例,经穿刺抽液换药,加压包扎后均得到痊愈,无一例涎瘘发生;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但范围较小;愈后检查患者,手术侧凹陷不明显,面部左右基本对称,腮腺检查分泌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标准的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相比,能减少面神经损伤、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面部形态的对称性,避免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国产排龈线与UltraPak排龈线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郑淑珍,梁献丽,王钊
    2009, 2(11): 684-685 . 
    摘要 ( )  

    目的 分析国产排龈线对冠桥修复后牙体、牙龈、牙周组织、修复体边缘的适合性。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因前牙缺损或缺失做冠桥修复的患者52例(109颗基牙),随机分为3组,进行常规牙体预备。阴性对照组32颗牙,不排龈;阳性对照组37颗牙,备牙后采用美国进口的UltraPak排龈线排龈;试验组40颗牙,采用南阳齿康研究所研制的国产排龈线排龈。完成灌注印模后,通过肉眼及探针对牙预备体、牙龈和修复体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国产排龈线、进口排龈线和未采用排龈技术的满意率:牙预备体分别为93%、95%、17%;牙龈分别为83%、76%、14%;模型分别为80%、81%、14%;修复体边缘分别为88%、86%、12%。国产排龈线和进口排龈线满意率相当。结论 国产排龈线与进口排龈线临床应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替代进口排龈线,且成本低,副反应小,安全性能好。

    光固化法修复金属烤瓷修复体崩瓷的临床效果研究
    谢伟建
    2009, 2(11): 686-687 .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用光固化法修复金属烤瓷修复体(PFM)崩瓷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建阳市立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3例PFM崩瓷病例采取折裂断面固位预备,利用10.0%~12.5%氢氟酸进行黏结面的瓷表面处理30~120 s,必要时在裸露的基底冠上进行粗化或制备固位洞型,配合使用硅烷瓷处理剂和自酸蚀黏结材料,用树脂进行光固化复色充填修复。结果 修复后随访观察6个月至5年,23例中20例修复后修复体无松动、脱落、变色,效果良好,成功率86.96%。3例松脱后重新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光固化技术进行崩瓷口内即刻修补,具有经济、美观、简便、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前牙唇侧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疗效观察
    姜利英1,李瑛2,王有明3
    2009, 2(11): 688-689 . 
    摘要 ( )  

    目的 比较前牙唇侧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与传统的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冠折率。方法 将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2例因牙齿根面龋和楔状缺损引起前牙慢性牙髓病变、根尖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51例采用传统的根管治疗方法,51例采用前牙唇侧入路碧兰糊剂一次性根管治疗,对其术后的冠折率和愈合率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 前牙唇侧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成功率为90.20%,传统的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6.27%,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传统的根管治疗冠折率为9.80%,前牙唇侧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冠折率1.96%,两组冠折率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牙唇侧入路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成功率与传统的根管治疗无差异,但术后冠折率低,且减少了患者的复诊次数,满意效果。

    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在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曲昌锋,陆平,周晓南,赵延峰
    2009, 2(11): 690-691 . 
    摘要 ( )  

    目的 应用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治疗颌面部骨折,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35例颌面部骨折病例,均行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共使用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67块,下颌骨颏孔区骨折术后辅以牙弓夹板固定。术后观察并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良好。其疗效评价:优22例(62.86%),良13例(37.14%),无效果较差病例;远期随访未出现骨折移位、瘘管形成和固定材料排出等现象。结论 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可广泛应用于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正中线性骨折;颏孔区线性骨折需辅以牙弓夹板固定。

    综述
    镀金提高非贵金属抗腐蚀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胡道勇,孔凡玲综述,朱洪水审校
    2009, 2(11): 692-694 . 
    摘要 ( )  

    摘要:金属及其合金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中。镍铬合金等非贵金属合金烤瓷修复体在口腔内应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化学及电化学腐蚀,析出有害金属离子,影响健康及美观。因此,有学者开始将应用于工业领域的镀金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来提高镍铬合金等非贵金属合金的抗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本文就金属腐蚀,镀金后基体材料的抗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镀金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根管治疗术后根尖微渗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丁志锋,段金成综述,和红兵审校
    2009, 2(11): 695-697 . 
    摘要 ( )  

    提要:根管治疗术后根尖发生微渗漏是导致根管治疗失败常见的原因之一。根管治疗术后根尖微渗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包括根管预备及充填方法、玷污层的处理、根充材料等。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左侧面颊部、颞枕部、颈部巨大血管瘤1例
    王亚东,陈尚,宋庆高,罗洪
    2009, 2(11): 698-699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修复学(10)种植义齿
    赵宝红
    2009, 2(11): 700-702 . 
    摘要 ( )  
    口腔医学史话
    口腔医学史话《口齿类要》对口齿科的记载
    李刚
    2009, 2(11): 702-702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