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周治疗后组织修复与再生
    李成章
    2009, 2(04): 193-196 . 
    摘要 ( )  

    牙周治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使组织不同程度的修复和再生。理想的治疗效果是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即形成伴有牙周膜中穿通纤维的新生牙骨质,牙槽骨生成。了解牙周不同治疗方法及其后的组织愈合状态,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和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重度牙周炎治疗
    章锦才
    2009, 2(04): 196-198 . 
    摘要 ( )  

    重度牙周炎的治疗首先要在全面了解牙周病变状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预后判断,需要考虑牙周炎的类型、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程度、牙松动情况、余留牙的数量、局部因素的消除情况、患者的依从性、危险因素评估、环境因素、全身状况等。重度牙周炎的治疗除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外,要把握好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的指征、松动牙固定的方法和时机、重度牙周炎患牙行根管治疗的指征,要把对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列的修复作为治疗计划的重要部分。

    根分叉病变诊断与治疗
    潘亚萍,王宏岩
    2009, 2(04): 199-202 . 
    摘要 ( )  

    根分叉病变因其解剖结构复杂成为牙周医生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牙周手术的开展,很多过去需要拔除的根分叉病变患牙现可以长期保存并行使功能。但是很多口腔医生对根分叉病变的认识和根分叉区牙周手术的开展还远远不够。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及笔者临床经验,就根分叉病变的诊断、治疗做一介绍。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
    骆凯,闫福华
    2009, 2(04): 203-206 . 
    摘要 ( )  

    牙周病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本文就牙周感染的特点,牙周医学的概念及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阐述。

    专家讲座
    牙周治疗技术和口腔临床美学
    胡文杰
    2009, 2(04): 207-211 . 
    摘要 ( )  

    口腔医生近年来对于口腔临床美学治疗理想境界的追求被概括为“红白美学”,其中“白”是指天然牙齿或天然牙齿的仿真修复体;“红”则代表由牙龈乳头、附着龈和牙槽黏膜等软组织。本文将着重就口腔临床美学治疗中涉及到的牙周领域的“红色”问题及牙周治疗技术进行介绍。

    专家经验谈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钱玉芬
    2009, 2(04): 212-214 . 
    摘要 ( )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临床检查呈现不同程度的错牙合表现,其治疗和预后随着骨性畸形的严重程度而变化。明确诊断、合理评估错牙合的严重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基本前提。同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恰当的拔牙以及个体化矫治力系的设计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分类诊断、治疗时间及方法选择

    论著
    联冠与单冠修复前磨牙残根的临床疗效比较
    于俊光,李天侠,闫海根
    2009, 2(04): 215-216 . 
    摘要 ( )  

    目的 比较前磨牙残根桩核单冠修复与残根桩核联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203例共238颗患牙(上前磨牙残根126颗,下前磨牙残根112颗),根据患牙残根邻牙的牙体情况分别采用烤瓷单冠修复(A组,116颗残根)、与邻牙联合烤瓷冠修复(B组,122颗残根)。结果 经过3、5年的随访观察,3年时单冠修复成功率为89.38%,联合烤瓷冠修复成功率为9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年时,单冠修复成功率为71.43%,联合烤瓷冠成修复成功率为8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前磨牙残根桩核联冠修复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颧弓上缘微型切口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邢劲松,南欣荣
    2009, 2(04): 217-219 . 
    摘要 ( )  

    目的 探讨颧弓上缘微型切口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运用。方法 采用颧弓上缘微型切口联合颌面部局部微型切口,并以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收治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患者48例。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个月、半年复诊,绝大多数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选择在颧弓上缘面神经走行的“危险区”以外的区域做平行面神经分支的微型皮肤切口,联合颌面部局部微型切口,并以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对患者手术创伤小,路径短,避免头皮冠状切口所遗留的副反应,并能有效恢复颧弓外形及开口功能,符合微创手术原则。

    应用断口表面形貌分析法分析临床失败In-Ceram全瓷冠1例
    孙强,白冰,聂俊,魏杰
    2009, 2(04): 220-222 . 
    摘要 ( )  

    目的 定义导致失效的裂纹初始源和相关缺陷,为临床医生改进设计和材料学性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2009年1月临床收集到的1例In-Ceram氧化铝全瓷冠断片清洁处理后断面喷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断口形貌分析理论对断面的表面特征性形貌进行分析。 结果 失效断片肩台处饰面瓷截获线(arrest lines )和梳线尾迹(wake hackle lines)提示裂纹由核瓷指向饰面瓷;咬合面窝沟处饰面瓷厚度比咬合面其他处明显薄,该处核瓷与饰面瓷之间存在分离现象,核瓷由内向外断裂的晶型发生改变,由晶界断裂向穿晶断裂转变,提示随着裂纹尖端由稳定向不稳定状态进展,裂纹初始源由核瓷内侧面指向外侧面。Panavia树脂黏结剂与未经任何表面处理的核瓷之间破坏类型表现为黏结界面破坏和黏结层的内聚破坏。结论 多晶陶瓷失效断片结合断口表面形貌分析法能够发现破坏裂纹初始源;In-Ceram氧化铝核瓷内面是全瓷冠的薄弱点,核瓷和饰面瓷的厚度比影响裂纹破坏的初始;未经内表面处理的核瓷与Panavia树脂黏结剂之间的黏结效果不可靠。

    上颌第一双尖牙累及牙合面洞型有限元模型建立的研究
    詹福良,于金,朱国栋
    2009, 2(04): 223-224 . 
    摘要 ( )  

    目的 探讨累及牙合面洞型牙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为不同材料充填后牙齿的受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8年6—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及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多种先进图像处理手段,建立上颌第一双尖牙牙合面洞、邻牙合面洞及邻牙合邻面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该方法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真牙形态高度一致,结构上模拟了真牙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最大限度模拟真牙。

    循环加载下3种黏结剂与根管牙本质间微渗漏的对比研究
    严晖,连文伟
    2009, 2(04): 225-227 . 
    摘要 ( )  

    目的 评价循环加载对3种黏结剂与根管牙本质间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2008年7—9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将因正畸需要而新鲜拔出的30颗离体人健康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截冠根管预备后分别选用3种黏结树脂及其配套黏结剂(3M ESPE RelyXTM Luting,Super-bond C&B, 3M ESPE RelyXTM Unicem)黏结直径1.4 mm树脂纤维桩,并用后牙树脂堆核,包埋后置于装满0.5%碱性品红液的试件中,循环加载20 000次,12 h后从品红溶液中取出,将试件纵向剖开,用扫描电镜观察各剖面的微渗漏情况,并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 Super-bond C&B黏结剂组微渗漏最小,RelyXTM Luting黏结剂组微渗漏最大,RelyXTM Unicem黏结剂组介于两者之间,3组平均秩次分别为7.1、22.5、15.5,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循环加载下3种黏结剂黏结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之间均存在微渗漏现象,Super-bond C&B作为黏结树脂的试件微渗漏程度最轻。

    支抗种植体形态设计参数对应力分布影响的研究
    武传君,刘莉,柯华峰,刘东旭
    2009, 2(04): 228-230 . 
    摘要 ( )  

    目的 系统地分析和比较支抗种植体骨内段的直径、长度和锥度(锥体直径/锥体长度)对种植体与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烟台市口腔医院、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三因素两水平析因设计建立包含不同直径、主体长度和锥度的支抗种植体的上颌骨前磨牙区域骨块模型共8个,分别对种植体施加1.96 N(200 gf)与种植体成90°角的拉力,得到8种植体与骨界面的Von Mises应力。比较三种设计因素(直径、长度、锥度)对种植体与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随着种植体直径和锥度的增加,骨组织内的应力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长度的改变对应力的影响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直径较粗、具有锥度的种植体可以降低种植体周围骨界面应力。

    骨形成蛋白-2在成釉细胞瘤中表达的研究
    沈阳市口腔医院
    2009, 2(04): 231-232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成釉细胞瘤(AB)的发病和复发机制。方法 对2004—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沈阳市口腔医院病理科存档的34例病理诊断为AB的蜡块标本(滤泡型AB 18例,丛状型AB 10例,壁性AB 6例)及口腔正常黏膜蜡块标本14例,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检测BMP-2的表达。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着色。用改良打分法半定量分析BMP-2表达。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结果 AB与正常口腔黏膜的BMP-2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滤泡型AB组、丛状型AB组和壁性AB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MP-2在AB中有阳性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的AB中, BMP-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P-2在AB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黏结材料对金属全冠固位力影响的研究
    石云凯,李振春,邢文忠,侯金华,刘岚
    2009, 2(04): 233-235 . 
    摘要 ( )  

    目的 比较修复临床常用的9种黏结材料与传统的磷酸锌水门汀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方法 2008年1—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选用90颗完整的双尖牙经包埋固位后,用车床进行牙体预备。使预备后的牙体保持4 mm的临床冠高度,20 mm的临床冠周径。用失蜡铸造法完成金属全冠制作。用不同的黏结材料黏固金属全冠,用万能实验机检测金属全冠的固位力。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黏结材料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使用的黏结材料与传统的磷酸锌水门汀相比,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P < 0.01),不同黏结材料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也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不同种类的黏结材料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修复临床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选择不同的黏结材料。

    牙周病伴牙列缺损套筒冠修复疗效分析
    陈有旺,游小娟
    2009, 2(04): 236-238 . 
    摘要 ( )  

    目的 探讨以圆锥形套筒冠为固位体的可摘局部义齿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 从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口腔科艾坚口腔管理系统(V3、V4)中选择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牙周病伴牙列缺损并应用套筒冠可摘义齿进行修复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病历资料完整,随访3年以上),共204个套筒冠单位(颗基牙)。对患者治疗后的主观感觉、功能改善、牙周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经修复治疗1个月后,均表示对义齿的外观和舒适度满意,咀嚼功能改善明显,对说话无明显影响;半年后修复体使用正常,功能及舒适度满意。患者修复治疗后,牙周袋逐渐消失或变浅[(4.0±0.5)mm对(1.1±0.5)mm],牙齿松动度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根分叉病变的牙齿有新的附着形成,X线片显示基牙的牙周膜和骨硬板清晰完整,牙槽骨边缘高度未见再降低,骨密度明显增加,除个别牙齿有牙龈缘的轻微炎症和附着丧失、萎缩外,所有修复体均应用良好。在观察期内修复体成功率达100%,基牙的保存成功率达100%。结论 套筒冠义齿修复是一种预期良好、可靠、容易制作且舒适的方法,对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疗效肯定。

    牙周固位纤维结合流动树脂固定治疗牙周病松动牙33例分析
    张延梅
    2009, 2(04): 239-240 . 
    摘要 ( )  

    目的 探讨牙周固位纤维与流动树脂结合固定牙周病松动牙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至 2008年11月在沈阳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门诊就诊的33例牙周病患者,对其松动牙实施牙周固位纤维与流动树脂结合进行固定。结果 33例患者的松动牙经牙周固位纤维与流动树脂结合固定后,6个月复诊时固定成功率为100%,12个月复诊时固定成功率为90.91%。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患牙松动基本消除或转为无松动,可以胜任正常的咀嚼功能。结论 牙周固位纤维在晚期牙周病松动牙齿固定中能有效地固定和保存松动牙,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综述
    牙合干扰对口颌系统及全身健康影响研究现状
    刘瑞瑞综述,林雪峰审校
    2009, 2(04): 241-243 . 
    摘要 ( )  

    咬合是口颌系统的重要功能,对引导口颌系统完成生理功能活动及维持全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牙合的畸形与紊乱,如错牙合、牙体磨耗、牙体缺损、不良修复等均可引发咬合疾病,牙合干扰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咬合紊乱,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导致口颌系统异常的因素之一。本文就牙合干扰对口颌系统及全身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

    舍格伦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李春蕾,郝杨综述,华红审校
    2009, 2(04): 244-247 . 
    摘要 ( )  

    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是临床棘手问题。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是舍格伦综合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舍格伦综合征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基层医生园地
    奥硝唑治疗牙周牙髓病80例临床体会
    甘华祥
    2009, 2(04): 248-249 . 
    摘要 ( )  

    目的 探讨评价奥硝唑治疗牙周牙髓病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奥硝唑治疗2007—2008年在武汉市蔡甸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牙髓病患者80例,对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X光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奥硝唑治疗牙周牙髓病患者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 奥硝唑治疗牙周牙髓病效果明显,并能有效地保留患牙。

    短编报道
    修复失败的外伤恒切牙143颗再治疗预后分析
    金长山
    2009, 2(04): 250-250 . 
    摘要 ( )  
    口腔医学史话
    牙科手术椅在近代牙医史上的变革
    李刚
    2009, 2(04): 251-251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修复学(3)牙列缺损的固定局部义齿修复
    白冰
    2009, 2(04): 252-254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