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综合序列治疗
    张志愿,王延安
    2009, 2(05): 257-260 . 
    摘要 ( )  
    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低流速脉管畸形,大多发生于头颈部,不仅影响患者面容,引发疼痛、溃疡、出血,还可压迫或侵及邻近组织器官,从而影响语言、吞咽及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激光、硬化剂注射、电化学治疗等,但对范围广泛的巨大病变,则需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方能达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综合序列治疗进行评述,强调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无水乙醇注射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建议此项操作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
    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
    秦中平,李克雷,刘学键
    2009, 2(05): 261-264 . 
    摘要 ( )  
    静脉畸形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发生在头面部者约占整个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50%,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甚至可并发大出血或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激光、硬化剂注射、微波照射等。小而浅表的静脉畸形治疗较为简单,然而,累及多个解剖分区的深部而广泛的病变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甚至是一种挑战。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推荐以硬化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只要硬化剂选择适当,操作技术正确,它具有其他疗法不能替代的独特疗效和美容效果。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柳登高
    2009, 2(05): 264-268 . 
    摘要 ( )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为高血流血管畸形,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内及颌骨中均可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区皮色改变、皮温增高伴搏动,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严重者可出现明显面部畸形,并可发生溃疡及出血。治疗方法主要为血管内栓塞或硬化及手术治疗。本文介绍了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软组织及颌骨AVM的血管构筑特点探讨了其治疗的要点与疗效。软组织AVM的治疗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或硬化治疗,对于存在严重面部畸形的病例可结合手术治疗。对于颌骨AVM尤其是发生大出血的病例,栓塞后行颌骨刮治术疗效确切,可有效避免复发。
    微静脉畸形激光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周国瑜,沈玲悦,赵婷婷,李平平,徐青,张志愿
    2009, 2(05): 268-271 . 
    摘要 ( )  
    本文介绍了单纯脉冲激光疗法和激光光动力疗法(PDT)两种手段治疗微静脉畸形的现状与进展,比较了二者的疗效和优缺点。指出与单独脉冲激光治疗相比, 激光PDT治疗微静脉畸形时可降低激光照射剂量,减少由热效应造成的皮肤损伤,更有把握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不留瘢痕,是治疗微静脉畸形的最佳手段的结论。新型光敏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
    赵怡芳,赵吉宏
    2009, 2(05): 271-274 . 
    摘要 ( )  
    淋巴管畸形是常见于头颈部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硬化治疗、激光治疗等,可根据病变类型和病变范围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适用激光治疗、平阳霉素注射或几种方法联合治疗。累及口腔和面颈部的淋巴管畸形的治疗困难较多,弥漫性病变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并发症发生率高。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制剂(OK-432)可用于淋巴管畸形的治疗,大囊型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微囊型。围手术期硬化治疗可提高微囊型病变的治愈率。
    血管瘤的治疗选择
    郑家伟,杨秀娟
    2009, 2(05): 274-279 . 
    摘要 ( )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约60%发生于头颈部。通常在1岁以内快速增殖,大多数血管瘤可自行消退。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血管瘤的治疗。根据血管瘤部位、大小、范围、深度、分期、功能影响以及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等因素的不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相同。较小的、处于稳定期或消退期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浅表血管瘤可采用咪喹莫特软膏局涂、激光或激光+激素治疗;深部血管瘤可采用激素、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多发性血管瘤、重症血管瘤或生长迅速的血管瘤首选口服激素或普萘洛尔治疗,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干扰素皮下注射治疗;手术治疗一般不作为早期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增殖期血管瘤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专家经验谈
    脉管性疾病的治疗
    王绪凯
    2009, 2(05): 280-282 . 
    摘要 ( )  
    提要: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约占全身同类疾病的60%。由于颌面部脉管性疾病严重影响外观,可对患者及家属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有些治疗方法仍属不当,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脉管性疾病,应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治疗,以取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颌面部整形美容的要求。
    专家讲座
    牙周治疗技术和口腔临床美学(接2009年第4期第211页)
    胡文杰
    2009, 2(05): 283-288 . 
    摘要 ( )  
    论著
    MTWO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魏振辉,杜原宏,张鹏,徐莉,徐阳,王金泉,王晓宇,展俊岩
    2009, 2(05): 289-290 . 
    摘要 ( )  
    目的 评价MTWO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解放军第463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需做根管治疗的患者110例(126颗患牙),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72颗,对照组54颗;分别采用MTWO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和不锈钢K锉行根管预备,次氯酸钠溶液和EDTA凝胶疏通并清理根管内感染物质,采用侧向加压技术行根管充填;根据临床操作时间、术后X线片及疼痛情况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根管预备平均时间为4 min 10 s,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 min 50 s;试验组无根管偏移及台阶形成,能较好地保持根管的解剖初形,对照组中2例有台阶形成;试验组适充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1.5%)(P < 0.01),术后3d 疼痛的发生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13.0%)(P < 0.01)。结论 用MTWO镍钛根管预备系统预备根管能很好地维持根管解剖形态,减少术后疼痛,并且省时、高效,提高了根充效果。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疗效研究
    郝晓宁a,彭巍a,王学金a,许颖华a,于铁b
    2009, 2(05): 291-292 .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0 年11 月至2007年11 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TMD 患者2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药离子导入组)109例,采用中药溶液湿热敷配合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对照组(药物治疗组)103例,采用传统口服药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 和78.6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3, P<0.05),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TMD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为中药治疗TMD提供了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Er,Cr:YSGG激光照射对牙本质与玻璃离子水门汀间抗剪切黏结强度影响的研究
    刘婷婷,贾兴亚
    2009, 2(05): 293-295 . 
    摘要 ( )  
    目的 评价Er,Cr:YSGG激光照射对牙本质与玻璃离子水门汀间抗剪切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 于2008年7月至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收集15颗因正畸拔除的无龋坏、无隐裂的完整离体前磨牙。将标本牙的颊侧与舌侧牙本质表面分别用Er,Cr:YSGG激光照射处理(实验组)和涡轮手机处理(对照组),经FX-Ⅱ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及冷热循环后进行剪切力实验,计算标本牙的抗剪切黏结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牙体组织的剪切断面。结果 剪切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牙本质与充填材料间的抗剪切黏结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视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牙体组织的剪切断面凹凸不平,充填物残留更多;对照组则较光滑、平坦。结论 Er,Cr:YSGG激光照射会增强牙本质与玻璃离子水门汀间的抗剪切黏结强度。
    牙隐裂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张延梅1,孙俊毅2
    2009, 2(05): 296-297 . 
    摘要 ( )  
    目的 观察牙隐裂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04年1月来沈阳市口腔医院就诊的107例牙隐裂患者的122颗患牙,采取调牙合、带环黏固后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的方法修复,随访2年,复查治疗效果。结果 122颗患牙中,成功91颗(74.59% ),好转28颗(22.95%),失败3颗(2.46%),有效率达97.54%。结论 对隐裂牙进行综合治疗,特别是采取调牙合、带环黏固后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不同树脂黏结剂黏固纤维桩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周彩滨,伊哲,殷家悦
    2009, 2(05): 298-302 . 
    摘要 ( )  
    目的 观察Rely X ABC、Para Cem Universal DC和Rely X Unicem 3种临床常用的树脂黏结剂黏固纤维桩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采用纤维桩修复并完善根管治疗的42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的99颗患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33颗,分别用不同的黏结剂(Ⅰ组: Rely X ARC ; Ⅱ组: ParaCem Universal DC ; Ⅲ组: Rely X Unicem)黏固纤维桩。随访0.5~2 年,观察修复效果。结果 Rely X ARC、 ParaCem Universal DC和Rely X Unicem 3种树脂黏结剂用于黏固纤维桩的成功率依次为93.9%、84.8%、97.0%。结论 Rely X ARC和Rely X Unicem黏结剂用于临床黏固纤维桩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数字根尖片术前评估显微超声技术取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应用价值研究
    卢志山,柳忠豪,宗晓明,赵君娜,曲磊
    2009, 2(05): 300-302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数字根尖片在术前评估根管内折断器械取出难度和根管侧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分角投照技术拍摄的患牙数字根尖片,对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于烟台市口腔医院特需门诊就诊接受显微超声取根管内折断器械的病例47例进行分析,分析其折断器械在根管内的位置与折断器械取出成功率和根管侧穿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当折断器械位于根尖1/3时,应用显微超声技术取出的成功率和根管侧穿发生率分别为36.84%和52.63%,而器械位于根管冠1/3、中1/3时取出成功率分别为90.00%、88.89%,根管侧穿发生率分别为10.00%、11.11%;当折断器械位于弯曲根管以上或以下时器械取出的成功率分别为88.46%和42.86%,根管侧穿的发生率分别为11.54%和47.62%。结论 分角投照数字根尖片在术前分析根管内折断器械取出的成功率和根管侧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根管内折断器械病例术前难度评估和预测侧穿发生的常规方法。
    短篇论著
    年轻恒牙脱位再植术56例临床体会
    甘华祥
    2009, 2(05): 303-304 .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外伤后年轻恒牙脱位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4—2008年来武汉市蔡甸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就诊的56例7~14岁儿童外伤后年轻恒牙脱位患者的63颗牙,经常规处理后行再植复位固定,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1~2年随访观察,63颗外伤脱位牙再植良好50颗,较好8颗,失败5颗,再植成功率为92.06%。结论 离体时间短、尽量保护根面牙周膜活性、良好固定和调牙合、必要时行根管治疗等,是年轻恒牙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栓丝结扎与牙内骨内种植体固定松动牙的疗效对比分析
    纪思革,刘继辉
    2009, 2(05): 305-305 . 
    摘要 ( )  
    综述
    硬化牙本质的复合树脂黏结修复研究进展
    孙海燕综述,仇丽鸿审校
    2009, 2(05): 306-308 . 
    摘要 ( )  
    硬化牙本质又被称作透明牙本质,是牙本质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在结构上与正常牙本质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矿物盐的沉积,使得硬化牙本质的牙本质小管直径变小及管腔不同程度闭塞,阻碍了树脂突形成;同时硬化牙本质的抗酸性较强,酸蚀处理效果不及正常牙本质,因此它与复合树脂的黏结力较小,较正常牙本质低26% ~ 30%,修复效果不够理想。混合层和树脂突的质和量以及不同的酸蚀系统和酸蚀时间都会影响硬化牙本质的复合树脂黏结修复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应探寻更有效的方法,提高硬化牙本质的临床疗效,改善修复的效果。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
    陈城综述,张晓蓉审校
    2009, 2(05): 309-311 . 
    摘要 ( )  
    利用种植体作为支抗来进行口腔正畸和矫形治疗是一种有效、理想的方法。微种植体支抗的应用使临床可矫治的范围大大增加。本文就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综述。
    影响正畸托槽与复合树脂修复体黏结强度的因素分析
    关玲1综述,彭惠2审校
    2009, 2(05): 312-314 . 
    摘要 ( )  
    目前,随着正畸矫治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要求正畸治疗的人数日益增多,正畸已日趋普遍,不仅儿童,成人正畸也有一定比例。但由于前牙外伤、氟斑牙、四环素牙、牙釉质发育不全等多种原因,部分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疗前口腔中已存在复合树脂修复体。因此,正畸托槽与复合树脂修复体的直接黏结成为临床医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影响二者黏结强度的各种因素:树脂表面处理方式、黏结剂种类和托槽底板结构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经验交流
    颞下颌关节脱位363例口外复位方法治疗体会
    翟军,唐海英
    2009, 2(05): 315-315 . 
    摘要 ( )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脱位口外复位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83年以来采用口外复位方法复位的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3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63例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均采用口外复位方法,复位时间快、操作简便、无任何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 颞下颌关节脱位口外复位方法较常规传统复位方法优越,既省时、省力,又可减轻损伤程度。
    口腔医学史话
    我国出版的口腔医学史相关图书
    李刚
    2009, 2(05): 316-316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修复学(4)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
    白冰
    2009, 2(05): 317-318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