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0-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骨性偏颌畸形诊断与治疗
    丁寅
    2010, 3(05): 257-260. 
    摘要 ( )  

    提要:对临床不同骨性偏颌畸形进行分析,介绍诊断要点与治疗方法。骨性偏颌畸形主要表现为水平向与垂直向不对称;可以发生在上颌骨和(或)下颌骨,以下颌骨骨性不对称更为多见。咬合平面倾斜是骨性偏颌畸形的主要特征;骨性偏颌畸形的牙齿代偿具有左右侧、上下颌的不一致性;双侧下颌骨髁状突发育不对称是导致骨性偏颌畸形的主要原因;骨性偏颌畸形应从水平与垂直方向进行综合评估。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治疗骨性偏颌畸形的最佳方法;倾斜牙合平面的纠正是骨性偏颌畸形治疗的关键。

    骨性Ⅱ类畸形拔牙掩饰治疗策略
    田野, 叶禹, 白丁
    2010, 3(05): 261-265. 
    摘要 ( )  

    提要: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掩饰性治疗是正畸矫治的难点之一。正畸掩饰性治疗通过不同的拔牙模式,移动上下牙齿,来掩饰上下颌骨间的Ⅱ类不调关系,改善软组织侧貌。其常见的拔牙模式包括:双颌拔除[4    4]  、[4    4]  或[4    4]  、[5    5]  ,单颌拔除[4    4]  ,或再补充拔除 [1]或 [1]。应根据颌骨畸形程度和生长型、磨牙远中关系程度、牙列拥挤度等畸形特征,具体分析,严格选择。矫治过程中,应结合不同拔牙方案的矫治特点,注意支抗、前牙转矩等的控制,以获得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
    贺红, 彭聪
    2010, 3(05): 265-269. 
    摘要 ( )  

    提要: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家族史、严重程度、生长潜力以及其他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治疗时机、方法和预后。近年来,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治疗和不了解的问题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通过回顾现有的关于Ⅲ类错牙合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Ⅲ类错牙合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介绍。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诊疗思路探讨
    蔡斌
    2010, 3(05): 269-273. 
    摘要 ( )  

    提要:本文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分类诊断及其治疗模式入手,结合中国南方人群软组织面型特点,并通过病例展示矫治过程中塑造软组织外形的重要性及矫治手段的最优化原则,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思路和要点。

    骨性错牙合畸形诊疗中正畸与正颌共生关系初步探讨
    宋锦璘, 邓锋, 王涛
    2010, 3(05): 273-277. 
    摘要 ( )  

    提要:骨性错牙合畸形需要正畸矫治或者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是毋庸置疑的。某种程度上,颌面外科医生往往认为正颌外科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许多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仅凭正畸治疗就获得了可以接受的咬合关系。何种选择是最佳的诊疗方式?其评价标准、优先路径和风险控制是什么呢?特别是边缘性骨性畸形病例,这些均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正畸与正颌医生的诊疗观念分歧,术前三维诊疗计划的拟定,联合治疗的优先路径遴选,联合治疗中相应合作环节,牵张成骨术(DO)等新进展与早期介入,术后复发认识和术前疗效预测等。事实上,正畸-正颌联合诊疗的范畴相当广泛,无论是否接受正颌手术,知情同意和相关风险告知是必要的,双方紧密合作、支持对于骨性错牙合畸形矫治成功至关重要。

    论著
    牙龈炎症对环孢菌素A诱发大鼠牙龈增生影响研究
    姚丽艳, 李大兰, 王文瑜, 郭建斌, 闫福华
    2010, 3(05): 278-281. 
    摘要 ( )  

    目的    研究牙龈炎症对环孢菌素A(CsA)致牙龈增生的影响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5—8月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将3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7只,胃饲橄榄油9周后处死;结扎组7只,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牙颈部栓结正畸用细钢丝,胃饲橄榄油9周后处死;单纯用药组10只,胃饲CsA橄榄油溶液(每天30 mg/kg)9周后处死;结扎+用药组10只,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牙颈部栓结正畸用细钢丝,胃饲CsA橄榄油溶液 9周处死。取下颌第一磨牙做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TGF-β1表达变化。 结果    胃饲橄榄油或CSA橄榄油溶液9周,结扎+用药组大鼠牙龈增生最明显,其舌侧牙龈结缔组织面积为(294705.30±2490.13)μm2,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48710.54±3695.88)μm2]、结扎组[(21440.15±2735.85)μm2]和对照组[(17911.53±1672.70)μm2](P < 0.05);结扎+用药组和单纯用药组大鼠血清中TGF-β1质量浓度分别为(276.60±99.79)ng/mL和(320.11±68.27) ng/mL,均明显高于结扎组[(77.80±54.57)ng/mL]和对照组[(67.63±41.55)ng/mL](P < 0.05)。结论    在炎症存在下,CsA诱发的牙龈增生会更明显;TGF-β1在CsA诱发的牙龈增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应用研究
    奉晓斌, 林婕
    2010, 3(05): 282-284. 
    摘要 ( )  

    目的    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骨性双颌前突错牙合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 ~ 45岁。患者均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双尖牙减数矫治,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平均治疗时间为23个月。治疗前后均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未发生明显移动,治疗后U1-SN、U1-NA、L1-NB、 Ls-E、Li-E Pg'B'-FH、G-Sn-Pg'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SNA、SNB 和FH-Ns-Pg'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植入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错牙合 ,并达到磨牙强支抗效果。

    正畸牙齿移动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关系动物实验研究
    赵秀敏, 郭力嘉, 常新
    2010, 3(05): 285-287. 
    摘要 ( )  

    目的    探讨正畸牙齿移动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实验室,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180~220 g。以大鼠上颌左侧牙弓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实验侧以大鼠上颌切牙为支抗牙,0.392 N(40 gf)力拉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对照侧不做任何处理。正畸加力第1、3、5、7、14、21天分别处死3只大鼠,取上颌双侧磨牙及周围组织制备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TNF-α变化(以第5天实验侧切片为阴性对照)。结果    正畸牙齿移动的骨改建过程中TNF-α水平随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偶见TNF-α的表达,阴性对照未见TNF-α的表达。实验侧TNF-α的表达在加力第5天达到峰值,第21天接近对照侧的水平。结论    OC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引发骨吸收的主要细胞;TNF-α是调控OC的形成和分化的重要因子,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牙体涂抹黏结剂改善基牙预备后敏感症状疗效观察
    胡建军, 周延民, 阿兰, 徐文洲, 李艳秋, 赵静辉
    2010, 3(05): 288-289. 
    摘要 ( )  

    目的    观察全冠修复时黏结剂涂布预备后的基牙对敏感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拟进行烤瓷修复的患者87例(患牙224颗),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112颗)和对照组(112颗)。牙体预备后,试验组涂布Prime&Bond NT黏结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临时冠摘除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探诊、冷风刺激和冷水冷诊的检测中,试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Prime&Bond NT黏结剂能有效改善牙体预备后牙本质敏感症状。

    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匡世军, 郑有华, 张志光, 苏凯
    2010, 3(05): 290-291. 
    摘要 ( )  

    目的    评价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14例,女38例,年龄46~67岁,平均58岁。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试验组(局部封闭+卡马西平)和对照组(卡马西平)。试验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1 mg、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 1 mg和2%利多卡因1mL混合液行局部封闭,每周2次,共4周,同时口服卡马西平;对照组单纯口服卡马西平。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1个月和12个月时试验组的优良率(92.31%和69.23%)与对照组(57.69%和38.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VAS值均显著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个月后两组VAS值均增高,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RECK和MMP-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关系研究
    张天彪, 许丹, 关一夫
    2010, 3(05): 292-29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丰富蛋白Kazal基元(RECK)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及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病理科存档中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石蜡包埋的口腔鳞癌术后标本68例为实验组,对应的远端正常口腔黏膜组织68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ECK及MMP-2蛋白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及着色深浅进行结果判定。结果    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0.4%,明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83.8% (χ2 =11.284,P < 0.01)。RECK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 < 0.05)。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5%,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7.9%(P < 0.01)。MMP-2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侵润深度级别的增加逐渐升高(P均 <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 0.05)。RECK蛋白表达与MMP-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426)。结论    RECK和MMP-2在口腔鳞癌的侵润、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CK及MMP-2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

    LED固化系统应用于乳牙复合体修复研究
    吕长海, 凌征宇, 凌均棨
    2010, 3(05): 295-297. 
    摘要 ( )  

    目的    探讨LED固化系统应用于乳牙复合体修复后,对边缘密闭性、操作时间、操作复杂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拔除的离体乳磨牙97颗,将牙冠制备成牙片,表面制备Ⅰ类洞,共成功制备牙片84片。将制备了洞型的牙片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21个。A组:F2000复合体+Xeno Ⅲ黏结系统+QTH光固化系统;B组:F2000复合体+Xeno Ⅲ黏结系统+ LED光固化系统;C组:Dyract复合体+Xeno Ⅲ黏结系统+QTH光固化系统;D组:Dyract复合体+Xeno Ⅲ黏结系统+LED光固化系统。温度循环法模拟体内状况处理样本后,扫描电镜观察,并行染料渗透实验。单盲法对二维微渗漏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各组二维微渗漏程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无论采用何种组合方式,充填材料均密实无裂隙,周边牙体组织完好无裂纹,黏结剂的分布都比较均匀连续。结论    由于LED固化系统具有良好的边缘密闭性、操作时间短和操作便利等突出优点,值得口腔临床推广使用。

    Cardex-stabon软衬材料用于全口义齿衬垫修复效果评价
    刘玉梅
    2010, 3(05): 298-299. 
    摘要 ( )  

    目的    评价Cardex-stabon软衬材料用于全口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黄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全牙列缺失患者13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Cardex-stabon软衬材料行全口义齿衬垫修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义齿修复。分别于修复后20 d、2个月、6个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回访,评价患者所戴义齿的效果。结果    在修复后20 d、2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义齿衬垫修复成功率为87.4%、83.9%、80.5%,明显高于对照组(56.0%、54.0%、4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结论    使用Cardex-stabon软衬材料行全口义齿衬垫修复,能减少传统义齿固位差、咀嚼功能低下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腭板式和中空式连接体义齿对发音功能影响比较
    郑淑珍, 祝红伟, 梁萍
    2010, 3(05): 300-301.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中腭板式和中空式连接体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南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肯氏I类牙列缺损患者16例,均分别制作中空式和中腭板式连接体义齿。初戴不同义齿时,统计患者的语音清晰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戴中腭板式义齿时,患者的语音清晰度为(87.5±6.1)%,明显高于戴前、后腭杆组成的中空式连接体义齿时的语音清晰度(25.0±4.3)%(P < 0.05)。结论    与中空式连接体义齿相比,采用中腭板式义齿可较快恢复患者发音功能,发音清晰度明显改善并接近正常。

    改良全牙列牙合垫矫治第二磨牙正锁牙合临床应用研究
    赵阳, 冯翠娟, 秦科, 张媛媛
    2010, 3(05): 302-30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改良全牙列牙合垫在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伴有第二恒磨牙正锁牙合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1例,采用改良全牙列牙合垫矫治第二磨牙正锁牙合并观察效果。结果    21例患者第二磨牙的正锁牙合关系均得到纠正,矫治时间2.5~4.5个月,平均3.3个月。结论    对于第二磨牙正锁牙合,尤其是锁牙合较严重的患者,采用改良全牙列牙合垫进行矫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自制中心定位导向杆引导空心环钻用于种植牙手术效果研究
    马连峰, 王胜林, 赵保东, 肖菲
    2010, 3(05): 304-305. 
    摘要 ( )  

    目的    评价自制中心定位导向杆引导空心环钻用于种植牙手术的效果。方法    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淄博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用自制中心定位导向杆引导空心环钻进行种植牙备洞手术,并取出洞内骨块进行骨移植。通过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并与传统方法比较。结果    体外动物实验表明,用自制中心定位导向杆引导空心环钻备洞速度较传统方法快,更换钻头的次数明显减少,所用时间是传统的1/2,备洞后取出骨块成功率100 %;在临床应用中与麻花钻形成的洞型效果相同,植骨的估量足够,愈合效果良好。结论    自制中心定位导向杆能改良种植手术,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激光加黏结剂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超微形态比较观察
    孙海燕, 仇丽鸿, 李子木
    2010, 3(05): 306-307. 
    摘要 ( )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处理后硬化牙本质表面的超微形态改变。方法    选取2009年6 — 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拔除的具有典型牙合面磨损牙15颗,随机分为黏结剂组、激光+黏结剂组及对照组,每组5颗牙。黏结剂组采用Adper Prompt L-Pop处理15 s;激光+黏结剂组采用Nd:YAG激光进行预处理后,再用Adper Prompt L-Pop处理15 s;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变化。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硬化牙本质表面呈现无结构的组织,表面有污染层,部分牙本质小管口暴露;黏结剂组硬化牙本质表面污染层被去除,牙本质小管暴露,部分小管内可见突出表面的矿化晶柱;激光+黏结剂组牙本质表面较干净,呈现凹凸不平状,有硬化柱的牙本质小管数量相对减少。结论    Nd:YAG激光联合Adper Prompt L-Pop处理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污染层及牙本质小管内的硬化柱,粗化硬化牙本质表面。

    短篇论著
    Antipulp牙髓失活剂的临床失活效果对比观察
    顾蓓蓓, 李静, 于海燕
    2010, 3(05): 308-3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Antipulp牙髓失活剂的临床失活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沈阳市妇幼保健所收治的后牙需行牙髓失活治疗的急、慢性牙髓炎患者115例(120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颗。试验组开髓后封Antipulp牙髓失活剂14 d,对照组开髓后封亚砷酸糊剂48 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牙在失活过程中疼痛及失活效果。结果    试验组失活有效率和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91.67 %和10.00 %,对照组为75.00 %和26.67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ntipulp牙髓失活剂可明显减少牙髓炎患者在失活及拔髓过程中的疼痛,且效果优于亚砷酸糊剂。

    综述
    正畸治疗中自体牙移植研究进展
    杨茜, 综述, 曲虹, 审校
    2010, 3(05): 310-312. 
    摘要 ( )  

    提要:自体牙移植是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自体牙在口腔内异位移植。尽管自体牙移植适用范围不广,但对于在正畸治疗中纠正个别牙错位和代替缺失牙,却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同时,正畸治疗也对自体牙移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自体牙移植的外科技术、影响自体牙移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自体移植牙的正畸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口腔致病菌膜表面相关受体研究进展
    贾舸, 综述, 仇丽鸿, 审校
    2010, 3(05): 313-315. 
    摘要 ( )  

    提要:能引起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的细菌有多种,其致病因子在进入机体后,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相关受体结合,如CD14和Toll样受体,传导炎症信号,产生炎症介质,导致组织炎性破坏。不同致病菌或相同致病菌的不同致病因子作用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不尽相同,产生炎症反应各不相同。因此,研究这些不同口腔致病菌的膜相关受体对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多种口腔致病菌的膜表面相关受体进行综述。

    经验交流
    老年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咬合重建
    卢成焱, 赵作勤, 张敏
    2010, 3(05): 316-3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老年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法    选择1999年9月至2009年9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56例,根据患者余留牙情况、息止牙合间隙等分析,其中37例患者采用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19例患者采用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    随访1年后,56例患者咀嚼功能均明显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缓解,面型改善。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了垂直距离降低,有必要对其进行咬合重建,过渡性牙合重建修复可为永久性牙合重建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重建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咬合24例效果分析
    于雪宁, 杨晓东, 刘登峰
    2010, 3(05): 317-3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在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6—2009年中共辽宁省委机关门诊部口腔科就诊的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24例,对其进行咬合重建后采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随访6~3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修复后临床效果的主观评价为美观24例、咀嚼有力24例、感觉舒适22例。修复后基牙均无根尖病变、叩痛及松动等现象。1例患者出现义齿塑料部分损坏,其余均未见异常。修复前牙周膜增宽的基牙,修复后牙周膜宽度基本恢复正常,牙槽嵴高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后,应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方法可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颌面外科学(6)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
    张霞, 白晓峰
    2010, 3(05): 319-3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