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
    李祖兵
    2010, 3(04): 193-196. 
    摘要 ( )  

    提要: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s,ZCF)是颌面部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随着“功能与外形双项标准” 的提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开放治疗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规范治疗做一简述。

    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技术应用与发展
    汤炜 , 田卫东
    2010, 3(04): 196-199. 
    摘要 ( )  

    提要:以AO技术为代表的坚强内固定技术已经成为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材料学及生物力学的发展,内固定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本文结合坚强内固定的规范化应用,介绍了颌骨骨折固定技术的历史发展,并结合现代AO技术的要求,总结了近年来骨折生物学内固定的重要性和研究进展。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及治疗
    何冬梅, 杨驰
    2010, 3(04): 200-203. 
    摘要 ( )  

    提要:髁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有关髁突骨折的治疗争议仍然很大,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的临床经验,就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和治疗作一探讨,以其对读者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何黎升, 陈杰
    2010, 3(04): 203-206. 
    摘要 ( )  

    提要:由于下颌骨解剖位置的关系,其损伤发生率在颌面部诸骨中位居首位。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重建其解剖形态和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治疗方法则根据伤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全身情况等选择不同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由于下颌骨骨折所涉及内容较多,包括检查与诊断、部位与分类、成人与儿童等,本文主要就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手术入路、固定方法和常见并发症加以阐述。

    陈旧性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卢利, 白晓峰
    2010, 3(04): 207-209. 
    摘要 ( )  

    提要:陈旧性下颌骨骨折因骨折断端错位愈合常导致一系列的口颌系统功能障碍和面部畸形,其治疗原则应该是“功能优先、兼顾形态” 。再骨折复位适用于纤维性愈合的陈旧性骨折;骨切开或截骨复位适用于骨性愈合的陈旧性骨折。牵张成骨技术治疗陈旧性下颌骨骨折可以避免供区损伤,获得比较理想的外形,同时可修复软、硬组织的缺损,下牙槽神经也能得到适应性改建。

    全面部骨折临床诊治
    谭颖徽, 李鹏飞
    2010, 3(04): 209-213. 
    摘要 ( )  

    提要: 全面部骨折特指面中1/3 和面下1/3 的骨骼同时发生的骨折。全面部骨折除有严重的局部损伤外,常伴发颅脑伤以及全身多个器官损伤,救治中不仅要考虑局部因素,更要涉及初期急救时系统损伤救治的相关问题。因此,初期救治中应遵循标准的急诊创伤处理ABCs法,首先救治危及生命的损伤,然后尽早实施专科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前应有明确的影像学诊断,精确了解骨折部位、骨折段移位情况。遵循良好显露,直视下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的手术原则。本文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简要评述全面部骨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要点。

    额窦骨折及其治疗
    安金刚, 张益
    2010, 3(04): 213-216. 
    摘要 ( )  

    提要:额窦位于颅面交界区,额窦骨折也处在多个临床学科的交叉点上。多年来,在额窦骨折治疗手段和治疗思路方面存在分歧和争议,主要集中在是继续保存额窦的解剖和功能,还是对其进行填塞或颅腔化处理。目前,对额窦骨折的治疗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要依据额窦前、后壁以及鼻额管损伤程度来选择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主要有:保守治疗、骨折复位固定、额窦填塞以及额窦颅腔化。功能性内窥镜外科使得最大限度地保存额窦解剖和功能成为可能。本文从额窦骨折的解剖基础、临床表现及合并损伤、分类、影像学诊断、治疗、并发症、内窥镜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加以综述,力图全面反映额窦骨折及其治疗的现状。

    论著
    单侧正锁牙合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研究
    张媛媛, 范存晖, 许涛, 陈杰
    2010, 3(04): 217-2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单侧正锁牙合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09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28例单侧正锁牙合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13 例,女15 例,年龄14 ~39岁,平均(19.64±5.45)岁。选择同期收治的28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 例,女18 例,年龄14 ~38岁,平均(18.93±5.1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拍摄数字全颌曲面断层片,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后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测量,比较髁突形态特点。结果    (1)试验组与对照组髁突形态的不对称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髁突上部高度(U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支高度(RH)以及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之和(UR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侧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的比值(U/R)及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的比值(H/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正锁牙合患者髁突上部高度存在不对称,提示我们单侧正锁牙合应尽早矫治。

    一侧上颌骨缺损赝复体修复10例临床疗效分析
    白冰, 伊哲, 杨晓东, 艾红军
    2010, 3(04): 220-2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一侧上颌骨缺损应用赝复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收治的10例一侧上颌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制作上颌赝复体修复缺损部分。分别于修复前与修复后1个月,采用宋兆峻法测定咀嚼效率、主观语音清晰度测试法测试语音清晰度值,并进行患者的自我临床效果评价。结果    一侧上颌骨缺损应用赝复体修复1个月后,咀嚼效率与语音清晰度值均得到明显的提高,患者自我临床效果评价良好。结论    赝复体修复一侧上颌骨缺损可以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史培荣, 陈显久, 何东宁, 李丽华, 南欣荣
    2010, 3(04): 223-225. 
    摘要 ( )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osion法,检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存档的50例OSCC病理组织标本与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CC标本中STAT3主要表达在细胞浆,也有少量表达在细胞核。STAT3在OSCC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0%,明显高于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TAT3表达与OS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 0.05)。结论    STAT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OSCC治疗和预后的辅助性指标。

    口腔医学史话
    《养生论》关于氟斑牙的记载
    李刚
    2010, 3(04): 225-225. 
    摘要 ( )  
    论著
    舌下腺恶性肿瘤34例临床分析
    李鹏 , 刘法??, 赵震锦, 孙丽艳, 于刚, 孙长伏
    2010, 3(04): 226-22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舌下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特点。方法    对1979—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例经病理确诊的舌下腺恶性肿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舌下腺恶性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0~86岁,平均52.12岁;40~60岁年龄段为22例(64.71%);病理类型中腺样囊性癌居首位(70.59%);治疗方式主要是局部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2.35%、76.47%、47.06%。结论    舌下腺恶性肿瘤女性患者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是舌下腺常见的恶性肿瘤;首次正确选择术式,且术后辅助放化疗是降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因素。

    Free-edge六翼托槽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36例疗效分析
    李多, 梁甲兴, 林立, 张玉华, 林斌
    2010, 3(04): 229-230. 
    摘要 ( )  

    目的    探讨Free-edge 六翼托槽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2004—2008年收治的36例安氏Ⅱ1类病例,应用Free-edge 六翼托槽进行矫治,对比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项目。结果    上颌中切牙角(U1-SN)及上颌中切牙切端至NA线的垂直距离(U1-NA)明显减小,表明上切牙明显内收。上颌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上切牙与下磨牙无明显伸长。下颌平面与牙合平面无明显逆时针旋转。结论    应用Free-edge 六翼托槽可最大限度减少额外支抗的使用,并可避免传统方丝弓技术Ⅱ类牵引所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Nd: YAG 激光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的改善效果研究
    关为群, 王学莹, 杨宾
    2010, 3(04): 231-232. 
    摘要 ( )  

    目的    评价脉冲Nd:YAG激光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丧失(AL)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45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例患者至少有4个以上≥6 mm的牙周袋并且分布在2个以上口腔区域内,在接受基础检查和龈上洁治术后,随机分成3组。A组(15例):单纯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RP)治疗;B组(15例):SRP+1次激光照射治疗(Nd: YAG激光,输出功率2 W,照射时间40 s);C组(15例):SRP+2次激光照射治疗(Nd: YAG激光,第1次照射输出功率2 W,照射时间40 s;第2次照射输出功率1 W,照射时间20s)。每组各选择40个位点。统计在基础检查,治疗2、4和12周时各组的PD和AL。结果    从第2周时,3组的PD均明显减小。而AL的改善在第4周时可以明显观察到,且C组的效果最为明显,并一直延续到12周。结论    SRP基础上辅助2次不同能量的激光治疗对慢性牙周炎PD和AL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单独SRP使用。

    减数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7例临床体会
    卢书, 刘明
    2010, 3(04): 233-23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多曲唇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正畸科就诊的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3~16岁,平均14.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覆牙合和覆盖关系,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1 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8 mm,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增加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矫治,适用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正常,下颌牙弓有拥挤需要拔牙且有开牙合倾向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研究
    宋丛笑, 陈红岩, 张严, 孙晓菊
    2010, 3(04): 236-237. 
    摘要 ( )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2007-2009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6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rhEGF凝胶局部涂药,对照组给予2%碘甘油局部涂药,分组观察,2组均治疗至溃疡愈合或2周止。结果    试验组患者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为(3.52±1.29)d,对照组为(7.58±2.0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 < 0.05)。结论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对口腔溃疡创面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应用方便、安全。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疗效观察
    王小洁
    2010, 3(04): 238-239. 
    摘要 ( )  

    目的    评价非创伤充填(ART) 技术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的效果。方法    于2003年6—12月,从云南人民医院离退休人员中选择51名有牙齿楔状缺损症状的老年人为试验组,同时,从此期间来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择有牙齿楔状缺损的48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对象使用ART方法备洞,并采德国ESPE公司生产的Ketac-molar玻璃离子作为填充材料进行充填;对照组对象使用高速旋转器械备洞,也采用Ketac-molar玻璃离子作为填充材料进行充填。对比观察两组充填后6个月、1年、2年、5年时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充填治疗后各时间段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方法能够代替传统方法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

    中性区全口义齿与传统全口义齿满意度的比较
    朱强, 时光辉
    2010, 3(04): 240-241. 
    摘要 ( )  

    目的    比较中性区全口义齿和传统全口义齿在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就诊于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需做全口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每例患者均戴用传统全口义齿3个月后再改戴用中性区全口义齿。分别在戴用两种全口义齿1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患者戴用中性区全口义齿1个月和3个月的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满意度明显高于戴用传统全口义齿(P < 0.01)。结论    患者戴用中性区全口义齿在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方面优于传统全口义齿。

    全面部骨折手术复位径路的临床研究
    阎旭, 彭滟, 高宇 , 胡娟, 韦海东
    2010, 3(04): 242-24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全面部骨折各种手术复位径路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对2002—2009年在宿州市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69例全面部骨折手术病例复位手术径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患者中,有47例采用了头皮冠状切口+小切口,22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术后随访平均6个月,患者在功能上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发症表现各有不同。结论    冠状切口+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减少冠状切口的并发症和如何应用微创切口对全面部骨折进行良好复位。

    纳米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天??, 张艺, 郑雨??, 陈艳卿
    2010, 3(04): 245-246. 
    摘要 ( )  

    目的    评价纳米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245例楔状缺损患者的490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3M FiltekTM Z350(Flowable Restorative)纳米流体树脂和Dyract复合体修复,比较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的临床疗效。结果    245例患者失访16例,复查229例458颗患牙,复查率为93.47% 。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69% 对96.51%,P > 0.05)。在治疗后1年和2年,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78%对91.70%和92.14对85.15%,均P < 0.05)。结论    纳米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述
    龋病的微创治疗
    铁思久, 综述, 梁景平, 审校
    2010, 3(04): 247-249. 
    摘要 ( )  

    提要:随着人类对龋病研究的深入以及新型材料和黏结技术的应用,传统龋病治疗中“预防性扩展”的观念已逐渐被“微创治疗”这一新概念所替代。本文就龋病微创治疗中窝洞预备的器械及洞型特点做一综述。

    糖尿病与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孙晓强, 综述, 侯本祥, 审校
    2010, 3(04): 250-251. 
    摘要 ( )  

    提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类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发病年龄也渐趋向年轻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另外,糖尿病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对口腔疾病也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就糖尿病与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经验交流
    盐酸二甲胺四环素缓释剂促进ITI种植手术后创口愈合的疗效观察
    秦晓东, 邓春富
    2010, 3(04): 252-252. 
    摘要 ( )  
    病例报告
    咽旁间隙脂肪瘤4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郭力强, 冯元勇, 孔玉敏, 赵保东
    2010, 3(04): 253-254.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颌面外科学(5) 颌面部骨折
    白晓峰
    2010, 3(04): 255-25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