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9-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论著
    综述
    口腔医学史话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赵怡芳,刘冰
    2009, 2(02): 65-68 . 
    摘要 ( )  

    牙源性囊肿是一组常见于颌骨内的良性病变,一般可根据临床体征和影像学发现作出初步诊断。颌骨牙源性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应根据囊肿类型、患者年龄、病变大小及罹患部位等决定。青少年含牙囊肿,预期囊内含牙可自行萌出者,可采用袋形术。病变范围较小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刮除术为最好的治疗方法。若根尖周囊肿的病源牙可保留,术前应完成根管治疗。术中辅以Carnoy液处理囊壁可减少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破坏范围大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可选择第一期袋形术,第二期刮除术,有利于减少邻近结构的损伤。颌骨切除术较少应用于治疗颌骨囊肿,主要适应证是病变破坏范围大,多次复发的牙源性角化囊肿。

    牙源性囊肿与牙源性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李铁军
    2009, 2(02): 68-71 . 
    摘要 ( )  

    由于颌骨内的成牙组织常可作为囊肿和肿瘤的组织来源,因此颌骨是人类骨骼中最好发上皮性囊肿和肿瘤的部位。这类牙源性病损好发于年轻人,可造成颌骨及邻近组织的破坏,导致口腔颌面部外形改变,某些侵袭性病损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可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着重讨论几种常见的牙源性囊肿与牙源性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牙源性囊肿与牙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胡永杰,王平仲
    2009, 2(02): 71-76 . 
    摘要 ( )  

    牙源性囊肿与牙源性肿瘤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疾病。由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易与其他类型的颌面部囊肿或肿瘤相混淆,而且不同类型的牙源性囊肿和肿瘤其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所以牙源性囊肿及肿瘤的术前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其诊治的过程中,影像学检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牙源性囊肿及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也各具特征。本文对常见的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等)及肿瘤(成釉细胞瘤、恶性成釉细胞瘤等)的影像学表现结合实际的影像学图片作简单的介绍,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在上述疾病诊断中所具有的优点,以期望能将CT、MRI及全景片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更好的运用于上述疾病的诊治中。

    牙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李龙江,潘剑
    2009, 2(02): 76-79 . 
    摘要 ( )  

    牙源性肿瘤是颌骨最常见病损之一,临床上绝大多数牙源性肿瘤均发生在颌骨内。良性肿瘤多无自觉症状,直至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出现颌面部组织膨隆方被发现,早期患者多是在做牙髓治疗或体检照片时无意中发现的,除非继发感染,患者一般没有疼痛等不适感觉。牙源性肿瘤的病理学分类很多,基于局部生物学行为的特点,WHO在2005年将原来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和牙源性钙化囊肿归列入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处理是治疗牙源性肿瘤惟一有效的方法,但如何选择有效术式是临床医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几种常见牙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作了简要概述。

    牙源性肿瘤术后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廖贵清,苏宇雄
    2009, 2(02): 79-81 . 
    摘要 ( )  

    牙源性肿瘤术后造成的颌骨缺损,可导致严重的外形与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恢复颌骨的连续性、维持患者正常的容貌形态,而且要恢复患者的咀嚼、吞咽、语言等正常生理功能,达到牙-颌-肌肉-神经反射的协调及功能统一,即功能性重建。本文叙述了上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专家讲座
    成釉细胞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黄洪章,陶谦
    2009, 2(02): 82-86 . 
    摘要 ( )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AM)是常见的良性牙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术后容易复发。目前,国内外有关AM的临床研究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有关AM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基质降解和破骨等侵袭机制为其研究热点。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对AM的临床病理分型以及侵袭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论著
    第二双尖牙先天缺失14例治疗体会
    冶录平,王茜,翟俊辉,刘琳,陈小冬
    2009, 2(02): 87-90 . 
    摘要 ( )  

    探讨第二双尖牙先天缺失时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总结2000 — 2008年治疗的14例第二双尖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寻找第二双尖牙先天缺失病例合适的治疗方法。结果 14例患者中13例选择正畸关闭牙间隙矫治,完成时间为18 ~ 36个月,平均 27个月,矫治后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牙中性关系。1例选择集中间隙镶牙的治疗方法,矫治时间10个月。矫治后曲面断层片显示牙根平行,缺牙区牙槽骨无缺损、吸收。结论 第二双尖牙的先天缺失应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果患者选择正畸关闭牙间隙的矫治方法,要注意前牙支抗的严格控制,以防破坏侧貌的丰满度。

    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9例疗效分析
    武传君,田军
    2009, 2(02): 91-93 . 
    摘要 ( )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非拔牙矫治的效果。方法 从烟台市口腔医院2005—2007年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选取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9例,采用唇倾上前牙、扩大牙弓、上颌平导或斜导的方法,促进下颌前移,并通过Ⅱ类牵引使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指标:矫治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变化差异无统计意义,下颌骨矢状方向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平均增加2.3°,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3.1°,上、下切牙唇倾度增加显著。模型测量指标:矫治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相对较小,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磨牙关系均由Ⅱ类变为Ⅰ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唇倾上前牙、扩大牙弓、上颌平导或斜导的方法,促进下颌前移,并通过Ⅱ类牵引使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

    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对患牙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
    沈磊,项东,钟丽芳
    2009, 2(02): 94-96 . 
    摘要 ( )  

    目的 探讨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对患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来沈阳市沈河区牙病防治所应用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的患者39例(106颗患牙),修复前和修复后6、12个月分别进行常规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查,龈沟液(GCF)称量,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质量浓度的检测。结果 修复前牙的患者患牙SBI、GCF质量、GCF中IL-1β和TNF-α的质量浓度修复前与修复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修复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后牙的患者患牙SBI、GCF质量修复前与修复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修复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后牙的患者患牙GCF中IL-1β和TNF-α的质量浓度修复前与修复后6个月和修复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前牙,修复时间超过12个月时,对SBI、GCF质量和GCF中IL-1β和TNF-α的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修复后牙,修复时间超过12个月时,对SBI、GCF质量有显著影响,而对GCF中IL-1β和TNF-α的质量浓度无明显影响。

    CAD/CAM纯钛烤瓷冠修复前后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张风华,安雁鸣,杜晓燕
    2009, 2(02): 97-98 . 
    摘要 ( )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纯钛烤瓷冠修复对患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磨牙有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20例(30颗牙),采用金属桩核加CAD/CAM纯钛烤瓷冠修复。在牙体预备前及修复体戴入后8个月,分别对龈沟液(GCF)量及GCF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修复体边缘的深度及密合度均符合临床要求,修复后GCF量、ALP活性及TNF-α质量浓度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短期内,临床合格的纯钛烤瓷冠对牙周组织未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体内抑癌基因PTE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颜培常,刘波,滕敏,王祥阁
    2009, 2(02): 99-101 . 
    摘要 ( )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体内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处保存的2000-2007年涎腺手术切除后的石蜡标本,其中SACC 30例,多形性腺瘤(PA) 26例,以正常涎腺组织10例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PTEN、 VEGF在SACC 、PA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SACC中PTEN阳性表达率(43.33%)显著低于PA(92.30%)和正常涎腺组织(100%)(P < 0.01),SACC中VEGF阳性表达率(86.67%)显著高于PA(23.09%)和正常涎腺组织(0)(P < 0.01);PTEN与VEG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 -0.40 ,P < 0.05)。 结论 PTEN与VEGF在SA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的降低或缺失可能增加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高速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临床疗效观察
    郝晓宁,陈盈颖,彭巍
    2009, 2(02): 102-103 . 
    摘要 ( )  

    目的 观察应用高速涡轮机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8年4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38例下颌阻生的智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高速涡轮机拔除法与骨凿法进行拔除。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速涡轮机法与骨凿法拔牙术后各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 P < 0.05),高速涡轮机拔牙法并发症的发生要明显低于骨凿法。结论 应用高速涡轮机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认为高速涡轮机拔牙法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传统骨凿法。

    正畸与种植体联合治疗下前牙先天缺失伴错牙合畸形15例分析
    包扬,孙素芬,刘奕
    2009, 2(02): 104-105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正畸与种植体联合治疗下前牙先天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3 — 2007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15例下切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行正畸治疗,开辟种植义齿修复间隙,然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缺失牙。结果 经联合治疗后15例患者均获得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和美观效果。共植入25枚种植体,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均稳定无松动。结论 正畸与种植体联合应用治疗伴有下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两种拔除方法的比较研究
    匡世军,周燕武,张志光,苏凯
    2009, 2(02): 106-108 . 
    摘要 ( )  

    目的 比较高速涡轮钻法和传统劈冠法在下颌低位近中水平阻生牙拔除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涡轮钻法的优越性。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40例下颌低位近中水平阻生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70例。一组采用高速涡轮钻法(试验组),另一组采用传统劈冠法(对照组)。比较2组拔牙时间和疼痛、肿胀、张口度和第二磨牙松动度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拔牙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张口度、第二磨牙松动度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肿胀并发症的发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牙,创伤轻、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少,与传统劈冠法相比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背阔肌游离肌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的临床研究
    谭学新,段维轶,王哲,卢利,王绪凯,王玉新
    2009, 2(02): 109-111 .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背阔肌游离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严重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就诊的颌面部严重组织缺损患者5例,缺损面积最小12 cm × 8 cm,最大20 cm × 14 cm。全部采用背阔肌游离肌皮瓣移植,Ⅰ期修复重建。切取肌皮瓣面积最小13 cm × 9 cm,最大24 cm ×16 cm。结果 创口均为Ⅰ期愈合,皮瓣100%成活。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功能与形态满意。结论 背阔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是一种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较大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血供可靠,供瓣面积大、供区隐蔽等优点。

    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TC4材料对种植体周优势菌的抗菌性能研究
    李蜀光,陈玉婷,张继平,魏海刚,霍顺平,陈烈金
    2009, 2(02): 112-114 . 
    摘要 ( )  

    目的 评价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涂层的TC4材料对种植体周优势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于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种植体周围炎可疑致病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Nano-TiO2涂层的TC4材料(实验组)和未涂层的TC4材料(对照组)进行抑菌圈测定,并通过测定细菌量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效果。结果 (1) 经过适宜条件下的培养,Nano-TiO2涂层的TC4试件与未涂层的TC4试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均为0 mm;(2)两种试件经全皿计数法得出的菌落计数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4.02%、99.34%、98.72%。结论 采用Nano-TiO2涂层的TC4材料对3种可疑口腔致病菌均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其抗菌性能优于未涂层的TC4材料;抑菌圈法不适用于TC4和Nano-TiO2这类低可溶性材料的抗菌活性实验。

    综述
    影响微笑美的主要因素
    王瑞端综述,朱双林审校
    2009, 2(02): 115-118 . 
    摘要 ( )  

    正畸治疗要为患者塑造美丽的笑容,对于微笑的评估和设计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临床检查中正畸医生经常忽略了微笑分析。本文综述了影响微笑美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其在正畸诊断、矫治设计及治疗中的重要性。

    富血小板血浆与牙周再生
    周金敏,张莉综述,马宁审校
    2009, 2(02): 118-121 . 
    摘要 ( )  

    牙周组织再生中生长因子促使牙周膜细胞向损伤部位的趋化、黏附并诱导牙周膜成体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很多学者将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有研究显示PRP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也有报道无明显作用。

    全颌曲面断层片应用于下颌骨对称性测量可行性研究进展
    邵群乐综述,朱双林审校
    2009, 2(02): 121-123 . 
    摘要 ( )  

    全颌曲面断层片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它是根据口腔颌面部左右对称、颌骨牙弓呈弓形等解剖特点而设计的三轴固定连续转换的弧面断层摄影,正畸医生可以通过曲面断层片观察全口牙齿发育情况以及上下颌骨情况。以往对于运用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学术界上存在一定争议。本综述就是根据各学者的研究,总结探讨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下颌骨对称性分析的可行性。

    口腔医学史话
    牙钻在牙科史上的变革和发展
    李刚
    2009, 2(02): 124-124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修复学(1)口腔修复前的准备与处理
    李秉鸿
    2009, 2(02): 125-126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