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冠桥修复后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朱智敏
    2009, 2(08): 449-451 . 
    摘要 ( )  
    提要:冠、桥修复是口腔常用的固定修复方法,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对冠、桥修复后的临床问题也应给予足够重视。笔者根据较长期的临床观察,对冠、桥修复后的常见临床问题进行如下讨论,以此与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进一步提高冠、桥修复质量,减少继发病变的发生。
    口腔黏结修复中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
    黄翠
    2009, 2(08): 451-454 . 
    摘要 ( )  
    提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黏结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口腔临床技术。口腔黏结修复具有操作方便、能最大限度保存牙体组织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的直接或间接修复中。但是,临床医生在进行黏结修复时也会碰到技术敏感性、术后敏感、继发龋、修复体着色等多种问题,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影响最终的修复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口腔黏结修复中常见临床问题加以总结和分析,强调针对具体临床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建议。
    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临床问题
    李彦
    2009, 2(08): 454-457 . 
    摘要 ( )  
    提要:咬合重建修复是对现有牙列咬合状态进行改造和重新建立,通常涉及全牙弓牙合面的再造及颌位的改变,因此属于修复领域的疑难问题。修复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现有口腔条件,制订周密的修复计划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修复过程一般包括颌位调整、临时冠桥过渡、永久修复体完成及修复后维护4个阶段,每个阶段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致内容各不相同。修复中应注意咬合垂直距离的升高、临时修复体的选择、咬合设计的个性化以及修复各阶段新建颌位的稳定等问题。成功的咬合重建修复充分体现口腔修复的整体观、精品意识和团队合作理念。
    专家经验谈
    牙齿表面组织缺损的诊断和修复治疗
    张富强,于卫强
    2009, 2(08): 458-461 . 
    摘要 ( )  
    提要:牙齿表面组织缺损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主要由于牙齿长期受到磨耗、磨损、腐蚀和内部碎裂造成,不仅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而且会降低患者的咀嚼效率,甚至引起牙髓病变及颞下颌关节疾病,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牙齿表面组织缺损的治疗应该在控制病因的基础上,根据牙齿硬组织缺损的程度,选择合理的修复方案。局部和表浅的牙齿表面组织缺损可以采用保守的修复方案;然而,对于全牙列广泛性的严重病变,应采用牙合重建修复治疗。由于牙合重建修复治疗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因此需严格选择修复适应证以及规范操作流程。
    磁性附着体与冠外附着体的联合应用
    梁星,郭大伟
    2009, 2(08): 462-464 . 
    摘要 ( )  
    提要:磁性附着体与冠外附着体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2种附着体类型,但两者的适用范围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常见多数牙缺失伴孤立残根残冠的复杂病例,若采用单一类型的固位方式,无法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采用磁性附着体和冠外附着体联合应用的修复治疗方法,可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点,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论著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高危因素与发病预测模型研究
    刘长云,丁艳,王永芹,季加芬,陈景武
    2009, 2(08): 465-468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 palate, NSCL/P)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评估这些主要危险因素在NSCL/P发病中的相对重要性,最终确立NSCL/P发病概率的预测模型,为优生网络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来源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菏泽市立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口腔科住院,年龄在12岁以下患有NSCL/P的儿童76例;对照组为来源于同一机构门诊或病房或同一居住区符合配对条件的非唇腭裂儿童76名。根据拟定的42项危险因素编制调查表,对病例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数据经审核后录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首先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筛选的变量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根据危险因素分别建立分类树与LogitBoost算法的发病概率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两模型进行评价,从而确立本研究中NSCL/P发病概率的预测模型。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作对比分析,进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有:母亲孕期感染史(P = 0.010)、家族遗传史(P = 0.009)、母孕期饮食是否规律(P = 0.007)、胎次( P = 0.004)、母亲孕期异常情绪史(P<0.001)、父亲学历(P<0.001)。经ROC曲线评价,确立分类树模型可用来预测NSCL/P的发病概率。结论 母亲孕期感染、家族遗传、母亲孕期饮食不规律、胎次、母亲孕期异常情绪是NSCL/P发病的促进因素,且其对NSCL/P发病的影响作用依次增强;父亲学历是该病的保护因素。经ROC曲线评价,最终确立分类树模型为NSCL/P发病概率的预测模型。
    根管治疗期间疼痛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韩人远,范莉
    2009, 2(08): 469-471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根管治疗期间疼痛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泸州医学院附属隆昌医院对426颗患牙行根管治疗,对可能是根管治疗期间疼痛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根管治疗期间疼痛的发生率为19.2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操作不慎、根管超充、封药不当以及牙位等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防治措施,提高根管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酪蛋白磷酸肽抑制人牙釉质脱矿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景先明1,冯云霞2,李罡1
    2009, 2(08): 472-473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酪蛋白磷酸肽(CPPs)抑制人牙釉质脱矿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6—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因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30颗,制作30粒圆形平面开窗区釉质块(直径4 mm),其余部分由抗酸指甲油涂抹封闭。根据开窗区釉质的显微硬度(HK0.02),将30粒釉质块完全随机分为5组,每组6粒,分别进行5种不同处理(A组:去离子水 和去离子水;B组:CPPs 和 去离子水;C组:去离子水和乳酸;D组:CPPs和乳酸;E组:氟保护剂和乳酸),使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检测釉质表面溶出钙量,比较各组溶出钙量的差别。结果 A组、B组和E组间钙溶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和D组间钙溶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B组和E组均比C组和D组溶出钙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PPs没有直接阻止脱矿的作用,但也不会使釉质表面发生脱矿;氟保护剂形成的漆膜能够有效抵抗酸的腐蚀作用。
    模型处理方法对烤瓷冠桥边缘密合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梁翠云1,王丁元1,李继春1,郭吕华2,朱建延2,钟文2
    2009, 2(08): 474-476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2种不同的模型处理方法对烤瓷冠桥边缘密合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156颗天然离体牙作为基牙,按修复设计原则制成各类冠、桥修复的牙列模型共55件(单冠5件、双端固定桥25件、复合固定桥25件)。把制作好的牙列模型固定在口腔临床模拟系统上,分别请10位不同年资的医生按要求进行牙体预备,基牙肩台的制作形式有90°、90°+斜面、135°、凹形等常用形式,然后用硅橡胶制取印模,灌注硬石膏模型。把模型随机分为2组:采用边缘精密修整法的实验组29件,基牙共82颗;采用现行常规方法的对照组26件,基牙共74颗。对两组修复体分别采用肉眼观察法、探针法、10倍牙科实体显微镜观察法进行边缘密合度检查。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修复体均能顺利就位,采用肉眼观察法,边缘密合度为100%,修复效果一致;探针法检查实验组密合度为93.9%,对照密合度为85.1%,修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倍牙科实体显微镜观察法实验组密合度为90.2%,对照组密合度为66.2%,修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采用边缘精密修整法制作的修复体边缘在微观检测下仍保持较高的密合度,不同的模型处理方法对烤瓷冠桥边缘密合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口腔技工操作中应引起重视。
    Angle Ⅰ 类错牙合畸形垂直向头影测量指标的对比研究
    岳铮,张扬
    2009, 2(08): 477-479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4种垂直向头影测量指标对Angle I类错牙合畸形颌骨垂直向关系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4—2007年收治的52例Angle I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其前颅底平面SN与下颌平面MP所呈前下角(SN-GoGn角)、后面高S-Go与前面高N-Gn的比值(Facial Height Ratio)、鞍角N-S-Ar与关节角S-Ar-Go及下颌角Ar-Go-Me三个角之和(The three angle)、垂直向异常指数(ODI,即AB平面与下颌平面夹角±腭平面与眶耳平面夹角,当腭平面斜向下前方时为“+”,当腭平面斜向上前方时为“-”)4种指标,计算4种指标的变异系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N-GoGn、Facial Height Ratio、The three angle与ODI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73、0.092、0.016和0.085,且4种指标间均有相关关系。结论 SN-GoGn、Facial Height Ratio、The three angle与ODI均可作为评价Angle I类错牙合颌骨垂直向关系的指标,但The three angle更具有可靠性。
    构建下颌中性区全口义齿有限元模型的研究
    时光辉1,杨文丽2
    2009, 2(08): 480-482 . 
    摘要 ( )  
    摘 要:目的 构建下颌中性区全口义齿有限元模型,为今后对该义齿的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预实验确定显影剂的种类和添加的比例,制作出可显影的下颌全口义齿,并于2008年对我院佩戴该义齿志愿者的无牙颌下颌骨及全口义齿进行CT扫描,直接采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COM)数据,运用逆向工程原理建立全口义齿及无牙颌下颌骨的有限元模型。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下颌全口义齿及无牙颌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强,模型精度高。结论 可显影的全口义齿结合应用逆向工程原理能完全满足下颌中性区全口义齿有限元建模的需要。
    截冠术与套筒冠覆盖义齿联合应用修复重度牙周炎牙列缺损7例疗效观察
    王志凌1,陈立强2,陶波1,李宁毅2
    2009, 2(08): 483-484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截冠术与套筒冠覆盖义齿联合应用修复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武警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口腔科收治的7例患重度牙周炎的牙列缺损患者,共51颗基牙,行牙周基础治疗和根管治疗后截冠,再按套筒冠的制作程序制作套筒冠覆盖义齿,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均主观评价义齿美观舒适,固位良好,咀嚼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检查7例患者的51颗基牙动度明显降低,所有基牙的动度在I度以内;X线检查患者基牙周围牙槽骨在修复后无明显吸收,牙周膜无明显改变,缺牙区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结论 截冠术和套筒冠覆盖义齿联合应用是目前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列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
    腮腺多形性腺瘤浅叶切除术与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疗效对比研究
    张雪林,孟亚珍,钱苏海
    2009, 2(08): 485-487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1992—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腮腺浅叶切除术(88例患者)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60例患者)两种术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结果 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瘢痕、局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及腮腺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术式,对界限清楚、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减少并发症;对过大或边界不清的肿瘤仍宜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牙合的临床疗效研究
    谢伟建
    2009, 2(08): 488-489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位愈合和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1年10月至2008年12月福建省建阳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下颌骨颏体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采用内固定术+联接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3~6个月复查咬合关系和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错位愈合和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6个月开口度均大于37 mm;咬合关系复查,试验组出现2例错牙合(6.9%),对照组出现8例(38.1%),经卡方检验,两组术后错牙合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复查,试验组所有患者下颌骨均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颌骨出现错位愈合。结论 内固定术+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错牙合的发生。
    牙冠延长术与牙龈切除术在桩冠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金磊,彭巍,孙晓琳
    2009, 2(08): 490-493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比较牙冠延长术与牙龈切除术用于残根残冠桩冠修复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2008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因外伤或龋坏致患牙断面达龈下的患者50例(58颗患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牙龈切除术(30颗牙)与牙冠延长术(28颗牙)完全暴露断面,6周后行常规桩冠修复,评价两组在术后2周的疗效及桩冠修复后6个月的牙周健康状况。 结果 术后2周,牙冠延长术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牙龈切除术组总有效率为71.43%(2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桩冠修复后6个月,牙冠延长术组总有效率为93.33%,牙龈切除术组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结论 牙冠延长术能有效恢复患牙生物学宽度,有利于修复后牙周健康的维持。
    短篇论著
    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与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疗效比较分析
    刘晓燕,胡晓聪,徐伟莲,姜焕好
    2009, 2(08): 492-493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比较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2004—2009年收治的60例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均为单颗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共60颗牙),根据全口曲面断层片和X线定位片分为唇侧组和腭侧组各30颗牙,通过手术开窗去除阻力骨、暴露部分牙冠、黏结正畸附件,在固定矫正技术的牵引下将埋伏阻生的尖牙纳入正常牙弓内。对比两组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所需的时间。结果 治疗成功率唇侧组为80.0%,腭侧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畸牵引的时间腭侧组为(9.2±3.2)个月,而唇侧组为(15.1±4.1)个月,明显长于腭侧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手术开窗正畸牵引,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功率腭侧组大于唇侧组,牵引到位的时间腭侧组也较唇侧组短。
    综述
    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矫治器治疗研究进展
    马一敏综述,钱玉芬审校
    2009, 2(08): 494-497 . 
    摘要 ( )  
    提要:Ⅱ类错牙合在上下颌骨位置、形态、大小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功能性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牙合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部分病例治疗后有复发。因此,探究其复发原因与不同表现形式的Ⅱ类错牙合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功能性矫治器的适应证范围,对临床有重要意义。本文对Ⅱ类错牙合的颌骨特征、Ⅱ类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及功能性矫治器的针对性治疗方面内容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髁突软骨与生长板软骨在发育中差异研究进展
    何影综述,李松审校
    2009, 2(08): 498-501 . 
    摘要 ( )  
    提要: 髁突软骨和生长板软骨是不同部位的两种软骨,其发育过程均为软骨内成骨。下颌髁突软骨是继发性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生长板软骨为原发性软骨,由透明软骨构成。二者行使的生理功能不同,在胚胎发生、生长特性、组织结构、软骨细胞的终末方式及对生长因子的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就此差异对比做一综述。
    口腔医学史话
    我国古代对牙齿萌出和口齿形态生理的记录
    李刚
    2009, 2(08): 501-501 . 
    摘要 ( )  
    病例报告
    腭部口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1例
    王贤辐,钟鸣
    2009, 2(08): 502-503 . 
    摘要 ( )  
    即刻种植间隙充填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2例
    周延民,李琦,储顺礼,李春艳,王宇
    2009, 2(08): 504-505 . 
    摘要 ( )  
    牙医理念
    新时期口腔科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刘剑
    2009, 2(08): 506-508 . 
    摘要 ( )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们依法维权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中医患纠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新形势下,口腔科诊疗中的问题也很突出。口腔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过程,会给患者日常行为带来不便,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阐述了口腔科医患关系的现状、特殊性、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以期为口腔科医生采取恰当的诊疗行为提供参考,这有利于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及依从度,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和提高医疗质量,进而更好的为患者的口腔健康服务。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修复学(7)全口义齿修复关键点解析
    钟丽芳
    2009, 2(08): 509-51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