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胃肠外科专科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胃肠外科专科化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促进胃肠外科的进一步发展。专科化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胃肠外科专业化的发展并没有固定模式,应因地制宜,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胃肠外科专科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多学科团队的建设。胃肠外科专业化的不足之处,也应时刻加以注意和纠正。
顾 晋,赵 军.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诊治临床路径[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77-280. https://doi.org/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治是外科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接诊过程中,如何准确评估,正确决策,制定合理的多学科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手术前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术前的各项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可以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临床分期和正确的评估。手术完整切除复发灶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为配合手术治疗,可以开展术前放疗或术前放化疗。通过临床多学科讨论,可能会给相当一部分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机会。
李世拥,白 雪.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和预防要点[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81-284. https://doi.org/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已引起临床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难点。影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较多,但主要有肿瘤远切缘、环周切缘肿瘤浸润程度、直肠系膜切除范围,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临床肿瘤TNM分期,手术方式选择等。重视手术操作规范,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中确保远近切缘及环周切缘阴性,坚持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给予新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关键。
盛伟琪,黄 丹,倪淑娟,朱雄增.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直肠癌局部复发因素[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84-287. https://doi.org/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病人5年内死于复发转移。探讨影响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对制定防治策略、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直肠癌预后的因素很多,除了一些得到广泛认可的因素以外,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些显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近期发现的与直肠癌局部复发相关的因素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傅传刚,高显华. 局部复发直肠癌再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选择[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87-289. https://doi.org/
局部复发直肠癌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再次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其5年存活率可达到30%,但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有时甚至可能加速病人的死亡,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把握,应该根据复发的类型、部位、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术者医院和术者本身经验等条件综合决定,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以期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刘云鹏,李贺明. 局部复发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时机及合理选择[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90-292. https://doi.org/
随着原发性直肠癌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新辅助治疗的出现,直肠癌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但由于受到病人曾经接受过的相关治疗的限制,局部复发直肠癌(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LRRC)的治疗一直以来是备受争议的问题。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仅有少数病人可以获得根治。因此,针对不同治疗史的病人采取合理有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LRRC治疗的重要原则,而综合治疗时机及合理选择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局部复发是直肠癌,尤其是Ⅱ/Ⅲ期直肠癌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且术后复发病例预后差。20世纪70年代开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手术前后辅助放化疗的相关研究。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术后或术前辅助性放化疗较单纯手术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保肛率和存活率,已经成为I类循证医学证据,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而术后局部复发的直肠癌放化疗,目前尚未取得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建议对复发直肠癌病人应该采用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方案。孤立的盆腔或吻合口复发,如果之前未接受过全量放疗,最适合的处理就是行术前放疗,同期化疗。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术中放疗。
苏向前,邢加迪. 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复发的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96-299. https://doi.org/
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如无病理学诊断可经PET-CT确诊。根治性手术是治愈此类病人的唯一手段,其他治疗包括新辅助放化疗、术中放疗及辅助放化疗等,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可行姑息性治疗。由于其病情多较复杂,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完成,多学科综合治疗在此类病人的诊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锡山. 局部复发直肠癌联合脏器切除的适应证与客观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299-302. https://doi.org/
虽然结直肠癌病人的5年存活率有所提高,但接受根治术后仍然有33%的直肠癌病人将面临局部复发的威胁,并且这部分病人的治疗给肿瘤科医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联合脏器切除的手术治疗仍然是提高5年存活率的主要治疗方法,R0切除是判断病人预后最有力的因素。腹-骶联合脏器切除术由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过高,无明显生存期的延长,现已被很多外科医师摒弃。术前、中的放化疗联合手术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提高了局部复发直肠癌R0切除。
平晓春,李幼生,李 宁,黎介寿. 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长期随访和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04-307. https://doi.org/
目的 比较手术和保守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自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诊断为粘连性小肠梗阻的15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50例病人住院162例次,手术治疗119例次(73.5%),保守治疗43例次(26.5%)。手术治疗组平均缓解时间为(64.5±2.1)个月,5年累积复发率为(18±5)%;保守治疗组平均缓解时间为(54.0±4.6)个月,5年累积复发率(3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对肠梗阻复发有影响。结论 对于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更能减少肠梗阻的复发。但本研究为非对照研究,不能完全避免组间差异。
王春萌a,师英强a,吴江宏a,朱蕙燕a,成宇帆b.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评估标准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08-310.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评估新标准。方法 分析2004年8月至2010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伊马替尼治疗GIST获得完全缓解的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病理与术前影像学的差异。结果 4例病人中,2例为影像学评估,其中1例同时接受CT和PET-CT评估;另外2例同时接受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估,两者评估结果完全不同。结论 在GIST病人伊马替尼疗效评估中,Choi标准有可能取代RECIST标准,成为新的评估标准。
何祖胜,锡林宝勒日,白靖平,江仁兵,周 洋,艾则孜·买买提艾力.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植在治疗四肢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11-312.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组织瓣移植术在四肢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与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带血管蒂组织瓣移植治疗16例四肢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足底内侧动脉皮瓣部分坏死,经二次游离皮片植皮后愈合。1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结合游离植皮术后,边缘出现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其余14例病人组织瓣均全部存活,16例病人在生存期内同部位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四肢软组织肉瘤能够通过局部扩大切除术及带血管蒂的皮瓣移植术达到局部的控制,避免生存期内接受截肢术。
靳小建,卢榜裕,蔡小勇,陆文奇,黄玉斌,江文枢,黄 飞. 腹腔镜肝血管瘤手术43例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13-315.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血管瘤手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9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进行的43例腹腔镜肝血管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肝门阻断采用自制的肝门阻断器或进行半肝阻断,根据肿瘤的部位和血管的关系进行血管瘤剜除术、肝左外叶切除或部分切除术。使用电刀、超声刀等进行切除。结果 41例成功应用腹腔镜完成手术,2例因大出血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4.6%(2/43)。无死亡病例,肿瘤直径为(6.24±2.87)cm,手术时间为(125.27±74.76)min,肝门阻断时间为(11.27±14.11)min。术中出血量为(285.50±425.04)mL, 术中输血(1.22±2.57)单位,术后引流量为(169.61±224.43)mL,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为(2.20±0.99)d,术后住院时间为(8.5±3.6)d。总住院时间为(17.5±7.4)d,总住院费用为(11441.6±9668.7)元。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8%,胆漏1例,肝下脓肿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肝门阻断技术,腹腔镜肝血管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周倩静,张 桃,吴 文,何 珍. MRI及MRCP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16-318. https://doi.org/
目的 研究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增强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部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部胆管癌均显示肝门部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8%、91.6%及86.9%。结论 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阳书华,黄明文,徐 智,邬林泉,邵江华,罗志强. 肝段门静脉球囊导管阻断联合区域性肝动脉阻断在肝癌肝切除术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19-321.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肝段门静脉球囊导管阻断联合区域性肝动脉阻断下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48例肝细胞癌病人行应用肝段门静脉球囊导管阻断联合区域性肝动脉阻断下的肝切除术(A组),同时将应用常规肝切除术70例病人分为Pringle法阻断组(B组,n=36)和肝门区域性血管阻断组(C组,n=34),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肝功能指标。结果 三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A组手术时间较C组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C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肝功能恢复较B组快,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段门静脉球囊导管阻断联合区域性肝动脉阻断下的肝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有适应证的肝细胞癌病人,采用此术式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王 青,董 瑞,杜锡林,王 鹏,韩伟光,杨 媛,臧 莉,鲁建国. 远端脾肾分流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22-324. https://doi.org/
目的 对比研究远端脾肾分流术(Warren术)与远端脾肾分流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0年以来2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其中Warren术组(分流组)8例,Warren术+脾部分切除组(分流+切脾组)14例,比较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7、30天的外周血象主要指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两组术前、术后第30天外周血免疫指标(IgG、 IgA 、IgM)。结果 Warren术+脾部分切除组病人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指标明显优于Warren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rren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疗效优于单纯Warren术。在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前提下很大程度上解决脾功能亢进,又保留了脾脏正常免疫功能。但切除脾脏比例以及适应证等需根据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在切除脾脏比例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吴健锋,管向东,陈 娟,欧阳彬,陈敏英,黎丽芬,黄顺伟. 24h乳酸清除率预测肝移植早期发生并发症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25-327.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24h血乳酸清除率在肝移植早期并发症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并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术后进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72例病人的术前MELD评分、术前Child评分,入ICU24h后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移植7d内病人发生的早期并发症。分别将病人分成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比较两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差异性。应用临床诊断性能(ROC)曲线,对乳酸清除率在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172例肝移植病人中有20.9%(36例)病人发生各种早期并发症。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为(51.4±18.6)%和(17.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价并发症发生ROC曲线You den指数最高时的24h血乳酸清除率截断值为34.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0.016(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和86.0%。结论 肝移植术后24h血乳酸清除率与肝移植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24h血乳酸清除率<34.5%是预测肝移植病人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简易和准确的指标。
刘 倩 ,叶京明 ,刘荫华. 应用超声刀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近期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28-330. https://doi.org/
目的 研究应用超声刀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应用HARMONIC超声刀配备FOCUS刀头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30例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并选择同期、相同术者完成的以高频单极电刀行腋窝淋巴清扫手术病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研究组的平均腋窝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11.4 vs. 15.7d,P=0.029),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数量以及淋巴引流总量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高频单极电刀相比,应用超声刀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安全可靠并可以缩短术后腋窝引流时间及住院天数。
Magnusson N1,Nordin P2,Hedberg M1,Gunnarsson U3,Sandblom G3. 腹股沟疝复发的时间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36-340. https://doi.org/
目的 假设不同术式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的发病过程是不同的,那么疝复发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影响初次手术到复发后再次手术时间间隔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瑞典疝登记注册系统。将5年随访期间的每一年的资料作为亚组分列,后合为大组。对于每个危险因素以再次手术为研究终点,运用Cox回归分析复发时间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分析了142578例,其中7.7%是女性,年龄平均59岁。5年总体复发率为4.3%。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疝修补后再次复发的时间较早(P<0.05);第一次手术后如果发生并发症,则发生复发也较早(P<0.05);缝合修补或腹腔镜修补后的复发要早于开放式补片修补者(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所有缝合修补的早期复发的危险要高于所有补片修补早期复发的危险(P < 0.05)。结论 不同术式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发病过程是不同的。腹腔镜修补、传统疝修补术(不应用补片)和复发疝修补术后早期复发率高可能是由于手术技术失误率较高。
Kaafarani HMA1,Hur K2,Campasano M1,Reda DJ3,Itani KMF1. 开放与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分级和评估: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4): 341-345. https://doi.org/
目的 介绍一种针对腹部切口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评估方法。方法 2004-2006年间,146例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腹腔镜组,n = 73),另一组接受传统开放式切口疝修补术(传统组,n = 73)。研究对象是术后8周内出现的并发症。利用“三步法”来评价并发症的严重性。首先,将所有并发症根据Clavien分级分类。第二步,5位研究员分别独自运用直观叙述问卷模式对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级:0表示无术后并发症,100表示术后死亡。第三步,分别用中位数、最低和最高值对腹腔镜组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腹腔镜组(47.9% vs. 31.5%,P=0.026),而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严重度高于传统组。非参数分析显示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四分位数间距为:开放组0-20对比腹腔镜组0-10;P = 0.049)。在敏感性比较中,中位数、最高值和最低值获得了类似结果。结论 该方法可以对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做出直接评价。评估方法的合法性、可靠性和普遍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