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30
    上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异常咬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影响
    钟 源, 刘 奕
    2023, 16(2): 129-133.  DOI: 10.19538/j.kq.2023.02.001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异常咬合这一因素与TMD的关系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异常咬合是否为诱发TMD的危险因素、各种咬合调整的治疗手段对于颞下颌关节的作用影响等尚未有统一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关于异常咬合对TMD影响的各类研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其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夜磨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洪嘉临, 赵 阳, 刘 奕
    2023, 16(2): 134-138.  DOI: 10.19538/j.kq.2023.02.002
    摘要 ( )  
    夜磨牙是指患者在睡眠中无意识的肌肉节律性运动,主要表现为紧咬牙和磨牙。长期夜磨牙会导致牙齿异常磨耗、牙齿敏感、牙周炎、牙髓炎及牙折等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咀嚼肌疲劳、压痛、功能异常及紧张性疼痛。临床中常见的夜磨牙患者咬肌肥大,多数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症状,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长期夜磨牙所导致的牙齿磨耗常会引起咬合紊乱,其作为咬合因素进而影响TMD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夜磨牙所带来的肌肉疼痛和关节负荷过重也会对颞下颌关节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就夜磨牙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与TMD之间的关系做一阐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错牙合畸形特征的关系
    郑博文, 刘 奕
    2023, 16(2): 139-142.  DOI: 10.19538/j.kq.2023.02.003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区和(或)咀嚼肌及相关结构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区和(或)咀嚼肌的疼痛、开闭口运动时关节弹响及张口受限。牙合干扰被认为是TMD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错牙合畸形的许多特征也被认为与TMD相关。文章回顾以往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对TMD与错牙合畸形特征的关系做一阐述。
    正畸治疗中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防治策略
    冯靖雯, 刘 奕
    2023, 16(2): 143-146.  DOI: 10.19538/j.kq.2023.02.004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并且缺少治疗金标准。正畸治疗前及过程中若发生TMD,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与风险。文章从TMD的诊断、正畸治疗前TMD的筛查以及对正畸治疗期间可能诱发TMD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正畸治疗中TMD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咬合调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影响
    刘吉玥, 刘 奕
    2023, 16(2): 147-151.  DOI: 10.19538/j.kq.2023.02.005
    摘要 ( )  
    目前医学界对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但咬合调整作为常见的口腔临床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主要包括调牙合、正畸治疗、修复治疗、正颌治疗与牙合板治疗等。文章回顾既往文献,梳理常见咬合调整治疗方式及其与TMD之间的关联,为咬合源性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
    杨晓丰, 赵 阳, 刘 奕
    2023, 16(2): 152-155.  DOI: 10.19538/j.kq.2023.02.006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累及咀嚼肌群和(或)颞下颌关节及其相关结构的一组疾病,因其患病率高且与口腔各个学科联系密切而越来越受到正畸医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通过结合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和笔者的临床经验,阐述不同影像学检查在TMD诊断中的应用、优缺点和重要意义,给予临床医生参考和借鉴。
    论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单侧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与夜磨牙患者的咬合关系比较研究
    王翠翠, 张振萍, 宋李幸, 刘 璐, 刘继光, 王美青
    2023, 16(2): 156-161.  DOI: 10.19538/j.kq.2023.02.007
    摘要 ( )  
    比较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单侧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与夜磨牙患者的咬合关系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2017年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的169例TMD单侧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TMD组)和189例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患者治疗前牙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其错牙合畸形分类、上下牙列中线位置、前牙覆牙合和覆盖情况、个别牙错牙合、个别牙错位、缺牙(第三磨牙除外)、第三磨牙萌出及口腔修复情况。结果    ①2组患者错牙合畸形分类、上下牙列中线位置、前牙覆牙合覆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②TMD组患者反牙合发生率(28.4%)明显高于夜磨牙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02,P = 0.014);而2组患者锁牙合、对刃及开牙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TMD组上颌侧切牙伴其他牙位唇倾的占比(22.6%)明显高于夜磨牙组(4.9%),上颌中切牙伴其他牙位扭转的占比(53.3%)低于夜磨牙组(74.5%),而上颌尖牙伴其他牙位扭转的占比(37.8%)明显高于夜磨牙组(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2组其他牙位错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TMD组缺牙发生率(23.7%)高于夜磨牙组(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74,P = 0.046);在各组缺牙患者中,TMD组多颗牙缺失患者占比(47.5%)大于夜磨牙组(24.1%),夜磨牙组单颗牙缺失患者占比(75.9%)大于TMD组(52.5%),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07,P = 0.048)。⑤TMD组患者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率均高于夜磨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2组上颌第三磨牙萌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⑥在各组固定义齿修复患者中,TMD组多颗修复患者占比(89.5%)大于夜磨牙组(占33.3%),夜磨牙组单颗修复患者占比(66.7%)大于TMD组(10.5%),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TMD单侧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与夜磨牙患者的咬合特点在个别牙反牙合、个别牙错位、缺牙(第三磨牙除外)、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及口腔修复情况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颞下颌关节钝挫伤急性期损伤程度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贾晓庆, 马宇锋
    2023, 16(2): 162-166.  DOI: 10.19538/j.kq.2023.02.008
    摘要 ( )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分析颞下颌关节钝挫伤急性期的损伤程度。方法    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2例颞下颌关节钝挫伤急性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下颌骨未骨折和非髁突骨折患者各11例,分别记为下颌骨未骨折组和下颌骨非髁突骨折组。通过MRI检查结果分析22例患者44侧颞下颌关节的状态,并对损伤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MRI检查显示,22例患者的44侧颞下颌关节均发生损伤,主要表现为关节盘移位(占84.1%)、关节腔积液或积血(占79.5%)及关节盘后区损伤(占72.7%);此外,还有31.8%的颞下颌关节发生关节盘穿孔。对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发现,Ⅰ、Ⅱ、Ⅲ级损伤构成比依次为9.1%(4/44)、59.1%(26/44)和31.8%(14/44)。下颌骨未骨折组Ⅰ、Ⅱ、Ⅲ级损伤构成比依次为4.6%(1/22)、36.3%(8/22)和59.1%(13/22),下颌骨非髁突骨折组Ⅰ、Ⅱ、Ⅲ级损伤构成比依次为13.6%(3/22)、81.8%(18/22)和4.6%(1/22);2组损伤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632,P < 0.001)。结论    颞下颌关节钝挫伤急性期患者的颞下颌关节损伤程度大多较重,尤其是下颌骨未骨折患者,建议行MRI检查以全面评估颞下颌关节状态。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唾液中双酚A含量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张 力, 周 青, 闫福华
    2023, 16(2): 167-172.  DOI: 10.19538/j.kq.2023.02.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唾液中双酚A(bisphenol A,BPA)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LC-MS/MS法,以同位素标记的BPA(BPA-D16)作为内标,检测唾液中BPA含量,研究该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与精密度。收集临床常用的5种牙科复合树脂,经聚合固化后置于1 mL人工唾液中,37°C孵育后,应用LC-MS/MS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唾液中BPA的释放量。结果    LC-MS/MS法应用于测定唾液中BPA含量具有良好的专属性,BPA和BPA-D16的色谱峰形良好;BPA质量浓度在0.1 ~ 50.0 n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 0.006X + 1.37(R2 = 0.9988);该方法准确度为97.5% ~ 101.2%,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7.1%。应用该法检测5种临床常用的牙科复合树脂在唾液中的BPA释放情况,结果显示:5种树脂在唾液中孵育第1天内BPA释放量最高,7 d的BPA总释放量分别为Neofil树脂(8.43 ± 0.16)ng/mL、Beautifil Ⅱ树脂(7.44 ± 0.40)ng/mL、Filtek Z350 XT树脂(5.94 ± 0.33)ng/mL、Tetric N-Ceram树脂(5.10 ± 0.06)ng/mL、Ceram. X One树脂(0.64 ± 0.08)ng/mL。结论    LC-MS/MS法适用于唾液中BPA含量的测定,可用于检测牙科复合树脂材料在唾液中的BPA释放水平。
    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研究
    郑琼琪, 张练平, 徐 娟
    2023, 16(2): 173-178.  DOI: 10.19538/j.kq.2023.02.010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三维位置关系,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风险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口腔科需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732例(1063颗患牙)。所有患者曲面体层片显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接触或重叠,调整CBCT十字观察轴的位置和角度形成坐标轴,在冠状面根据下颌管在坐标中的位置,对下颌管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包括颊侧、颊侧偏下、下方偏颊、下方居中、下方偏舌、舌侧偏下和舌侧,每类可再分为接触、非接触亚类。测量并比较各类下颌管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接触率和距离差异。结果    1063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的接触率为53.6%,各类接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52.945,P < 0.001)。其中,舌侧和舌侧偏下的接触率分别为97.2%、96.7%,明显高于除下方偏舌外的其他分类接触率;下方偏舌、下方居中及颊侧的接触率分别为79.2%、70.2%、60.0%,均高于下方偏颊和颊侧偏下的接触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非接触亚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共493颗,各类非接触亚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之间距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 = 80.330,P < 0.001)。其中,下方偏颊和颊侧偏下非接触亚类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之间距离均大于1.0 mm,且大于下方居中和下方偏舌非接触亚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采用CBCT十字观察轴作为坐标轴进行分类,可相对准确判断下颌管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位置关系,且其操作简便、标准一致,可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锥形束CT的颏孔区解剖结构分析
    许哲欣, 陈雅萍, 崔啸尘, 杨 威
    2023, 16(2): 179-186.  DOI: 10.19538/j.kq.2023.02.011
    摘要 ( )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颏孔区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及分析,为临床颏部手术的术前规划及安全实施提供详细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90例患者(580侧下颌骨)的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患者的颏孔位置、横径、纵径、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MF-MLB),下牙槽神经前襻的发生率、长度,副颏孔的发生率、位置分类、横径、纵径、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AMF-MLB)及其中心至颏孔中心距离(MF-AMF),侧方舌侧孔的发生率、纵径、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LLF-MLB)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①580侧下颌骨中能精确定位553个颏孔,71.07%(393/553)位于第二前磨牙根尖区;其中,男性患者颏孔的横径、纵径及MF-MLB均大于女性患者,50 ~ 59岁和≥ 60岁患者的MF-MLB大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②237例患者存在下牙槽神经前襻(392个),其发生率为81.7%(237/290),其长度为(3.3 ± 0.6)mm;其中,男性患者下牙槽神经前襻发生率及长度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年龄段患者下牙槽神经前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31例患者存在副颏孔(38个),其发生率为10.7%(31/290),第Ⅲ类副颏孔占比最大为44.7%(17/38);副颏孔的横径、纵径分别为(1.3 ± 0.3)、(1.2 ± 0.2)mm,AMF-MLB、MF-AMF分别为(15.3 ± 2.2)、(4.9 ± 0.9)mm;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患者的副颏孔发生率及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202例患者存在侧方舌侧孔(320个),其发生率为69.7%(202/290),侧方舌侧孔纵径为(0.8 ± 0.2)mm,LLF-MLB为(7.2 ±1.2)mm;其中,男性患者LLF-MLB大于女性患者,50 ~ 59岁患者侧方舌侧孔纵径小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颏孔区下牙槽神经前襻和侧方舌侧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均有较大的解剖结构变异。建议在颏孔区行牙种植术或其他颌面外科手术时,术前常规行CBCT检查,以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上中切牙牙冠矢状向正畸安全移动范围函数研究
    张 欢, 范 皓, 袁 瑞, 王小琴, 冯志远
    2023, 16(2): 187-193.  DOI: 10.19538/j.kq.2023.02.012
    摘要 ( )  
    目的    利用影像学资料拟合上中切牙牙冠矢状向正畸安全移动范围函数。方法    以眶耳平面(FH平面)为x轴,垂直于FH平面为y轴,治疗前上中切牙切缘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根据上中切牙平移和旋转2种形式在坐标轴中描绘其正畸移动轨迹,以根颈1/3外侧缘触及骨皮质为平移界限,以根颈1/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U1-FH(上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在105.5 ~ 116.5°范围内为旋转界限,构建上中切牙牙冠矢状向正畸安全移动范围函数,并采用Matlab设计函数表达。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口腔正畸科的成人患者30例,通过函数计算上中切牙安全移动距离,再结合Downs分析法确定目标移动量。分析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的实际移动量及倾斜度变化,以及是否发生牙根吸收、骨开窗及骨开裂等并发症。结果    根据治疗前的∠U1-FH,分别拟合了105.5° < ∠U1-FH < 116.5°、∠U1-FH ≥ 116.5°和∠U1-FH ≤ 105.5° 3种条件下的内收运动函数和外展运动函数,通过治疗前∠U1-FH、上中切牙1/3根长与冠长之和、颊侧和腭侧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可计算得出相应的内收量或外展量。结合Downs分析法进行正畸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实际移动量均在函数计算的安全移动范围内,上中切牙牙根均位于牙槽骨内、未触及骨皮质,∠U1-FH在105.5 ~ 116.5°范围内,无牙根吸收、骨开窗及骨开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上中切牙牙冠矢状向正畸安全移动范围函数与Downs分析法结合使用设计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为正畸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阿司匹林涂层的构建及其对骨形成的影响研究
    李芯彦, 李 毅, 蔡东轩, 宋 文, 张玉梅
    2023, 16(2): 194-199.  DOI: 10.19538/j.kq.2023.02.013
    摘要 ( )  
    目的    在二氧化钛纳米管(titania nanotubes,TNT)表面构建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ASA)涂层,研究其对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阳极氧化法制备TNT阵列,使用含ASA的正电性壳聚糖(chitosan,CS)溶液和负电性DNA溶液在TNT表面进行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LBL),最终得到含ASA的聚合物涂层(TNT-ASA)组,其间使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表面亲水性的变化。另设单纯TNT组和无ASA的聚合物涂层(TNT-CS)组作为对照。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试样表面,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试样表面ASA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曲线。在试样表面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将试样植入SD大鼠股骨远端4周后,采用Micro-CT、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试样骨结合效果。结果    LBL过程中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呈波浪形上下波动,最终于TNT表面制得的聚合物涂层厚度约400 nm。聚合物涂层加载ASA后C元素含量增加,O元素含量降低,其负载的ASA可在12 d内缓慢释放。MC3T3-E1细胞在TNT、TNT-CS和TNT-ASA表面均增殖良好,呈多边形伸展;各组间细胞活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cro-CT结果显示,相较于TNT组、TNT-CS组,TNT-ASA组骨组织的骨体积分数更高(P < 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NT-ASA组植入试样周围具有更多的新骨形成。结论    通过LBL技术可实现ASA在TNT表面的有效加载,该涂层具备药物缓释、无细胞毒性和促进骨形成的优势。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萎缩性舌炎研究可视化分析
    谢瑞琪, 赵毛毛, 段 宁, 王 翔, 王文梅
    2023, 16(2): 200-206.  DOI: 10.19538/j.kq.2023.02.014
    摘要 ( )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AG)相关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了解AG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检索1900-01-01至2022-12-01有关AG的文献,并应用Bibliometrix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70篇AG相关文献,2019年之前每年的发文量及被引频次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并列第1位的作者是Chang JYF和Wang YP(各23篇),发文量排名首位的国家是中国(31篇),Taiwan University和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各25篇)占据研究机构发文量的并列第1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2篇)。AG的两大主要研究领域是内科-普通内科及牙科学、口腔外科和医学。AG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包括:atrophic glossitis(29次)、vitamin B12(10次)、anemia(10次)、gastric parietal cell antibody(9次)、iron(9次)等,近2年的研究热点为vitamin B12、vitamin B12 deficiency、folic acid、iron、anemia。结论    AG的研究热度有稳步上升趋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AG的病因,其仍需多国家、多机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气态臭氧消毒硅橡胶印模材料效果及对材料表面性质影响的研究
    汤小燕, 孙 昊, 栾可峰, 仲若恺, 孙学辉
    2023, 16(2): 207-212.  DOI: 10.19538/j.kq.2023.02.015
    摘要 ( )  
    目的    研究气态臭氧对硅橡胶印模材料消毒效果、材料表面润湿性及尺寸变化的影响。方法    制备加成型亲水硅橡胶印模试件250个,随机分为5组,按照消毒处理方式记为无处理A组、流水冲洗A组、臭氧A组、0.525% NaClO A组和1% NaClO A组,每组各50个试件;分析比较消毒2、5、10、15、30 min后各组菌落数和接触角大小。制备具有压痕标线的加成型亲水硅橡胶印模80个,随机分为5组,按照消毒处理方式记为无处理B组、流水冲洗B组、臭氧B组、0.525% NaClO B组和1% NaClO B组,每组各16个试件;分析比较消毒30 min后各组试件尺寸变化量(a变化量和b变化量)及变化率(∆a和∆b)。结果    ①在消毒2 min后,菌落总数由高至低依次为无处理A组、流水冲洗A组、臭氧A组、0.525% NaClO A组、1% NaClO 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消毒5 min后,臭氧A组菌落总数明显低于无处理A组和流水冲洗A组(均P < 0.05),其与0.525% NaClO A组和1% NaClO 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消毒10 min后,臭氧A组、0.525% NaClO A组和1% NaClO A组菌落总数均趋近于0 CFU。②各组接触角大小随着消毒时间的延长无显著改变(F = 2.659,P = 0.056);但各组接触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66.823,P < 0.001);其中,臭氧A组、0.525% NaClO A组和1% NaClO A组接触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其均大于无处理A组和流水冲洗A组(均P < 0.05)。③各组试件a变化量、b变化量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臭氧B组、0.525% NaClO B组、1% NaClO B组试件的a变化量和b变化量均依次增大,且大于无处理B组和流水冲洗B组(均P < 0.05);且0.525% NaClO B组和1% NaClO B组试件的∆b均大于1.5%。结论   对硅橡胶印模材料消毒5 min后,质量浓度为12.8 mg/L的气态臭氧消毒效果与质量分数为0.525%和1%的NaClO溶液相当,三者对材料表面湿润性的影响相似,而气态臭氧对材料尺寸的影响会更小,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思维导图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查房课程中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
    沈振宇, 宋江园
    2023, 16(2): 213-220.  DOI: 10.19538/j.kq.2023.02.0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查房课程中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加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学员34名,其中包括2019级学员12名,2020级学员22名;将各年级学员随机分成2组后再合并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查房,研究组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查房课前预习时额外给予思维导图。通过学员自评(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量表)、带教老师测评[临床思维能力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primary trait analysis,PTA)量表]和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三方面对2组学员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研究组学员对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查房教学法的评价。结果    研究组学员在系统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整体自我评分,以及在基础与临床知识掌握程度、病史采集、病史归类、病情信息整理、病情发散分析项目自我评分高于对照组学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2组学员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循证思维能力方面的的整体自我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系统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方面,带教老师对研究组学员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学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方面,研究组学员仅在A3/A4型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80%以上的研究组学员认为该教学法能促进课前预习、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小于30%的研究组学员在促进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及同学间互教互学、提高查阅资料能力方面予以认可。结论    思维导图可作为辅助工具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查房课程中提高住培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且能提高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成绩,但需要在促进学员间的沟通及提高查阅资料能力方面予以完善,而后建议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贴面修复基牙预备数字化模拟教学系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周 霞, 蒲东全, 邹林敏, 胡凯凯, 徐安琦, 胡梦露
    2023, 16(2): 221-224.  DOI: 10.19538/j.kq.2023.02.017
    摘要 ( )  
    目的    研究贴面修复基牙预备数字化模拟教学系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2020年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口腔科进行住培的18名学员,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名。对照组学员在常规教学示范操作后,自主预备贴面修复基牙模型;研究组学员学习由3Shape Trios扫描仪和Geomagic Control X 64成像软件组成的数字化模拟教学系统后预备贴面修复基牙模型。测量分析教员与学员基牙预备模型6个位点的预备指标(近中肩台宽度、远中肩台宽度、唇侧肩台宽度、唇侧厚度、切端预备量及腭侧预备量)和3个位点(近中、远中及唇侧)聚合度的差值,并对2组学员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学员唇侧肩台宽度差、唇侧厚度差、切端预备量差、腭侧预备量差、唇侧聚合度差、远中聚合度差均小于对照组学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学员其他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学员对教学满意度的各项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学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由3Shape Trios扫描仪和Geomagic Control X 64成像软件组成的数字化模拟教学系统可应用于住培学员贴面修复基牙预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员贴面修复基牙预备操作水平并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满意度。
    综述
    早期功能矫治儿童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研究进展
    陈恩皓, 李小兵
    2023, 16(2): 225-230.  DOI: 10.19538/j.kq.2023.02.018
    摘要 ( )  
    我国儿童错牙合畸形高发,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根据病理机制分为上颌前突下颌正常、上颌正常下颌后缩及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三类。临床中对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早期功能矫治效果争论很多。功能矫治中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的抑制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效果的分析总结对早期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时机选择有指导意义。文章就早期功能矫治儿童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从上颌骨、颞下颌关节改建方面进行分析,为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生物支架搭载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牙髓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润泽, 吴家媛, 周学东, 张亚庆, 王 玮
    2023, 16(2): 231-236.  DOI: 10.19538/j.kq.2023.02.019
    摘要 ( )  
    外泌体是体内活细胞分泌的一种膜性小囊泡,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低免疫原性使其在组织再生领域备受青睐。在牙髓再生过程中,外泌体可通过促进干细胞迁移和分化诱导牙髓组织的新生,但不易长期维持牙髓组织再生的有效浓度。生物支架可对外泌体实现有效包裹,保护其活性且减少流失,通过支架自身降解来缓慢释放外泌体,保证外泌体不断与干细胞接触,诱导牙髓组织的生成。文章就生物支架搭载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牙髓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雍翔智, 叶文丽, 吴佳璇, 陶人川
    2023, 16(2): 237-241.  DOI: 10.19538/j.kq.2023.02.020
    摘要 ( )  
    黏膜相关恒定T(mucosal associated invariant T,MAIT)细胞是一组进化保守的先天样T细胞亚群,广泛存在于肝、肺、皮肤和黏膜等组织中。MAIT细胞具有抗感染、免疫调节和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目前研究已发现,MAIT细胞与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口腔扁平苔藓等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文章就MAIT细胞的特性、功能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相关口腔疾病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牙周病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彭 达, 谭丽思
    2023, 16(2): 242-247.  DOI: 10.19538/j.kq.2023.02.021
    摘要 ( )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菌斑生物膜、环境、遗传和表观基因组学等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牙周病与恶性肿瘤密切关联。文章就牙周病与口腔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及牙周病与恶性肿瘤相关致病机制做一综述,为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治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骨质疏松状态下促进种植体骨整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何曾幸, 李运峰
    2023, 16(2): 248-253.  DOI: 10.19538/j.kq.2023.02.022
    摘要 (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骨组织量及力学性能的下降常导致骨内种植体的松动,甚至脱落。骨质疏松症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而中老年人恰恰是牙缺失、各种骨关节疾病的高发人群,对牙种植、人工关节置换等骨内种植体治疗需求很大。为此,学者们针对如何促进骨质疏松状态下种植体骨整合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研究。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特征主要是骨吸收加快和新骨形成不足,因此既往研究主要是针对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物因子治疗、种植体表面改性、干细胞治疗等。文章就骨质疏松状态下促进种植体骨整合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Er∶YAG激光去除全瓷冠1例报告
    张新媛, 张晓巍, 李 倩, 赵继志, 吴效民
    2023, 16(2): 254-256.  DOI: 10.19538/j.kq.2023.02.02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