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30
    上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前牙美学区种植时机的选择
    田思睿, 赵宝红
    2023, 16(1): 1-7.  DOI: 10.19538/j.kq.2023.01.001
    摘要 ( )  
    前牙美学区牙齿缺失往往会影响患者的发音、咀嚼及美观,甚至会导致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种植医生在保证种植修复高成功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如何采取快速、微创的治疗方法,尽早恢复缺牙区的功能与美观。尤其在前牙美学区,软硬组织轮廓的恢复是影响美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种植时机的选择对能否获得良好的软硬组织轮廓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针对种植体植入时机报道了多项研究结果,但观点不一,文章就前牙美学区种植时机的选择做一阐述。
    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何晶, 赵宝红
    2023, 16(1): 8-14.  DOI: 10.19538/j.kq.2023.01.002
    摘要 ( )  
    即刻种植技术的出现不仅为患者节省了种植术前等待时间、减少了手术次数,还能实现即刻修复,能够保留天然的牙龈组织形态,受到患者与医生的青睐。然而,即刻种植的技术敏感性较高,同时适用范围较窄,需要严格把控适应证,充分做好术前设计和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文章就即刻种植的适应证、美学区即刻种植技术的临床程序做一概述。
    前牙美学区早期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王贺石, 赵宝红
    2023, 16(1): 15-21.  DOI: 10.19538/j.kq.2023.01.003
    摘要 ( )  
    牙列缺损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观,种植修复是临床上治疗牙列缺损的有效方案之一。正确地选择种植时机对种植修复功能及美观十分重要。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如何选择缺牙后的种植时机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近年来随着种植治疗的规范,使得早期种植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早期种植这一技术得到医生青睐。文章就早期种植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牙槽嵴保存技术的临床应用
    王丹宁, 赵宝红
    2023, 16(1): 22-26.  DOI: 10.19538/j.kq.2023.01.004
    摘要 ( )  
    拔牙后会引起牙槽骨的吸收和软组织退缩,应用牙槽嵴保存技术可阻断或减缓牙槽骨吸收,实现剩余牙槽嵴的保存或增量。评估剩余牙槽窝骨壁及其拔牙后条件对于选择种植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牙槽嵴保存技术虽是一种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的手术方法,但临床上需要遵循其适应证,严格按照牙槽嵴保存的手术流程,应用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恰当的植骨材料,并做好一期创口关闭。文章将对牙槽嵴保存技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手术方法、种植手术时机做一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明确其手术指征及进行标准化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专家讲座
    正畸治疗相关牙周炎症问题的考量及治疗策略
    曾宇, 褚耀耀, 王晓璇, 张爱娟, 贺红, 曹正国
    2023, 16(1): 27-34.  DOI: 10.19538/j.kq.2023.01.005
    摘要 ( )  
    正畸治疗相关的牙周炎症问题是近年来口腔医生探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缺乏牙周系统认知的正畸治疗,会增加牙龈红肿出血、牙龈退缩、牙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正畸治疗相关的牙周炎症问题考量及治疗策略意义重大。文章将对正畸患者的牙周炎症控制、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策略及以牙周健康为导向的正畸治疗注意事项进行阐述,为广大正畸与牙周医生提供参考。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浅谈集体理论备课和集中操作校准提升青年教师胜任力——基于牙周病学本科生前期实习教学过程的思考
    徐筱, 冯向辉, 胡文杰, 刘建
    2023, 16(1): 35-38.  DOI: 10.19538/j.kq.2023.01.006
    摘要 ( )  
    牙周病学前期实习是牙周病学本科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病学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经验为基础,以提升青年教师胜任力为切入点,总结牙周病学前期实习教学中的集体理论备课和集中操作校准制度对于提升青年教师胜任力的作用,以期为设计和制定合格牙周病学教师的培养制度提供借鉴。
    口腔医学本科生基于临床实习的牙周诊治能力分阶段提升
    杨 刚, 曹 洁, 胡文杰
    2023, 16(1): 39-44.  DOI: 10.19538/j.kq.2023.01.007
    摘要 ( )  
    牙周临床实习作为牙周病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口腔医学本科生牙周诊疗实践的第一课。国内口腔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牙周临床实习时间短、操作训练少等特点。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本科生牙周临床实习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如何从前期实习到临床实习的过渡、临床实习的多种教学方法以及临床实习的分阶段能力提升和风险防控措施等内容,为国内提高口腔医学生牙周临床实习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牙周病学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规范化牙周诊治能力的口腔医生。
    口腔数字化技术进修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
    赵一姣, 张馨月, 张耀鹏, 王 勇
    2023, 16(1): 45-49.  DOI: 10.19538/j.kq.2023.01.008
    摘要 ( )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目前国内针对口腔数字化技术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尚未普及,毕业后教育的需求较大。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既往多年口腔数字化技术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一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阶段渐进式口腔数字化技术进修教学模式,并结合个性化的进修培养方案,实现以临床和科研为导向的高水平口腔数字化软、硬件应用能力骨干人才培养。该进修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口腔数字化技术进修教育领域的空白,是我国口腔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推动我国口腔数字化技术临床应用和科研的发展。
    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口腔修复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蒙 萌, 宋 文, 余昊翰, 仇碧莹, 王 富, 董 岩, 张 凌, 牛丽娜
    2023, 16(1): 50-53.  DOI: 10.19538/j.kq.2023.01.0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构建的口腔修复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临床实习的42名本科生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1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线下”实习教学方式,试验组采用传统“线下”实习教学方式与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口腔修复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线上”学习的融合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实习结束时的改良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考核成绩,评价实习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Mini-CEX 8个方面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试验组学生的8个方面考核成绩优秀人次占比均较对照组高,其中两组在操作技能、医患沟通及整体表现3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通过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口腔修复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线上”学习与传统“线下”实习教学相融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口腔修复学实习教学效果。
    论著
    种植修复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 瑾, 赵 芮, 马 青, 方 明, 董 岩, 张 凌, 吉兆华, 田 敏, 陈吉华
    2023, 16(1): 54-61.  DOI: 10.19538/j.kq.2023.01.010
    摘要 ( )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种植修复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为种植体周微生物研究的样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完成种植修复的10例患者(12颗种植体),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随访复诊时采集其唾液和种植体周龈下菌斑样本,行16S rRNA V3 ~ V4区双端测序,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和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及物种丰度的差异性。结果    在Alpha多样性分析中,Sobs指数和Chao指数显示,唾液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大于龈下菌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和吸烟患者的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男性、不饮酒、种植体周最大探诊深度≥ 5 mm的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他因素如不同年龄、软垢指数、牙石指数、角化黏膜宽度、固位方式、改良龈沟出血指数、边缘骨吸收量、牙周炎患病状况的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EfSe分析显示,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组成相似,在属水平、种水平分别仅有7种和12种微生物具有差异(均P < 0.05)。结论    种植修复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关联密切,男性、不饮酒、种植体周最大探诊深度≥ 5 mm对种植修复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关联有影响,若无此类影响因素可考虑用唾液替代种植体周围龈下菌斑进行种植体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上颌切牙扇形移位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效果研究
    李静雯, 雷 浪, 李厚轩
    2023, 16(1): 62-69.  DOI: 10.19538/j.kq.2023.01.0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伴上颌切牙病理性扇形移位错牙合畸形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伴有上颌切牙扇形移位的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18例,其中扇形移位的切牙31颗。回顾性分析患者正畸治疗前及正畸治疗后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采用锥形束CT评价扇形移位切牙的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切牙倾斜度及牙根吸收比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正畸治疗前相比,正畸治疗后PD显著降低(P < 0.05);正畸治疗后,扇形移位的切牙腭侧及近中RBH显著增加(均P < 0.05),切牙倾斜度显著减少(P < 0.001);正畸治疗后唇侧、腭侧及远中上颌中切牙RBH的变化程度大于上颌侧切牙(均P < 0.05),上颌切牙总体牙根吸收比为0.08 ± 0.01。结论    在完善的牙周治疗基础上,正畸治疗有助于扇形移位切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种植体支持式单端悬臂桥的中短期临床评价
    张先玉, 赵 鹏, 许嘉琳, 吴豪阳
    2023, 16(1): 70-75.  DOI: 10.19538/j.kq.2023.01.012
    摘要 ( )  
    目的    评估上颌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连续缺失采用种植体支持式单端悬臂桥修复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缺失后使用单端悬臂桥修复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患者资料。分析比较患者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发生率、近悬臂侧和远悬臂侧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程度、龈乳头指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在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机械和生物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4%和8.1%;种植体年平均边缘骨吸收量为(0.06 ± 0.05)mm,且近悬臂和远悬臂侧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探诊深度平均为(1.75 ± 0.36)mm,改良菌斑指数平均为0.60 ± 0.46,改良出血指数平均为1.18 ± 0.36;在不同时间点,患者龈乳头指数有变化(P < 0.05),且龈乳头指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P < 0.05);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24 ± 0.91)分。结论    当上颌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区种植修复空间有限时,选择设计良好的单端悬臂桥行种植修复,在中短观察期内可满足美观及功能需求,且悬臂对临床效果无明显影响,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成骨效果的临床研究
    刘亮亮, 王 宁, 仲维剑, 马国武
    2023, 16(1): 76-81.  DOI: 10.19538/j.kq.2023.01.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作为骨移植材料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骨再生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拟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行上颌后牙区种植的患者45例,共植入50枚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A-PRF组;A-PRF混合自体骨屑组;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每组15例,术后3个月及1年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种植体稳定性,再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观察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的高度变化,分析提升种植区域骨再生重建的效果。结果    3例A-PRF组、10例A-PRF混合自体骨屑组及3例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的患者疼痛等级为1级,未出现2级和3级疼痛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年种植体近远中新生骨高度变化值,A-PRF混合自体骨屑组高于A-PRF组,A-PRF组高于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A-PRF膜联合自体骨屑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骨再生效果最好,但单纯使用A-PRF膜也可以获得足够的骨量,且患者术后反应轻微。
    难治性根尖周炎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马依热·阿布都赛麦提, 热孜亚·艾尼, 陈晓涛, 热夏提·克然木
    2023, 16(1): 82-86.  DOI: 10.19538/j.kq.2023.01.0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形成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临床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行前牙根管再治疗失败的难治性根尖周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前牙根管再治疗成功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显微根尖外科手术,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切除的根尖片段样本。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2组患者疾病相关资料的分布差异,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形成难治性根尖周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根尖片段样本根管内壁可见性状不同的细菌生物膜。2组患者首次根管治疗时长、根管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工作长度、根管弯曲度、刷牙方式、刷牙时长、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根管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工作长度、根管弯曲度、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形成难治性根尖周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结论    难治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内壁存在性状不同的细菌生物膜。难治性根尖周炎的形成原因可能与根管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工作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治疗中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不断完善相关治疗方案。
    不同机用镍钛器械对重度弯曲根管成形能力的比较研究
    李颜智, 李 霞, 史晓煜, 卢 彤, 冯瑞明
    2023, 16(1): 87-92.  DOI: 10.19538/j.kq.2023.01.015
    摘要 ( )  
    目的    通过预备树脂模拟根管,比较5种不同机用镍钛器械预备重度弯曲根管的成形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50个40°弯曲的树脂模拟根管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分别使用ProTaper Universal(PTU组)、ProTaper Gold(PTG组)、Reciproc Blue(RB组)、One Curve(OC组)和Rotate(R组)进行预备,并记录预备时间。拍摄树脂根管预备前后的墨水染色图像,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重叠,测量分析根管偏移量及中心定位能力等指标。结果    5组预备时间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230.958,P < 0.05),其中PTU组预备时间最长,RB组的预备时间最短。在距离根尖孔1、2、3、8 mm处,PTU组的根管偏移量大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距离根尖孔4、5 mm处,PTG组、OC组和R组的根管偏移量小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距离根尖孔6、7 mm处,OC组、R组的根管偏移量小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5种机用镍钛器械均可快速高效地预备弯曲根管,且可较好地保持重度弯曲根管的原始形态。在根尖段,与ProTaper Universal相比,其他4种器械均表现出良好的中心定位能力;在根管弯曲段,ProTaper Gold、One Curve和Rotate的中心定位能力相对优于其他2种器械。
    综述
    碳纳米材料在引导骨再生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周洪玲, 吴也可, 赵立星
    2023, 16(1): 93-98.  DOI: 10.19538/j.kq.2023.01.016
    摘要 ( )  
    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临床上治疗严重牙周组织缺损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GBR膜存在机械性能差、降解速率不稳定、成骨活性差等问题。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碳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机械强度、低细胞毒性及良好的成骨活性等特性。近年来,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在内的碳纳米材料开始用于制备GBR膜以改善其性能,更好地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文章重点介绍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的碳纳米材料在GBR膜中的应用,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总结,以期对GBR膜的研究提供帮助。
    牙周炎症状态下不同B细胞亚群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卓平, 赵雨桐, 李盈谊, 张楚晗, 李 琛
    2023, 16(1): 99-103.  DOI: 10.19538/j.kq.2023.01.017
    摘要 ( )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重要临床表现,持续性骨丧失最终会引起牙齿的松动和脱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破骨细胞形成增多及活性增强是牙槽骨吸收的前提,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对破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是牙槽骨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B细胞是牙周炎症状态下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在炎性牙周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表明,牙周炎症状态下不同B细胞亚群对破骨细胞的调控作用不尽相同。文章就浆细胞、记忆B细胞、B-1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等不同B细胞亚群对破骨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予以综述,为牙周炎患者免疫治疗提供有利的线索。
    牙周炎实验动物的口腔解剖生理结构与模型建立
    郝思维, 丁柏辰, 刘梦蝶, 胡 巍, 郭 斌
    2023, 16(1): 104-109.  DOI: 10.19538/j.kq.2023.01.018
    摘要 ( )  
    正确选择实验动物,构建以研究目的为导向的牙周炎动物模型,对牙周炎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及临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是药物研发和新技术先行先试的必要过程。目前,对于牙周炎研究的最佳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模型构建尚无普遍共识。文章对常用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从解剖结构、建模方法、疾病模型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研究目的为基准对牙周炎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做一综述。
    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方法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方雨晴, 朱禹赫, 王 蔚
    2023, 16(1): 110-116.  DOI: 10.19538/j.kq.2023.01.019
    摘要 ( )  
    钛及其合金因其耐腐蚀性能好、弹性模量低、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在关节置换、骨折修复、口腔种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面纳米化是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由纳米级颗粒或晶粒组成的强化层,从而改善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具有更为理想的促进成骨效果。文章就钛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方法及纳米结构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做一综述,为钛种植体表面形貌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前牙部分瓷贴面边缘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樊荣慧, 武 峰
    2023, 16(1): 117-124.  DOI: 10.19538/j.kq.2023.01.020
    摘要 ( )  
    部分瓷贴面作为一种微创修复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修复前牙小范围牙体缺损。其临床应用的难点是如何获得良好的固位力和边缘适合性。文章从部分瓷贴面的边缘位置、唇面预备深度、边缘形态、粘接、边缘区域的精修与抛光、瓷材料及加工方式等方面做一综述,探讨前牙部分瓷贴面的边缘相关问题,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1例报告
    叶 强, 金 玲
    2023, 16(1): 125-128.  DOI: 10.19538/j.kq.2023.01.0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