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5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腔医学与数字化制造技术
    赵一娇,王勇
    2012, 5(05): 257-261. 
    摘要 ( )  
    数字化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采用不同的制造工艺、材料,可广泛满足口腔医学多个领域的临床需求,本文就此专题进行概述。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正畸中应用
    刘怡
    2012, 5(05): 261-266. 
    摘要 ( )  
    数字化制造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口腔制造工艺。与许多其他口腔专业相同,数字化制造技术已经且仍将继续应用于正畸专业。许多正畸矫治器的生产和材料的加工已经受益于数字化制造技术,例如个性化矫治器、隐形矫治器及弓丝弯制技术。这些技术虽然有成功的商业运作,但同时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正畸医生应主动了解数字化技术,以适应未来正畸的发展方向。
    种植外科手术导板数字化加工
    胡秀莲,蒋析,任抒欣
    2012, 5(05): 266-272. 
    摘要 ( )  
    近年来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种植三维修复设计软件、数字化种植外科手术导板加工技术在口腔种植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很快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种植手术导板在临床中已有较多临床病例报道。本文就种植手术导板的数字化加工的技术发展、数字化手术导板的分类、临床实际操作流程、适应证选择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数字化口腔颌面缺损赝复技术
    顾晓宇
    2012, 5(05): 272-276. 
    摘要 ( )  
    各种原因造成的口腔颌面部缺损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口腔修复科医生进行赝复治疗,而数字化技术为口腔颌面部赝复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从数字化赝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状况,实现方法和过程以及今后发展和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充分利用缺损腔倒凹进行固位和恢复正常生理解剖外形的赝复体设计理念,以及利用阴形型盒设计辅助赝复体加工的新技术。
    专家讲座
    基于CT数据的影像学方法在口腔正畸的临床应用
    咸红红,刘洪,马德东
    2012, 5(05): 277-282.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成像设备的发展,医学影像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目前影像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三维立体化,其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治疗计划依据。针对正畸所面临的扩弓及内收引起的骨吸收、功能矫治对下颌生长长期客观认识、正畸及正颌治疗对关节及上气道的影响等重大问题,有必要对正畸疗效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介绍了CT的发展趋势及分类,基于CT数据举例说明在口腔正畸力环境下发生的牙槽骨、牙周膜、牙齿、面部软组织及关节等形态学三维改变。三维CT影像可实现口腔颌面骨骼、牙齿、面部软组织及气道等三维可视化。三维图像配准和距离测量是用来分析正畸力环境下各部分形态变化,评价口腔颌面生物系统形态及功能的可靠工具。CT技术是评价矫治器矫正机制、疗效以及稳定性的可靠技术。随着包括CT技术及生物信息数据处理等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发展,CT技术将会对错牙合畸形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论著
    应用AutoCAD确定牙槽骨水平界值范围研究
    乔月娥,任秀云
    2012, 5(05): 283-286. 
    摘要 ( )  
    目的    应用AutoCAD确定牙槽骨水平的界值范围,为临床牙槽骨水平的定量评估提供准确的数值和客观依据。方法    选择2009—2010年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拍摄的302例无缺牙患者的数字曲面体层片302张,测量釉牙骨质界(CEJ)下2 mm、牙根颈1/3和牙根颈1/2的区域面积,并分别与CEJ至根尖点(RA)的面积相比得出各测量项目面积比值。结果    CEJ下2 mm的面积比值为0.153 5±0.009 1,牙根颈1/3的面积比值为0.326 5±0.015 2,牙根颈1/2的面积比值为0.503 9±0.020 2,可以将其面积比值的均数作为牙槽骨吸收的定量界值范围。结论    应用AutoCAD测量牙槽骨吸收的面积比值得到的界值范围,可作为临床客观评价标准。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核因子κB p65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李正红,李德超,薛洪池
    2012, 5(05): 287-29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特征及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佳木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除TSCC组织标本43例;另选择来源于同期因舌部良性病变而手术切除的病变周围正常舌组织标本1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EGFR、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TSCC组织中EGFR、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1%、67.4%。TSCC患者EGFR和NF-κB p65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分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GFR与NF-κB p65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 0.741,P < 0.01)。结论    EGFR和NF-κB p65在TSCC组织中呈过表达,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判断TSCC生物学行为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
    钙磷涂层处理对镁合金植入体周围软组织Ⅰ型胶原mRNA表达影响动物实验研究
    孙伟,艾红军,张广道
    2012, 5(05): 291-294. 
    摘要 ( )  
    目的    探讨钙磷涂层对兔下颌骨镁合金植入体周围软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中心实验室进行。选择雄性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7只,随机分为T组、A组和B组,每组9只。将钙磷涂层镁合金螺钉(T组)和无处理镁合金螺钉(A组)植入兔的下颌骨内,以钛合金(B组)作为对照组,每组观察时间分别为1、2、3个月。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植入体周围软组织中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T组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A组,随观察时间的增加,两组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均逐渐增高。观察2和3个月时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1个月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组观察2和3个月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与1个月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钙磷涂层能够提高镁合金植入体周围软组织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促进早期的成骨过程,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
    锥形束CT对错牙合畸形髁突位置关系研究
    史建陆,檀巧林,王智军
    2012, 5(05): 295-298. 
    摘要 ( )  
    目的    探讨髁状突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各类错牙合患者60例(各15例),通过锥形束CT(CBCT)获取影像资料,应用Dolphin 11.0软件在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值,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状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居中位,安氏Ⅱ2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大部分居后位。结论    (1)不同类型的错牙合畸形髁状突位置存在差异;(2)CBCT结合Dolphin 11.0软件可作为研究颞下颌关节的有效手段。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影响临床研究
    王岩,孙丽艳,李志媛
    2012, 5(05): 299-302. 
    摘要 ( )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变化。方法    选择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采用正畸治疗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矫治结束时拍摄标准薛氏位片,采用Cohlmia测量法对关节片进行关节间隙及关节窝形态测量,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    (1)关节间隙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双侧关节各间隙均明显变大(P < 0.05);矫治结束后关节间隙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髁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变化:术后1个月髁突位置与术前比较,矢状向髁突位置后移,垂直向髁突位置下移。矫治结束后与术前比较,髁突位置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反映关节窝形态的指标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矫治结束后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30例患者中治疗前9例有关节弹响,治疗后5例弹响消失,术前无关节弹响者术后均未出现弹响,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关节疼痛及开口受限。结论    (1)BSSRO术后1个月关节间隙增大,髁突位置稍偏后,矫治结束后恢复正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未引起关节窝形态的改变。(2)所有患者均未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关节弹响消失,提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能对TM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疗效评价
    熊雯,武秀萍,冯云霞
    2012, 5(05): 303-3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矫治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功能性下颌偏斜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7—2010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的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10例,排齐整平牙列,采用MEAW技术调整后牙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配合双侧不对称的短Ⅱ类和短Ⅲ类牵引,调整上下中线。拍摄矫治前后X线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矫治效果,矫治后磨牙为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轻度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通过MEAW技术可有效纠正磨牙关系及下颌偏斜。
    氟保护漆治疗基牙预备后牙本质过敏症124例疗效观察
    代晓英,郭清泉
    2012, 5(05): 307-3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氟保护漆在治疗金属烤瓷全冠(PFM)修复中活髓基牙预备后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来德阳市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拟行PFM修复的患者124例(活髓基牙226颗),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5例,基牙116颗)采用氟保护漆脱敏;对照组(59例,基牙110颗)采用Gluma脱敏剂脱敏。分别于戴用PFM后即刻及3个月检测牙本质敏感状况。结果    戴用PFM后即刻,试验组有效率为84.48%,对照组有效率为80.9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月时,试验组有效率为93.97%,明显优于对照组(84.55%)(P<0.05)。结论    氟保护漆可有效缓解PFM修复中活髓基牙预备后的敏感症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不同牙根暴露量牙冠延长术对不同牙位疗效研究
    任国亨,赵溪达
    2012, 5(05): 310-312.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不同牙根暴露量的牙冠延长术对不同牙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沈阳市口腔医院拟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122例,共148颗患牙(前牙68颗、前磨牙48颗和磨牙32颗)。各牙位根据牙冠延长术中牙根暴露量(3或4 mm)随机等分。检查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并进行比较。结果    牙冠延长术中牙根暴露量为3 mm时,术后各患牙均未出现松动,在术后1个月时均出现牙龈出血,术后6个月和1年牙龈出血得到改善;牙根暴露量为4 mm时,术后1个月前牙出现松动,在术后6个月及1年恢复稳定,前磨牙和磨牙在术后均未出现松动。所有患牙的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在治疗后均有较明显的改善。结论    术中牙根暴露3 mm和4 mm远期疗效均满意;为了获得更多的临床牙冠实现更好的修复条件,暴露牙根最好在4 mm左右;而考虑到前牙美观问题,建议在前牙区术中牙根暴露量最好控制在3 mm以内。
    短篇论著
    同源神经转位吻合修复面神经分支缺损27例疗效观察
    卢刚
    2012, 5(05): 313-3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面神经分支转位吻合修复面神经分支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0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外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27例(损伤神经32支)。应用携带肌筋膜的上颊支吻合颧支远心断端,颈支吻合下颌缘支远心断端。 结果    术后1个月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达到2级以上10支,占31%;术后6个月达到2级及以上30支,占96.8%。结论    携带肌筋膜的面神经转位吻合修复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缺损神经,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
    综述
    咀嚼肌形态和功能与颅面形态关系研究进展
    庾英姿,米丛波
    2012, 5(05): 315-318. 
    摘要 ( )  
    颅面生长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咀嚼肌功能被认为是调节颅面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与颅面形态相互作用,使颅面复合体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咀嚼肌形态和功能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三种材料用于上颌全口义齿修复效果评价
    张丽,赵明哲,张玉杰
    2012, 5(05): 319-3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