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5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2-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临床指南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槽突裂的综合治疗
    傅豫川,李健
    2012, 5(06): 321-327. 
    摘要 ( )  
    牙槽突裂的治疗不是单纯地手术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牙槽突裂治疗的主流观点。本文从治疗目的、术前矫形、术前正畸、牙槽突裂植骨以及术后评估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没有正畸科医生参与的单一的外科治疗不算是规范的牙槽突裂治疗。诱导骨段正常生长发育的术前矫形、为植骨手术创造条件的术前正畸、牙槽突裂植骨和植骨后的牙列正畸被认为是牙槽突裂综合治疗的四大内容。
    临床指南
    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技术改进与初步评价
    杨超,石冰
    2012, 5(06): 327-332. 
    摘要 ( )  
    牙槽突裂植骨术是解决牙槽突裂的理想术式,如何更好地恢复牙槽突骨缺损以及合理关闭创面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难点。本文分析传统术式中存在的设计缺陷,深化对牙槽突裂解剖结构的认识,对创面关闭的原理和手术切口的设计进行改进,强调腭侧骨质缺损修复的重要性。通过锥形束CT对植骨量进行评价分析,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专题笔谈
    牙槽突裂植骨吸收的原因与对策
    唐世杰,石伦刚
    2012, 5(06): 332-336. 
    摘要 ( )  
    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的牙槽突裂不仅影响患者的面容,而且影响患者牙齿正常萌出及颌骨发育。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是牙槽突裂修复的首选方法。本文从骨移植愈合机制、正常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手术时机、手术操作、骨诱导因子等几个方面内容结合作者临床体会,试图对术后移植骨吸收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提高手术修复效果。
    牙槽突裂植骨的术后评价
    陆 斌, 周 龙
    2012, 5(06): 336-340. 
    摘要 ( )  
    牙槽突裂植骨术已成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其术后的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自从1986年Bergland提出牙槽突植骨分级标准以来,得到了全世界唇腭裂序列治疗专家们的广泛认可。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三维CT技术的发展,为牙槽突植骨分级提供了更好、更新标准的可能。牙槽突植骨的评价不应只在二维X线片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在三维CT的基础上。因为牙槽突植骨是在一个有一定立体的空间内进行的。所以,牙槽突植骨的评价应该是三维空间的一个完整的评价。目前中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一些良好的尝试。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陈仁吉
    2012, 5(06): 340-345. 
    摘要 ( )  
    牙槽突裂是唇腭裂患者常并发的上颌牙槽部骨缺损,目前的治疗仍以自体骨移植修复为主,但自体骨移植会造成取骨处术后疼痛、皮肤瘢痕、术后活动受限、供骨区意外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承担较大的额外风险,更主要的是自体取骨会给患者及其亲人增加巨大的精神负担,而常不易被患者接受。随着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的逐渐普及,采用人工材料代替自体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就牙槽突裂修复材料的种类、机制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人工材料最终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突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论著
    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慢性牙周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研究
    石学雪,孙丽莉,任秀云,岳姿洁,林 牧,常 乐
    2012, 5(06): 346-349. 
    摘要 ( )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5—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将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血症组(B组)、CP组(C组)和高脂血症+CP组(D组),每组6只。各组接受相应的建模及牙周干预处理,同时定期进行牙周临床检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牙周干预前及每次干预后1周(共2次)3个取样时间点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    牙周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整个实验过程中A、B组大鼠实验牙牙龈未见炎症性改变;C、D组大鼠建模后实验牙牙龈炎症明显,有深牙周袋,部分实验牙松动度达Ⅱ~Ⅲ度,基础治疗后炎症明显减轻,牙齿均无松动。同一时间点上,B、C及D组大鼠血清hsCRP 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时间点上,B、C及D组大鼠治疗后血清hs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组大鼠2次治疗后血清hsCRP 水平趋于稳定,D组大鼠在2次治疗后1周血清hsCRP 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对于慢性牙周炎大鼠,无高脂血症情况存在时,牙周基础治疗可能会在短期内增高As的发生风险;在存在高脂血症状态下,直接牙周基础治疗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增高As的发生风险。
    氟涂层与β-磷酸三钙涂层对AZ31B镁合金降解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钟丽芳1,李洪洋2,王天祥3,任 斌4,王涵莹4
    2012, 5(06): 350-35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氟涂层与β-磷酸三钙(β-TCP)涂层对AZ31B镁合金降解行为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方法    本研究于2008 年6月至200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完成。将采用化学法进行氟涂层的AZ31B镁合金(氟涂层组)与采用低温化学沉积法进行β-TCP涂层的AZ31B镁合金(β-TCP涂层组)及无涂层AZ31B镁合金(对照组)分别浸泡于骨细胞培养基DMEM溶液,观察浸泡1、3、5、7、14 d时各组DMEM溶液pH值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浸泡前和浸泡7 d后的表面形貌。结果    (1)各组不同浸泡时间DMEM溶液pH值的变化:对照组pH值持续升高;氟涂层组无明显变化;β-TCP涂层组浸泡3 d内,pH值无明显变化,之后pH值明显升高。(2)表面形貌:浸泡前,对照组材料表面相对光滑;氟涂层组材料表面致密、光滑,有一些同向的纹理;β-TCP涂层组材料表面为团块状结晶,粗糙度比涂层前明显增大。浸泡7 d后,对照组材料表面呈龟裂状;氟涂层组材料表面无明显改变,可见散在腐蚀凹陷;β-TCP涂层组材料表面块状晶体逐渐发生球化,部分晶体有溶解迹象呈团状。结论    氟涂层和β-TCP涂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AZ31B镁合金初期降解速度,其中氟涂层比β-TCP涂层更加有效。
    钯银合金与钴铬合金的机械性能及金瓷结合强度比较研究
    伊 哲1,2,郝玉全1,2,吴 琳1,2,伊 萍1
    2012, 5(06): 354-357. 
    摘要 ( )  
    目的    对比钯银(Pd-Ag)合金和钴铬(Co-Cr)合金的机械性能及金瓷结合强度,为临床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分析测试部完成。常规方法制作Pd-Ag合金和Co-Cr合金试件,首先对二者进行硬度测试和拉伸测试,然后分别行常规烤瓷并利用水平剪切法进行界面结合强度测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技术对金瓷界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结果    硬度:Pd-Ag合金为(187.44±3.64)HV,低于Co-Cr合金(361.53±10.15)HV(P < 0.05)。拉伸测试: Pd-Ag合金的屈服强度为(467.50±14.40)MPa,小于Co-Cr合金(568.10±30.94)MPa(P < 0.05);Pd-Ag合金的抗拉强度为(631.83±15.51)MPa,小于Co-Cr合金(758.73±25.85)MPa(P < 0.05)。剪切强度:Pd-Ag合金为(57.67±5.44)MPa,Co-Cr合金为(26.80±4.95)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显示:2种合金与瓷之间均存在过渡层,合金与瓷层间存在元素的相互渗透。结论    Pd-Ag合金的机械性能低于Co-Cr合金,但可满足临床需要;而Pd-Ag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高于Co-Cr合金。
    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张思宇,张 颖,程睿波,程广岩,张雪莉
    2012, 5(06): 358-360. 
    摘要 ( )  
    目的    调查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以指导大学生口腔保健。方法    于2010年6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的原则并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中国医科大学723名新生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新生的患龋及牙周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3名大学生的患龋率为56.98%,龋均为2.19,龋充填率为29.40%;女性大学生、城镇大学生的患龋情况较男性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严重。(2)723名大学生的牙石检出率、牙龈出血检出率和牙周袋检出率分别为 78.28%、64.32%和6.22%;男性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牙石检出率、牙龈出血检出率情况较女性大学生、城镇大学生严重。  结论    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需加强对大学生口腔疾病预防及口腔保健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水平。
    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辅助牙科畏惧症患儿口腔治疗的疗效评价
    孙玉荣 1,孙士营2,张立霞1
    2012, 5(06): 361-363. 
    摘要 ( )  
    目的    评价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辅助牙科畏惧症患儿口腔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来济南市口腔医院就诊,有紧张恐惧情绪,无法完成常规条件下口腔治疗的患儿64 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 例。试验组患儿在应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下进行口腔治疗,对照组患儿仅在心理行为诱导下进行口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主观焦虑水平与就诊行为改善程度。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平均得分和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分均降低,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就诊中的焦虑恐惧情绪、改善其就诊行为表现,提高患儿口腔治疗的合作性。
    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用于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手术补液的效果评价
    张 霞a,白晓峰b,金玄玉a,何晓帆a,崔海彬a,张 倩a
    2012, 5(06): 364-367. 
    摘要 ( )  
    目的    评价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用于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手术补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4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均择期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治疗,游离组织瓣修复缺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术中分别输入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和乳酸林格液进行补液。在麻醉诱导前(T1)、血管吻合前(T2)和血管吻合后即刻(T3)抽取桡动脉血检测血气分析[酸碱度(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HCO3-)、二氧化碳总含量(TCO2)、碱剩余(BE)、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电解质(Na+、K+、Ca2+ )、血糖和乳酸等指标,并进行各时点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与T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术中BE均明显降低,PaO2均明显增高(P < 0.05);血糖浓度和乳酸浓度均明显升高(P < 0.05);其他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在T3时点B组BE值比A组降低更明显(P < 0.05),A组血糖浓度比B组高(P<0.05);在T2、T3时点B组乳酸浓度比A组高(P<0.05)。结论    在长时间的大手术中输入大量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是安全、有效的,且比乳酸林格液对乳酸的影响更低,更具有优势。
    短篇论著
    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引流治疗咬肌间隙感染26例临床分析
    韦存志,肖世强,王太元
    2012, 5(06): 368-36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引流治疗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颌面外科采用以咬肌前缘和下颌骨外斜线的交点为标志点,于下颌骨外斜线外侧0.5 cm处沿下颌前庭沟由后向前切开软组织,建立引流通道的方法治疗咬肌间隙感染病例26例。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26例咬肌间隙感染患者均得到良好控制,好转率100%,未见不良并发症。面部无瘢痕,两侧面型对称良好。结论    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治疗咬肌间隙感染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美观。
    综述
    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
    孙富丽 综述,张 英 审校
    2012, 5(06): 370-374. 
    摘要 ( )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AP)是白色念珠菌的毒力因素之一,它参与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与侵袭,在白色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于SA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结构、理化性质、基因调控、抑制因素等方面,也有涉及其与相关口腔黏膜病的关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A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氟化亚锡防治牙齿酸蚀研究进展
    王艳玲1 综述,张 勇2 审校
    2012, 5(06): 375-378. 
    摘要 ( )  
    牙齿酸蚀症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在逐年增长。牙釉质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羟基磷灰石溶解反应,磷酸钙盐被溶出,并扩散至牙齿表面,这个过程称之为脱矿。釉质脱矿一旦发生,大部分不可逆转,常会影响到牙齿的健康和美观。防治牙齿酸蚀成为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而氟化亚锡对牙齿的保护作用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氟化亚锡防治牙齿酸蚀的机制,应用的局限性和安全性,以及验证其防酸蚀效应的实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白细胞介素-1及其与牙周病的关系
    赵玉雪1 综述,赵丽娟1,2 审校
    2012, 5(06): 379-382. 
    摘要 ( )  
    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是人体内非常活跃的促炎细胞因子,可刺激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由此引发局部组织或全身的的炎症。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等牙齿支持组织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与牙周局部炎症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就IL-1的分化、功能及其与牙周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双根管1例
    曲 柳
    2012, 5(06): 383-38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