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腔颌面锥形束CT放射剂量与放射防护
    李刚
    2011, 4(10): 577-580. 
    摘要 ( )  

    提要:口腔颌面锥形束CT是口腔医学领域一种新型影像摄取技术。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对其放射剂量及如何进行有效防护进行了系统阐述:(1)放射量的测定;(2)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有效剂量比较;(3)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口腔常规X线平片检查有效剂量比较;(4)现有口腔颌面锥形束CT间有效剂量比较;(5)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放射防护。

    锥形束CT在上颌窦提升术中的应用
    王虎, 李娜
    2011, 4(10): 581-585. 
    摘要 ( )  

    提要:牙种植是近年来国内飞速发展的口腔医疗技术,锥形束CT(CBCT)的出现推动了牙种植的快速发展,而牙种植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CBCT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应用。本文从CB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的有关上颌窦的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临床工作中的一些治疗体会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国内广大口腔种植医生了解和更好地使用CBCT,进一步推进口腔种植的发展。

    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程勇, 李波, 张俊
    2011, 4(10): 585-588. 
    摘要 ( )  

    提要:随着锥形束CT在口腔颌面部应用的开展,锥形束CT也逐渐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诊断中。本文介绍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发育畸形、关节创伤、关节强直以及关节肿瘤等,结果表明锥形束CT作为一种有价值、有前途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用于颞下颌关节疾病特别是关节骨性改变的评估中。

    头颅锥形束CT用于正畸辅助诊断的价值
    周洪, 潘峰, 郑玉莹
    2011, 4(10): 588-593. 
    摘要 ( )  

    提要:头颅锥形束CT(CBCT)不仅能够提供便捷、准确的颅颌面三维影像,还具有扫描时间短、放射剂量小、费用低廉等优点,这使其近年来在正畸临床快速普及应用。本文结合我院CBCT临床应用的经验,对CBCT在正畸头影测量、埋伏牙、微种植体、气道测量、成人颞颌关节病及牙周病、正颌外科等方面的辅助诊断应用做一总结。

    锥形束CT和传统根尖片在根管治疗诊疗计划中的应用
    郑广宁
    2011, 4(10): 594-597. 
    摘要 ( )  

    提要:根管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牙髓及根尖周病最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提高根管治疗术的质量是提高患牙保存率的重要保证。影像检查是惟一能够记存的、贯穿根管治疗术始终的、直观的影像学资料。长期以来,临床常规使用的是根尖片。由于二维影像显示三维立体牙齿的局限,存在重叠、变形、失真等不准确现象。锥形束CT以其低剂量照射、高分辨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的各个相关学科,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探讨锥形束CT在根管治疗诊疗计划中的临床应用,与根尖片比较了解其优势。

    锥形束CT在牙周病学中的研究进展
    赵海礁, 潘亚萍
    2011, 4(10): 598-601. 
    摘要 ( )  

    提要: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目前较有力的牙周病辅助检查方式之一。研究发现,CBCT检查可促进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等。近年来,CBCT在牙周病学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将对CBCT的成像原理及其在牙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论著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复合物促进牙龈组织再生实验研究
    陈欣戬, 钟泉, 赵欣, 骆凯, 闫福华
    2011, 4(10): 602-605. 
    摘要 ( )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复合物对牙龈组织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在福建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利用bFGF基因转染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GFs),并将其接种于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形成组织工程化复合物,植入Beagle犬的人工牙周组织缺损区,通过对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测量分析,评价该组织工程化复合物对牙龈组织再生的影响。结果    实验前后附着丧失差值测定显示GFs与ADM复合物组及转染bFGF基因的GFs复合物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 < 0.05)。角化龈宽度差值,6周时转染基因组有明显增加,12周时两实验组均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5)。结论    复合GFs的ADM可能有助于改善附着丧失的程度及角化龈宽度,而bFGF的作用并不肯定。组织工程技术能有效促进牙龈组织再生。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研究
    戚忠政, 刘洁, 卢瑶, 孙长伏
    2011, 4(10): 606-608. 
    摘要 ( )  

    目的    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的表达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SACC组织及2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PTTG的表达。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应用χ2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ACC组织中PTTG的表达明显升高,与非癌组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TTG的表达与SACC的病理类型无关(P > 0.05)。结论    PTTG在SACC组织中呈高表达。PTTG的表达与SACC的发生密切相关,PTTG的异常激活是SACC恶性增殖的原因之一。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研究
    徐延, 马天驰, 张桂荣
    2011, 4(10): 609-6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离培养的方法,并采用药物对其进行成骨诱导,探讨大鼠BMSCs在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本实验于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采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大鼠BMSCs的分离与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之后细胞传代到所需数量后,随机分为2组,诱导组采用药物法(0.1μmol/L的地塞米松、10 mmol/L的β-磷酸甘油钠、0.2 mmol/L维生素C)进行成骨诱导,非诱导组未采用任何方法进行成骨诱导。在诱导的第1、3、5 天,分别对两组细胞取样,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和碱性磷酸酶检测;在诱导的第5天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细胞成骨能力。结果    光镜下,分离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多角形、梭形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细胞核浆比例较大,透光度较高,连续培养后呈现束状和漩涡状生长,符合基质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在成骨诱导的第1天,两组细胞的活性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的第3、5天,两组细胞的活性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培养的第5天,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两组细胞形态不同。结论    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可对大鼠BMSCs进行有效的分离培养,分离出的细胞符合基质干细胞特点;通过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可对其进行有效的成骨诱导。

    不锈钢与玻璃纤维根管桩用于残冠修复效果比较研究
    卢山, 梁剑梅, 周燕平
    2011, 4(10): 612-613.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不锈钢根管桩与玻璃纤维桩用于残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6—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残冠患者132例(160颗患牙),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颗,分别采用Anthogyr不锈钢根管桩和玻璃纤维桩修复患牙,且均采用光固化瓷化树脂修补残冠并全冠修复,对其操作时间、同期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经2年随访,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93.8%;χ2 = 0.069,P > 0.05)。结论    Anthogyr不锈钢根管桩与玻璃纤维桩的临床修复效果相近,前者设计独特、固位好、操作快捷、成本更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800例正畸患者恒牙先天缺失调查分析
    冶录平, 陈飘洋, 马卫东
    2011, 4(10): 614-616. 
    摘要 ( )  

    目的    调查分析大连地区正畸患者恒牙先天缺失的发生率及分布,包括第三磨牙。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正畸患者800例(男260例,女540例;年龄9 ~ 40岁),通过观察其全颌曲面断层片,分析恒牙先天缺失的发生率及分布。结果    包括第三磨牙在内的恒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为36.13%,除第三磨牙外的恒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为12.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除第三磨牙外的轻度先天缺牙例数(缺失1 ~ 2颗牙)占87%,中度先天缺牙例数(缺失3 ~ 5颗牙)占10%,重度先天缺牙例数(缺失牙≥ 6颗)占3%。常见的缺失牙位因缺牙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轻度缺失时,最常见的缺失牙位在前牙(最多见的是右下侧切牙),随着缺牙程度的加重,常见的缺失牙位在后牙(最常见的是下颌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的缺牙情况是,轻度缺牙(缺失1 ~ 2颗)时,下颌的发生率高于上颌;中、重度缺牙时,上、下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牙弓左右侧的缺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缺失牙≥ 2颗时,对称缺失占大多数,最常见的对称缺失牙位是下颌第二前磨牙。结论    除第三磨牙外,大连地区正畸患者最常见的缺失牙位是下颌侧切牙;随先天缺牙程度加重,则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最常见。

    沟纹舌与念珠菌感染关系研究
    张凌, 高景
    2011, 4(10): 617-6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沟纹舌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黏膜科2011年1—5月临床诊断为沟纹舌患者42例作为试验组;另收集40例年龄、性别与试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刮取受试者舌背黏膜表层组织进行涂片直接镜检,同时收集唾液进行念珠菌培养;并对沟纹舌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裂纹深度测量及疼痛评估。结果    试验组念珠菌阳性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575,P < 0.01)。裂纹深度≥ 3 mm的沟纹舌患者念珠菌阳性率(87.0%)高于裂纹深度< 3 mm者(6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165,P > 0.05)。抗真菌治疗后沟纹舌患者的疼痛及裂纹深度部分减轻。结论    沟纹舌易引起念珠菌定殖,念珠菌感染可导致沟纹舌的裂纹深度加深及疼痛加重。

    阿霉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研究
    卢刚
    2011, 4(10): 619-620. 
    摘要 ( )  

    目的    观察阿霉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75例(209支),随机分为阿霉素组(87例,104支)和无水乙醇组(88例,105支)。阿霉素组用1%阿霉素神经阻滞,无水乙醇组用无水乙醇神经阻滞,观察治疗后7 d临床疗效及局部反应,并随访2年。结果    治疗后7 d并发症比较,阿霉素组局部肿胀9支、疼痛10支、神经分布区域麻木26支;无水乙醇组局部肿胀19支、疼痛20支、神经分布区域麻木36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7 d阿霉素组有效率为93%,与无水乙醇组(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年阿霉素组有效率为81%,无水乙醇组为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阿霉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明显优于无水乙醇,且尤其适用于不能接受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短篇论著
    两种黏结剂加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乳前牙环状龋疗效对比分析
    刘艳君, 张桂荣, 丛芳
    2011, 4(10): 621-622.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两种黏结剂加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乳前牙环状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沈阳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乳前牙环状龋患儿60例(共178颗患牙),分别应用自酸蚀牙本质黏结剂加复合树脂充填(A组)和新型混合型黏结剂加复合树脂充填(B组),随访观察1年后进行评估。结果    B组的充填体固位性、边缘密合性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新型混合型黏结剂加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乳前牙环状龋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述
    微量元素在种植体骨结合中应用研究进展
    封伟, 综述, 赵宝红, 审校
    2011, 4(10): 623-627. 
    摘要 ( )  

    提要:如何促进和加快骨结合的形成,确保种植体稳定而持久的功能一直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目标。为了使种植体获得更优异的性能,学者们在对种植体进行表面改性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微量元素在骨结合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微量元素在种植体骨结合中作用机制、应用情况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菌斑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李若珍, 综述, 毕良佳, 审校
    2011, 4(10): 628-630. 
    摘要 ( )  

    提要: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菌斑控制是个人口腔卫生保健及龋病、牙周病防治的必要措施。菌斑控制的方法很多,其中有机械性措施和化学方法,然而每种方法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口腔抗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声动力疗法继光动力疗法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菌斑控制的方法做一综述。

    唇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张蕾, 综述, 卢利, 审校
    2011, 4(10): 631-634. 
    摘要 ( )  

    提要:先天性唇腭裂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畸形,大多数患儿在婴幼儿时期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很多患者随发育表现出上颌骨发育不良。这种影响是由于疾病本身造成的,还是与手术相关,目前仍在研究中。本文就唇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难治性窦道型根尖周炎2例临床体会
    孙淑萍, 王宏岩, 潘亚萍
    2011, 4(10): 635-636.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难治性窦道型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5月来空军装备研究院门诊部口腔科就诊的难治性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2例(3颗患牙),沿窦道进行根尖搔刮及米诺环素软膏注射,1周、2周及3年后复诊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窦道基本消失,根尖骨密度增强。结论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可明显控制难治性根尖炎症。

    G-BOND和I-BOND自酸蚀黏结剂治疗牙齿感觉过敏症疗效观察
    马立, 周泽渊
    2011, 4(10): 637-638. 
    摘要 ( )  

    目的    观察G-BOND和I-BOND自酸蚀黏结剂治疗牙齿感觉过敏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广州军区联勤部门诊部口腔科收治的不同原因引起的2度和3度牙齿感觉过敏症患者112例(164颗患牙),随机分为G-BOND组(G-BOND自酸蚀黏结剂)、I-BOND组(I-BOND自酸蚀黏结剂)和对照组(极固宁),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即刻、6个月、12个月疗效。结果    治疗后即刻,G-BOND组和I-BOND组患者牙齿感觉过敏症效果满意(成功率分别为90.5%和89.8%),治疗后6、12个月成功率均有下降。G-BOND组和I-BOND组治疗后即刻、6个月、12个月疗效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自酸蚀黏结剂为一种临床上较好的治疗牙齿感觉过敏症的方法。

    病例报告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3根管2例报告
    王宏青, 仲维剑
    2011, 4(10): 639-64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