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4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经验交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手术显微镜在疑难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侯本祥, 张琛 , 张海英
    2011, 4(09): 513-518. 
    摘要 ( )  

    提要: 近15年来,影响根管治疗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手术显微镜的引入和推广应用。手术显微镜多级放大功能和良好的照明技术,使医生能够看清髓室底及根管内部结构,精确定位手术位置,把握操作细节,从而改善并提高根管治疗术的质量。显微根管治疗可以对传统根管治疗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的病例包括根管遗漏、塑化根管、钙化根管、根管台阶形成、器械断针、侧壁穿孔等进行治疗,使更多患牙得以保留。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根管手术显微镜的组成、显微治疗辅助设备器械的功能和显微镜在疑难根管治疗中的应用等进行评述。强调根管显微镜在疑难病例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在进行显微根管治疗前须进行显微镜应用技巧培训。

    有关弯曲细小根管预备的若干问题
    朱亚琴
    2011, 4(09): 518-521. 
    摘要 ( )  

    提要:弯曲细小根管预备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就临床医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如弯曲细小根管的概念、预备器械和预备技术的选择、根管冠部预敞的应用、根尖1/3并发症及其预防、器械折断等进行述评。

    C形根管的形态特点及处理方法
    范兵, 吴昊
    2011, 4(09): 521-524. 
    摘要 ( )  

    提要:C形根管是一种根管形态的变异,主要特征是根管横截面形态呈弧形,好发于黄种人。C形根管的特殊形态给临床治疗如根管疏通、清理和充填带来了挑战,本文将详细介绍C形根管的形态、识别及处理方法。

    根管再治疗的问题与对策
    闫萍
    2011, 4(09): 524-528. 
    摘要 ( )  

    摘要:对根管内感染的失败病例进行根管再治疗,并辅以显微镜、超声等现代技术,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严密充填根管防止再感染,可达到保存患牙的目的。本文对临床上根管再治疗的病例选择、感染控制、常见的临床技术问题和对策加以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机用镍钛器械的临床应用
    于静涛, 刘扬
    2011, 4(09): 528-531. 
    摘要 ( )  

    提要:机用镍钛器械的发展与应用,为临床医生创造了获得最佳根管预备效果的可能性,是根管预备技术的一场革命。机用镍钛器械从螺纹设计、几何外形到锥度,与传统标准器械存在很大差别。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根管预备的效率,也最大限度减少了根管的移位和变形,但同时临床医生也面临着机用镍钛器械折断的风险。本文对根管镍钛器械的特点以及目前常用机用镍钛器械的操作方法、操作原则等方面加以阐述。

    论著
    三种树脂黏结系统对纤维桩黏结强度的对比研究
    刘莉, 陈小冬
    2011, 4(09): 532-535. 
    摘要 ( )  

    目的    评价3种树脂黏结系统对纤维桩的黏结强度,为临床选择纤维桩黏结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2010年2—4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将15颗经根管治疗后的离体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5颗,分别选用One-step全酸蚀黏结系统(A组)、 Clearfil DC 自酸蚀黏结系统(B组)和 RelyX Unicem自黏结系统(C组)黏结玻璃纤维桩于离体牙根管内,切割制备2 mm厚的薄片样本,采用微推出法于试验机上进行微推出测试,计算并比较各组样本的黏结强度。扫描电镜下观察黏结界面微观形态。 结果    微推出法测试各组样本的黏结强度结果为:A组(4.6860±1.84645) MPa、B组(6.1000±0.36350)MPa、C组(7.0490±0.92126)MP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3组均可见树脂—纤维桩黏结界面较树脂—牙本质黏结界面贴合紧密,其中A组可见稀疏、短小树脂突。 结论    3种黏结系统对纤维桩在根管内的黏结强度差异显著,自黏结组和自酸蚀组优于全酸蚀组。

    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
    杨鸘, 姚霜, 刘晓君, 周治
    2011, 4(09): 536-53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21例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牙合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然后通过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有27侧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中性位,占57.2%(27/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于关节窝前位和后位的髁状突构成比分别为33.3%(12/42)和9.5%(4/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髁状突前斜面倾角测量值在治疗后平均增大1.6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关节窝前后径、内外径和关节窝高度的测量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治疗能使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位置前移及髁状突前斜面适应性改建,但不会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Er∶YAG激光排龈法与排龈线排龈法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张敏, 胡建华, 赵彬, 姚蔚
    2011, 4(09): 539-540. 
    摘要 ( )  

    目的    比较Er∶YAG激光排龈法和排龈线排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8月到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就诊因美观要求或固位需要采用龈下边缘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36例患者的62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排龈线排龈法,Ⅱ组采用Er∶YAG激光排龈法。对两组的牙预备体、牙龈止血效果、印模和模型清晰程度以及1周后牙龈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使用数字分级法 (NRS) 调查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两种排龈法获得的牙预备体、印模和模型满意度以及1周后牙龈健康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牙龈止血效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r∶YAG激光排龈法牙龈止血效果优于排龈线排龈法。Er∶YAG激光排龈法90.3%的患者无疼痛,而排龈线排龈法83.9%的患者有轻度疼痛。结论    排龈线排龈法和Er∶YAG激光排龈法均为较好的排龈方法。而在牙龈止血方面,Er∶YAG激光排龈法明显优于排龈线排龈法。

    母鼠哺乳期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暴露对仔鼠牙齿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耿华欧, 章锦才
    2011, 4(09): 541-54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母鼠哺乳期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2,3,7,8-TCDD)暴露对仔鼠牙齿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于 2009—2010年,在广东省口腔疾病临床实验室,通过母鼠颈部皮下注射2,3,7,8-TCDD溶液(10μg/kg)方法,建立哺乳期2,3,7,8-TCDD暴露模型,收集日龄60 d 仔鼠带有切牙的下颌骨作为实验样品。将日龄60 d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母鼠颈部皮下注射玉米油)仔鼠的下切牙样本,经固定、脱水、喷金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并行牙本质小管直径以及釉柱直径的测量。结果    实验组仔鼠的牙齿硬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出现组织缺陷和矿化不良结构。下切牙釉柱直径和牙本质小管直径, 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釉柱直径比较:(5.74±1.13)μm 对(6.08±1.74)μm, P<0.01;牙本质小管直径比较:(1.27±0.39)μm 对(1.49±0.44)μm,P<0.01)]。结论    母鼠哺乳期2,3,7,8-TCDD暴露破坏了子代大鼠牙齿的超微结构。

    绝经妇女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血清和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变化研究
    王晓彦, 耿发云, 李红文, 姜晶, 杜瑞钿
    2011, 4(09): 544-54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血清和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IL)-6含量与绝经妇女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 年8月至2011年1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分院口腔科牙周炎初诊绝经女性患者20例(患牙20颗),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患牙的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患者的血清和患牙龈沟液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IL-6质量浓度。结果    牙周基础治疗后患牙龈沟液中IL-6质量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015,P < 0.01);患者血清中IL-6阳性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56,P > 0.05)。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GI、PD、AL)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对患牙周炎的绝经妇女牙周局部IL-6含量有影响,而对其血液IL-6含量无影响。

    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rag基因的研究
    张玉杰, 郭杨, 张瑾, 毛春梅, 肖水清
    2011, 4(09): 546-54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致病岛rag基因的可行性,并研究致病岛rag基因在毒力株和非毒力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1—6月在山东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对P.gingivalis毒力株和非毒力株进行厌氧培养,采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对他们的致病岛rag基因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并对临床标本进行预实验研究。结果    普通PCR和多重PCR均能对P.gingivalis致病岛rag基因进行检测,并且结果一致。多重PCR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致病岛rag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毒力株和非毒力株中的分布不同,rag-1型存在于高毒力株P.gingivalis W83中,而rag-4型存在于低毒力株P.gingivalis ATCC33277中。结论    致病岛rag基因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多重PCR技术省时省力、简单快速,为后续临床标本中rag基因的快速检测提供实验依据。

    Damon3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组织影响的临床研究
    邓怡, 张晓蓉
    2011, 4(09): 550-551. 
    摘要 ( )  

    目的    研究Damon3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2010年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患者戴用Damon3矫治器,对照组戴用Gemini MBT金属托槽矫治器。戴用矫治器后3、6个月检测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及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固定矫治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各牙周指标(GI、PLI、OH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戴矫治器后,2组牙周指标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试验组在戴矫治器后3、6个月GI、PLI、OHI-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传统结扎式托槽矫治器相比,自锁托槽矫治器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舌癌、口底癌切除及即刻修复重建术中保存下颌牙槽突的可行性探讨
    段维轶, 徐中飞, 朱伟, 代炜, 李瑞武, 葛淑芬, 孙长伏
    2011, 4(09): 552-55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舌癌、口底癌病灶切除后即刻修复重建术中保留下颌骨牙槽突的可行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1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收治的38例舌癌、口底癌患者(原发灶T1-T3,下颌骨无侵犯)行保留下颌骨牙槽突的病灶扩大切除、选择性或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游离皮瓣移植舌及口底修复重建术,术后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38个月,原发病灶处无一例复发,转移皮瓣成活良好,口腔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在舌癌、口底癌病灶切除及修复重建术中,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保留下颌骨牙槽突是完全可行的。

    上颌前牙区颌骨微种植支抗钉植入安全区的研究
    赵岩, 吴平
    2011, 4(09): 554-556. 
    摘要 ( )  

    目的    对上颌前牙区颌骨的骨量及唇侧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安全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25例成人患者行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3、6、9、12 mm 4个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以及唇侧骨皮质厚度。结果    (1)在距上颌牙槽嵴顶3、6、9 mm水平中切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均最宽,唇侧骨皮质均最薄;(2)在距牙槽嵴顶9 mm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3)在4个测量水平侧切牙与尖牙根间唇侧骨皮质均最厚;(4) 唇腭向在距牙槽嵴顶9 mm及以上水平,中切牙根间骨厚度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骨厚度最厚。 25例中仅3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超过12 mm,在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能测出根间近远中向距离,均较宽。结论    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颌骨的骨量及唇侧骨皮质厚度,为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安全区提供参考依据。

    短篇论著
    透明质酸钠治疗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并发症临床疗效研究
    郭雯??文世生
    2011, 4(09): 557-55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间接性颞下颌关节(TMJ)损伤后并发关节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因间接性TMJ损伤并发关节功能紊乱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关节腔冲洗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照组20例,单纯行关节腔冲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开口度和侧向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经过1个疗程(每周1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开口度和侧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关节疼痛、开口度和侧向活动度的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间接性TMJ损伤后并发关节功能紊乱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进行关节腔冲洗;透明质酸钠可以明显改善间接性TMJ损伤并发关节功能紊乱患者的疼痛症状、开口度和侧向活动度。

    Vitapex与抗生素糊剂用于乳牙根尖周病根管消毒的临床疗效分析
    赵丽侠, 徐龙博
    2011, 4(09): 559-560. 
    摘要 ( )  

    目的    分析Vitapex糊剂和抗生素糊剂用于乳牙根尖周病根管消毒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4—2007年来济宁口腔医院儿童牙病科就诊的96例乳牙根尖周炎患儿的108颗患牙,随机分为Va组(充填Vitapex糊剂,口服抗生素3 d)、Vb组(单纯充填Vitapex糊剂)和抗生素糊剂组(单纯充填抗生素糊剂),于封药后2周复诊,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Va组患牙痊愈率为96.3%,Vb组患牙痊愈率为88.0%,抗生素糊剂组患牙痊愈率为92.9%,三组患牙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pex糊剂和抗生素糊剂用于根管内封药均能取得较好的根管消毒效果。

    综述
    口腔种植电子病历系统建立的研究进展
    高艳梅, 综述, 赵宝红, 审校
    2011, 4(09): 561-563. 
    摘要 ( )  

    提要:电子病历是基于一个特定系统的电子化患者诊疗记录。口腔种植治疗由于治疗时间长、复诊次数多、病历资料多样化等特点,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可实现病历快速录入、病案质量管理、临床诊疗信息保存、影像测量分析、快速查询等功能的电子病历系统,以满足口腔种植专科电子病历管理的需要。本文就电子病历的发展及口腔种植科电子病历的建立做一综述。

    藏族人群及高原相关性口腔疾病
    杜启莲
    2011, 4(09): 564-566. 
    摘要 ( )  

    提要: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现有文献并结合多年诊疗经验,对藏族人群口腔疾病的特点及高原环境对口腔疾病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

    X线头影测量Coben分析法研究进展
    刘雪凌, 综述, 彭, 惠, 审校
    2011, 4(09): 567-569. 
    摘要 ( )  

    提要:良好的正畸治疗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明确的诊断与分析,并以此来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头影测量分析是口腔正畸临床病例诊断、分析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X线头影测量Coben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维英, 任丽娟, 肖菲
    2011, 4(09): 570-571. 
    摘要 ( )  
    正畸直接法黏结托槽脱落临床分析
    郭爱军, 孔锐, 芮菊华
    2011, 4(09): 572-57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直接法黏结托槽脱落的临床因素。方法    选择2005—2010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正畸固定矫治患者93例(1580个托槽),采用直接法黏结托槽,矫治后3~4周复诊并对脱落托槽的患者年龄、牙位、上下颌位置及操作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矫治过程中共有241个托槽脱落,占总数的15.2%。<18岁患者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18岁患者(P < 0.05);双尖牙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前牙(P < 0.05);下颌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上颌(P < 0.05);不同操作者间托槽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患者年龄、牙位、上下颌位置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均直接影响正畸托槽的黏结效果。

    病例报告
    面部巨大皮角1例
    张恩礁, 徐中飞, 段维轶, 李瑞武, 孙长伏
    2011, 4(09): 574-574. 
    摘要 ( )  
    经验交流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告
    郑晓姣, 王绪凯, 孙长伏
    2011, 4(09): 575-57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