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腔矫形颌位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易新竹, 李晓箐
    2011, 4(04): 193-196. 
    摘要 ( )  

    提要:口腔矫形颌位通常是用来描述髁突位于舒适的、可重复的、重建牙尖交错牙合时必须依赖的颌位,是患者义齿修复或正畸等口腔治疗后,下颌的生理功能运动颌位。本文从临床操作的角度,及垂直向的关系和髁突位置确定,总结目前争论的几种口腔矫形颌位观点,并认为口腔矫形颌位不是某个单独的点,而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只要能够形成和谐的颌位与牙尖交错牙合关系,牙合能在生理位行使功能,就可以认为矫形颌位的定位是正确的。

    种植义齿牙合学
    谷志远
    2011, 4(04): 196-198. 
    摘要 ( )  

    提要:种植义齿的生理特殊性决定了种植义齿应有特殊的牙合学。种植体骨界面是由牙合力产生的微创伤和修复动态平衡来维持的。在种植义齿受到与种植体长轴方向一致的正常牙合力时,对种植体基本没有危害。种植修复的基本建牙合原则是:采用合理的咬合设计,使牙合力沿种植体长轴传导,最大程度减少种植体承受的侧向力和应力。磨牙症患者可以种植,只是此类患者的种植义齿修复,要有加强固位的设计。

    正畸治疗中牙合学问题
    赵志河, 徐梦婷
    2011, 4(04): 198-202. 
    摘要 ( )  

    提要:错牙合畸形中的病理性牙合因素会造成咀嚼系统功能紊乱,错牙合畸型本身也可以干扰咀嚼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正畸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掌握常见的病理性错牙合畸形的类型及治疗原则,同时注重对咀嚼系统功能影响较大的正畸治疗因素,明确咀嚼系统功能紊乱的正畸治疗特点及注意事项。

    口腔修复体牙合关系设计制作
    韩科, 张豪
    2011, 4(04): 202-206. 
    摘要 ( )  

    提要:牙合是咀嚼系统功能的枢纽,口腔修复治疗除了满足美观和功能要求,还应确保通过修复体传导到机体的负荷有利于咀嚼系统健康。由于支持方式的差别,不同类型修复体对于牙合关系的要求有所不同。牙合关系设计制作应该参照个体的生理性牙合,尽量准确复制有关的静态和动态因素,控制误差,使修复体与个体的牙合型达到协调。

    口腔修复治疗中咬合学问题
    姜婷
    2011, 4(04): 207-212. 
    摘要 ( )  

    提要:口腔修复的最终目标是恢复符合口颌面生理功能同时满足美观要求的咬合关系。由于患者个性化需求的提高,没有任何一种咬合模式能满足所有患者。所以针对不同患者做出正确的咬合诊断和制定符合生理要求的修复方案十分重要。如果原有咬合关系是非生理性的,或者说是病理性的,则要改善咬合关系。而在改善及重建咬合时,其目标是理想咬合关系。在咬合修复时,需要考虑下颌位、咬合垂直距离、咬合平面走向和位置、上下前牙位置和功能诱导、后牙咬合面解剖形态、咬合接触点位置和接触强度等重要影响因素。修复治疗不仅是获得美观的效果、功能的恢复,更需要维持对口颌面余留硬软组织无害的长期健康状态。

    咬合板治疗口颌系统疾病
    康宏, 王建卫
    2011, 4(04): 212-216. 
    摘要 ( )  

    提要:咬合板治疗口颌系统的功能紊乱已有100余年历史,并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虽然各种假说一直用来解释其作用,但科学证据不多。普遍认为,咬合板具有保护牙齿不被磨耗的作用,但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处理中的功效始终很难确定。尽管许多研究认为咬合板减少了夜磨牙发生的频率,但并不表明这会消除磨牙症。戴用咬合板会使咀嚼肌和关节疼痛减少,但也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和症状随时间而自然回归的结果。最新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显示,合理调改硬质稳定咬合板对治疗TMD疼痛有效,有证据表明其他类型的咬合板包括软质稳定咬合板、再定位咬合板、松弛咬合板也有一些减少TMD疼痛的功效,但其潜在的副效应也存在,建议在密切监测下使用。本文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咬合板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评述,重点对咬合板特别是稳定咬合板的作用、治疗价值、应用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介绍。强调合理选用和调改咬合板是治疗口颌系统功能紊乱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专家经验谈
    涎腺肿瘤冰冻切片诊断
    田臻
    2011, 4(04): 217-220. 
    摘要 ( )  

    提要:目前,涎腺肿瘤最终手术方案的制定主要依赖术中组织冰冻切片诊断。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术中组织冰冻切片诊断的要求是确定涎腺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程度,而并不一定要明确肿瘤的具体类型。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即肿瘤有无包膜、是否呈浸润性生长以及浸润状况是判断涎腺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于某些类型涎腺肿瘤来说,浸润性生长可能是支持其为恶性的唯一证据。熟悉临床资料,做好组织冰冻巨检和取材工作,保证组织冰冻制片质量均有助于保证及提高组织冰冻切片诊断准确性。

    论著
    Magfit RK磁性附着体衔铁受力二维有限元分析
    马鹏华, 杨亚东
    2011, 4(04): 221-2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在不同根面牙体预备方式、不同树脂厚度等条件下的衔铁-牙根复合体应力分布状况。 方法          2002年1—4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建立4种不同根面预备和衔铁黏结方式的有限元模型,模型一:根面仅作平整预备,无边缘斜面;模型二:根面预备为凹形,边缘预备45°斜面肩台,衔铁与根面接触;模型三:同模型二,但衔铁与根面之间有一层厚0.5 mm的树脂黏结剂;模型四:根面预备为嵌入式,衔铁黏结在其中,吸附面和根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采用4种不同方向进行根面加载。加载由有限元分析软件自动执行,并导出所需的应力值进行力学分析。 结果    不同牙体预备方式和黏结方式,应力主要集中分布在根桩颈部和基牙颈部。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垂直载荷下每种模型各部分应力值较小,分布也较为合理,各模型应力值差别不明显;斜向载荷下各应力值增大约1~3倍。在各种加载条件下,不同牙体预备和黏结方式间Von Mises应力值差异不大;拉力载荷下,衔铁与根面之间的树脂厚度增加,根面树脂内最大Von Mises应力值也增加。各种载荷下,嵌入式牙体预备方式的牙本质内应力相对其它模型均较小。结论    黏结式衔铁的黏结固位力可靠,受力后应力分布较为合理;衔铁颈部是需要加强的部位,临床黏结时树脂不要过厚。

    基层医生园地
    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慢性牙髓炎182例疗效分析
    王天晓
    2011, 4(04): 224-224. 
    摘要 ( )  
    论著
    Fascin-1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牟靖 , 吴衍昌, 王德明, 刘晶, 王伟
    2011, 4(04): 225-22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聚合蛋白-1(Fascin-1)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除涎腺组织的患者63例,其中SACC患者46例,涎腺正常患者17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ACC和正常涎腺组织中Fascin-1的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其与患者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1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 < 0.01)。Fascin-1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无关(P > 0.05)。临床分期Ⅲ~Ⅳ期的癌组织Fascin-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 (P < 0.05),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Fascin-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 < 0.05)。结论    Fascin-1表达与SACC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替牙期不同类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设计研究
    李伟, 刘琳, 吴平
    2011, 4(04): 228-230. 
    摘要 ( )  

    目的    探讨替牙期不同类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设计要点。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骨后缩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根据患者的下颌平面角度及下颌能否进行部分功能后退分成2组。第1组12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略偏高角,下颌不能进行部分功能后退,采用前方牵引刺激上颌骨发育、恒牙期综合治疗调整牙合关系的方法;第2组8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低角,下颌能够部分功能后退,此类患者多存在不良口腔习惯或咬合干扰、替牙障碍,治疗中采取纠正不良习惯,使用牙合垫配合颌间牵引改变下颌矢状向位置、去除牙合干扰,适当扩大上牙弓,矫治替牙障碍,诱导上颌骨正常发育的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病例治疗后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第1组治疗后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增大,表明上颌骨获得了更明显的生长;第2组治疗后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减小,表明下颌矢状向位置后移。两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均增大,表明治疗后下颌骨均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    结合病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正确治疗替牙期不同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关键。合理的早期矫治,可降低恒牙期综合治疗的难度。

    Er:YAG激光联合Gluma脱敏剂封闭牙本质小管效果研究
    李智, 赵彬, 金秀
    2011, 4(04): 231-232. 
    摘要 ( )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与Gluma脱敏剂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3—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拔除的24颗前磨牙,制成厚约2 mm的牙本质片。根据其表面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Er:YAG激光组、Gluma脱敏剂组、联合应用组(Er:YAG激光联合Gluma脱敏剂),每组6颗前磨牙。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小管形态特征,并测量牙本质小管口的直径和相对面积。结果    联合应用组中牙本质小管口的直径和相对面积均明显小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luma和Er:YAG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优于单独应用Gluma脱敏剂或Er:YAG激光。

    乳牙列夜磨牙症影响因素分析
    王小洁
    2011, 4(04): 233-235. 
    摘要 ( )  

    目的    探讨乳牙列夜磨牙症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云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预防保健科门诊就诊的32例乳牙列夜磨牙症患儿为病例组,随机抽取与病例组同期、同地点就诊的32例除外夜磨牙症的其他乳牙列口腔疾病患儿为对照组,并且病例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上相匹配。对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并以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进行心理行为检测。采用SPSS l0.0统计软件分析各项因素与夜磨牙症的相关关系。结果    两组儿童在父母磨牙、龋患情况、牙本质磨耗、心理行为量表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咬合关系、特定的睡眠姿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夜磨牙症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可能有相关关系;与咬合关系、特定的睡眠姿势等可能无关。

    β-catenin在人不同发育阶段胚胎颞下颌关节中表达变化研究
    黄璟, 洪水清, 张澄海, 江浩顺, 耿宁
    2011, 4(04): 236-237. 
    摘要 ( )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TMJ)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分布特点以及在TMJ发育中的变化。方法    合法收集2005—2006年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流产胎儿4个,其中3个月和6个月胚胎各2个。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个月和6个月人胚胎TMJ中β-catenin的表达分布。结果    β-catenin在发育中的TMJ髁状突和关节盘软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髁状突软骨各层及部分成熟骨细胞的细胞核中均可见阳性表达。结论    β-catenin参与TMJ关节软骨与骨的形成,还可能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于TMJ发育的各个过程。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颌术后侧貌预测及评价
    丁振江, 秦科
    2011, 4(04): 238-241. 
    摘要 ( )  

    目的    预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正颌外科手术术后的面部软组织侧貌,分析侧貌美观评价的差异,为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5年2月收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1例。模拟正颌外科手术的设计方案,对术前正畸去代偿后的侧貌照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图片叠合处理,上颌硬组织以术前影像为基准,分别前移0、2、4、6、8 mm,软组织按相应比例移动,下颌后退至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生成5张面部侧貌图片。选择3组评分者:医生组(正畸及正颌外科医生,41名)、口腔本科生组(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44名)和患者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对术前及预测的共6张图片(图2a、2b、2c、2d、2e、2f)进行随机排序,由高到低评分,比较所有图片的评分差异以及评分者性别对评分结果的影响。 结果    6张图片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图2c、2d、2a、2f、2b、2e。3组间及不同性别评分者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比较评分者对术后预测图片的评价结果,直面型满意度最高,凸面型其次,凹面型最低;评价结果不受性别影响。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26例临床疗效分析
    陈凯, 廖贵清, 钟奇帜
    2011, 4(04): 242-24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舌鳞状细胞癌患者26例,采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同期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本组26例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修复后舌形态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舌癌联合根治术造成的舌缺损,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较好,重建后的舌功能恢复也较为理想。

    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30例咽腔变化分析
    李霞, 时函
    2011, 4(04): 244-24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后咽腔的改变。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行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测量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    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A)增加,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B)和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Y-Pog)减小,上咽腔宽(UPW)、中咽腔宽(MPW)增加,鼻咽部面积(nasopharynx)和口咽上部面积(oropharynx 1)增加(均P < 0.01);下咽腔宽(LPW)、口咽下部面积(oropharynx 2)及头位角(SN-CV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能改变咽腔大小。

    短篇论著
    Beautifil Ⅱ聚合体修复后牙缺损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李欣梅, 王旭, 王秋芬, 吕珊珊
    2011, 4(04): 247-248. 
    摘要 ( )  

    目的    评价Beautifil Ⅱ聚合体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沈阳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的Ⅰ、Ⅱ类龋损患者38例(62颗患牙),应用Beautifil Ⅱ聚合体充填修复,修复后1周、1年、2年进行复查,并以改良的USPHS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复查结果显示,边缘完整性和边缘着色是主要发生改变的指标,在解剖形态和咬合接触方面的改变较少,而表面粗糙度、术后敏感和继发龋方面没有任何改变。各复查阶段的结果中各项指标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Beautifil Ⅱ聚合体用于后牙充填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应用在临床。

    综述
    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在组织工程骨研究中的应用
    王琰, 综述, 陈希哲, 审校
    2011, 4(04): 249-251. 
    摘要 ( )  

    提要: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研究和开发用于修复和改善人体组织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一门科学,如何获取增殖能力强,又具有成骨潜能的种子细胞对于骨组织工程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寻找能够满足要求和易于操作的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对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培养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影响牙体组织氟吸收和蓄积相关因素探讨
    廖敏如, 综述, 刘娟, 审校
    2011, 4(04): 252-254. 
    摘要 ( )  

    提要:进入人体的氟主要在胃肠吸收,此后分布在体液、软组织、骨、牙齿、指甲、头发、唾液及菌斑中。氟的排泄主要由肾脏承担。年龄、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因素会影响氟在人体全身及局部的吸收、蓄积与排泄。本文对影响健康人群全身氟吸收、蓄积、排泄以及局部牙体组织氟吸收、蓄积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应用前臂皮瓣修复全鼻缺损2例
    翟沁凯, 王大为, 王绪凯, 卢利
    2011, 4(04): 255-25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