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与临床评价
    毛健
    2006, 21(09): 641-643 . 
    摘要 ( )  
    新生儿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陈惠金
    2006, 21(09): 644-647 . 
    摘要 (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
    邵肖梅
    2006, 21(09): 647-650 . 
    摘要 ( )  
    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治进展
    周丛乐
    2006, 21(09): 650-653 . 
    摘要 (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栾佐
    2006, 21(09): 653-655 . 
    摘要 ( )  
    论著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B超诊断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李惠明,习斌蓉,刘惠茹,汤一贞,唐文燕,黄绍芳
    2006, 21(09): 656-658 . 
    摘要 ( )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脑损伤与新生儿窒息的相互关系。 方法200412—200505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对196例新生儿进行颅脑B超探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96例新生儿中共有脑损伤73例,其中早产儿为54例,占早产儿的60%(54/90),足月儿脑损伤为19例,占足月儿的17.92%(19/106),低体重儿脑损伤47例,占低体重儿的56%(47/84),正常体重儿脑损伤为26例,占正常体重儿的23.2%(26/112)。早产儿、低体重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分别较足月儿、正常体重儿明显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1,P<0.05)。早产儿、低体重儿颅脑损伤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剖宫产儿颅脑损伤在对照组、窒息组间存在显著差别(P<0.05)。 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引起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剖宫产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早产儿、低体重儿脑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颅脑B超可作为新生儿早期颅脑损伤的诊断、筛查、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B超诊断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李惠明,习斌蓉,刘惠茹,汤一贞,唐文燕,黄绍芳
    2006, 21(09): 656-658 . 
    摘要 ( )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脑损伤与新生儿窒息的相互关系。 方法200412—200505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对196例新生儿进行颅脑B超探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96例新生儿中共有脑损伤73例,其中早产儿为54例,占早产儿的60%(54/90),足月儿脑损伤为19例,占足月儿的17.92%(19/106),低体重儿脑损伤47例,占低体重儿的56%(47/84),正常体重儿脑损伤为26例,占正常体重儿的23.2%(26/112)。早产儿、低体重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分别较足月儿、正常体重儿明显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1,P<0.05)。早产儿、低体重儿颅脑损伤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剖宫产儿颅脑损伤在对照组、窒息组间存在显著差别(P<0.05)。 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引起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剖宫产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早产儿、低体重儿脑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颅脑B超可作为新生儿早期颅脑损伤的诊断、筛查、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640例脑性瘫痪的诊断探讨
    许植之,周晓玉,蒋小镛,赵卫华,秦勤,程锐
    2006, 21(09): 659-662 . 
    摘要 ( )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诊断以利防治。 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早期干预门诊确诊的640例脑患儿[早产儿258例(早产儿组),足月儿382例(足月儿组)]分析其病因、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CT征象,进行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并智测。 结果(1)高危因素,两组在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足月儿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外余P均>0.05。(2)6个月以内确诊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各为28、90例的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肌张力低下,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而不停啼哭,护理困难,肌张力增高,足月儿组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1及0.05余P均>0.05。(3)早产儿、足月儿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各为73.24±9.82、73.58±11.64(cm),9.12±2.31、9.23±2.80(kg),44.15±3.47、42.99±4.23(cm),44.42±6.09、41.99±7.28(分),43.81±4.95、40.80±4.51(分)。(4)头颅CT表现。早产儿、足月儿两组CT异常率各为95.4%及89.8%,P<0.05。(5)发育落后早产儿组言语落后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外,足月儿组身长<2SD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余P均>0.05。 结论当患儿具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发育明显落后,应结合头颅CT密切随访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及早干预。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张谦慎,常立文,容志惠
    2006, 21(09): 663-665 . 
    摘要 ( )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在早产儿慢性肺疾病(CL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动态改变及其在CLD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对199912—20041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NICU住院需机械通气的62例患儿每日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检测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及分类、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PCⅢ)及羟脯氨酸(Hyp)水平。病例分为4组:肺炎组20例;肺透明膜病(HMD)组13例;CLD组15例;对照组14例(无肺部疾病者)。 结果(1)CLD组BALF中HA和PCⅢ水平分别较肺炎组及HMD组明显升高,并且也分别高于对照组BALF中的水平;(2)CLD组BALF中的HA和Hyp均分别与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而PCⅢ与肺泡巨噬细胞总数呈正相关。另外,HA、PCⅢ及Hyp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CLD患儿肺内HA、PCⅢ及Hyp产生增多;BALF中HA、PCⅢ及Hyp的水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疾病活动性并具有估计预后的作用。
    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金轶,王颖,张欣,周丛乐,郭在晨
    2006, 21(09): 666-668 . 
    摘要 ( )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ICU病房的早产儿于生后1周内常规行床旁头颅B超检查,将确诊为脑白质损伤(WMD)的89例患儿分为GM1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积极治疗早产儿各项并发症的基础上,治疗组另给予GM1治疗,动态观察头颅B超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 结果在收治的356例早产儿中,确诊WMD的患儿89例,发生率为25%。第一疗程GM1治疗后,经头颅B超的动态观察,治疗组的56例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有33例患儿追踪至生后6个月,头颅超声显示16例出现了脑室扩大,占48%;2例出现了明显的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约占6%;5例表现为限局性的肌张力、运动异常及轻微的认知障碍,占15%。对照组中有10例患儿追踪至生后6个月,8例出现脑室扩大,占80%;3例出现了明显的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占30%;2例出现了轻微的认知及行为障碍,占20%。 结论GM1可减少脑白质软化及持续性病变的发生,改善预后。
    404例早产儿头颅B超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王乐,李明霞,周英
    2006, 21(09): 669-672 . 
    摘要 ( )  
    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住院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308—200510新生儿科收治的404例早产儿应用ABR4000S/L B超诊断仪在生后3~7d内常规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 结果150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平均胎龄为(33.27±1.99)周;平均出生体重(1992.9±505.2)g。总的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为35.1%(142/40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发生率为3.5%(14/404),轻度和重度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3.5%(95/404)、13.6%(55/404)。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但与颅内出血程度无关。窒息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并发症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肺出血、低血糖、多器官功能损害及贫血与脑损伤程度有关。母妊高征、胆汁淤积、胎膜早破、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及HFOV治疗可使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增高。 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多因素有关,头颅B超可对早产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短篇报道
    新生儿18-三体综合征1例
    杨妮,富建华,薛辛东
    2006, 21(09): 672-672 . 
    摘要 ( )  
    论著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研究和mecA基因检测
    杨荣旺,华春珍,毛淑炯,李珊
    2006, 21(09): 673-676 . 
    摘要 ( )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情况,探索PCR法检测耐药性相关的mecA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用金葡菌乳胶凝集试验和Vitek系统GPI卡鉴定金葡菌,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所有菌株均采用PCR技术检测与耐药性相关的mecA基因。 结果KirbyBauer法和Etest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133株中敏感株分别为113株(85.0%)和115株(86.5%),中介株分别为2株(1.5%)和4株(3.0%),耐药率(株)分别是18株(13.5%)和14株(10.5%);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mec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的苯唑西林敏感株mecA基因均阴性,中介株mecA基因阳性1株,而所有耐药株均阳性,标准株ATCC25923则为阴性。杭州地区金葡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10.5%,以Etest法为金标准,纸片扩散法和PCR法的耐药菌检出的敏感性为100%,而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8.3%。 结论金葡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不高,而mecAPCR技术可以作为快速检测耐苯唑西林金葡菌的有效方法。
    临床经验
    新生儿休克32例临床分析
    朱颖,赵喜凤
    2006, 21(09): 676-676 . 
    摘要 ( )  
    论著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特点菌株耐药表型和mecA基因检测
    华春珍,俞惠民
    2006, 21(09): 677-679 . 
    摘要 ( )  
    目的了解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菌株表型。 方法对200402—200506受金葡菌感染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完成12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同时用Etest法进行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耐药性检测,并对所有菌株采用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 结果金葡菌感染的新生儿共35例,年龄为6~28d,男性21例,女性14例。35例感染儿包括肺炎24例,败血症7例,皮下坏疽2例,皮肤蜂窝织炎伴脓肿形成1例,脐炎1例。药敏结果显示97.1%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G耐药,82.9%的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MIC50和MIC90分别为0.5μg/mL和4.0μg/mL;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均为82.9%;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4.3%、37.1%、17.1%、14.3%、5.7%和2.9%;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敏感。MecAPCR结果显示:6株耐苯唑西林株mecA基因均阳性,而标准株ATCC25923和所有敏感株均阴性。 结论新生儿金葡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该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不高。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特点菌株耐药表型和mecA基因检测
    华春珍,俞惠民
    2006, 21(09): 677-679 . 
    摘要 ( )  
    目的了解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菌株表型。 方法对200402—200506受金葡菌感染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完成12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同时用Etest法进行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耐药性检测,并对所有菌株采用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 结果金葡菌感染的新生儿共35例,年龄为6~28d,男性21例,女性14例。35例感染儿包括肺炎24例,败血症7例,皮下坏疽2例,皮肤蜂窝织炎伴脓肿形成1例,脐炎1例。药敏结果显示97.1%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G耐药,82.9%的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MIC50和MIC90分别为0.5μg/mL和4.0μg/mL;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均为82.9%;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4.3%、37.1%、17.1%、14.3%、5.7%和2.9%;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敏感。MecAPCR结果显示:6株耐苯唑西林株mecA基因均阳性,而标准株ATCC25923和所有敏感株均阴性。 结论新生儿金葡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该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不高。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特点菌株耐药表型和mecA基因检测
    华春珍,俞惠民
    2006, 21(09): 677-679 . 
    摘要 ( )  
    目的了解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菌株表型。 方法对200402—200506受金葡菌感染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完成12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同时用Etest法进行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耐药性检测,并对所有菌株采用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 结果金葡菌感染的新生儿共35例,年龄为6~28d,男性21例,女性14例。35例感染儿包括肺炎24例,败血症7例,皮下坏疽2例,皮肤蜂窝织炎伴脓肿形成1例,脐炎1例。药敏结果显示97.1%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G耐药,82.9%的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MIC50和MIC90分别为0.5μg/mL和4.0μg/mL;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均为82.9%;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4.3%、37.1%、17.1%、14.3%、5.7%和2.9%;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敏感。MecAPCR结果显示:6株耐苯唑西林株mecA基因均阳性,而标准株ATCC25923和所有敏感株均阴性。 结论新生儿金葡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该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不高。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
    苏林,刘伟,张寅,奚容平,许春娣
    2006, 21(09): 680-682 . 
    摘要 ( )  
    目的比较儿科消化专业临床常用的几种H·pylori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新的快速血液学诊断法作考核和评价。 方法对200412—20050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消化专科门诊100例3~16岁患儿做胃镜检查、13CUBT、胃镜检查时在胃窦部取黏膜组织作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并同时抽血做H·pylori抗体测定。 结果100例患儿中,55例感染H·pylori(感染率为55%),尿素酶、组织学、13CUBT、血金标法的敏感性分别为:81.48%、75.93%、96.30%、94.50%,特异性为86.96%、80.43%、100%、91.11%。金标法血清与全血测定结果显示敏感性、特异性几乎相同。 结论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能直接检测胃黏膜中的H·pylori,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但需经胃镜取胃黏膜才能完成。13CUBT能反映全部胃黏膜的感染情况,敏感性、特异性最高,是目前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之一,且非侵入性。血液金标法检测,操作方便,仅需1滴血,便可反映出H·pylori的感染状况,可作为H·pylori的流行病学检查及筛查。
    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杨美芬,黄永坤,王玉明,李海林,甄双平,戚勤,张彩营
    2006, 21(09): 683-686 . 
    摘要 ( )  
    目的以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和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的16SrRNA,对RV肠炎患儿和健康婴幼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并和其他专家用传统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RV肠炎患儿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比较发现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大肠杆菌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结论RV肠炎患儿肠道中益生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荧光定量PCR技术比传统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更省时和省力,临床上可用此方法对患儿肠道细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美罗培南治疗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
    史源,赵锦宁,唐仕芳,田朝霞,李华强
    2006, 21(09): 687-688 . 
    摘要 ( )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在治疗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疗效。 方法对应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37例采用美罗培南静脉注射治疗,美洛培南治疗方法和剂量为20~30mg/kg,每日2次,静脉滴注。临床疗效评价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痊愈和显效作为有效统计。 结果除1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外,其余22例革兰阴性细菌均为敏感,达95.7%。在治疗结束时,痊愈19例,显效7例,进步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3%。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美罗培南适用于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广州地区2~12岁儿童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潘瑞芳,龚四堂,区文玑,陈宝心,何婉仪,梁文青,陈光华
    2006, 21(09): 689-690 . 
    摘要 ( )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2~12岁儿童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对广州地区2~12岁具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1186例进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用ELISA检测血清H·pylori抗体,并对其中528例同时取胃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胃镜检查为胃十二指肠疾病者1010例,阳性率为85.2%(1010/1186);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301例,阳性率25.38%,各年龄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2~3岁14.38%(21/146),4~5岁为19.31%(39/202),6~7岁为24.01%(67/279),8~9岁为28.87%(82/284),10~12岁为33.45%(92/275);组织学改变为胃黏膜上皮变性,腺体上皮脱落坏死,发生坏死的腺体有淋巴细胞的广泛浸润及聚集灶,感染严重的病例可找到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在变性的黏膜表面与坏死的腺体内可找到幽门螺杆菌。 结论H·pylori感染在广州地区2~12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中并不少见,并随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H·pylori感染的病理改变全部为慢性炎症表现,炎症程度重,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变性坏死,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多形白细胞浸润较少。
    不同年龄小儿空腹胃pH值变化特点
    陈淑珍,江米足
    2006, 21(09): 691-692 . 
    摘要 ( )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小儿胃酸度变化的特点。 方法用便携式pH动态监测仪(Medtronic)对982例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空腹胃pH值测定。 结果空腹胃pH值在新生儿期(128例)、~1岁组(288例)、~3岁组(182例)、~7岁组(210例)、~15岁组(174例)分别为2.32±0.90、1.92±0.58、1.66±0.63、1.70±0.48、1.59±0.47。2周不到的新生儿(77例)与大于2周的新生儿(51例)空腹胃pH值分别为2.30±0.92、2.35±0.88,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组与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岁组与各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3岁组、~7岁组和~15岁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期胃内已呈酸性环境,但其胃pH值高于婴幼儿及年长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胃pH值逐渐降低,1岁以后已接近成人水平;提示酸相关性疾病可发生于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儿童。
    儿童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基因的研究
    唐清,王琳琳,梁淡湄,姜海行,陆红
    2006, 21(09): 693-695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型并分析各基因亚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方法对80例H·pylori感染的儿童,采用PCR法扩增胃黏膜vacA基因亚型。 结果南宁儿童H·pylorivacA基因型有s1a/m1和s1a/m2两种组合,基因频率分别为3.75%、66.25%。vacA基因各亚型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s1a/m2为南宁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的vacA优势基因型。部分患儿同时感染多株不同vacA基因型H·pylori。vacA基因各亚型不能作为南宁地区儿童H·pylori菌株毒力强弱的指标。
    母乳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关系的研究
    孙建兰,佟建宁,曲梅,孙广荣
    2006, 21(09): 695-695 . 
    摘要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
    王晓莉,于洁,徐酉华,宪莹,戴碧涛,王世一
    2006, 21(09): 696-695 . 
    摘要 ( )  
    目的探讨传染型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类传单和EB病毒(EB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2004年收治的602例传单、类传单和EBV感染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传单组的临床表现较EBV感染组典型,淋巴结肿大和眼睑水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类传单组,传单组眼睑水肿的发生率(62.7%)已接近常见的典型表现出现的比率;类传单组病例微小病毒(HPVB19)的感染率为54.8%,显著高于传单组;3组病例肝功能改变都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LDH改变最为明显;血液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各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类传单组病例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传单组;EBV感染组出现传单组没有的ITP病例和脑炎病例。 结论眼睑水肿对传单有着与其它典型表现同样重要的诊断意义;HPVB19是类传单的一个重要病原;EBV感染后部分病例发展为传单,部分病例仍以EBV感染状态存在,可能存在异常的免疫反应。
    视频脑电图诊断儿童发作性事件的临床意义
    庄嘉鑫,林彩梅,王昆明,饶立德
    2006, 21(09): 699-700 . 
    摘要 ( )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VideoEEG)对儿童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5~12月在泉州儿童医院因发作性事件而经VideoEEG监测的1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63例患儿,40例(24.5%)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23例(14.1%)判定为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7例(10.4%)判定为非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23例(75.4%)癫疒间患儿得到了证实,其中35例(35/123,28.4%)可进一步确定癫疒间综合征。 结论VideoEEG对鉴别儿童发作性事件的性质、确定癫疒间发作类型及相关癫疒间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特征及父母教育方式分析
    闫春梅,杨凤池
    2006, 21(09): 701-703 . 
    摘要 ( )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患者的行为特征及家庭教育方式,探讨网络成瘾患者的易感因素。 方法应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确诊网络成瘾患者46例。对青春期门诊的病人进行诊断,测试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正常对照比较分析。 结果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比较,社会能力中的社交情况有明显差异,行为能力中的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注意问题,攻击行为等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父母教育方式与对照组作比较,父亲负责组表现出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情感温暖理解降低,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IAD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以出现社会和行为能力方面的缺陷。青少年网络成瘾和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论著摘要
    小儿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陈桧平,黄爱芬,金抒清,朱欢,徐彰,朱小舟,汤宏峰,顾伟忠
    2006, 21(09): 704-705 . 
    摘要 ( )  
    会议纪要
    儿科药理面临的国际挑战
    王丽
    2006, 21(09): 705-705 . 
    摘要 ( )  
    综述
    神经肽与儿童食欲调节的研究
    丁国栋综述,孙远岭审校
    2006, 21(09): 706-708 . 
    摘要 ( )  
    多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柳宏波综述,韩波,王锡明审校
    2006, 21(09): 709-711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9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二)
    范国光,王华
    2006, 21(09): 712-714 . 
    摘要 ( )  
    临床标准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2006, 21(09): 715-718 .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间断发热腹痛腹泻10月余
    王卫刚
    2006, 21(09): 719-72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