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讨论
    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
    刘智胜
    2006, 21(08): 561-563 . 
    摘要 ( )  
    脊髓血管疾病
    孙若鹏,张海菊
    2006, 21(08): 563-565 . 
    摘要 ( )  
    脊髓压迫症
    张建
    2006, 21(08): 565-567 . 
    摘要 ( )  
    先天性脊髓发育异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吉士俊
    2006, 21(08): 567-568 . 
    摘要 ( )  
    颈上段脊髓病变
    吴保敏
    2006, 21(08): 569-570 . 
    摘要 ( )  
    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廖建湘
    2006, 21(08): 570-572 . 
    摘要 ( )  
    小儿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邹丽萍
    2006, 21(08): 572-573 . 
    摘要 ( )  
    临床评介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经验和体会
    范永琛
    2006, 21(08): 574-576 . 
    摘要 ( )  
    论著
    喘息与非喘息型病毒性肺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马兰,侯安存,吕芳,卢炎
    2006, 21(08): 577-580 . 
    摘要 ( )  
    目的了解喘息与非喘息型病毒性肺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 方法对2002—2004在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急性期喘息型病毒性肺炎患儿37例及非喘息型病毒性肺炎患儿3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以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结果喘息组与非喘息组病毒性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2.61±7.19)%及(17.32±9.92)%,与对照组\[(9.16±9.9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喘息组与非喘息组患儿Th1/Th2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此外与非喘息组比较,喘息组CD+4/CD+8较高(P<0.05),但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病毒性肺炎时不论是否发生喘息,均呈现Th1应答优势。喘息型病毒性肺炎患儿除CD+4/CD+8较非喘息型病毒性肺炎高外,其他各项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短篇报道
    成功抢救阿米替林中毒幼儿1例
    董沛晶,徐师墨,沈宪,魏钰书
    2006, 21(08): 580-580 . 
    摘要 ( )  
    论著
    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致敏原分布特征比较
    向莉,申昆玲,张亚梅,贺建新,张杰,任亦欣,李珍
    2006, 21(08): 581-583 . 
    摘要 ( )  
    目的比较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致敏原分布特征的异同。 方法200410—200510,北京儿童医院对527例哮喘和620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吸入性致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比较检出阳性的致敏原在两组病例中的分布特征。 结果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SP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8%和78.9%(χ2=0.823,P>0.05)。户尘螨、粉尘螨、交链孢霉、猫上皮、艾蒿是两种疾病主要致敏原。哮喘患儿户尘螨、粉尘螨、混合霉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4.6%、59.8%、8.8%,均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49.5%、47.9%、3.9%,均P<0.05)。变应性鼻炎患儿杂草花粉和艾蒿的阳性率分别为25.6%、26.0%,均高于哮喘患儿(19.3%、19.3%,均P<0.05)。40.2%的哮喘和46.2%的变应性鼻炎为单致敏原阳性。尘螨霉菌混合致敏及尘螨宠物混合致敏在哮喘和变应性鼻炎中最为常见。 结论尘螨、霉菌、夏秋季花粉和宠物是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吸入性致敏原,两病具有相似的致敏原分布特征,但尘螨及霉菌过敏多见于哮喘,夏秋季花粉过敏多见于变应性鼻炎。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粘附因子系统与补体激活片段的影响
    林荣军,潘玉娟
    2006, 21(08): 584-586 . 
    摘要 ( )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粘附因子系统与补体激活片段的影响。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200201—200412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26例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血清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1(sVCAM1)和补体激活片段(sC5b9)的质量浓度变化,并与28名健康儿童比较。 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sICAM1、sVCAM1和sC5b9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后血清sICAM1、sVCAM1和sC5b9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吸入时间越长,sICAM1、sVCAM1和sC5b9质量浓度降低越明显;吸入糖皮质激素12个月后血清sICAM1、sVCAM1和sC5b9质量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粘附因子和补体激活片段在哮喘的发病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长时间吸入糖皮质激素可降低sICAM1、sVCAM1和sC5b9的水平。测定血清sICAM1、sVCAM1和sC5b9水平可用于吸入糖皮质激素抗炎疗效的判断,也可作为哮喘病情和治疗临床观察的指标。
    吸入皮质激素等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诱导痰液中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的影响
    王晓明,张林云,周健,苗群,王美芬,陈钦达
    2006, 21(08): 587-589 . 
    摘要 ( )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前后其气道炎性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探讨其影响机制。 方法对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09—200312收治的急性哮喘发作患儿采用上述联合治疗1周,共对34例急性发作期、24例缓解期患儿和15名正常儿童的诱导痰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和分类,测定其中IL6、IL8、TNFα水平。 结果急性期哮喘患儿的总细胞数、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及IL8、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缓解期哮喘患儿除嗜酸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上述炎性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均降至正常。 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显著降低急性哮喘发作患儿气道分泌物内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IL8、IL6、TNFα水平。
    1型糖尿病患儿血浆内皮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检测及其与尿白蛋白的关系
    孙书珍,李倩,汪翼,陈瑶,于永慧,陈力军
    2006, 21(08): 590-592 . 
    摘要 ( )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患儿血管内皮损害标志物—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变化,分析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从而筛查出更敏感的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指标。 方法收集199806—200506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4~18岁1型糖尿病患儿40例,根据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5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15例,同时以年龄、性别、身高1∶1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ET和vWF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ET1和vWF、HbA1c明显增高,尤其是微量白蛋白尿组升高更明显(均P<0.01),血浆ET1和vWF与UAER、HbA1c均呈正相关。 结论1型糖尿病患儿在出现白蛋白尿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其白蛋白排泄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血浆ET1、vWF检测可作为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的可靠指标。
    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调查
    杨锦红,李向阳,汪锋平
    2006, 21(08): 593-595 . 
    摘要 ( )  
    目的调查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方法对200301—200412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病区176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经分离培养,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715株,总阳性率为40.6%。其中革兰阴性菌448株,占62.7%;革兰阳性菌148株,占20.7%;真菌119株,占16.6%。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百分率分别为49.3%和46.5%,较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除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00%外,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低。革兰阳性菌中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71.1%,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18.0%(9/50),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 结论温州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临床上应注意对这些菌株的检测,积极防治。
    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基因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黄旭强,肖作源,邓力,邓秋莲,赵长安,谢永强
    2006, 21(08): 596-598 . 
    摘要 (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中ermB及mefE基因的分布,比较ermB基因与mefE基因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 方法2001—2004于广州市儿童医院用克林霉素纸片法检测239株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并用浓度梯度法检测其耐药性。 结果239株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中,ermB、mefE基因介导的耐药率分别为70.3%(168/239)和29.7%(71/239)。168株ermB基因介导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MIC50 0.19μg/mL、MIC90 1.5μg/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MIC50 0.19μg/mL、MIC90 1.0μg/mL)、头孢曲松(MIC50 0.19μg/mL、MIC90 0.75μg/mL)、头孢呋辛(MIC50 0.38μg/mL、MIC90 2.0μg/mL)、头孢克洛(MIC50 2.0μg/mL、MIC90 32.0μg/mL)的不敏感率分别为58.4%、1.2%、20.8%、46.5%和51.7%。71株mefE基因介导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MIC50 0.5μg/mL、MIC90 1.5μg/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MIC50 0.38μg/mL、MIC90 1.0μg/mL)、头孢曲松(MIC50 0.38μg/mL、MIC90 0.75μg/mL)、头孢呋辛(MIC501.0μg/mL、MIC90 3.0μg/mL)、头孢克洛(MIC50 6.0μg/mL、MIC90 48.0μg/mL)的不敏感率分别为67.6%、0、19.7%、59.2%和61.9%。 结论广州地区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其耐药机制以ermB基因介导为主;ermB基因介导的红霉素耐药性高于mefE基因介导的耐药性;ermB和mefE基因介导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灭活卡介苗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何学华,李云,杨于嘉,易红玲
    2006, 21(08): 599-601 . 
    摘要 ( )  
    目的探讨灭活卡介苗经皮接种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107—200303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5例年龄9个月至3岁的哮喘婴幼儿,应用随机数目表法将来院就诊的患儿分为治疗组45例(应用灭活卡介苗组)和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纯结核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哮喘的发作程度的变化及疗效的评价。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IL4、IFNγ,ECP、PPD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程度、临床疗效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 结论灭活卡介苗经皮接种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作为防治婴幼儿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Bartter综合征1例
    张建敏,刘继贤
    2006, 21(08): 601-601 . 
    摘要 (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的肺功能变化及其预测价值
    陈晓颖,黄敬孚
    2006, 21(08): 602-604 . 
    摘要 ( )  
    目的观察临床具有鼾症和睡眠障碍病史、拟诊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儿的肺功能变化及其对多导睡眠图(PSG)结果的预测价值。 方法36例患儿经整夜的多导睡眠图监测,计算出呼吸紊乱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对所有患儿行日间肺功能检测(脉冲振荡法IOS),检测通气功能及气道阻抗等多个参数。将PSG阳性结果组和PSG阴性结果组患儿的多个肺功能参数应用统计学软件作分析比较,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AHI与肺功能参数的依赖关系。 结果两组患儿气道阻抗(R5)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高呼气流量(FEV1/PEF)差异有显著性。PSG阳性组的R5及FEV1/PEF明显升高,治疗后有不同程度改善。应用Logistic分析得出回归方程Log it(P)=-12.03446-0.535244×R5+5.797626×FEV1/PEF。即应用R5和FEV1/PEF可以推算出患儿出现PSG阳性结果的概率。 结论可以考虑将肺功能作为儿童SAHS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PSG检查前的筛查及对PSG阳性结果的预测,以探讨简便经济的筛查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清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浓度的临床观察
    崔东哲,陈立波,潘洪新,卢欣
    2006, 21(08): 605-607 . 
    摘要 (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肺动脉高压(PH)形成的影响因素。 方法研究对象均为200306—200502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集病例,以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A组),以肺动脉压正常和并发PH的左向右分流的CHD患儿各30例为观察组(B组、C组)。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硝酸还原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精氨酸(LArg)、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1)的浓度。 结果血清LArg浓度:对照组(A组)为(72.00±18.01)nmol/mL,肺动脉压正常的患儿(B组)为(30.74±8.97)nmol/mL,伴PH的患儿(C组)为(23.51±12.37)nmol/mL。血清NO浓度:A组为(76.10±17.10)nmol/mL,B组(90.55±26.57)nmol/mL,C组(60.05±17.60)nmol/mL。血浆ET1浓度:A组(50.82±7.58)pg/mL,B组(64.90±16.28)pg/mL,C组(69.64±10.66)pg/mL。 结论血清NO浓度和血浆ET1浓度及其之间的平衡关系共同影响PH的形成及其程度。血浆ET1浓度的升高是肺动脉压升高的直接因素,血清NO浓度的降低是间接因素,而血清NO浓度降低是由血清LArg浓度的降低引起。
    小儿难治性癫疒间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
    周渝冬,蒋莉
    2006, 21(08): 608-610 . 
    摘要 ( )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疒间持续状态(RSE)的临床特征,提出可能早期预测RSE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101—2004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癫疒间持续状态(SE)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1)52例SE中,29例呈RSE。(2)23例SE中22例为强直-阵挛(GTCS)发作,1例为混合发作;29例RES中14例为GTCS发作,2例强直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混合性发作。(3)52例中,23例非RSE病例对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有效。RSE组中,药物治疗有效19例,其中对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有效15例(78.9%);安定+硫喷妥钠1例(5.3%);氯硝安定1例(5.3%);利多卡因2例(10.5%)。 结论(1)在儿童SE中,RSE发生率高。(2)局限性发作、强直发作、混合性发作多提示SE可能呈RES。(3)安定静脉注射联合苯巴比妥肌注是治疗SE的首选用药。对首次使用安定不敏感的RSE,重复使用的有效率低,可尽早考虑换用二线抗癫疒间药物,利多卡因不失为治疗RSE的有效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刘凤英,徐兆峰,贡欣,齐悦
    2006, 21(08): 611-612 . 
    摘要 ( )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0410—200510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4例继发孔ASD,10例VSD进行术前检查筛选,术中超声引导及术后随访检查。 结果24例ASD患儿术前经TTE检测ASD直径(15.6±7.9)mm(5~26mm),所选M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9.1±5.1)mm(5~32mm),23例封堵成功。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左室面缺损为5~9mm,右室侧口的直径为2.4~6.0mm,术中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为4~6mm,10例VSD无残余分流。 结论二维及三维TTE联合应用于ASD、VSD介入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南阳地区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检测分析
    赵景颇,赵艳阳,库建伟,盛忠英
    2006, 21(08): 613-615 . 
    摘要 ( )  
    目的通过对南阳地区≤5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的检测,探讨近年儿童CAP病原菌构成和耐药谱的新特点。 方法选择200311—200512来自南阳地区各不同社区于南阳医专附院儿科就诊,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儿童CAP住院患者1276例,用多平板不同条件对未抗菌治疗采得的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菌株采用Bio Merieux 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WHONET5软件分析处理,得出儿童CAP病原菌种分布构成比及主要致病菌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结果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8.6%(297/433),其中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6种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头孢唑啉显示高抗药性,而对美洛培南、亚安培南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较敏感。4种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利福平、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较敏感。 结论儿童CAP病原菌构成在发生变迁,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发生改变,且各地及不同时期存在差异,故应作好病原及药敏监测并改进检测方法,掌握本地区一定时期内儿童CAP的病原学情况。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辛德莉,韩旭,李靖,魏田力,侯安存
    2006, 21(08): 616-617 . 
    摘要 ( )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 方法200401—200507于北京友谊医院儿科病房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260例患儿,从其咽部或鼻咽部获取标本,利用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及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 结果260例标本中,分离阳性株13例,耐药株9例,占69.2%(9/13)。 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耐药株产生,耐药监测非常必要。
    呼吸道病毒感染对婴幼儿鼻咽部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刘传合,沙莉,张嘉林,陈超,康小惠,邹继珍,朱汝南,赵林清,邓洁,王芳,赵京,钱渊,陈育智
    2006, 21(08): 618-620 . 
    摘要 ( )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 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42例诊治分析
    邵晓珊,靳蓉,卢根,庞勤辉,姜文胜
    2006, 21(08): 621-622 . 
    摘要 ( )  
    目的分析总结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治作用。 方法对200008—200507在贵阳市儿童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断的气管支气管异物为42例。年龄9个月至10岁,其中<3岁37例(88.1%)。病程2h至3个月。位于Ⅱ级以下支气管36例(85.7%),30例(71.4%)为右侧支气管异物,6例(14.3%)为左侧支气管异物。食物性异物38例(90.5%),小塑料制品异物4例。仅8例可通过X线检查确诊异物。X线表现:肺炎、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征等。经纤维支气管镜成功取出11例异物,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经硬镜取出,9例行开胸术,全部病例治愈。 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术是明确诊断及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重要手段。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74例临床观察
    杜玉萍,岳小哲
    2006, 21(08): 623-624 . 
    摘要 ( )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 方法200201—200601于鞍山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74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均常规应用氨茶碱注射液治疗呼吸暂停,首次负荷量5mg/kg,12h后予维持量2mg/kg,每12h给药1次,稀释后静滴;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注射液,首次负荷量0.1mg/kg,静推,1h后按0.01mg/(kg·h)的速度经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0.4mg/kg。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5%(27/40)和95.0%(38/40),对照组分别为44.1%(15/34)和73.5%(25/34)。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09,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6.69,P<0.01)。 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小儿腰骶部脊膜膨出治疗方法回顾分析
    樊福东,董青竹,王昀,李拴玲,尹茂轩
    2006, 21(08): 625-626 . 
    摘要 ( )  
    目的通过对小儿腰骶部脊膜膨出手术方式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腰骶部脊膜膨出手术方式与最佳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对濮阳市人民医院自1997—2005收治的211例腰骶部脊膜膨出患儿进行分析,对1997年以前行单纯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和1997年以后的脊膜膨出切除+椎管扩大神经松解+脊膜修补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对伴有大小便控制不良和(或)下肢弛缓性瘫痪等神经症状者进行评估。 结果单纯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患儿术后原有神经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有部分加重。部分患儿术后再发脊髓栓系综合征(TCS)。部分患儿因年龄较小术后并发脑积水或死亡而失访。脊膜膨出切除+椎管扩大神经松解+脊膜修补术术后患儿未见再发TCS,但MRI示有椎管内神经粘连。部分患儿原有大小便失禁或下肢弛缓性瘫痪等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或未再加重。 结论单纯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是患儿再发TCS的重要原因,脊膜膨出切除+椎管扩大神经松解+脊膜修补术是治疗小儿腰骶部脊膜膨出的较理想手术方式。
    中重度肥胖儿童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的对照研究
    王婉奕,赵亚茹
    2006, 21(08): 627-628 . 
    摘要 ( )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是否存在反应控制能力缺陷和注意力缺陷及其与肥胖程度的相关关系。 方法选择200505—200602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育儿科门诊就诊的6~12岁中重度肥胖儿童48例和健康儿童36名,应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软件,进行反应控制能力指标和注意力指标的测试。 结果肥胖儿童的各项反应控制能力商数和注意力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反应控制力指标与体重指数(BMI)值呈负相关。 结论肥胖儿童的反应控制能力和注意力均下降,反应控制能力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论著摘要
    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2004方案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疗效观察
    谢静,张大伟,杨双
    2006, 21(08): 629-630 . 
    摘要 ( )  
    不同疗程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及哮喘的预防作用
    吕良,刘建英,李涛,陶芳,张世红,王立囡,刘秀兰
    2006, 21(08): 631-631 . 
    摘要 ( )  
    2003—2004昆明地区小儿LP1型嗜肺军团菌肺炎感染情况分析
    宋顺琪,樊茂,寸树兰
    2006, 21(08): 632-632 . 
    摘要 ( )  
    儿童脑血管疾病21例临床分析
    何志慧,蒋莉
    2006, 21(08): 633-633 . 
    摘要 ( )  
    儿童脑血管疾病21例临床分析
    何志慧,蒋莉
    2006, 21(08): 633-633 . 
    摘要 ( )  
    教训分析
    先天性鼻后孔闭锁6例误诊分析
    代银凤
    2006, 21(08): 634-634 . 
    摘要 ( )  
    综述
    抗生素在溶血尿毒综合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樊曦涌综述,姚勇,杨霁云审校
    2006, 21(08): 635-637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8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
    范国光,王华
    2006, 21(08): 638-64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