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儿科医生要加强青春期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
    杜敏联
    2006, 21(07): 481-482 . 
    摘要 ( )  
    专题讨论
    正常青春发育及其临床评价
    蔡德培
    2006, 21(07): 483-485 . 
    摘要 ( )  
    Kallmann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王伟
    2006, 21(07): 485-487 . 
    摘要 ( )  
    儿童性早熟诊断治疗进展
    郝燕,罗小平
    2006, 21(07): 487-490 . 
    摘要 ( )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
    辛颖,叶莹心
    2006, 21(07): 490-492 . 
    摘要 ( )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熊丰,雷培芸,邱彦
    2006, 21(07): 493-494 . 
    摘要 ( )  
    青春期男性乳房发育
    张颖,李堂
    2006, 21(07): 495-496 . 
    摘要 ( )  
    小阴茎的诊断与治疗
    姚辉
    2006, 21(07): 497-499 . 
    摘要 ( )  
    非性腺轴性内分泌疾病患儿的青春发育问题
    杜敏联
    2006, 21(07): 499-502 . 
    摘要 ( )  
    肥胖与青春期发育
    朱逞
    2006, 21(07): 503-504 . 
    摘要 ( )  
    青春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苏林雁,王长虹
    2006, 21(07): 504-507 . 
    摘要 ( )  
    论著
    隐源性婴儿痉挛患儿脑磁共振形态学定量分析
    方方,金真,刘刚,曾亚伟,金洪,王彦,肖静,丁昌红,陈春红,吴沪生,邹丽萍
    2006, 21(07): 508-510 . 
    摘要 ( )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隐源性婴儿痉挛患儿脑灰质结构,寻找其发病原因和探讨发病机制。 方法使用无创性的MR形态学定量对比分析技术,对2003-10—2004-10北京儿童医院23例隐源性婴儿痉挛(观察组)和27例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脑部高分辨解剖成像,进行灰质浓度的测定,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灰质浓度比较,观察组在右额上回(10区)和中回(9区)、左额下回(47区)和上回(9、10区)、左额内侧(10区)、右颞上回(22、38区)、左颞中回(21区)以及右侧海马(36区)等灰质浓度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未校正);双侧颞下回(20区)、左侧中央前回(6区)和左海马(36区)研究组灰质浓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未校正)。 结论隐源性婴儿痉挛患儿额叶和颞叶灰质浓度明显减低,以额叶和颞叶为主的皮层发育不良可能是患儿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发病机制中皮层异常是发病的起源。
    矮小儿童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尿生长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严学勤,魏虹,梁雁,侯凌,张建玲,罗小平
    2006, 21(07): 511-514 . 
    摘要 ( )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尿GH检测对矮小儿童诊断的意义。 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于2004-11—2005-06对106例矮小儿童进行垂体功能复合刺激试验,试验前收集所有受试者夜间12h(20:00~8:00)尿。另选取19例正常青春发育期前儿童为对照组。对垂体功能复合刺激试验GH分泌异常的56例矮小儿童,用ELISA方法检测相应的血清GH、IGF1及尿中GH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根据垂体功能复合刺激试验的GH检测结果将矮小儿分类,包括完全性GH缺乏症(cGHD)25例、部分性GH缺乏症(pGHD)9例和GH神经分泌功能障碍(GHND)22例。GHD组患儿血清IGF1、尿GH水平与正常儿相比明显降低(P<001)。pGHD和GHND组患儿血IGF1水平波动较大,无统计学差异。GHND组患儿尿GH水平按ng/g肌酐(Cr)计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相(P<005),而按ng/12h尿量计算值虽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GHD组患儿尿GH水平按两种方法计量值均介于正常和GHD患者之间,与正常及GHD患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GHD和pGHD组患儿尿GH的ng/g Cr计量值与其血GH峰值呈显著性正相关(rcGHD=0556,P<005;rpGHD=0423,P<005),GHND组患儿尿GH的ng/g Cr计量值与其血中GH峰值无相关性(P>005)。 结论尿GH水平测定无创、简便,配合IGF1等指标的检测,对于矮小儿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短篇报道
    孪生姊妹同患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吕良
    2006, 21(07): 514-514 . 
    摘要 ( )  
    论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临床价值
    何淑华,静进
    2006, 21(07): 515-517 . 
    摘要 ( )  
    目的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汉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中的反应特征。 方法对2003-04—2004-03在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确诊的汉族ADHD儿童57例和63例正常儿童,采用修订版WCST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WCST的13个指标中ADHD组儿童有7个指标成绩都显著比正常对照组儿童差(P<005,P<001)。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WCST中持续性错误数(RPE)分别为(2684±1087)与(2283±1035),P<005,总错误数(RE)分别为(5758±1806)与(4933±1855),P<005,持续性反应数(RP)分别为(3039±1388)与(2549±1268),P<005,完成总应答数(RA)分别为(12760±177)与(12286±1104),P<001,完成分类数(CC)分别为(286±146)与(378±181),P<001,正确应答数百分比(RCP)分别为(5496±1400)与(6050±1338),P<005,概念化水平(RFP)分别为(4080±1761)与(4777±1772),P<005。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显示症状、诊断都分别与WCST的多个指标相关,其中完成分类数(CC)与症状、诊断均相关。 结论汉族ADHD儿童的认知功能、认知转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概念形成的洞察力不足。推测汉族ADHD儿童可能存在额叶功能缺陷。WCST可以考虑作为ADHD临床诊断的参考测验,其中较稳定的指标是完成分类数。
    肥胖症儿童血浆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付晓辉,刘戈力,姜丽红,马咸成,杨菁岩
    2006, 21(07): 518-521 . 
    摘要 ( )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的联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004-02—2004-1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院就诊的34例肥胖儿童和3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血清脂联素与人体参数、体脂分布及糖代谢中各指标的相关关系。 结果(1)肥胖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2)脂联素与性别、年龄无相关关系;与收缩压、舒张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69,r=-0405,P<001);与BMI、腰臀比和S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30,r=-0282和r=-0350,P<001);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264和r=-0357,P<001);与HOMAR呈负相关(P<001),与HOMAβ无相关关系。(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HOMAR是影响脂联素最为显著的因素,R2=0122;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369(P<001)。 结论肥胖症儿童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儿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是影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R的重要因素。低脂联素血症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短篇报道
    阿昔洛韦与丙种球蛋白并用治疗小儿急性水痘样脓疱病的疗效
    王晓琴,谢彬
    2006, 21(07): 521-521 . 
    摘要 ( )  
    论著
    偏侧惊厥偏瘫和偏侧惊厥偏瘫癫疒间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杨志仙,秦炯,常杏芝,包新华,张月华,刘晓燕,姜玉武,杨艳玲
    2006, 21(07): 522-525 . 
    摘要 ( )  
    目的总结偏侧惊厥偏瘫(HH)综合征和偏侧惊厥偏瘫癫疒间(HH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5~2003年收治的11例HH或HH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1例均做了头颅MRI和(或)CT检查、脑电图(EEG)检查及血生化测定,6例做了尿代谢病筛查。 结果8例诊断为HHE,3例诊断为HH。发病年龄1个月至8岁5个月,平均为2岁9个月。4例首次惊厥前伴有发热。5例偏瘫前有惊厥持续状态。5例为右侧偏瘫,6例为左侧偏瘫。头颅影像学显示2例正常,7例大脑半球病变与临床症状相对应,1例为弥漫性病变,1例查出无关病变。11例EEG均为异常,其中8例EEG示双侧半球明显不对称,11例中4例有异常放电。6例代谢病筛查均为阴性,1例血乳酸、丙酮酸增高,1例血氨增高。7例采用了以卡马西平为主的抗癫疒间药治疗。 结论HHE为一种公认的惊厥持续状态导致的后遗症,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
    陈春红,吴沪生,邹丽萍,方方,肖静,张进伶
    2006, 21(07): 526-528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变化的特点。 方法对2002-07—2004-09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治疗的59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抗癫疒间药物治疗,其中28例患儿于治疗后3、6个月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的动态变化。 结果发病高峰年龄为7~9岁,癫疒间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27/59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48/59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16/59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46/59例)或晨起欲醒时(25/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或抽动(542%)、流涎(407%)和言语不能(271%),夜间易泛化为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高幅棘波或尖波。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21/28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或在中央和中颞区间移动,或由一侧转到另一侧,治疗3个月时7例(7/28)例异常放电消失,治疗6个月时其中5/7例异常放电又出现。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脑电图为起源于发作对侧中央中颞的节律性低幅棘波、尖波,逐渐波及同侧甚至对侧导联。 结论BECT具有与睡眠密切相关的两种发作类型,以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居多(48/59例)。脑电图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中央中颞区棘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的特点。
    儿童颅脑外伤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及其随访
    崔彦民
    2006, 21(07): 529-531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被家长击打头部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及随访脑电图的变化。 方法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于1990-1999年,对36例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3~8年的随访。 结果36例中脑电图异常32例(889%),其中有疒间样放电者28例(875%,28/32);随访脑电图异常消失22例(687%,22/32),疒间样放电消失18例(643%,18/28)。常规记录即有疒间样放电、背景节律以慢波为主、临床发作较晚(>1周)者疒间样放电较难消失(均P<005)。首次脑电图有疒间样放电者临床发作较难控制(P<005),随访脑电图疒间样放电不消失者临床发作更难控制(P<001)。 结论儿童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高,疒间样放电消失与否与疒间样放电的特点及临床发作早晚有一定关系,且对临床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托吡酯对戊四氮诱导癫疒间大鼠体重和血清胰岛素及海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影响
    袭艳华,魏洪妍,王海燕,詹克义
    2006, 21(07): 532-534 . 
    摘要 ( )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对戊四氮(PTZ)致癫疒间大鼠血清胰岛素(INS)及海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表达的影响及二者与体重变化的关系,探讨托吡酯引起体重下降的机制。 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于200503—200509将11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TPM对照组,PTZ组,TPM治疗组,每3d测1次体重,在2、4、6周末应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INS水平,免疫组化法测海马IGF1表达。 结果TPM对照组、TPM治疗组在第3周末较其它两组出现体重下降,4周末降至最低点(P<005);在4周末TPM对照组、PTZ组、TPM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TPM治疗组与PTZ组相比,血清INS明显降低,海马IGF1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6周末TPM治疗组与空白组、TPM对照组相比血清IN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PM治疗组与空白组、TPM对照组、PTZ组比较,海马IGF1阳性神经元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托吡酯能使大鼠体重减轻,但不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INS水平、升高脑海马IGF1水平实现的。另外,癫疒间大鼠血清INS降低,海马IGF1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水平升高,二者是否参与了癫疒间的病理生理过程尚待进一步研究。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170例分析
    孙素真,施荣富,王春香,张风珍
    2006, 21(07): 535-536 . 
    摘要 ( )  
    目的总结170例脑脊液(CSF)细胞学的检查结果,分析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或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2000-06—2004-04河北省儿童医院对170例患儿进行CSF细胞学检查,CSF标本经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后观察。 结果CSF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包括特异性病原体与恶性肿瘤,共4例,占全部CSF检查的23%,其中新型隐球菌2例,脑膜白血病2例。跟踪观察治疗前后CSF细胞学变化89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20例,化脓性脑膜炎29例,病毒性脑炎40例,治疗前后CSF细胞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细胞成分及数量的变化。 结论CSF细胞学检查对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其特异性发现恶性肿瘤主要为脑膜白血病,病原体以新型隐球菌多见。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直接、客观地评价临床疗效。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磁共振影像特点
    侯晓君,谢文煌
    2006, 21(07): 537-538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磁共振(MRI)影像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06—2005-10经临床确诊的30例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常规做SE序列:轴位、矢状位T1WI、T2WI,必要时加扫T2WI冠状位;6例加扫弥散加权成像(DWI)。 结果25例MRI影像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异常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 结论MRI可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性脑炎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对病毒性脑炎的定位、早期诊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DWI比T2WI显示病变更清晰且能作定量评价;MRI表现病灶累及范围越广泛,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肥胖儿童血浆瘦素及可溶性瘦素受体质量浓度的变化
    郑东旖,齐可民,刘兆秋,焦宏
    2006, 21(07): 539-540 . 
    摘要 ( )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瘦素及可溶性瘦素受体质量浓度的变化,探讨其相互之间及与体重指数(BMI)之间的关系。 方法于2005-06北京儿童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0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按性别、年龄1∶1配对的4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血浆瘦素及可溶性瘦素受体质量浓度的检测。 结果肥胖儿童血浆瘦素质量浓度(2226±230)μg/L较正常儿童(336±023)μg/L明显升高,可溶性瘦素受体质量浓度(10010±2460)μg/L较正常儿童(13231±3017)μg/L则明显降低(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瘦素与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之间呈负相关;BMI与瘦素呈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瘦素受体呈负相关(P<005)。 结论学龄前肥胖儿童已存在明显的瘦素抵抗现象,而可溶性瘦素受体表达减少,可能参与了瘦素抵抗的发生。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失神癫疒间的疗效
    陈倩,李尔珍,王立文,许克铭
    2006, 21(07): 541-542 . 
    摘要 ( )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疒间的疗效。 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疒间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 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 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疒间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31例临床与治疗分析
    宋义清,周水珍,孙道开
    2006, 21(07): 543-544 . 
    摘要 ( )  
    目的分析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4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31例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资料。 结果3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中6个月至1岁22例(710%);跌坠伤26例(839%);偏瘫症状最早至外伤后4h出现;以左侧偏瘫为主(19例),是右侧(11例)的17倍;肢体瘫痪程度以Ⅱ~Ⅲ级居多。外伤4~12h CT检查均为阴性,MRI检查有2例阳性;外伤后25~72h CT、MRI均为阳性结果。予MRA检查8例,阳性结果仅2例;CT、MRI、MRA阳性结果均提示基底节区有缺血梗死灶,12例(387%)CT检查结果示基底节点或片状钙化。2000年以后组21例加用超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LWMH)治疗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经观察未见出血等副反应。 结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外伤程度轻微,症状常迟发,以左侧偏瘫为主,肢体瘫痪程度较重。外伤早期CT扫描可呈阴性结果,而在12~24h后开始显示缺血,MRI早于梗死后6~12h即可显示缺血改变,MRA对小血管显示不充分。该病可能与基底节钙化有关。采用超小剂量LWMH治疗安全有效。
    220例脑瘫患儿斜视分析
    王小康,王桂霞,刘建军,胡莹媛
    2006, 21(07): 545-546 . 
    摘要 ( )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斜视与脑瘫型别、瘫痪类型、脑瘫程度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2-03—2004-06在河北医大二院和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220例脑瘫患儿,采用角膜反光点法,由眼科医师测量其斜视程度。 结果220例脑瘫患儿出现斜视48例,斜视率为218%。痉挛型脑瘫的斜视率256%,双瘫组的斜视率696%,轻度脑瘫斜视率3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癫疒间发作、智力障碍、小头畸形患儿的斜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不同型别、类型和程度的脑瘫患儿,其斜视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斜视与大脑损伤部位有关。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青春中后期特发性矮小症临床观察
    项蓉,彭涛
    2006, 21(07): 547-548 . 
    摘要 ( )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青春中、后期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的促生长效应。 方法于2003-10—2005-03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就诊的19例青春中、后期ISS患者按骨龄被分为3组,A组骨龄130~139岁,10例(男7,女3);B组骨龄140~149岁,6例(男4,女2);C组骨龄150~160岁,3例(男2,女1)。每晚睡前皮下注射rhGH018~020IU/kg,共6个月。 结果3组ISS患者的身高分别由治疗前(1384±12)cm、(1442±18)cm和(1528±44)cm增至(1444±16)cm、(1487±12)cm和(1553±65)cm。3组患儿于治疗的前3个月促生长效果较明显,后3个月A组的促生长效果明显高于B组、C组,且依次递减,组间生长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儿用药前、后的体重、骨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尿常规均正常。 结论rhGH治疗对青春中后期特发性矮小症有促生长效应,但应密切随访。
    极低出生体重6胞胎中4例0~6岁体格生长监测及分析
    赵亚茹,宋辉青,马学梅,梁颖
    2006, 21(07): 549-550 . 
    摘要 ( )  
    目的评价极低出生体重6胞胎中存活的4例0~6岁以来的体格生长情况。 方法监测1998-12-23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出生的6胞胎中存活的4例小儿的体格生长情况并给予早期干预。 结果6胞胎出生时身长、体重均低于同胎龄儿标准,为小于胎龄儿。存活的4例小儿体重于生后15岁、身高于生后3岁达正常同龄儿的均值。 结论4例6胞胎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系统保健监测情况下,生后2~3年内可表现出良好的追赶生长趋势,体格生长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心力衰竭患儿血清醛固酮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汪小玉,季乃军,陈东海,童丽军,梅益斌
    2006, 21(07): 551-552 . 
    摘要 ( )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HF)患儿血清醛固酮(ALD)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研究对象为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02-06—2004-12收治的32例HF患儿,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2例HF患儿和20例无HF患儿的血清ALD质量浓度,进行对照统计分析。 结果HF组血清ALD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8798,P<001);HF患儿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ALD质量浓度依次显著递增(F=2273,P<001)。住院期间死亡病例血清ALD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好转出院者(t=6552,P<001)。 结论HF患儿血清ALD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住院死亡病例升高更明显。
    论著摘要
    265例小儿急腹症患儿超声诊断分析
    王岚,赵辉,李凯
    2006, 21(07): 553-553 . 
    摘要 ( )  
    综述
    Tourette综合征与免疫
    阮毅燕综述,李尔珍审校
    2006, 21(07): 554-556 . 
    摘要 ( )  
    临床经验
    外科手术麻醉诱导期家长陪伴对学龄前小儿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韩希文,胡志向,葛秀娟
    2006, 21(07): 556-556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7讲颅内肿瘤(三)
    范国光,王娟
    2006, 21(07): 557-559 . 
    摘要 ( )  
    病案报告
    TolosaHunt综合征3例报告
    石秀玉,孙若鹏,王纪文
    2006, 21(07): 560-56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