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4-09-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院士论坛
    专题笔谈
    特别推荐论著
    论著
    讲座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2024, 44(09): 961-9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1
    摘要 ( )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恶性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指南(2024)(简要版)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4, 44(09): 970-9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2
    摘要 ( )  
    院士论坛
    从《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更新看我国肝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樊 嘉, 王 征
    2024, 44(09): 984-9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3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肝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指南在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体现了近年来国内外肝癌研究的最新成果。诊断方面,增加了亚厘米肝癌的定义及相应的影像学标准,并对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更新了病理学诊断规范,特别是对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定义及分子病理检测进行了详细说明。分期方面,指南延续了中国肝癌分期(CNLC)系统,强调肿瘤学因素与病人全身情况的结合,同时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治疗选择方面,指南更新了CNLC Ⅲa期的治疗路径,推荐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TACE联合系统抗肿瘤治疗,反映了联合治疗的趋势。手术治疗中,强调术后随访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围手术期治疗及转化治疗的进展。系统治疗领域,新增了多种联合治疗方案,显示出优于传统单药治疗的效果。此外,指南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的作用,建议各级医院通过MDT模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新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我国肝癌的诊疗,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并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精准外科范式引导下的肝癌介入放射治疗新理念和新技术
    董家鸿, 张 琳, 冯晓彬
    2024, 44(09): 988-9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4
    摘要 ( )  
    精准外科理念下,肝癌的介入放射治疗尤其是钇90(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正在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肝癌作为恶性消化道肿瘤,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对公共健康构成了重大挑战。手术切除是肝癌有效的治愈方式,但大部分中晚期肝癌确诊时已无法切除。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通过介入途径将90Y微球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实现“从内向外”的高剂量精准放射治疗。该技术的关键在于精确术前评估与精密手术规划、精致术中操作以及精良术后管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能够杀灭肿瘤,增加余肝体积,消除门静脉癌栓,在肝癌的降期转化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为部分本不可切除的肝癌病人创造手术切除的机会,进而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在精准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将进一步规范创新介入放射治疗技术在肝癌治疗中应用,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的协作下,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术中操作规范化,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将在提高肝癌治愈率、优化治疗流程、减少副反应以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肝癌介入治疗的精准选择与合理应用
    滕皋军
    2024, 44(09): 992-9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5
    摘要 ( )  
    肝癌介入治疗在中晚期肝癌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涵盖了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选择性内放疗(SIRT)、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在不同分期的肝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精细化TACE概念逐渐被接受,通过精准操作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应对“TACE抵抗”现象需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改善病人的预后。我国在肝癌介入治疗技术上取得了创新进展,如125I粒子支架和多功能微球的研发,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提升了治疗效果。在未来实践中,TACE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被认为是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模式,能够改善肿瘤的局部免疫微环境,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通过这些创新和联合治疗策略,肝癌的介入治疗将能够为病人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并推动肝癌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专题笔谈
    肝癌全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评价
    陈亚进, 张 磊
    2024, 44(09): 996-10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6
    摘要 (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综合治疗手段为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肝癌综合治疗的全过程中,外科医生需特别关注若干关键节点问题。首先,建立更详细的“潜在转化人群”标准对于筛选适合转化治疗的病人至关重要。通过评估病人肝功能、肿瘤的局限性以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等因素,能够更好地确定哪些病人可能从转化治疗中获益。其次,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个性化方案应充分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肿瘤生物学特性以及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在转化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和手术安全性的客观评价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与肿瘤标记物相结合的疗效评估方法有助于准确预测病人的治疗反应和手术预后。然而,这些方法在预测病理反应方面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在手术节点上,外科医生需特别关注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借助三维重建和导航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手术的安全性。此外,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展对于延长病人无复发生存期至关重要。对于未能成功转化的病人,合理安排后续治疗方案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策略。综合治疗为中晚期肝癌病人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和更高的生存机会,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以确保病人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全程管理中的这些节点问题是提升肝癌治疗效果的关键,值得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关注。
    肝癌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
    王 伟, 刘连新
    2024, 44(09): 1001-10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7
    摘要 ( )  
    近年来,肝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和系统治疗,特别是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晚期肝癌病人的转化切除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单一治疗模式的局限性凸显,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成为优化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MDT团队由多学科专家组成,能够根据病人个体化需求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通过综合评估病情,协调各科室间的协作,确保治疗的全面性和高效性。MDT体系不仅在提高病人的总生存率和根治性治疗机会方面表现出色,还在缩短治疗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接受率及病人满意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MDT体系的构建为肝癌病人提供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支持,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然而,其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团队沟通及病人依从性等问题仍需克服。
    病因和肝病背景对肝细胞癌综合治疗策略的影响
    杨 朗, 陈 晓, 蔡建强, 赵 宏
    2024, 44(09): 1005-10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8
    摘要 ( )  
    在全球范围内,肝癌的总体发病率仍在显著上升。肝癌的主要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酒精性肝病以及黄曲霉素暴露等,这些因素与不同类型的肝病背景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的治疗策略多样化,涵盖外科治疗、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其中外科治疗在HCC病人的长期生存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中国原发肝癌诊疗指南,推荐的治疗方式包括以切除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为代表的局部治疗,以及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鉴于我国肝癌病人多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肝硬化背景,且肿瘤多在晚期确诊,因此,治疗策略主要以手术为基础,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从而改善病人生存率。不同的病因和肝病背景对HCC的综合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病毒性肝炎相关的HCC病人往往伴有肝硬化,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肝功能状态以及术后抗病毒治疗。NAFLD相关的HCC病人术后生存期较长,但手术风险较大,免疫治疗效果不如其他病因所致的HCC。此外,对于合并晚期肝硬化或门静脉瘤栓的HCC病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的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未来,HCC的治疗将朝着更加精准化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结合病因学和肝病背景,优化治疗策略,以期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生存率。
    综合治疗时代肝癌外科手术治疗地位与时机变迁
    杨 宁, 沈 锋
    2024, 44(09): 1010-10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09
    摘要 ( )  
    在综合治疗时代,肝癌的治疗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外科手术的地位与时机也随之演变。肝癌的外科手术,特别是肝切除术和肝移植,始终是取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引入及其与局部治疗手段的结合,肝癌的综合治疗体系不断完善,使得外科手术的时机和适应证发生了调整。转化治疗通过局部或系统治疗,使原本无法切除或不适合手术的肝癌病人达到手术标准,并显示出较好的长期生存优势。成功转化后序贯外科手术的病人比继续局部或系统治疗的病人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期。此外,影像学完全缓解(rCR)或临床完全缓解(cCR)后,继续进行外科手术依然具有潜在价值。因此,在转化治疗成功后,评估肿瘤缓解程度,并适时进行手术切除,是优化肝癌治疗效果的关键。此外,术后辅助治疗的持续时间和最佳手术时机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高等级证据的支持。综合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策略的应用,使得肝癌治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这也对肝癌外科手术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肝细胞癌分子病理分型及其免疫治疗策略
    高 强, 刘羽鸣
    2024, 44(09): 1015-10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0
    摘要 ( )  
    肿瘤微环境(TME)是肝细胞癌(HCC)免疫综合治疗的基石和核心。HCC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病因和个体之间的分子病理特征差异显著,HCC缺乏可靶向的驱动基因以及驱动基因指导的靶向治疗,而TME是对这些不同的病人进行整合分类的重要切入点。基于TME可将HCC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两大类,炎症型HCC病人可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单药或联合治疗中获益,而非炎症型病人则需要ICIs与血管生成抑制剂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等的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此外,尚处实验阶段的潜在治疗策略,包括靶向特定分子通路如Wnt/β-catenin的治疗,以及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的策略,如通过免疫佐剂、溶瘤病毒、肿瘤疫苗、放疗和化疗等方法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未来将进一步助力HCC免疫治疗。过继细胞疗法,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HCC中展现了出巨大潜力,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联合免疫治疗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疗法也是未来有潜力的新方向,这些综合策略必将扩大免疫治疗的可及性和有效性。
    肝细胞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方案中的瓶颈与对策
    陈湘麒, 张 楠, 赵海涛
    2024, 44(09): 1021-10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1
    摘要 ( )  
    肝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晚期治疗依赖于系统治疗方案。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晚期肝癌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已有多种用药方案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目前,晚期肝癌靶免联合方案尚存在一些瓶颈,如临床试验疗效要求提高,试验设计与临床应用存在差距;靶免药物协同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多;肿瘤耐药现象发生率仍然较高;部分病人群体应用靶免联合方案存在风险或证据不足等。为了克服上述瓶颈,可能的手段包括寻找新的药物靶点;通过病因学,生物标记物等手段精细化选择目标病人;充分管理靶免联合所带来的特殊不良反应;以及进一步探索联用或序贯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多中心合作,进一步完善靶免联合方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晚期肝癌病人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肝癌放疗获益人群筛选及方案选择
    郑晓宾, 陈一兴, 曾昭冲, 杜世锁
    2024, 44(09): 1027-10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2
    摘要 ( )  
    在肝癌治疗中,放疗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在不同分期的肝细胞癌(HCC)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对于早期及局部晚期的肝癌病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调强放疗(IMRT)等技术已经成熟,能够有效控制肿瘤,改善病人的生存期。这些技术对于那些无法手术或不适合射频消融(RFA)及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病人,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放疗不仅能作为局部治疗的一部分,还可以与系统治疗联合,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例如,对于伴有门静脉癌栓的病人,新辅助放疗可以帮助部分病人将肿瘤降期,从而使其具备手术切除的条件,同时减少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放疗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术后病理提示有微血管侵犯(MVI)或切缘窄的病人,能够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延长无瘤生存期。此外,对于不符合肝移植标准的病人,放疗可以作为桥接治疗,通过降期手段使其达到移植标准,并在移植后实现良好的长期生存率。整体而言,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时,显示出增强疗效的潜力。然而,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肝细胞癌靶免治疗药物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后治疗选择
    刘秀峰, 朱 艳, 韩 凝, 姚 琳, 王碧波
    2024, 44(09): 1031-10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3
    摘要 ( )  
    近年来,针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治疗的有效率仅约为3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且约20%的病人在初始免疫治疗时即出现耐药现象。对这些耐药病人后续治疗的选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靶免联合治疗的失败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两种情况。原发性耐药通常与肿瘤免疫原性的降低有关,包括新抗原的低表达、抗原呈递的改变及免疫共抑制信号的表达。继发性耐药则可能与肿瘤在免疫治疗后向低免疫原性表型的克隆进化有关。针对这两种耐药机制的治疗策略目前尚未形成标准的临床方案。HCC的进展模式可以分为肝内进展、肝外进展、肝内新病灶和肝外新病灶,不同进展模式的预后存在显著差异。肝内进展和肝外新病灶的病人相对有较好的进展后生存期,而新发的血管侵犯则预示着较差的预后。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需要在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病因学差异及多学科诊疗的框架下进行更为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布局,特别是针对耐药HCC病人的后续治疗,可联合局部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等,以提高病人的生存期。靶免联合治疗在HCC全病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得到确认,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以建立标准的后续治疗策略。
    特别推荐论著
    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诊治流程与预后分析(附 7874例报告)
    王一钧, 孙旭恒, 冯佳毅, 任 泰, 贾子衡, 李 霖, 李雪川, 刘 珂, 刘立果, 刘照南, 蒲 鹏, 等
    2024, 44(09): 1038-10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4
    摘要 ( )  
    目的    回顾总结并探讨2010—2017年间中国人群胆囊癌的诊断、治疗流程与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并整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全国49家医院共计7874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诊疗资料。观察指标包括确诊年份、首诊年龄、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年均胆囊癌诊断例数、性别、B超检查情况、CT检查情况、MRI检查情况、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查情况、确诊方式、诊断时机、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是否达根治标准、TNM分期及是否接受辅助治疗等,结局指标包括死亡日期,根本死因,失访日期,失访原因。计量资料通过Kolmogorov-Smirnov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均值±标准差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占总体百分比)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后退Logistics回归分析。总体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进行计算,生存数据以中位生存期(95%CI)来描述,固定时间点处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Z检验,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胆囊癌确诊病例数随年份持续增长,确诊病人女性多于男性,中位确诊年龄为64(56,71)岁。随时间推移,增强CT、增强MRI、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检查比例不断上升,增强CT、增强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出率也在不断提升。首诊年龄、性别、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年均胆囊癌诊断例数、B超检查、平扫及增强CT检查、增强MRI检查、MRCP检查、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检查对于胆囊癌早期诊断有着显著作用,其中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年均胆囊癌诊断例数、性别、增强CT检查、肿瘤标记物CA125检查是胆囊癌早期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研究中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34 d,6个月总体生存率为66.0%,1年总体生存率为48.0%,2年总体生存率为31.3%,3年总体生存率为22.2%,5年总体生存率为11.2%,各生存指标随肿瘤TNM分期升高快速下降,其中可切除胆囊癌病人在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699 d,6个月总体生存率为88.0%,1年总体生存率为71.6%,2年总体生存率为48.6%,3年总体生存率为33.8%,5年总体生存率为17.6%。研究还发现确诊年份、首诊年龄、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年均胆囊癌诊断例数、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水平、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是否达根治标准、TNM分期对胆囊癌病人的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    胆囊癌的诊治流程规范化程度与诊疗水平随时间推移均有一定程度提高,胆囊癌的综合治疗方式和总体生存情况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到胆囊癌的综合治疗中。
    论著
    免疫治疗对早中期肝细胞癌局部治疗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肝胆外科联盟肝癌临床-生物样本库
    王永帅, 张 峰, 张珅瑜, 宋瑞鹏, 蔡 伟, 张树庚, 王嘉倍, 尹大龙, 刘连新, 王继洲
    2024, 44(09): 1055-10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免疫治疗对进行局部治疗的早中期肝细胞癌病人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肝胆外科联盟肝癌临床-生物样本库中22家中心2010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2609例接受局部治疗的早中期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后免疫治疗组和未免疫治疗组各236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总生存期(OS),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人OS的危险因素。结果    (1)PSM前,与未免疫治疗组相比,免疫治疗组病人的OS更长(P<0.001);PSM后,免疫治疗组病人的总体生存期仍更长(P<0.001)。(2)PSM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HR=0.45,95%CI 0.31~0.65,P<0.001)、根治性手术切除(HR=0.23,95%CI 0.16~0.34,P<0.001)、复发后免疫治疗(HR=0.59,95%CI 0.40~0.89,P=0.011)是影响病人OS的保护性因素,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HR=2.43,95%CI 1.48~3.98,P<0.001)、肿瘤最大直径≥5 cm(HR=1.92,95%CI 1.32~2.82,P<0.001)、甲胎蛋白≥400 μg/L(HR=1.52,95%CI 1.06~2.17,P=0.023)是影响病人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HR=0.62,95%CI 0.39~0.99,P=0.044)、根治性手术切除(HR=0.33,95%CI 0.21~0.51,P<0.001)、复发后免疫治疗(HR=0.64,95%CI 0.42~0.96,P=0.031)、复发后免疫治疗(无围手术期免疫治疗)(HR=0.22,95%CI 0.08~0.62,P=0.004)是影响病人O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与仅局部治疗相比,免疫治疗可为接受局部治疗的早中期肝细胞癌病人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延长病人OS。
    上海地区肝癌流行病学特征与诊疗模式演变:基于2016—2023年数据分析
    向雪琳, 丁 飞, 冯 浩, 夏 强,
    2024, 44(09): 1062-10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6
    摘要 ( )  
    目的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及上海市登记性数据分析,由点及面地研究上海市肝癌流行特点及诊疗模式转变。方法  根据申康医联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数据存储库登记数据,对上海2016—2023年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以上海市级医院为参照系,2016—2021年上海共收治肝癌病人98 960例,其中首次手术病人占肝癌病人43.3%,3年、5年生存率逐年上升。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样本,课题组发现2019—2023年肝癌诊疗人数总体上升,年龄分布以45~74岁中老年为主,年轻病人占比逐年上升;组织病理学分型以肝细胞癌为主(约占93.1%),肝胆混合型肿瘤(cHCC-CCA)占比上升;微创手术及接受系统治疗病人比例明显增加,参加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的病人逐年增加,且MDT方案执行率达98.9%。结论    上海市肝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cHCC-CCA增多,微创手术及系统治疗开展逐年增长,MDT诊疗参与度显著提升。
    局部进展期胆囊癌转化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张 宇a, 宋晓玲a, 杨春弘, 朱逸荻a, 李怀峰a, 杨自逸a, 吴自友, 陈素芸b, 周 晴c, 任 刚d, 沈 伟e, 李茂岚, 全志伟a, 刘颖斌, 管雯斌f, 吴向嵩a, 龚 伟a,
    2024, 44(09): 1068-10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7
    摘要 ( )  
    目的    评估局部进展期胆囊癌转化手术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11例接受转化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转化手术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1例病人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胆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团队评估为局部进展期胆囊癌病人。术前转化治疗中位周期为3(2~4)个周期,Ⅲ级以上转化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7.3%。手术时间为363.0(300.0~415.0)min,术中出血量为400(200~500)mL,术中需要输血7例。11例病人中,无二次手术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无Clavien-Dindo 3级以上并发症,6例病人术后出现Ⅱ级并发症:5例病人发生贫血,1例病人发生肺部感染,2例病人发生胸腔积液,2例病人发生胃排空障碍。术后住院时间为15(11~33)d。11例病人均为R0切除,手术清扫淋巴结中位数目为14(9~19)枚。8例病人实现降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6~19)个月,截至末次随访,4例病人出现复发,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0个月(95%CI 4.06~21.94)。结论    转化手术对于局部进展期胆囊癌病人具有良好的围手术期安全性,给病人提供了R0切除的手术机会,早期预后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5G远程手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癌根治术初步研究
    田 文, 姚 京, 王 冰, 黄晓明, 贺青卿, 梁发雅, 朱 见, 达布西力特a, 徐 红a, 张 旭b, 李彩霞c, 张 谦 c , 刘 宁c, 苗 欣, 万 政, 刘子靖
    2024, 44(09): 1075-10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远程机器人辅助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甲状腺(疝)外科团队应用专线网络和5G无线网络2024-08-02为1例41岁女性病人实施了跨越2200 km(北京市与广州市之间)的远程机器人辅助甲状腺癌根治术相关资料。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长1 h 55 min,术中出血量约10 mL。术中双向网络平均延迟39 ms,未出现断网、丢帧、网络攻击等不良事件,术者操作平稳流畅,无明显延迟感和卡顿感。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低钙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甲状旁腺激素15.25 ng/L,于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结论    远程机器人辅助甲状腺癌根治手术安全可行,网络信号传输稳定,操作流畅,可完成甲状腺手术所需的精细化操作,达到与常规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相同效果。
    讲座
    提高肝癌转化治疗成功率的策略与挑战
    陈智仁, 寇春伟, 纪 任
    2024, 44(09): 1078-10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9.19
    摘要 ( )  
    尽管根治性手术切除在肝癌治疗中效果显著,但仅约30%的病人有手术机会,而对于不可切除肝癌病人而言,预后仍不容乐观。近年来,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全身系统治疗方案在局部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这些治疗方案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难以确定最佳治疗周期和停止治疗的具体时间点,以及较高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约10%的病人能够通过全身系统治疗实现完全缓解。外科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转化治疗方案,将不可切除的肝癌病人转化为可切除,从而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2022年,START-FIT临床试验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多模式、序贯式治疗方案,结合了经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放疗和免疫疗法。该方案的初步结果显示,约40%的病人达到了完全缓解,另有12%的病人成功转化为手术治疗。这一进展为不可切除肝癌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