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4-08-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我的观点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专家工作组
    2024, 44(08): 841-8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1
    摘要 ( )  
    述评
    术前存在胃食管反流病肥胖病人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的关键问题
    王 勇, 杨玉一
    2024, 44(08): 850-8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2
    摘要 ( )  
    肥胖是发生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危险因素,随着体重减轻,GERD也会得到改善。近年来减重代谢手术特别是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手术量不断增多,近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LSG可导致GERD的新发和加重。GERD与肥胖和LSG之间关系复杂,了解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根据现有证据为术前合并GERD的病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并提供规范的LSG技术,对于预防新发GERD和改善GERD症状至关重要。
    重视胃袖状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和袖状胃胸腔内上移问题
    张 鹏, 张忠涛
    2024, 44(08): 854-8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3
    摘要 ( )  
    胃袖状切除术是目前开展最多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然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GERD)较为常见,术后发生的袖状胃胸腔内上移(ITSM)是胃袖状切除术后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受多因素的影响。诊断包括症状诊断及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结果等,经食管测酸测压是诊断GERD的关键手段,对于ITSM的确诊性诊断需通过上腹部CT检查并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术前准确诊断食管裂孔疝,术中对胃底部游离充分但不过度、对食管裂孔疝进行确切修复,术后坚持正确的饮食方式,避免肌肉过度减少是预防GERD和ITSM的关键。术后GERD的治疗可先采取保守方式,如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可针对GERD进行修正手术。然而一旦发生ITSM,通常需要进行修正手术,目前正确的修正手术方式包括袖状胃复位、食管裂孔疝修复,同时将胃袖状切除术修正为标准的Roux-en-Y胃旁路术。
    专题笔谈
    国际指南(共识)中胃袖状切除术病人胃食管反流病的处理建议解读
    朱常琰, 王文博, 曹耀权, 朱晒红, 朱利勇
    2024, 44(08): 858-8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4
    摘要 ( )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与药物治疗相比,减重代谢手术不但能帮助病人减轻体重、降低病死率、还能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健康。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作为减重代谢手术中的一种,因不改变正常解剖结构、简便易行、并发症少的特点,已成为治疗肥胖症的最优术式。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为LSG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病人预后,所以近年来越发受到临床关注。临床医师在基于国内外诊治指南基础的同时,应做好病人术前GERD的检查工作,对肥胖合并GERD的病人予以合理方式进行治疗。对接受LSG的病人,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做好术中精细操作,制定方案应对SG后GERD的发生,进一步提升病人减重效果和预后。
    胃袖状切除术后病人发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自然病程探讨
    张 频, 张弘玮
    2024, 44(08): 863-8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5
    摘要 ( )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肥胖病人中高发,与体重变化密切相关。减重代谢手术可有效改善部分病人的GERD。然而,根据减重代谢手术的类型不同,也可能加重甚至引起新发的GERD。因此,对接受减重代谢手术,尤其是胃袖状切除术(SG)的病人而言,GERD需重点关注。受影响病人不仅身体机能下降,还面临心理和情绪困扰,进而导致社交能力下降。SG术后GERD的发病是由解剖、生理和物理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导致,包括袖状胃的形状、术中对食管括约肌的损伤程度以及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治疗方案则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介入治疗和(或)修正手术等多种方式。
    胃袖状切除术后袖状胃胸腔内上移的原因与防治
    江云颂, 杨景哥
    2024, 44(08): 867-8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6
    摘要 ( )  
    袖状胃胸腔内上移(ITSM)是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后潜在的并发症,与中心性肥胖、胃食管反流病、手术操作、术后体重下降等因素有关。通过CT、食管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等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LSG同期对食管裂孔疝修补是预防ITSM的关键。急性ITSM易造成嵌顿等严重后果,需迅速干预,而术后远期ITSM影响生活质量,也需手术干预。对于有ITSM高复发风险的病人,如较大食管裂孔缺陷、胃狭窄等病人,若无Roux-en-Y胃旁路术(RYGB)禁忌证且能接受手术风险,建议修正为RYGB,并结合其他手术降低复发风险。
    行胃袖状切除术病人食管裂孔疝的诊治策略
    梁 辉
    2024, 44(08): 871-8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7
    摘要 ( )  
    肥胖病人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的比例较高。胃袖状切除术(SG)后可能增加或者缓解反流症状,手术中同时处理合并的食管裂孔疝是减少术后反流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做到胃袖状切除术的标准化。术前评估预测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有时是比较困难的,术前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胃镜、上消化道造影、CT等可以提示术中是否需要进行探查。术中根据食管裂孔疝的解剖表现进行同期修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使用补片。
    胃袖状切除术技术细节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杨建军, 董文培, 顾 岩
    2024, 44(08): 876-8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8
    摘要 (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由于具有有效、安全与操作便捷等优势已成为全球实施最多的减重代谢外科(MBS)术式,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其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了解LSG促GERD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规范LSG手术操作,特别是注重手术细节把握,并对LSG术后发生的GERD给予正确处理对于进一步提高LSG手术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路术对预防胃袖状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
    朱孝成, 王 键, 洪 健, 姚立彬
    2024, 44(08): 880-8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09
    摘要 ( )  
    胃袖状切除术(SG)作为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减重代谢手术,虽然效果显著,但术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率较高。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路术(SG-TB)作为SG联合手术,通过在SG基础上增加一个通道,降低胃内压力,减少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从而有效降低GERD的发生风险,同时其减重代谢效果也较好。但是,SG-TB预防SG术后GERD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明确。
    胃底折叠术对预防胃袖状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
    艾克拜尔·艾力, 玉素江·图荪托合提,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2024, 44(08): 884-8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0
    摘要 ( )  
    随着减重代谢外科手术量的增加,减重代谢外科医师开始重视胃袖状切除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进而提出胃袖状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旨在联合SG的减重效果和胃底折叠术的抗反流效果。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提出克氏抗反流胃袖状切除术,以治疗肥胖病人术前存在的胃食管反流病且防治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已获得临床高度认可。胃袖状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的循证医学证据仍需不断积累,以进一步规范该术式的适应证、术式选择的条件和手术操作流程。
    我的观点
    肥胖合并食管裂孔疝手术治疗策略
    刘洋, 刘昶, 王兵, 李世红, 刘雁军, 刘少壮, 杨威
    2024, 44(08): 889-8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1
    摘要 ( )  
    论著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在消化道癌症领域辅助科研创作的现状分析:基于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学者数据
    韩 序, 刘 亮, 楼文晖,
    2024, 44(08): 894-8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2
    摘要 ( )  
    目的    利用2024年中国学者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表的摘要论文,描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肿瘤研究领域辅助科研创作的现状。方法    收集中国学者(包含港澳台地区)2024年在ASCO发表的关于消化道癌症研究领域的摘要论文305篇,通过GPTZero Deep Learning检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生成概率。2021年未出现Gen AI工具时中国学者60篇论文作为阴性对照,并使用Gen AI生成的论文作为阳性对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PTZero Deep Learning检测Gen 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Gen AI生成概率与人类创作概率相关性,应用总体质量得分评价摘要论文质量。结果    所有纳入摘要论文中,按地域排序,北京(50篇)、广东(49篇)和上海(48篇)数量位列前3位。按癌症种类排序,占比最多的前5位依次是肝癌(29.51%)、食管癌(18.69%)、泛癌种(14.43%)、结直肠癌(10.82%)和胃癌(10.82%)。免疫治疗是研究热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单抗与PD-1/CTLA-4双抗和PD-1/酪氨酸基抑制基序域(TIGIT)双抗分别占临床试验的77.28%,11.36%,2.27%,6.82%和2.27%。分子靶向药物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占85.19%,多激酶抑制剂占11.11%。在ROC曲线最佳阈值下,GPTZero Deep Learning检测Gen AI内容准确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GPTZero Deep Learning检测发现,2024年在线发表的摘要论文中包含Gen AI内容的概率高于202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6%,35.5%) vs. 5.5%(3%,12.75%),P<0.001]。在诊断置信度下的Gen AI生成概率与人类创作概率呈显著负相关(r=-0.852,P<0.001)。东部经济区Gen AI生成概率高于其他省份,非临床研究组高于临床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创作摘要的总体质量得分要显著高于AI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8)分 vs. (8.9±2.2)分,P<0.001)]。结论    与2021年相比,2024年中国学者ASCO摘要中Gen AI内容的信号显著增加,人类创作摘要的总体质量要优于Gen AI。
    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质量控制2012—2023年数据分析
    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减重及代谢外科专家组, 上海市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减重代谢外科工作组
    2024, 44(08): 900-9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3
    摘要 ( )  
    目的    基于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质量控制数据库,分析2012—2023年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的趋势和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上海市开展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相关数据,按人口学特征、手术类型、围手术期变量等分别分析,反映既往12年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的发展趋势。结果    2012—2023年上海市共开展9282例减重代谢手术,12年间年手术例数从2012年的100例增至2023年的1430例。12年间本数据库总体人口学特征为女性∶男性病人比例为2.16∶1;基线平均BMI为38.7±7.3;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32.4%;术后严重并发症占比0.4%,30 d内再手术率0.2%。病人主要来源于上海本地,占比66.5%。自2014年起,主要开展术式为胃袖状切除术(SG);12年间SG总占比为87.9%(8162例),Roux-en-Y胃旁路术(RYGB)占比7.7%(717例),各类探索性手术占比3.7%(348例)。2019—2023年有施行修正手术的记录,共55例,以SG术后病人为主,首选修正方案为修正为胃袖状切除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r-SADI-S),占比32.7%;其次为修正为单吻合口胃旁路术(r-OAGB),占比21.8%;第三位r-RYGB,占比18.2%。术后严重并发症共26例,占比0.4%。结论    12年来,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手术量稳步增加。自2014年以来,SG已成为最主要的手术术式,RYGB手术量仍居第二位。自2021年起,SADI-S与OAGB是上海市主要开展的修正手术方案。在良好的质量控制管理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单孔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265例临床分析
    杨建军, 董文培, Jason Wadjaja, 顾 岩
    2024, 44(08): 906-9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单孔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SPSG)在单中心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与结果,探讨SPSG在高BMI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4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SPSG的26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病人分为BMI≥50组(21例)、40≤BMI<50组(63例)和BMI<40组(181例),比较三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减重效果及代谢合并症缓解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三组病人均顺利完成SPSG,无中转开腹。BMI≥50组手术时间为(118.48±33.25)min,长于40≤BMI<50组[(86.24±22.35)min]和BMI<40组[(70.22±16.86) min];BMI≥50组住院时间为(9.67±4.23) d,明显长于40≤BMI<50组[(6.05±2.85) d]和BMI<40组[(5.25±1.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50组追加操作孔率、放置引流率、手术失血量、术前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高于40≤BMI<50组和BMI<4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50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总体重减少百分比、代谢合并症缓解率与40≤BMI<50组和BMI<40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BMI并不是SPSG的绝对禁忌证,充分的术前评估、准备及恰当的术中处置对于SPSG的规范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胃袖状切除术与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路术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对比研究
    姚立彬a, 于英华, 李胜利b, 王 键a, 洪 健a, 邵 永a, 朱孝成a,
    2024, 44(08): 911-9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5
    摘要 ( )  
    目的    对比胃袖状切除术(SG)与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路术(SG-TB)术后胃食管反流病(GERD)新发与缓解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SG或SG-TB手术的19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SG组(96例)和SG-TB组(99例)。共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基本资料及术后体重变化,根据GERD问卷(GERD-Q)与胃镜检查结果对比术后GERD与食管炎新发和缓解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GERD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年龄、性别比例、体重、BMI、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食管炎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组术前合并GERD、2型糖尿病比例低于SG-T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G组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30.5±6.3)% vs.( 35.9±7.8)%,P<0.001]和多余体重减轻百分比(%EWL)[(85.8±22.1)% vs. (106.5±27.2)%,P<0.001]明显低于SG-T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G-TB组GERD缓解率明显高于SG组(85.0% vs. 22.2%,P=0.002),GERD新发率低于SG组(7.6% vs. 25.3%, P=0.002);两组食管炎缓解率和新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G为术后新发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25,95%CI 1.120~6.633,P=0.027)。结论    同SG术式相比,SG-TB手术可明显缓解术前合并的GERD并降低术后新发GERD比例,对肥胖术前合并有GERD病人可以考虑实施SG-TB手术。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对行手术治疗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预后的影响: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朱 涛a, 姜 铨a, 王炯元a, 丁玉芹b, 王斌梁c, 杨 珏d, 王毅超e, 张 立f, 侯英勇g, 童汉兴a, 张 勇a, 周宇红h, 陆维祺a
    2024, 44(08): 916-9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疗模式对行手术治疗的腹膜后脂肪肉瘤(RLPS)病人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腹膜后及软组织肿瘤外科就诊的703例RLPS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585例纳入研究,其中210例病人参与MDT(MDT组),375例病人未参与MDT(non-MDT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病人进行1∶1匹配,最终MDT组和non-MDT组分别纳入208例,对两组病人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SM匹配后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数目、肿瘤原发或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肿瘤、法国癌症中心联盟肉瘤学组(FNCLCC)分级Ⅲ级、手术R2切缘是病人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肿瘤、多发病灶、FNCLCC分级Ⅲ级、手术R2切缘是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MDT是PFS(HR=0.663,95%CI 0.515~0.855,P=0.002)和OS(HR=0.614,95%CI 0.414~0.911,P=0.015)的独立保护因素。MDT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6%、78.9%和71.6%,non-MDT组分别为91.7%、67.2%和60.7%;MDT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2%、49.8%和35.5%,non-MDT组分别为68.4%、38.9%和29.8%;MDT组病人总生存率(P=0.017)及无进展生存率(P=0.003)均高于non-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T模式可能有助于改善接受手术治疗的RLPS病人的预后,但具体获益情况需进行个体化评估。
    预留孔式皮内缝合在克罗恩病病人腹部切口皮肤缝合中应用研究
    段 明, 王实现, 杜康岭, 朱维铭, 李 毅
    2024, 44(08): 922-9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7
    摘要 ( )  
    目的    评价预留孔式皮内缝合在克罗恩病病人腹部切口皮肤缝合中的安全性和切口美观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收治的194例克罗恩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缝合方法分为间断缝合组(n=129)和预留孔式皮内缝合组(皮内缝合的同时在切口预留3 mm孔)(n=65)。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对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间基线资料及30 d内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间断缝合组相比,预留孔式皮内缝合组的病人对切口美观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10) vs. 6(5,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切口感染是切口美观满意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62,95% CI 1.009~20.833,P=0.037),预留孔式皮内缝合是切口美观满意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56,95% CI 0.026~0.121,P<0.001)。结论    预留孔式皮内缝合可安全地应用于克罗恩病病人腹部切口皮肤缝合,有较高的切口美观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消化道10例报告
    孙蒙清, 陈少博, 何小东, 韩显林
    2024, 44(08): 927-9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后行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消化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0例行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的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入组病人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1)所有纳入病人男8例,女2例,年龄(62.6±6.4)岁。术中情况:手术时间(234.2±55.1)min,术中出血量100(50~800)mL,吻合时间(40.4±7.5)min。1例病人术中输红细胞400 mL,余9例病人术中未输血。无病人中转开放手术。(2)术后情况:3例病人返重症监护病房监护1 d;10例病人的术后胃管留置时间(2.9±0.9)d,首次喝水为术后第(2.9±1.3)d,首次进流食为术后第(5.6±0.8)d,平均在术后第(7.8±1.5)d拔除所有腹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1.6±3.4)d。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3)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高分化腺癌1例,高-中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1例,印戒细胞癌2例,中-低分化鳞癌1例。TNM分期方面,ⅠA期3例,ⅠB期3例,ⅡA期2例,ⅢB期2例。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29.4±11.4)枚。7例病人无淋巴结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者,转移个数6(2~10)枚。所有病人的食管断端切缘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均为R0切除。结论    对熟练掌握腔镜缝合技术的术者而言,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安全、可行,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胃肠间质瘤围手术期死亡8例分析
    毛 淦, 吕剑波, 陈志亮, 田红坤, 万雅琪, 蒋 祈, 曾祥宇, 张 鹏, 陶凯雄
    2024, 44(08): 932-9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19
    摘要 ( )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临床病理学资料,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且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的8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结果  8例病人中,3例初次手术病人及4例复发转移病人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例病人因急腹症未行靶向治疗。7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病人中,6例达到靶向治疗最大效应后行手术治疗,1例因疾病进展行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240(160~435) min;中位出血量为450(50~4500) mL。4例术后复发病人中,1例于术后28 d因肺癌术后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行二次手术探查发现左侧膈肌创面渗血,于术后1 d因腹腔出血死亡;1例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二次手术取止血垫后感染症状未缓解,于术后15 d因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低氧血症及呼吸窘迫,对症治疗后于术后8 d死亡。3例初次手术病人中,1例术后13 d突发呕血,行输血、急诊内镜止血治疗无效后死亡;1例术后7 d出现腹腔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肝总动脉栓塞后成功止血,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于术后8 d死亡;1例因术中失血过多,行药物止血、输血等治疗无效,于术后2 d死亡。1例术中瘤内坏死感染灶入血导致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给予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无效,于术后1 d死亡。结论    对于行术前靶向治疗、复发转移多线靶向治疗并伴高手术风险行外科手术的GIST病人,临床医师术前应积极开展多学科讨论,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充分停用靶向药物,纠正不良反应、改善术前状况,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创面出血及肿瘤破裂风险,并加强术后管理,有望降低GIST病人围手术期死亡风险。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回结肠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对术后肠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对比研究
    李智伟, 程 伟, 戈 伟, 邵丽华, 马晓龙, 范圣先, 陈 刚, 王 浩
    2024, 44(08): 937-9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20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行回结肠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对病人术后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回结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端侧吻合组(31例)及侧侧吻合组(64例)。通过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首次通便时间、腹泻症状和持续时间评估病人术后肠功能,通过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评价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后病理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4.0(3.85, 4.35) d vs. 3.6(3.40, 3.725) d]和首次通便时间[4.5(4.30, 4.80) d vs. 4.1(4.00, 4.30) d]晚于侧侧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端侧吻合组术后每日腹泻次数[4(3, 4)次/d vs. 5(4, 6)次/d]和术后腹泻持续天数[3.0(2.0, 4.0) d vs. 4.5(4.0, 6.0) d]低于侧侧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组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GIQLI评分分别为69.0(65.50, 73.50)分、99.0(93.00, 100.00)分和110.0(106.50, 117.50)分,侧侧吻合组分别为63.0(61.00, 67.00)分、76.5(72.50, 81.50)分和104.0(96.75, 109.25)分,端侧吻合组各时间点GIQLI评分均高于侧侧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侧侧吻合相比,端侧吻合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右半结肠癌病人的术后肠功能和生活质量。
    讲座
    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联合经肝管取石术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黄 龙, 陈 实
    2024, 44(08): 941-9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21
    摘要 ( )  
    肝内胆管结石病理特征复杂,狭窄扩张的胆管在肝内蔓延交织,难以完整切除,这导致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高。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肝中静脉为左或右肝病变胆管天然界线,以肝中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彻底切除病变胆管。应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联合经肝管取石术可有效解除狭窄,降低结石的残留率和复发率,可达到“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治复发”的目的。
    胃黏液分泌性腺癌:胃腺癌病理分型再思考
    张 原a, 孙莲慧a, 张鹏善a, 罗 再a, 蒋立人b, 黄 陈a
    2024, 44(08): 947-9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22
    摘要 ( )  
    当前胃腺癌病理分型方式繁多复杂,但存在亚型覆盖不全面、关注面不足、预后相关性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临床实践发现,黏液的分泌是影响胃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黏液分泌情况将胃腺癌分为黏液分泌性腺癌(GMA)及非黏液分泌性腺癌(GNMA)。相较于GNMA,GMA具有TNM分期晚,进展迅速,易发生侵袭转移,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等病理特征,且在遗传学、影像学、治疗特征等方面与GNMA存在诸多差异。使用该分类对胃腺癌亚型划分更明确,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价值,并可能有助于推动胃癌新病理分型的提出和推广应用。
    文献综述
    肝动脉灌注化疗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研究进展
    张炜浩a, 高 炜a, 司同国a, 邢文阁a, 于海鹏a, 陈 璐b
    2024, 44(08): 953-9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23
    摘要 ( )  
    以靶向、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是晚期肝细胞癌的标准治疗,但总体有效率并不高。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能够有效控制肝内肿瘤,且微创、安全性好。系统治疗联合HAIC能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目前文献报道,HAIC在外科术前降期、术后辅助和综合治疗中均有积极应用。但如何在病人初诊时筛选出优势人群,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做到个体化用药,仍需深入探讨。
    病案报告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1例
    柴慈曼, 谭爱琳, 杨绍时
    2024, 44(08): 959-9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8.2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