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宝才,王宏伟. 大肠癌肝转移术前化疗后的最佳手术时机[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997-1000. https://doi.org/
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已逐渐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标准治疗方式。对于可切除的大肠癌肝转移病人是否需要术前化疗仍存在争议。存在预后不良因素时应接受术前化疗,术前化疗不应>6周期。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病人均应接受术前化疗,术前化疗后定期复查,如转化为可切除,应立即切除。一般认为,停用化疗4周后可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但如果联合贝伐单抗,应在停止治疗6~8周后进行手术。
朱志军. 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肝癌临床价值及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06-1008. https://doi.org/
肝移植是治疗部分不具备手术切除条件或者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转移性肝癌病人的有效手段。由于不同来源的肝转移肿瘤行肝移植临床效果不同,临床上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时机,以神经内分泌来源的肿瘤,尤其是类癌来源者肝移植效果最好,是目前转移性肝癌行肝移植手术的主要适应证,而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移植的价值还尚须进一步研究。目前,对于乳腺癌等其他肿瘤来源的转移性肝癌的报道较少。
肝脏是肺癌的常见转移部位,在结直肠癌和胃癌病人的肝转移中,较多病例为单独肝脏转移,而肺癌伴肝转移的病人多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1/3的病人仅出现肝转移。目前,对于结直肠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肝转移行积极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对于肺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意见尚不统一。近年来随着肝脏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肺癌肝转移病人接受手术治疗逐渐增多,且部分病人经手术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近年来对于肺癌肝转移的治疗逐渐偏向积极。
姜 军,柴 凡. 乳腺癌肝转移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17-1019. https://doi.org/
肝脏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方式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局限性乳腺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的远期效果较好,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存活。但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资料证据,须进一步规范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和综合治疗方案等。经皮激光热疗和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为乳腺癌肝转移病人提供了新的外科治疗选择,多适合较小的肝脏转移灶,其应用范围尚有局限性,亦缺乏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乳腺癌肝转移(较大病灶和多发性病灶)的外科治疗正在积极探索中。外科治疗结合综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乳腺癌肝转移病人预后。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合并肝转移并非罕见。对诊断明确的根治后卵巢癌肝转移病人,肝脏部分切除术是其治疗的最佳选择,能够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故对有明确肝脏切除手术适应证者应首选手术治疗。否则,也应积极给予包括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朱德祥a,任 黎a,韦 烨a,钟芸诗a,刘天舒b,叶清海c,梁 立a,潘向欧a,翟升永a,徐 博a,许剑民a,樊 嘉c,秦新裕a. 结直肠癌肝转移生存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22-1026. https://doi.org/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生存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治疗策略等情况,进行生存状况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分析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总体中位生存期22.0个月,5年存活率为16%,其中同时性肝转移为21.2个月和16%,异时性肝转移为30.1个月和23%,同时性肝转移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异时性肝转移组(P<0.01)。按治疗方式分组,手术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49.8个月,5年存活率为37%,显著优于化疗组(22.2个月和0)、介入组(19.0个月和11%)、化疗+介入组(22.8个月和10%)、局部治疗组(28.5个月和0)。同时性肝转移、肠癌原发灶分化Ⅲ~Ⅳ级、肝转移灶≥4个、最大肝转移灶≥5 cm和肝转移灶非手术处理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生存期低于异时性肝转移。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存活率。扩大肝转移灶切除的适应证对病人存活率无显著影响。独立危险因素的评分体系可以评估病人的预后。
吴力群,邱法波,张 顺,张 斌,郭卫东,曹景玉,王祖森,胡维昱,韩 冰,杨金镛,崔子介. 原发性肝细胞癌R0切除标准的探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27-1030.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的根治标准,为提高HCC病人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40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与临床、手术和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以无瘤中位数生存月<6个月的因素归于非肿瘤完全切除(R0)因素,包括切缘病理阳性、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FP)不降、姑息切除、肉眼可见血管癌栓、术后1个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肿瘤血管染色并在1个月后肝脏CT扫描证实有碘油沉积(TACE阳性)、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术后1个月肺转移。R0切除315例,1、2、5和10年的存活率为97%、86%、56%和35%,无瘤存活率84%、67%、42%和30%;R1和R2切除共91例,1、2和5年的存活率为48%、26%和10%,无瘤存活率为22%、11%和3%。 结论 HCC肝切除术非R0切除的因素除切缘病理阳性和姑息切除外,还应包括术后血清AFP水平不降、肉眼可见血管癌栓、术后TACE阳性、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术后1个月肺转移。
张 彤,傅斌生,李 华,易述红,杨 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肝癌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10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31-1034. https://doi.org/
目的 分析肝癌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总结肝癌切除术后行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81例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0例围手术期(≤30d)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肝癌切除术后病人肝移植总病死率为12.3%(10/81)。首次肝切除术后肝移植病死率为12.7%(9/71);再次肝癌肝移植病死率为10%(1/10)。补救性肝移植病死率为10%(4/40),超越补救性肝移植病死率16.1%(5/31)。肺部感染(6例)和术中腹腔大出血(5例)是围手术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手术相关死亡5/10,5例术中腹腔出血量均>10 000 mL。 结论 肝癌肝移植围手术期病死率仍较高;肺部感染和术中腹腔大出血是围手术期的主要死亡原因。
霍 枫,汪邵平,蒲淼水,陈建雄,李 鹏,郑于剑,詹世林. 肝移植围胆道重建环节技巧与细节对胆道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35-1037.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肝移植围胆道重建环节技巧与细节对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A组,74例)和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B组,131例)两个阶段共205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胆道重建环节技巧与细节的差异,统计术后胆道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结果 两组胆管重建方式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除温缺血时间显著短于A组外,在供肝胆管灌洗、供肝动脉和供受体胆管血供保护、受体胆道下段探查、供受体胆管吻合张力等方面与A组不同。B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A组(11.0%)。 结论 肝移植围胆道重建环节注意缩短温缺血时间并注重供肝胆管灌洗、供肝动脉和供受体胆管血供保护、受体胆管下端探查、胆管吻合微张力等技巧和细节,可显著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唐 坚,张晞文,李 甫.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所致十二指肠穿孔6例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38-1040. https://doi.org/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所致十二指肠穿孔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6例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的诊治方法。 结果 6例穿孔病人中术前证实胆总管结石5例,胰头占位性病变致阻塞性黄疸1例。3例实施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留置鼻胆管,2例插管失败,其中1例做了预切开后插管仍未成功;另1例为进镜过程中导致十二指肠憩室穿孔。2例保守观察治疗者均治愈;4例手术治疗,3例痊愈,1例死亡。 结论 术后严密观察、及时诊断并根据不同穿孔情况采取恰当的个体化治疗,可有效降低ERCP相关穿孔所造成的危险。
童智慧,李维勤,虞文魁,王新颖,叶向红,聂 垚,柯 路,徐晓帆,鲁 俊,倪海滨,孙加奎,李 宁,黎介寿. 经皮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34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1): 1041-1044. https://doi.org/
目的 分析经皮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应用PCD治疗34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PCD治疗效果将34例SAP病人分为PCD治疗成功组和PCD治疗变更组,比较两组病人全身状况、局部病变以及PCD治疗过程的差异。 结果 19例经PCD治疗成功,成功率55.9%。两组病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CT密度平均值、CT分布范围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CT密度平均值和CT分布范围值均为PCD治疗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影响因素,其值越大,失败的风险性越高,不适合行PCD治疗。反之则建议首选PCD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