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根管治疗中便宜形制备与机械预备并发症控制
    赵静雯, 薛 明
    2023, 16(5): 513-516.  DOI: 10.19538/j.kq.2023.05.001
    摘要 ( )  
    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变最有效的方法,其中的首要步骤是髓腔进入和初预备。形成操作便宜形有利于根管系统的清理和减少机械预备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质量完成根管治疗和预防医源性问题至关重要。文章就根管治疗中便宜形制备的方法、其在机械预备并发症控制方面的临床意义以及微创开髓理念做一介绍。
    牙根纵裂的病因及诊断要点
    王 梓, 许婉倩, 薛 明
    2023, 16(5): 517-521.  DOI: 10.19538/j.kq.2023.05.002
    摘要 ( )  
    牙根纵裂是一种治疗预后不佳的牙体硬组织非龋性慢性损伤,一旦发生常会导致天然牙丧失。其病因复杂,临床症状、体征、早期影像学表现等缺乏特异性,使得准确诊断牙根纵裂较为困难。文章对牙根纵裂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效诊断牙根纵裂提供帮助与借鉴。
    生物陶瓷类封闭剂的封闭性能
    许婉倩, 王 梓, 薛 明
    2023, 16(5): 522-525.  DOI: 10.19538/j.kq.2023.05.003
    摘要 ( )  
    近年,生物陶瓷类封闭剂成为热点,因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独特的生物活性,应用于根管充填时可获得近似甚至优于树脂类封闭剂的封闭效果。文章主要就生物陶瓷类封闭剂的分类和封闭机制、常用封闭性能检测方法的分类和优缺点,以及常见生物陶瓷类封闭剂与其他种类根管封闭剂的封闭性能的比较做一阐述。
    下颌后牙区显微根尖手术中颏神经的管理
    庞显卓, 薛 明
    2023, 16(5): 526-529.  DOI: 10.19538/j.kq.2023.05.004
    摘要 ( )  
    颏神经因其在下颌骨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变异的复杂多样,是一个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解剖结构。在进行下颌后牙区根管治疗、显微根尖手术或其他涉及下颌骨的处置时,可能会造成颏神经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的损伤,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文章将介绍颏孔和颏神经的变异、导致颏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在手术中对颏神经的管理办法,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尖孔通畅的临床意义考量
    张文朔, 薛 明
    2023, 16(5): 530-533.  DOI: 10.19538/j.kq.2023.05.005
    摘要 ( )  
    根尖部作为根管解剖结构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影响着根管治疗感染控制的质量及效果。若根尖部处理不当,常导致根尖阻塞、工作长度丧失、根管偏移、台阶形成及穿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保证根尖通畅,即在根管预备过程中使用小号根管通畅器械超出根尖狭窄部1 mm。但也有研究表明根尖通畅可能会将碎屑、药物、冲洗液等推出根尖孔导致根尖周炎症或疼痛。文章就根尖通畅的利弊及其临床意义做一介绍。
    根尖孔敞开患牙的根管预备策略
    岑 瑜, 杨 谛
    2023, 16(5): 534-539.  DOI: 10.19538/j.kq.2023.05.006
    摘要 ( )  
    年轻恒牙的牙髓坏死、成熟恒牙的牙根内外吸收及医源性根管超预备都将导致根尖狭窄区的丧失。在不削弱牙体组织抗力和降低冲洗液对根尖周组织刺激的前提下,如何对根尖孔敞开患牙进行根管预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适当的机械预备和强化的化学预备是治疗缺少根尖止点患牙的基本原则。文章对根尖孔敞开患牙的根管预备方法做一介绍。
    论著
    不同根管冲洗方法及冲洗时间对管间峡区清理效果的研究
    罗 文, 左雯鑫, 温超颖, 朱静雅, 黄日鸿, 曾祥倪, 何 飞
    2023, 16(5): 540-546.  DOI: 10.19538/j.kq.2023.05.007
    摘要 ( )  
    目的    比较4种根管冲洗方法对3D打印树脂牙管间峡区的清理效果,并优化冲洗时间参数。方法    研究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实验室进行。选取80颗预备后的具有相同管间峡区的3D打印树脂牙经简单随机抽样分成4组,每组20颗,分别记为侧方冲洗组(使用传统的侧方注射器冲洗)、超声组[使用超声活化冲洗(ultrasonically activated irrigation,UAI)系统冲洗]、EDDY声波组(使用EDDY声波活化系统冲洗)、PIPS激光组[使用光子诱导光声流(photon-initiated photoacoustic streaming,PIPS)激光系统冲洗]。将4组树脂牙按照分组方式进行终末冲洗(单次冲洗时间为20 s)后,测量并比较管间峡区内容物剩余长度和冲洗液渗入长度。再选取60颗预备后的具有相同管间峡区的3D打印树脂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根据单次冲洗时间记为5 s组、10 s组和30 s组,选用管间峡区内容物剩余长度和冲洗液渗入长度测量结果最优的根管冲洗方法进行冲洗,并比较各冲洗时间组管间峡区清理效果指标。结果    各根管冲洗方法组管间峡区的内容物剩余长度、冲洗液渗入长度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470、16.571,均P < 0.001);其中,EDDY声波组、PIPS激光组管间峡区的内容物剩余长度小于侧方冲洗组和超声组,冲洗液渗入长度大于侧方冲洗组和超声组,且EDDY声波组的这两项清理效果指标结果还优于PIPS激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使用EDDY声波活化系统冲洗的各冲洗时间组管间峡区清理效果比较,仅内容物剩余长度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441,P < 0.001)。其中,EDDY声波组(单次冲洗时间为20 s)管间峡区内容物剩余长度显著少于5 s组、10 s组和30 s组,30 s组内容物剩余长度小于5 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他各冲洗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种新型辅助根管冲洗方法对管间峡区的清理效果均优于传统侧方注射器冲洗,其中以使用EDDY声波活化系统冲洗且单次冲洗时间为20 s时对管间峡区的清理效果较佳。
    两种预备车针所致牙本质玷污层特点及其对通用型粘接剂粘接强度影响研究
    葛米雪, 赵梦珺, 杨颜菁
    2023, 16(5): 547-553.  DOI: 10.19538/j.kq.2023.05.008
    摘要 ( )  
    目的    探究2种临床常用预备车针所致玷污层的特点及其对2种常用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All Bond Universal(ABU)]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外科门诊拔除的健康无龋阻生第三磨牙40颗,随机分为金刚砂组(使用金刚砂车针预备)和碳化钨钢组(使用碳化钨钢车针预备),每组20颗。金刚砂组和碳化钨钢组各取14颗预备后的离体牙随机分为SBU亚组(使用SBU粘接剂并树脂分层固化)和ABU亚组(使用ABU粘接剂并树脂分层固化),每亚组7颗,行微拉伸强度(粘接强度)测试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金刚砂组和碳化钨钢组各取6颗预备后的离体牙随机分为玷污层亚组(不做处理)、SBU粘接亚组(仅SBU粘接剂粘接处理)和ABU粘接亚组(仅ABU粘接剂粘接处理),每亚组2颗,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玷污层及粘接剂处理后的牙本质面。结果    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车针类型和粘接剂类型对粘接强度均有显著影响(F值分别为33.175、7.219,均P < 0.05),但两因素无显著交互作用(F = 0.118,P = 0.732)。在金刚砂组中,SBU亚组粘接强度[(33.12 ± 4.46)MPa]略高于ABU亚组[(30.42 ± 3.09)MP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碳化钨钢组中,SBU亚组粘接强度[(40.16 ± 7.39)MPa]高于ABU亚组[(36.67 ± 4.71)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使用同种粘接剂时,金刚砂组粘接强度均低于碳化钨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金刚砂组玷污层亚组显示出明显的划痕,牙本质表面起伏不平,玷污层较厚,牙本质小管几乎完全堵塞;碳化钨钢组玷污层亚组的牙本质面划痕不明显,较平坦,玷污层较薄,牙本质小管未完全阻塞。使用同种粘接剂处理后,碳化钨钢组牙本质小管的开放度明显高于金刚砂组,碳化钨钢组树脂突明显较金刚砂组长。使用同种车针时,SBU粘接亚组牙本质小管开放程度均优于ABU粘接亚组,SBU亚组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处形成的树脂突均较ABU亚组的长且排列密集。结论    在临床窝洞预备时,使用碳化钨钢车针会比使用金刚砂车针获得更优的粘接效果,且在配合SBU通用型粘接剂使用时粘接强度更佳。
    根尖切除长度和冠根比对显微根尖手术治疗根尖囊肿效果的影响研究
    潘梦琪, 李志勇
    2023, 16(5): 554-559.  DOI: 10.19538/j.kq.2023.05.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根尖切除长度和冠根比对显微根尖手术治疗根尖囊肿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显微根尖手术治疗根尖囊肿的116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共计患牙164颗。根据患者的手术术式分为2组,分别为根切组43例(75颗患牙)和倒充填组73例(89颗患牙)。基于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和计算牙体相关指标[解剖牙根长度(ARL)、临床牙根长度(CRL)、囊肿累及牙根长度(RLC)、截根长度(RRL)、RRL与RLC之比(RRL/RLC)、解剖冠根比(ACR)、临床冠根比(CCR)、解剖冠根比相对变化百分比(RACR)、临床冠根比相对变化百分比(RCCR)]。比较2组不同疗效(治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患牙牙体相关指标测量结果差异。结果    根切组治愈患牙13颗、治疗有效患牙40颗、治疗无效患牙22颗,不同疗效患牙术后12个月的ARL、CRL、ACR、CCR,以及RRL/RLC、RACR、RCCR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术后12个月治愈患牙的ARL和CRL均显著大于治疗无效患牙,ACR和CCR均小于治疗无效患牙;治愈患牙的RRL/RLC、RACR和RCCR也是小于治疗无效患牙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倒充填组治愈患牙36颗、治疗有效患牙33颗、治疗无效患牙20颗;仅RRL/RLC指标,治疗有效患牙显著小于治疗无效患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疗效患牙其他牙体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在行显微根尖手术治疗根尖囊肿时,特别是仅行显微根尖切除术时,根尖切除长度和冠根比对疗效可能具有一定影响,应避免切除过长牙根影响患牙长期预后。
    牙槽骨微穿孔术在成人拔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张 秀, 马艳飞, 王莹莹, 陈 彬
    2023, 16(5): 560-563.  DOI: 10.19538/j.kq.2023.05.0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牙槽骨微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在成人拔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行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40例。患者排齐牙齿后,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将上颌左右侧随机分为研究组(行MOPs)和对照组(行传统正畸治疗)。分析比较2组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尖牙累计移动距离,并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研究组拔牙间隙关闭时间为(3.42 ± 0.19)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6.78 ± 0.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7.614,P < 0.001)。关闭间隙治疗4、8、12周后,研究组的尖牙累计移动距离依次为(1.92 ± 0.19)、(3.81 ± 0.26)、(5.39 ± 0.20)mm,对照组依次为(0.94 ± 0.13)、(1.86 ± 0.15)、(2.71 ± 0.21)mm;相同治疗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关闭间隙治疗第1、7天的NRS评分较关闭间隙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关闭间隙治疗第14、28天的NRS评分与关闭间隙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在关闭间隙治疗过程中,研究组与对照组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传统正畸治疗相比,MOPs可有效缩短成人拔牙正畸患者间隙关闭时间,加速尖牙移动,并无更明显的疼痛不适。
    基于锥形束CT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槽骨骨开裂和骨开窗发生率研究
    张懿范, 孙佳桢, 王钰雳, 王淑君, 赵震锦
    2023, 16(5): 564-569.  DOI: 10.19538/j.kq.2023.05.011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位、性别及颈椎骨龄对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202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及第一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78例。头颅定位仪拍摄头颅侧位片确定患者的颈椎骨龄;再分析CBCT及三维重建图像,比较不同牙位及不同性别、颈椎骨龄患者的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72例(92.31%,72/78)患者牙槽骨出现骨缺损,骨开裂发生率92.31%(72/78),骨开窗发生率11.54%(9/78);502颗(24.44%,502/2054)牙齿牙槽骨出现骨缺损,其中489颗(97.41%,489/502)出现骨开裂,13颗(2.59%,13/502)出现骨开窗;下颌骨开裂发生率高于上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515,P < 0.001);且上下颌不同牙位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男性患者牙槽骨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3,P = 0.019);对同一性别患者进一步按照不同颈椎骨龄分析,不同颈椎骨龄男性及女性患者牙槽骨骨开裂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结论    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治疗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与牙位、性别、颈椎骨龄等因素有关。
    人工唾液对渗透树脂治疗后牙釉质表面残留白斑的作用效果研究
    姜 博, 张 健, 张文怡
    2023, 16(5): 570-574.  DOI: 10.19538/j.kq.2023.05.012
    摘要 ( )  
    目的    探究渗透树脂治疗后人工唾液对残留白斑的作用效果并分析牙釉质表面残留白斑的矢状面形貌。方法    选取2022年4—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外科门诊部因正畸治疗需减数拔除的前磨牙及埋伏阻生无法保留的第三磨牙45颗,脱矿后的离体牙经渗透树脂处理后表面仍有少量白斑。随机选取5颗离体牙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剩余的离体牙随机分为蒸馏水组(使用蒸馏水浸泡3个月)和人工唾液组(使用人工唾液浸泡3个月),每组20颗。单反数码相机拍照蒸馏水组和人工唾液组牙釉质表面残留白斑,并应用Adobe Photoshop 202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计算浸泡1、3个月后的色差(ΔE)值,分别记为ΔE1和ΔE2;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及浸泡1、3个月后的蒸馏水组与人工唾液组牙釉质表面白斑切割矢状面形貌。结果    人工唾液组ΔE1 [ 2.54(1.98,2.88)]和ΔE2 [ 5.06(4.02,6.90)]分别大于蒸馏水组的ΔE1 [ 1.37(1.18,2.27)]和ΔE2 [ 3.18(2.09,4.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25、-3.177,均P < 0.05);人工唾液组和蒸馏水组的组内比较,ΔE2均大于ΔE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82、-2.496,均P < 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残留白斑处切割矢状面渗透树脂与釉柱间可见较多孔隙,无白斑处切割矢状面渗透树脂与釉柱间无孔隙;蒸馏水组残留白斑处切割矢状面孔隙状结构均较多;人工唾液组残留白斑处切割矢状面孔隙状结构均较少,且浸泡3个月后较浸泡1个月后更少。结论 人工唾液能使经渗透树脂治疗后牙釉质表面残留白斑的白垩色程度减弱,残留白斑的出现可能与渗透树脂和釉柱间的孔隙有关。
    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范 晶, 谷雅楠, 赵金荣, 林 梅
    2023, 16(5): 575-579.  DOI: 10.19538/j.kq.2023.05.013
    摘要 ( )  
    目的    对儿童口腔全身麻醉(dental general anesthesia,DGA)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门诊全身麻醉下行舒适化口腔治疗的47例患儿病例资料,记录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包括有无哭闹、牙疼、口腔不适、情绪不稳易激惹、发热、牙龈渗血、咳嗽、口唇红肿等。选择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长、总治疗牙数和既往治牙史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 4岁组、BMI异常组、手术时长> 3 h组、总治疗牙数>10颗组患儿出现≥ 2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高于> 4岁组、BMI正常组、手术时长≤ 3 h组、总治疗牙数≤ 10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 3.967,95%CI:1.154 ~ 13.636,P = 0.029)、BMI(OR = 10.905,95%CI:1.192 ~ 95.921,P = 0.039)、总治疗牙数(OR = 19.460,95%CI:2.759 ~ 149.474,P = 0.004)、手术时长(OR = 9.098,95%CI:1.045 ~ 57.984,P = 0.046)是DGA术后发生≥ 2种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口腔不适、牙龈渗血、哭闹在患儿DGA术后不良反应中发生率较高。结论   年龄、BMI、总治疗牙数、手术时间是儿童DGA术后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儿童DGA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口腔专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曾 江, 陈飘飘, 洪飞若, 俞雪芬
    2023, 16(5): 580-584.  DOI: 10.19538/j.kq.2023.05.014
    摘要 ( )  
    目的    对口腔专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口腔专科锐器伤的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统计口腔专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并描述性分析不同因素对口腔专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9篇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腔专科医务人员从业1年内锐器伤发生率为57%(RD = 0.57,95%CI:0.31 ~ 0.83,P < 0.001);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锐器伤发生率为56%(RD = 0.56,95%CI:0.45 ~ 0.67,P < 0.001);且口腔专科医务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地点、临床工作经验、接诊人数、职业防护(包括锐器伤防护行为和锐器伤相关知识)及压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能为锐器伤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口腔专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可根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口腔专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专栏
    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与修复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若迎, 张珊珊, 司 燕, 郑树国
    2023, 16(5): 585-588.  DOI: 10.19538/j.kq.2023.05.0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需求情况,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为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研究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教研室进行。采用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成年人35 ~ 44岁、55 ~ 64岁、65 ~ 74岁年龄组数据,纳入包含前牙、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在内的28颗牙的调查数据。经分层后加权处理,分析缺失牙数、缺牙率、存留牙不足20颗、存留牙不足8颗等牙齿缺失情况,以及人均残根数、人均修复需求牙数、修复需求人群比例等修复需求情况;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因素、口内因素、口腔健康知信行因素、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因素、口腔及全身情况自我评价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35 ~ 44岁、55 ~ 64岁、65 ~ 74岁年龄组调查人数分别为4410、4623、4431人,共13 464人。所有数据加权处理后,我国成年人缺牙率为56.9%,人均缺失牙数3.28颗,存留牙不足20颗的人群比例为11.8%,存留牙不足8颗的人群比例为3.5%;人均修复需求牙数3.86颗,修复需求人群占比59.2%。随着年龄的增大,缺牙率、人均缺失牙数、残根数、修复需求牙数、修复需求人群比例均增加。35 ~ 44岁、55 ~ 64岁、65 ~ 74岁年龄组修复需求人群比例(33.9%、69.5%、83.9%)均高于同年龄组的缺牙率(32.4%、66.3%、81.7%)。分析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城乡的调查对象发现,55 ~ 64岁年龄组男性调查对象的部分牙齿缺失相关指标较女性差,而35 ~ 44岁年龄组的男性调查对象修复需求牙数及修复需求人群比例小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相对于农村,高年龄(55 ~ 64岁、65 ~ 74岁)组城市调查对象的部分牙齿缺失和修复需求相关指标均较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西藏自治区人均缺失牙数[(6.51 ± 7.98)颗]及缺牙率(76.7%)均相对较高,湖南省人均缺失牙数[(2.20 ± 4.34)颗]及缺牙率(45.5%)相对较低;西藏自治区人均修复需求牙数[(7.88 ± 8.60)颗]及修复需求人群比例(81.8%)均相对较高,内蒙古自治区人均修复需求牙数[(2.36 ± 5.32)颗]及修复需求人群比例(35.7%)相对较低。与缺牙率及修复需求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年龄、受教育程度低、有附着丧失、全身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好、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差;此外,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人均收入低还是影响修复需求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形势严峻,应着眼于少数民族、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群体。建议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知信行状况,完善老年人牙体修复治疗相关医保制度体系,以提高天然牙存留率。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的调查研究
    谭学莲, 倪卫桂, 孙一民, 邹 旭, 晋佑顺, 彭佳丽, 王 军
    2023, 16(5): 598-603.  DOI: 10.19538/j.kq.2023.05.016
    摘要 ( )  
    目的    分析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为其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8月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84名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自我评价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的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课题组规模、本科从事科研工作时长、参加学术讲座频次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自我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课题组人数≤ 10人相比,课题组规模为11 ~ 20人、21 ~ 30人、> 30人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概率分别是其4.519倍、3.601倍和4.388倍(95%CI依次为1.665 ~ 12.264、1.230 ~ 10.543、1.514 ~ 12.716,均P < 0.05)。与本科从事科研工作< 1年的研究生相比,本科从事科研工作1 ~ 2年、> 2 ~ 3年、> 4年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概率依次是其4.587、3.344、4.496倍(95%CI依次为1.918 ~ 10.972、1.179 ~ 9.481、1.741 ~ 11.611,均P < 0.05),但本科从事科研工作> 3 ~ 4年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概率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常参加学术讲座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概率是偶尔参加学术讲座研究生的2.698倍(95%CI:1.122 ~ 6.486,P = 0.027)。结论    性别、课题组规模、本科从事科研工作时长、参加学术讲座频次等因素均可能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系统阶梯式颌骨重建教学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张士剑, 王 磊, 杨 溪, 胡龙威, 章 臻, 李思毅, 张陈平
    2023, 16(5): 604-608.  DOI: 10.19538/j.kq.2023.05.017
    摘要 ( )  
    颌骨缺损重建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因其对手术精度要求高,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普通临床医生掌握颌骨重建技术往往需要接受长期且规范的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作为国内大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诊疗中心,在颌骨重建培训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形成由“综合理论、数字化设计、模型操作、临床观摩”4个阶段组成的“系统阶梯式”颌骨重建培训体系,面向口腔外科、头颈外科及整形外科临床医生开展系统培训。“系统阶梯式”培训体系既提高了临床医生颌骨重建的理论及操作水平,又缩短了医生学习曲线。文章详细介绍该培训体系,总结颌骨重建培训中要点与注意事项,为广大从事颌骨重建的同仁提供参考。
    综述
    咬合接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佳乐, 赵 喆, 王 青, 唐 恺, 王 富
    2023, 16(5): 609-614.  DOI: 10.19538/j.kq.2023.05.018
    摘要 ( )  
    使患者达到广泛、紧密的咬合接触,避免牙合干扰、早接触等牙合创伤是口腔医生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修复治疗成功的重要指征。咬合接触分析在口腔医学各个专业的诊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诊疗中的不断融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咬合接触量化分析方法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目前咬合接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从而根据临床实践需求选择适宜的咬合接触分析方法。
    个性化唇侧矫治研究进展
    孟芊娇, 沈 群, 陈玉成, 张 慧, 丁 盟, 葛非凡, 吴建华
    2023, 16(5): 615-618.  DOI: 10.19538/j.kq.2023.05.019
    摘要 ( )  
    “精准医疗”是医学领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畸治疗中,矫治系统的精准表达能提高正畸治疗效果。随着数字化矫治技术的发展,锥形束CT和口内扫描技术的结合,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广泛应用,针对每例患者个性化唇侧矫治技术的出现让直丝弓矫治精准表达成为了可能。文章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个性化唇侧矫治技术的相关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牙种植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康杰, 刘昱晨, 刘恒妍, 田 敏, 牛丽娜, 方 明
    2023, 16(5): 619-623.  DOI: 10.19538/j.kq.2023.05.020
    摘要 (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口腔种植学的发展,人们对种植体修复的成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牙种植体稳定性是判断种植体是否成功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选择牙种植体负载时机、判断骨结合界面的转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估和监测种植体稳定性是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的关键。文章总结了种植体稳定性的常用评价方法,从使用时机、侵入性、客观性、可靠性、重复性、监测的连续性等多方面分析,对比其优缺点,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冷冻消融术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田艺超, 赵继志
    2023, 16(5): 624-629.  DOI: 10.19538/j.kq.2023.05.021
    摘要 ( )  
    冷冻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原位快速冷冻破坏病变的方法,在口腔多种实体瘤和其他常见颌面部疾病的治疗中已有临床应用。鉴于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冷冻消融术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就冷冻消融术在颌面部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介绍其在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免疫效应及临床应用。
    噬菌体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忆博, 刘 桢, 罗文欣, 周 丹
    2023, 16(5): 630-634.  DOI: 10.19538/j.kq.2023.05.022
    摘要 ( )  
    噬菌体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生命形式,自发现以来为人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口腔是噬菌体在机体中的重要栖息地,口腔噬菌体学是生命科学中噬菌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噬菌体的深入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噬菌体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机制研究、疾病诊断、感染治疗与预防、预后监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噬菌体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及价值,并介绍了噬菌体疗法和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的具体实例,总结了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为后续噬菌体用于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
    病例报告
    成人孤立性下颌骨肌纤维瘤1例报告
    鲁 晨, 韩 冰
    2023, 16(5): 635-639.  DOI: 10.19538/j.kq.2023.05.02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