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30
    上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论著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的颞下颌关节考量
    闫昱文, 刘 奕
    2023, 16(4): 385-388.  DOI: 10.19538/j.kq.2023.04.001
    摘要 (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具有美观性和疗效可预测性,近年来在正畸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软件设计过程中,因不能对髁突铰链轴的运动进行模拟,故在后牙完成三维移动后,无法对上下颌牙列与颌骨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同样无法实现对口颌系统功能变化状态的预测。此外,在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也尚无定论。文章通过结合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和笔者的临床经验,阐述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对颞下颌关节因素的考量,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形态与位置特征
    郑博文, 何 佳, 刘 奕
    2023, 16(4): 389-392.  DOI: 10.19538/j.kq.2023.04.002
    摘要 ( )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常见的牙颌畸形,不同的牙颌畸形类型也会影响髁突的形态和位置特征。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正畸治疗后咬合发生改变,同时髁突形态与位置会发生适应性改建,进一步维持口颌功能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文章就不同类型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形态与位置特征做一阐述。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髁突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何 超, 刘 奕
    2023, 16(4): 393-397.  DOI: 10.19538/j.kq.2023.04.003
    摘要 ( )  
    髁突定位技术是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保持髁突位置相对稳定,以防止髁突发生非必要移动的一种方法。传统的髁突定位方法以手动定位和辅助装置定位为主。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基于影像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髁突定位方法层出不穷,对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外科手术流程、颞下颌关节功能的预后水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文章就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髁突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正畸联合多学科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进展
    高博韬, 刘 奕
    2023, 16(4): 398-401.  DOI: 10.19538/j.kq.2023.04.004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发生发展与咬合因素关系密切,且其患病率高、病因复杂、预后较差,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之一。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咬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缓解因异常咬合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症状。但部分复杂病例无法通过单纯的正畸治疗获得理想的疗效,需要联合其他学科进行治疗。文章就TMD的正畸联合多学科治疗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为临床相关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咀嚼肌功能紊乱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任 玲, 赵 阳, 刘 奕
    2023, 16(4): 402-406.  DOI: 10.19538/j.kq.2023.04.005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临床常见病,咀嚼肌功能紊乱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咀嚼肌功能紊乱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其治疗原则应遵循保守、可逆、符合循证医学等规范。文章就咀嚼肌功能紊乱型TMD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期为医生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肌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刘 艺, 刘 奕
    2023, 16(4): 407-411.  DOI: 10.19538/j.kq.2023.04.006
    摘要 ( )  
    肌痛是咀嚼肌功能紊乱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疼痛性疾病的重要分类,包括局限性肌痛、肌筋膜痛和牵涉型肌筋膜痛。肌痛性TMD的鉴别诊断在临床治疗和病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文章回顾既往文献,就肌痛性TMD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等做一阐述,分析肌痛性TMD各类型之间的内在关联及转化关系,以促进临床工作中肌痛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合理治疗。
    专家讲座
    正畸治疗相关牙周软硬组织问题的考量及治疗策略
    曾 宇, 王晓璇, 褚耀耀, 张爱娟, 黄 川, 贺 红, 曹正国
    2023, 16(4): 412-421.  DOI: 10.19538/j.kq.2023.04.007
    摘要 ( )  
    牙周软硬组织的考量一直是正畸治疗的难点之一。部分牙周软硬组织问题会影响正畸治疗的进行,同时可能增加牙龈退缩、黑三角、牙槽骨骨开窗及骨开裂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在正畸治疗的整个阶段,除密切监测及控制牙周组织炎症外,牙周软硬组织相关问题的考量及治疗也十分必要。文章将对正畸治疗相关的牙周软硬组织问题的考量及治疗决策予以阐述,为广大正畸与牙周医生提供参考。
    论著
    环形骨块内嵌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吴松松, 王默涵, 何家才
    2023, 16(4): 422-426.  DOI: 10.19538/j.kq.2023.04.008
    摘要 ( )  
    目的    通过对比环形骨块内嵌式上颌窦底提升术(annular bone block embedded in sinus floor elevation,BESFE)与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lateral sinus floor elevation,LSFE)的临床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单颗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3 ~ 5 mm)并行种植修复的24例患者(植入种植体24枚)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式不同分为BESFE组和LSFE组,每组12例(植入种植体12枚)。比较2组上颌窦黏膜穿孔率、术后骨形成量(术后骨高度、新生骨高度)及骨小梁表型参数[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和骨小梁间隙(Tb.Sp)]并进行分析。结果    BESFE组术中无一例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LSFE组有2例术中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上颌窦黏膜穿孔率为16.7%(2/12);2组上颌窦黏膜穿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78)。BESFE组术后骨高度[(7.15 ± 1.91)mm]、新生骨高度[(3.14 ± 1.83)mm] 和Tb.Sp [(0.60 ± 0.00)mm]均低于LSFE组[术后骨高度:(10.76 ± 2.42)mm,新生骨高度:(6.96 ± 2.42)mm,Tb.Sp:(0.81 ± 0.17)mm],BESFE组的BV/TV [(69.60 ± 9.28)%]、Tb.Th [(0.99 ± 0.07)mm]和Tb.N [(0.70 ± 0.06)mm-1]均高于LSFE组[BV/TV:(32.47 ± 4.99)%,Tb.Th:(0.60 ± 0.00)mm,Tb.N:(0.54 ± 0.08)m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相较于LSFE,BESFE新生骨量较少,但骨质较为成熟,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且无需植骨等优势,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固位结构的位置与基部宽度对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薛燕青, 阎 旭
    2023, 16(4): 427-433.  DOI: 10.19538/j.kq.2023.04.009
    摘要 ( )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位置和基部宽度的固位结构在即刻负载下对个性化根形种植体(root analogue implants,RAI)生物力学的影响,为RAI的临床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干诊科进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软件建立包含下颌第一前磨牙RAI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RAI表面局限于近远中区域设置固位结构,所有固位结构的凸起高度均为0.2 mm。根据固位结构的位置不同将模型分为2组,其中A组固位结构分别设置于根颈1/3与根中1/3交界处,以及根中1/3与根尖1/3交界处;B组在根颈1/3、根中1/3及根尖1/3中点处各设置1个固位结构。每组根据基部宽度的不同(0.8、1.0、1.2、1.4、1.6、1.8、2.0 mm)建立7个实验模型,记为M1 ~ M7;未设计固位结构的标准RAI作为空白对照模型,记为M0。分别将129 N的垂直载荷及与RAI轴线成30°角的颊舌向载荷作用于RAI基台中心,分析2组不同模型的应力分布、最大von Mises应力、最大位移和共振频率。结果    所有模型的骨皮质应力峰值均出现在RAI颈部周围;除了M1模型的骨松质最大应力在固位结构处以外,其他模型的骨松质最大应力均位于RAI根尖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A组M1 ~ M7模型的RAI最大位移均大于M0模型,B组M2 ~ M7模型的RAI最大位移均小于M0模型。在相同载荷及相同基部宽度条件下,A组模型RAI的最大位移均大于B组模型,而A组模型的共振频率均远低于B组模型。与M0模型相比,M1模型骨松质与骨皮质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及RAI的最大位移均显著增加,共振频率均显著降低;在M1 ~ M4模型中随着固位结构基部宽度的增加,RAI周围骨组织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与RAI的最大位移均显著降低,在M5 ~ M7模型中RAI的最大位移随着固位结构基部宽度的增加而增大,而RAI周围骨组织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基本不受基部宽度变化的影响;在RAI的共振频率方面,相同载荷条件下RAI的轴向共振频率大于颊舌向,在M1 ~ M3模型中RAI的共振频率随着固位结构基部宽度的增加而增大,而M4 ~ M7模型随之降低。结论    在RAI表面局限于近远中区域的根颈1/3、根中1/3及根尖1/3中点处各设置1个固位结构更有利于减少RAI的最大位移,增加其共振频率;当固位结构基部宽度为1.4 mm时,相对于其他宽度可能更有利于减小RAI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及提高RAI的初期稳定性。
    基于锥形束CT的鼻腭管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 艺, 夏 茜, 李 英, 董 强
    2023, 16(4): 434-438.  DOI: 10.19538/j.kq.2023.04.010
    摘要 ( )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估鼻腭管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拟行种植术的患者393例,分析所有患者CBCT图像鼻腭管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的不同类型差异,以及患者性别、年龄和牙列状态对鼻腭管形态的影响。结果    矢状面上,鼻腭管漏斗型较常见(占43.0%,169/393),走形较常见的为直型(占77.9%,306/393);冠状面上较常见的为单管型(占67.7%,266/393);水平面上鼻腭孔处开口多为1个(占68.0%,267/393)。患者性别、年龄、牙列状态对鼻腭管矢状面、冠状面的形态及横断面开口数量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年龄对鼻腭管矢状面走形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11,P = 0.045);而性别及牙列状态对鼻腭管矢状面走形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及牙列状态的患者鼻腭管形态类型多样,且均可能存在相似的解剖变异。
    微种植体位置对压低上颌第一磨牙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王巧静, 黄振贤
    2023, 16(4): 439-443.  DOI: 10.19538/j.kq.2023.04.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颊腭侧微种植体在不同近远中向位置及不同牙槽骨高度下,压低上颌第一磨牙时的应力分布及初始位移。方法    选取2022-05-11于厦门市海沧医院口腔科因左上颌第一磨牙伸长就诊的1例男性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腭侧距牙槽嵴顶10 mm,在颊侧分别为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之间及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之间,且距牙槽嵴顶分别为7、8、9 mm的位置植入微种植体的6种工况,并对颊腭侧各施加1 N的压力。分析上颌第一磨牙各取值点的初始位移及牙周膜、牙根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力的大小不变,腭侧微种植体位置不变时,随着颊侧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上颌第一磨牙所受应力逐渐减小,牙齿逐渐趋向整体压低;在相同牙槽嵴高度下,颊侧微种植体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之间时,上颌第一磨牙所受的等效应力小于微种植体在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之间。结论    采用颊腭侧微种植体压低上颌第一磨牙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微种植体植入高度的增加,上颌第一磨牙所受应力逐渐减小,并逐渐趋向于整体移动;且颊侧微种植体在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之间时更能获得平衡的应力分布。
    miR-138-5p在微炎症环境中对人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作用研究
    鄢晓媛, 张泽颖, 喻施文, 邱秋劲, 尉鹏功, 郭佳杰, 仇丽鸿
    2023, 16(4): 444-451.  DOI: 10.19538/j.kq.2023.04.0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miR-138-5p在微炎症环境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原代培养并分离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29、CD105、CD146及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14、CD45的细胞阳性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鉴定是否为hDPSCs及其成骨分化能力。根据ALP染色结果确定提高hDPSCs ALP活性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有效质量浓度,按照hDPSCs培养条件的不同分为生长培养液(GM)组(仅使用GM培养)、成牙本质向分化诱导培养液(OM)组(仅使用OM培养)、OM+LPS组(使用含有效质量浓度LPS的OM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hDPSC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成牙本质向分化相关指标[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及miR-138-5p的表达差异。将上述3组分别分为敲减miRNA阴性对照小干扰RNA(以下简称“NC”)亚组及敲减miR-138-5p小干扰RNA(以下简称“i-138”)亚组,通过qRT-PCR检测各亚组的成牙本质向分化相关指标,以及通过ALP染色检测敲减miR-138-5p后对微炎症环境中h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结果    分离出的原代细胞中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29、CD105的细胞阳性率超过95%,表达CD146的细胞阳性率超过30%,而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14、CD45的细胞阳性率低于2%,且OM培养下细胞的ALP染色强于GM。ALP染色结果显示,含有0.01 μg/mL质量浓度LPS的OM能有效促进h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qRT-PCR结果显示,OM+LPS组IL-6和TNF-α相对表达量均高于O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细胞培养7 d后,OM组DSPP、miR-138-5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GM组;细胞培养4、7 d后,OM组DMP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GM组;细胞培养1、4、7 d后,OM+LPS组DSPP与DMP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OM组;细胞培养4、7 d后,OM+LPS组miR-138-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敲减miR-138-5p后,i-138 OM组和i-138 OM+LPS组分别与NC OM组和NC OM+LPS组相比,miR-138-5p、DSPP、DMP1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且ALP染色强度均减弱。结论    微炎症环境可促进hDPSCs的成牙本质向分化,miR-138-5p可能在此过程中对h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起促进作用。
    广西百色市3 ~ 5岁儿童白色念珠菌检出及患龋情况影响因素研究
    蒋依玲, 莫 丹, 张艺山, 邓思成, 高琬珊, 邱荣敏
    2023, 16(4): 452-456.  DOI: 10.19538/j.kq.2023.04.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广西百色市3 ~ 5岁儿童白色念珠菌检出及患龋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随机选取广西百色市3 ~ 5岁的392名儿童行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牙菌斑样本,培养并鉴定白色念珠菌;统计并分析影响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检出情况及患龋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牙菌斑中有白色念珠菌检出儿童137名,检出率为34.9%(137/392);患龋儿童为284名,患龋率为72.4%(284/392),龋均为4.75 ± 4.92。对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检出情况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仅睡前是否吃甜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且为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731,95%CI:1.136 ~ 2.637,P = 0.011);对患龋情况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睡前是否吃甜食及牙菌斑中是否有白色念珠菌检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检出情况是患龋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406,95%CI:1.935 ~ 5.998,P < 0.001)。结论    睡前吃甜食的习惯可能会促进白色念珠菌在广西百色市3 ~ 5岁儿童的牙面定植,进而增加患龋风险。
    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38例临床效果观察
    傅晓蒙, 孙海滨, 吴 宏, 韩正学
    2023, 16(4): 457-461.  DOI: 10.19538/j.kq.2023.04.0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游离背阔肌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行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其中牙龈癌11例、舌及口底癌10例、颊黏膜癌10例、中央性颌骨癌2例、上颌窦癌3例、口咽癌2例。根据肿瘤切除后的缺损范围制取背阔肌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12.0 cm × 24.0 cm,供区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区和受区恢复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38例患者的游离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和受区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 ~ 24个月,背阔肌皮瓣及供区均恢复良好;其中3例患者出现术后肿瘤复发,予以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应用游离背阔肌皮瓣可有效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的巨大软组织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驱血带梯式减压法在游离腓骨瓣制备中应用效果研究
    胡莉为, 修庆华, 段小红, Krishna Sigdel, 谢蟪旭, 刘 帆
    2023, 16(4): 462-466.  DOI: 10.19538/j.kq.2023.04.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驱血带梯式减压法在制备游离腓骨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住院的需行腓骨瓣游离移植术患者79例。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住院的2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术中未行驱血带减压),2021年6—11月住院的30例患者纳入梯式减压法组(术中驱血带分2次梯式减压),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住院的24例患者纳入一步法组(术中驱血带一次性减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制备腓骨瓣手术时间、制备腓骨瓣手术区域出血量、整体手术时间、全手术区域出血量、腓骨瓣区域关创时间、制备腓骨瓣长度、软组织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量、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总引流量及术后第1、2、3天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在制备腓骨瓣手术时间、制备腓骨瓣手术区域出血量、腓骨瓣区域关创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第1、2天引流量方面,3组间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一步法组和梯式减压法组的制备腓骨瓣手术时间、制备腓骨瓣手术区域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梯式减压法组的腓骨瓣区域关创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第1、2天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梯式减压法组的制备腓骨瓣手术区域出血量、腓骨瓣区域关创时间、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均小于一步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腓骨瓣坏死、术后出血、创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驱血带梯式减压法制备游离腓骨瓣与驱血带一步法和未使用驱血带相比,可降低术中腓骨瓣制备区域出血量,且未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问题教学法与案例讨论教学法整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口腔临床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
    杨 燃, 税钰森, 王 艳, 王 了, 邹 静, 张 琼
    2023, 16(4): 467-473.  DOI: 10.19538/j.kq.2023.04.016
    摘要 ( )  
    目的    分析评价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案例讨论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整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口腔临床教学的效果。方法    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网,筛选出有关PBL与CBL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组)和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对照组)在我国口腔临床教学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23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果。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学生的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实践操作技能成绩及总成绩。结果    共检索文献421篇,纳入28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在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中的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实践操作技能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PBL与CBL整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临床教学效果,有助于受教群体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其临床技能的提升,值得在口腔临床教学中推广。
    综述
    偏颌畸形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平措旺姆, 周 鑫, 陈莉莉
    2023, 16(4): 474-480.  DOI: 10.19538/j.kq.2023.04.017
    摘要 ( )  
    在正畸临床中偏颌畸形的发生率较高,是一种较为复杂且矫治难度大的错牙合畸形,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上下颌骨侧方关系不调、上下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不齐、颏点较整个颜面部偏向一侧。偏颌畸形不仅会影响颜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还会导致颞下颌关节运动和下颌姿势位的非正常变化。文章就偏颌畸形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做一阐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正畸治疗中常见牙体疾病及相应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田可月, 吴昕昱, 梁木春, 蒋馥含, 易俭如
    2023, 16(4): 481-487.  DOI: 10.19538/j.kq.2023.04.018
    摘要 ( )  
    近年来,人们对正畸治疗的需求飞速增长,正畸患者中出现釉质脱矿和龋损等牙体疾病的问题突显。牙体疾病不仅会影响美观并降低患者对正畸治疗的满意程度,若是缺乏及时合理的治疗,甚至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牙髓疾病。熟悉常见牙体问题并掌握其治疗时机和方法对开展正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正畸治疗中常见牙体疾病及其病因、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正畸医生提供参考。
    深度学习在口腔医学图像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朱红标, 刘强冬, 戴 芳, 宋 莉
    2023, 16(4): 488-492.  DOI: 10.19538/j.kq.2023.04.019
    摘要 ( )  
    人工智能通过模仿人类行为来执行复杂任务,以达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领域,尤其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口腔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在口腔医学图像领域的应用具有出色表现。文章就深度学习在口腔医学图像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骨环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研究进展
    汪媛婧, 欧国敏
    2023, 16(4): 493-497.  DOI: 10.19538/j.kq.2023.04.020
    摘要 ( )  
    牙槽嵴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中的常见难题,骨环技术是指在种植体植入时通过种植体将环状骨块固定于骨缺损区,达到骨增量的目的。骨环技术不需要额外的器械固定移植骨块,通过对骨环中心的制备,实现种植体的植入与骨块的固定。文章旨在对目前种植体联合骨环植入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纤维桩拆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陈文彬, 孟 洋, 王芳萍, 徐颖婕, 李 超
    2023, 16(4): 498-502.  DOI: 10.19538/j.kq.2023.04.021
    摘要 ( )  
    随着粘接技术的不断成熟,纤维桩因其自身出色的美学性能和近牙本质弹性模量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然而,对于纤维桩修复后发生的根尖周病变,若想通过非手术方法行根管再治疗,首要任务是将纤维桩完整拆除,才可建立手术器械进入根管的通道,继而达到根管消炎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纤维桩拆除方法主要包括钻针法、超声法、铒激光法等,而如何将纤维桩微创且有效地拆除尚无统一结论。文章基于原理就纤维桩拆除方法及其效果做一介绍,旨在丰富临床医生对不同纤维桩拆除方法认识的同时,为临床选择更加高效、便捷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无机纳米材料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口腔疾病中研究进展
    马荆玉, 马宇锋
    2023, 16(4): 503-508.  DOI: 10.19538/j.kq.2023.04.022
    摘要 ( )  
    光动力疗法是利用光敏剂激发光动力反应,产生单线态氧和其他活性氧进而选择性杀灭细菌,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式。无机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不仅自身可用作光敏剂,也可作为载体装载光敏剂从而介导光动力疗法。文章就常见的无机纳米材料及其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多发性骨髓瘤伴口腔淀粉样变性长期随访1例报告
    董 磊, 李雪梅, 杨 芳, 吴 慧, 牛玉芬, 张春艳
    2023, 16(4): 509-512.  DOI: 10.19538/j.kq.2023.04.02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