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周炎相关菌群和肠-脑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张爽, 陆江月, 王泽正, 闫福华
    2023, 16(3): 257-262.  DOI: 10.19538/j.kq.2023.03.001
    摘要 ( )  
    细菌和炎症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咀嚼和吞咽会将牙周炎相关菌群和牙周相关的炎症介质转移至肠道。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直接进入脑部或通过影响炎症介质的生成间接调控神经炎症,形成肠-脑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与菌群和炎症存在着密切联系。然而,牙周炎、肠道和AD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文章就牙周炎相关菌群与肠-脑轴的关系、肠-脑轴与AD的关系、牙周炎相关菌群与AD的关系以及牙周炎相关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AD的证据和可能机制做一阐述。
    牙周炎与脑小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胡芋含, 陈荟, 周国钰, 葛少华
    2023, 16(3): 263-267.  DOI: 10.19538/j.kq.2023.03.002
    摘要 ( )  
    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导致痴呆、认知能力下降、步态异常以及中风的主要血管因素。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皮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有证据表明,全身慢性炎症状态与CSVD进展相关,炎症反应可能通过损害内皮细胞破坏血脑屏障,从而成为脑小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牙周炎是一种由口腔微生物(如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的牙菌斑生物膜作为始动因子、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常见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其所致的慢性炎症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研究表明,牙周炎所致的全身炎症状态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CSVD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文章就牙周炎与CSV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提供新思路。
    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慢性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李兆榕, 林莉
    2023, 16(3): 268-274.  DOI: 10.19538/j.kq.2023.03.003
    摘要 ( )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生物膜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其主要致病菌之一。慢性肾病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性肾单位不可逆减少的全身性疾病,牙周炎与慢性肾病之间关系密切,其中血清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体水平与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下降以及某些炎症标记物水平升高具有相关关系。牙龈卟啉单胞菌可通过引起菌血症、干扰免疫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作用、激活炎性通路释放炎性因子以及增加氧化应激来影响慢性肾病的发生发展。文章就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旨在为牙龈卟啉单胞菌相关慢性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牙周炎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进展
    闫琪, 任秀云
    2023, 16(3): 275-281.  DOI: 10.19538/j.kq.2023.03.004
    摘要 ( )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介导的肌肉、脂肪及肝脏等组织中葡萄糖代谢控制的缺陷,是包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人类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牙周炎是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近年来,虽然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确定,但是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文章主要就牙周炎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进行阐述。
    自噬在伴糖尿病牙周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金伟秋, 王敏, 闫福华, 李艳芬
    2023, 16(3): 282-286.  DOI: 10.19538/j.kq.2023.03.005
    摘要 ( )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低度炎症性疾病,是牙周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增加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并影响牙周治疗的预后。自噬是维持细胞质量的重要途径,与多种疾病有关,但与伴糖尿病牙周炎的关联机制尚需进一步确认。文章就自噬在伴糖尿病牙周炎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探索通过调控细胞自噬来预防和治疗伴糖尿病牙周炎提供新的思路。
    牙周成形手术改善前牙美学缺陷专栏
    “加法”和“减法”——牙周成形手术在前牙美学治疗中的应用
    胡文杰
    2023, 16(3): 287-287.  DOI: 10.19538/j.kq.2023.03.006
    摘要 ( )  
    牙周膜龈手术联合冠修复改善伴中度牙槽骨吸收的上前牙严重龈乳头缺陷的初步探索(附1例1年随访报告)
    韦 宁, 许砚耕, 胡文杰, 刘云松, 周 倜, 徐钰倩
    2023, 16(3): 288-295.  DOI: 10.19538/j.kq.2023.03.007
    摘要 ( )  
    上前牙的龈乳头缺陷(黑三角)是临床常见的美学问题,其发生受到牙根相对位置关系、牙冠外形、牙周软硬组织等多因素影响,如何针对病因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最终体现良好美学效果的关键。文章展示1例伴有中度牙槽骨吸收的上前牙严重龈乳头缺陷的病例诊治过程,介绍了针对该问题的病情分析和采用牙周膜龈手术结合全冠修复的治疗细节,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和美学效果改善提供参考。
    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缺牙间隙两侧邻牙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临床效果观察(附1例5年随访报告)
    杨 刚, 阳 婷, 钟金晟, 胡文杰
    2023, 16(3): 296-301.  DOI: 10.19538/j.kq.2023.03.008
    摘要 ( )  
    牙龈退缩是牙周炎常见的伴发病变,可导致根面暴露影响美观,还会导致牙齿敏感、根面龋及牙体缺损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膜龈手术是治疗牙龈退缩的有效方法。牙龈冠向复位瓣(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SCTG)可较好地覆盖裸露根面,改善牙龈退缩,是临床公认的“金标准”治疗手段。近年来,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逐渐受到医生与学者的关注,其与SCTG联合应用,不仅可实现微创有效地覆盖根面,还能增加软组织厚度及角化龈宽度,并减少术区范围及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展示了1例下前牙区缺牙间隙两侧邻牙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的临床处置过程,详细介绍了VISTA联合SCTG的膜龈术式对裸露根面进行覆盖的技术要点及术后追踪随访5年的临床效果。
    美学区上颌前牙冠根折经改良牙冠延长术结合桩核冠修复长期疗效观察 (附1例14年随访报告)
    王 翠, 阳 婷, 胡文杰, 张 豪, 危伊萍
    2023, 16(3): 302-306.  DOI: 10.19538/j.kq.2023.03.009
    摘要 ( )  
    牙外伤导致的牙齿折裂是口腔常见疾病。涉及美学区前牙的冠根折是临床处置的难题之一,其决策需要基于完善的临床检查、详细的美学设计及治疗方案的精准实施,方能实现恢复健康、重建功能和改善美观的治疗目标。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上颌前牙冠根折病例的病情分析、微创前提下的美学设计、治疗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最终修复后的长期随访效果,为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经验支持。
    改良牙冠延长术及桩核冠修复保留外伤上颌侧切牙的临床效果观察(附1例2年随访报告)
    石宇彤, 王 翠, 江雨荷, 胡文杰
    2023, 16(3): 307-311.  DOI: 10.19538/j.kq.2023.03.010
    摘要 ( )  
    牙外伤一直是口腔医生临床处置的难点。对于冠根折至龈下较深的外伤牙,需通过多学科综合评估,为最终保留创造修复条件。改良牙冠延长术通过少量去骨联合根面改形,拓宽了牙冠延长术的适应证,使冠根折断位于龈下较深的部分天然牙得以保留。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外伤导致折裂的上颌侧切牙通过改良牙冠延长术及桩核冠修复恢复功能与美观的诊治过程,随访2年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为推广此类病例实施改良牙冠延长术保留患牙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论著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囊泡在2型糖尿病小鼠拔牙创愈合中的作用研究
    王一名, 马 振, 张武阳, 李 元, 郭 祥, 邓天阁, 李 蓓, 胡开进, 薛 洋
    2023, 16(3): 312-319.  DOI: 10.19538/j.kq.2023.03.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囊泡(apoptotic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ApoEVs)能否促进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小鼠拔牙创愈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通过星胞菌素诱导UCMSCs凋亡,将提取的UCMSC-ApoEVs(PBS悬液)用于T2DM小鼠拔牙创(T2DM+ApoEVs组,db/db小鼠28只);另设置正常组(db/m小鼠28只)和T2DM组(db/db小鼠28只),拔牙创注入等量PBS。应用体视显微镜、Micro CT、HE染色等方法评估拔牙创愈合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拔牙创愈合过程中炎症小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Gasdermin家族蛋白D(GSDMD)、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等巨噬细胞焦亡相关指标。结果    T2DM组小鼠拔牙创黏膜愈合和新骨形成速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小鼠,最终愈合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显著下降,黏膜下层炎细胞浸润明显(P < 0.05);T2DM+ApoEVs组小鼠拔牙创黏膜愈合和新骨形成均较T2DM组显著加速,BV/TV、Tb.th、Tb.N显著上调,炎细胞浸润减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3组小鼠拔牙创新生骨周围均存在明显的NLRP3、激活态Cleaved Caspase-1、GSDMD与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共定位;T2DM组焦亡蛋白相对荧光强度高于正常组,而T2DM+ApoEVs组较T2DM组明显下调(P <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2DM组拔牙创内的NLRP3、GSDMD以及IL-1β、IL-18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而T2DM+ApoEVs组较T2DM组明显下调(P < 0.05)。结论    UCMSC-ApoEVs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焦亡减轻炎症,最终促进T2DM小鼠拔牙创黏膜及骨愈合。 
    浓缩生长因子为基质的黏性骨块在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效果研究
    曾千情, 苏浩宇, 汪鼎傑, 汪媛婧, 周婷慧, 欧国敏
    2023, 16(3): 320-325.  DOI: 10.19538/j.kq.2023.03.0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为基质的黏性骨块在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需在种植术同期行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手术患者20例(共35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研究组11例(18个种植位点)、对照组9例(17个种植位点)。研究组使用Bio-Oss®骨粉和CGF制备的黏性骨块,对照组使用与生理盐水混合的Bio-Oss®骨粉[传统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比较2组术后6个月的种植成功率,并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CBCT)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牙槽嵴水平骨宽度、唇侧骨板厚度及唇侧骨密度。结果    术后6个月,2组各有2枚种植体因骨整合不良导致松动,研究组种植成功率为88.9%,与对照组(8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02,P = 0.988)。排除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种植体松动位点行影像学评价指标的测量发现,术前研究组(16个种植位点)与对照组(15个种植位点)牙槽嵴水平骨宽度、唇侧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研究组牙槽嵴水平骨宽度、唇侧骨密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牙槽嵴水平骨宽度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相较于术后即刻,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分别减少(1.2 ± 0.1)、(0.9 ± 0.1)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93,P = 0.494)。结论    相较于传统GBR技术,在上颌前牙区水平骨增量手术中应用CGF为基质的黏性骨块具有更好的空间维持能力和骨增量效果。
    即刻牙本质封闭技术对瓷贴面修复牙体预备后牙本质大量暴露的治疗效果研究
    殷 琦, 杨雲夫, 郎 凯, 谢执琳, 高 婧, 王 富, 马 赛
    2023, 16(3): 326-332.  DOI: 10.19538/j.kq.2023.03.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即刻牙本质封闭(immediate dentin sealing,IDS)技术对瓷贴面修复牙体预备后牙本质暴露面积超过50%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修复科行上颌前牙、前磨牙瓷贴面修复患者102例(贴面修复牙139颗),随机分为IDS-TE组、IDS-SE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IDS-TE组(贴面修复牙47颗)和IDS-SE组(贴面修复牙44颗)在牙体预备后对暴露的牙本质使用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分别按照全酸蚀、自酸蚀模式行IDS,对照组(贴面修复牙48颗)在牙体预备后未进行IDS处理。瓷贴面修复后即刻及每6个月行随访复查,根据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对贴面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并计算修复成功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7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6.9%。对照组、IDS-TE组及IDS-SE组的随访时间依次为(30.8 ± 15.2)、(32.6 ± 13.5)、(31.4 ± 13.9)个月,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167,P = 0.846)。排除失访患者,修复即刻IDS-TE组(贴面修复牙46颗)、IDS-SE组(贴面修复牙42颗)和对照组(贴面修复牙44颗)仅在修复效果评价的修复后敏感项目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 = 6.251,P = 0.044)。在最终随访时,对照组有3颗发生修复体脱落、IDS-TE组有1颗发生修复体脱落,排除后行修复效果评价发现,在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崩瓷和形态匹配项目中,3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IDS-TE组和IDS-SE组的修复效果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组其他项目修复效果评价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IDS-TE组及IDS-SE组修复成功率依次为84.1%、97.8%和97.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87,P = 0.014)。结论    相对于未行IDS处理,使用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按照全酸蚀或自酸蚀模式行IDS,均可显著提高牙本质暴露面积超过50%的瓷贴面修复成功率,并可获得更佳的边缘适合性和形态匹配度。
    基于机器学习的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选择模型的合理性评价
    吴宇佳, 周崇阳, 徐子能, 白海龙, 丁 鹏, 徐明明, 邓旭亮
    2023, 16(3): 333-338.  DOI: 10.19538/j.kq.2023.03.014
    摘要 ( )  
    目的    评价基于机器学习的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选择模型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9-10-01至2020-05-01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特诊科就诊的50例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单颌牙列缺损模型74个,记录其Kennedy分类情况。将所有患者的曲面体层片和口腔状况信息录入至基于机器学习的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选择模型中,由专家小组按照统一评价标准对其结果进行基牙牙周状况、牙体牙髓状况、数目、位置、分布5个项目的合理性评价。结果    Kennedy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牙列缺损模型分别占37.8%(28/74)、44.6%(33/74)、12.2%(9/74)、5.4%(4/74)。在基牙牙周状况、牙体牙髓状况、数目、位置、分布5个项目中,评价为合理的依次占87.8%(65/74)、90.5%(67/74)、91.9%(68/74)、78.3%(58/74)、82.4%(61/74),评价为基本合理的依次占10.8%(8/74)、6.8%(5/74)、5.4%(4/74)、14.9%(11/74)、8.1%(6/74),评价为不合理的占比均< 10%。在基牙位置和基牙分布2个项目中,不同Kennedy分类的牙列缺损模型基牙选择的合理性评价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0.191、11.554,均P < 0.05),其中Kennedy第四类牙列缺损模型基牙选择结果为不合理的占比较高。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的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选择模型在临床应用于不同Kennedy分类的牙列缺损模型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可作为临床决策的参考。
    咬合板临床疗效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陈逸恺, 李小兵
    2023, 16(3): 339-346.  DOI: 10.19538/j.kq.2023.03.015
    摘要 ( )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咬合板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咬合板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中2000—2022年发表的咬合板研究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1.R6、VOSviewer 1.6.16、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9版)将文献的发表时间、国家、研究机构、作者、期刊、参考文献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294篇咬合板研究相关文献,总体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呈上升趋势,近5年尤为明显。咬合板研究相关文献共来自于美国(182篇)、意大利(120篇)、巴西(106篇)等62个国家。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分别是Cistulli PA(38篇)、Sutherland K(22篇)和Vanderveken OM(22篇)。发文量排名第一的研究机构和期刊分别是悉尼大学(59篇)和Sleep and Breathing(88篇)。咬合板相关研究领域常见的关键词是positive airway pressure(323次)、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289次)、obstructive sleep apnea(254次)。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发现,近年来研究主要倾向于restorative dentistry、obstructive sleep、occlusal splint material等领域。结论     咬合板的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基于案例的协作学习数字化互动教学模式在口腔美学教育中的应用
    赵 伟, 罗 岚, 张锦雀, 陈 江
    2023, 16(3): 347-351.  DOI: 10.19538/j.kq.2023.03.016
    摘要 ( )  
    口腔美学是一门融合了口腔多学科知识的新型交叉学科,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多个口腔医学院校的课堂。因其课程内容中包含口腔多学科的概念和理论,还涉及如何在不同的临床案例中进行实际应用的问题,因此传统的演讲式课堂教学在口腔美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文章以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美学教研室近年来开展的关于数字化美学设计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基于案例的协作学习(case-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BCL)数字化互动教学模式在口腔美学教育中的应用,评估将口腔美学理论知识与虚拟现实临床案例相结合进行口腔美学教学工作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口腔美学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
    综述
    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上颌骨发育管理
    吴思默, 李海强, 李云鹏, 丛丙峰, 李治冶, 牛 强, 陆 斌, 张浚睿
    2023, 16(3): 352-357.  DOI: 10.19538/j.kq.2023.03.017
    摘要 ( )  
    唇腭裂患者由于自身遗传因素和后天医源性因素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上颌骨发育异常,影响面部外形和功能,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负担。随着唇腭裂序列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认可对上颌骨发育进行主动性干预的重要性。在患者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上颌骨发育异常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治疗目标和效果不同,尚无统一的治疗策略。文章就唇腭裂综合序列治疗中患者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面临的上颌骨发育异常及其治疗手段做一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管理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改良型/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增量术中应用研究进展
    张晨怡, 张海正, 潘 来, 谭静怡, 陈莉丽
    2023, 16(3): 358-363.  DOI: 10.19538/j.kq.2023.03.018
    摘要 ( )  
    重度牙周炎致缺牙的患者常存在严重的牙槽骨吸收,在垂直、水平方向上骨量不足而难以获得良好的种植效果。国内外研究表明,牙槽骨增量术可在种植前或种植同期重建牙槽骨轮廓以提供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但重度牙周炎患者因牙槽骨严重吸收而存在维持成骨空间困难、软组织初期闭合不佳的情况。近年来,具有骨诱导性的血小板浓缩物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rich fibrin,i-PRF)因其利于术中塑形及促进术后软硬组织愈合、有助于解决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种植难题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关注。文章就A-PRF/i-PRF应用于牙槽骨增量术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三维打印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 平, 曹 洁, 胡文杰
    2023, 16(3): 364-369.  DOI: 10.19538/j.kq.2023.03.019
    摘要 ( )  
    重度牙周炎会造成牙周组织的缺损,该疾病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缺损牙周组织的再生。应用三维打印的牙周组织再生支架和屏障膜有望规避传统治疗中的多种影响因素,为牙周组织再生带来新希望。三维打印支架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系统,动物实验中初步实现了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复合体的再生,在功能特性方面达到了牙周膜纤维从无序到有序的排列,然而其三维打印仍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临床实施较为困难。在屏障膜方面的探索聚焦于如何构建多组分材料的复合膜及优化材料配比,从而提高其应用性能。文章以三维打印支架和屏障膜为重点对近年来三维打印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和梳理。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种植体存留率影响研究进展
    刘静美, 胡 建
    2023, 16(3): 370-373.  DOI: 10.19538/j.kq.2023.03.020
    摘要 ( )  
    种植体植入颌骨后,骨代谢情况常影响到种植体的存留率。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结合是种植体行使功能的基础,一些药物的应用现已证明可以通过影响骨结合从而降低种植体的存留率,而糖皮质激素对于骨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就口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微小RNA146a在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
    张永杰, 陈铭哲, 毛炜婷, 黄 珊
    2023, 16(3): 374-379.  DOI: 10.19538/j.kq.2023.03.021
    摘要 ( )  
    牙周炎是菌斑微生物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牙周支持组织丧失。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其中miRNA146a参与调节免疫的反应和功能,可调控炎症表达,影响组织再生,在牙周炎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miRNA146a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总结其在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为牙周炎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思路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1例报告
    杨彦伟, 梅 妹, 郭 娅, 郭 艳, 关德林, 李健学
    2023, 16(3): 380-380.  DOI: 10.19538/j.kq.2023.03.022
    摘要 ( )  
    显微超声结合套管技术治疗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内分离器械1例报告
    王 梓, 吴 琳, 薛 明
    2023, 16(3): 381-384.  DOI: 10.19538/j.kq.2023.03.02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