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底解剖和肿瘤扩散
    高璐1,赵怡芳2
    2020, 13(6): 321-324.  DOI: 10.19538/j.kq.2020.06.001
    摘要 ( )  
    口底癌的侵袭转移与口底的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口底位于舌下区,具有薄弱的黏膜下层、丰富的淋巴回流和神经血管支配,舌下腺和下颌下腺导管也开口于此,且其与周围组织器官和多个间隙关系密切。口底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发生周围组织浸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从解剖学的角度认识口底癌的浸润转移特性,将有助于理解该病不同病期的临床表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口底癌的手术治疗
    贾玉林,邵明,朱钧一
    2020, 13(6): 325-328.  DOI: 10.19538/j.kq.2020.06.002
    摘要 ( )  
    尽管口底癌的综合序列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无实质性提高,手术仍然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式。较小的早期病变可直接手术切除。下颌-唇劈开术是局部晚期口底癌的常用手术径路,术野暴露充分,然而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拉通术有助于保存口底癌患者的下颌骨和咀嚼功能。间室切除作为舌/口底癌原发灶根治切除的一种术式,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改善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对于下颌骨有浅层侵犯的口底癌,则可采用边缘性下颌骨切除术或改良下颌骨切除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口底癌淋巴结转移与颈淋巴清扫术式选择
    胡砚平1,贾俊2
    2020, 13(6): 329-333.  DOI: 10.19538/j.kq.2020.06.003
    摘要 ( )  
    口底癌既有口腔癌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点,早期颈淋巴结转移即是其中之一。部分临床病理特点,如肿瘤浸润深度、神经浸润、脉管浸润等是口底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淋巴结转移的不同状况,有几种颈淋巴清扫术常用于这些病变的处理。
    口底癌切除后缺损修复
    贾俊1,胡砚平2,赵怡芳1
    2020, 13(6): 334-339.  DOI: 10.19538/j.kq.2020.06.004
    摘要 ( )  
    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常需要进行修复,其目的是覆盖创面、防止舌和口底粘连影响舌运动,以及隔离口腔与颈部。多种带蒂、游离及穿支皮瓣被应用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文章介绍了常用皮瓣的血供特点、制备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旨在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缺损,最大程度恢复口腔功能。
    影响口底癌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赵怡芳, 贾俊
    2020, 13(6): 340-347.  DOI: 10.19538/j.kq.2020.06.005
    摘要 ( )  
    口底癌在口腔鳞癌手术治疗中具有挑战性,该区解剖复杂、手术入路受限、切缘阳性率较高、常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虽然TNM分期系统常用于制定手术计划,但肿瘤的其他病理特点(浸润深度、肿瘤浸润方式、阳性淋巴结比等)亦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以及预后评估。累及范围较广泛的肿瘤,间室外科或拉通术可明显改善局部-区域控制率。切缘>5 mm病例术后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较高。与下颌骨紧贴或浅层侵蚀的口底癌,边缘性下颌骨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早期口底癌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但是否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尚无一致意见;由于Ⅳ 、Ⅴ区很少发生转移,因此常采用肩胛舌骨上颈清术。局部晚期的病变,常发生多个淋巴结转移、包膜外扩展、神经浸润以及切缘阳性,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论著
    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对玻璃陶瓷-流体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研究
    郭馨蔚,张志民,赵洪岩
    2020, 13(6): 348-351.  DOI: 10.19538/j.kq.2020.06.0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UA159及其耐氟菌株UA159-FR对玻璃陶瓷与流体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备玻璃陶瓷-流体树脂试件,分别浸于S.mutans UA159菌液(UA159组)、S.mutans UA159-FR菌液(UA159-FR组)和BHI培养液(对照组)中,连续培养14 d,扫描电镜下观察3组试件的粘接界面情况,并进行微拉伸试验。结果 与对照组试件相比,UA159组和UA159-FR组试件树脂粘接剂与瓷块之间有明显裂隙,但树脂粘接剂和流体树脂之间结合紧密;UA159组和UA159-FR组试件的拉伸强度无明显区别,但都低于对照组试件。结论 S.mutans UA159及其耐氟菌株UA159-FR会对玻璃陶瓷-树脂粘接剂-流体树脂界面产生破坏,使玻璃陶瓷与树脂的粘接强度降低。
    沈阳市部分听力及视力障碍学生患龋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刘璐,张凯强,李健,张思宇,刘洋,马丽,路振富
    2020, 13(6): 352-354.  DOI: 10.19538/j.kq.2020.06.007
    摘要 ( )  
    目的 调查沈阳市聋校、盲校学生龋病的患病状况,探讨听力及视力障碍学生患龋相关影响因素,为口腔疾病的综合干预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采用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对沈阳市聋校、盲校146名7~20岁听力及视力障碍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状况临床检查及口腔相关知识和行为习惯的问卷调查,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龋影响因素。结果 146名听力及视力障碍学生总患龋率为60.27%,龋均为2.24 ± 3.12,龋补充填比为18.35%,女性患龋状况明显比男性严重(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1年内有过看牙行为是患龋的危险因素,监护人对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评价良好是患龋的保护因素。结论 听力及视力障碍学生的患龋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女性。学校及监护人应加强对该特定群体的口腔健康教育,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龋病的发生及发展。
    雾化吸入利多卡因用于口腔软组织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评价
    冯英博a,王纯a,张倩a,张雪迪a,白晓峰b,张霞a
    2020, 13(6): 355-358.  DOI: 10.19538/j.kq.2020.06.008
    摘要 ( )  
    目的 评价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在口腔软组织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择期行口腔黏膜软组织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10 mL雾化吸入,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10 mL雾化吸入,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0为雾化吸入开始时,T1~T3分别为雾化吸入后0.5、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生命体征、舒芬太尼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在T0时点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和T3时点,研究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9.00 ± 8.52)μg,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45.00 ± 13.18)μ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例患者发生恶心,未有患者发生呕吐;对照组有4例患者发生恶心,1例患者发生呕吐。结论 在口腔软组织手术术后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能够明显降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
    上海市12岁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与前牙咬合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王特,李强,张皓,江一巍,虞瑾,曾晓莉,王沪宁,王艳,张颖
    2020, 13(6): 359-363.  DOI: 10.19538/j.kq.2020.06.009
    摘要 ( )  
    目的 调查上海市12岁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病情况,分析其与前牙咬合的关系。方法 于2018年在上海市16个区随机抽取816名12岁青少年,通过触诊和听诊进行颞下颌关节检查及前牙咬合关系检查,建立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与前牙咬合之间的关系。结果 最终808名12岁青少年完成检查,其中120名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患病率为14.9%,症状以开口型偏斜为主(占9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牙列中线偏斜、前牙深覆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发生相关,其中主要是与开口型偏斜相关。结论 上海市12岁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主要表现为开口型异常,深覆牙合伴下牙列中线偏斜会增加开口型异常的风险,临床中应对该类人群进行密切观察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症状加重。
    综述
    颌骨囊肿诊治及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研究进展
    王楚瑶1,2,何冬梅1,尚伟2
    2020, 13(6): 364-368.  DOI: 10.19538/j.kq.2020.06.010
    摘要 ( )  
    颌骨囊肿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骨质破坏、牙齿松动移位、面部畸形,还有可能引起局部感染或累及神经,其造成的骨缺损修复更为复杂。文章就颌骨囊肿的诊治以及目前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的研究进展
    陈丽琼,张晓蓉
    2020, 13(6): 369-374.  DOI: 10.19538/j.kq.2020.06.011
    摘要 ( )  
    近年来,寻求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正畸疗程,并同时降低与正畸治疗时间较长相关的牙体、牙周疾病风险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报道的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中,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骨皮质切开术可有效加速正畸牙移动、缩短疗程并减少与正畸时间相关的牙体、牙周疾病,且其术式也随着临床操作、手术设备、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进步而变得更加微创、简便、精确、有效。文章就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原理、术式变化、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在口腔骨缺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张月,王瑾,刘克达,王蔚
    2020, 13(6): 375-378.  DOI: 10.19538/j.kq.2020.06.012
    摘要 ( )  
    炎症、外伤、肿瘤、先天性畸形以及牙周炎等均可导致口腔骨缺损,植骨或增加骨量是目前口腔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方式。理想的骨修复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性和成骨特性。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同种异体骨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疾病交叉感染等问题,因此研发理想的骨修复材料是目前口腔领域的研究热点。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 composite,nHAC)通过体外仿生矿化过程制备,与天然骨组织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和分层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因而被广泛研究与应用。文章通过检索分析相关文献对nHAC的组成、性能及其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其在临床中应用奠定基础。
    病例报告
    性激素分泌不足伴颌面部骨骼发育异常1例报告
    丁振江,季伶俐,刘尧,夏商,陈旭
    2020, 13(6): 379-381.  DOI: 10.19538/j.kq.2020.06.013
    摘要 ( )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1例报告
    周勇,张力木,齐帅,王也,周政权,林晓萍
    2020, 13(6): 382-384.  DOI: 10.19538/j.kq.2020.06.0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