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临床指南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周维护治疗的重要性
    黄永玲1,骆 凯1,闫福华2
    2020, 13(5): 257-261.  DOI: 10.19538/j.kq.2020.05.001
    摘要 ( )  
    牙周病是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的控制是牙周病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口腔环境及牙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牙周系统治疗无法一劳永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牙周维护治疗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是牙周系统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重要手段。文章就牙周系统治疗中牙周维护治疗的重要性做一综述。
    牙周维护治疗的定义、时机和随访间隔
    张家鼎1,陈 斌2,闫福华2
    2020, 13(5): 262-266.  DOI: 10.19538/j.kq.2020.05.002
    摘要 ( )  
    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维护治疗是牙周序列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牙周基础治疗目前已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对牙周维护治疗的重视尚待加强。鉴于牙周维护治疗是牙周治疗远期疗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牙周维护治疗的定义及时机。另外,牙周维护治疗需要定期实施,这其中“定期”一词则需要被深刻探讨。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进一步明确牙周维护治疗的定义和时机,同时对牙周维护的随访间隔进行探讨。
    牙周维护治疗期间的菌斑控制
    李正权1,林敏魁2,闫福华3
    2020, 13(5): 267-271.  DOI: 10.19538/j.kq.2020.05.003
    摘要 ( )  
    牙周维护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定期的预防性干预和患者自我口腔清理,将疾病的复发率降至最低,使治疗后的预后转归稳定保持。菌斑控制是牙周维护治疗阶段的核心内容。文章就牙周维护治疗期间菌斑控制的方法做一介绍,并提出医患合作下的菌斑控制,以期从医患双方角度提高牙周病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影响刷牙方法选择的因素
    乔 丹,张杨珩,闫福华
    2020, 13(5): 272-276.  DOI: 10.19538/j.kq.2020.05.004
    摘要 ( )  
    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助于菌斑控制,以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预防或控制龋病、牙周病的作用。不适当或者不适合自己口腔情况的刷牙方法不仅不能实现良好的口腔卫生,还可能会引起口腔软硬组织的损伤。因此,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推荐个性化的刷牙方法(改良Bass法或竖转动法)非常重要。文章就影响刷牙方法选择的因素做一介绍,旨在为选择合理的刷牙方法提供参考。
    论著
    槲皮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刺激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叶 珊,方 蛟,李 雪,张一迪,丁鑫鑫,齐曼霖,王 鹞,周延民
    2020, 13(5): 277-283.  DOI: 10.19538/j.kq.2020.05.005
    摘要 ( )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 LPS)刺激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DNA片段凝胶电泳、CCK-8法、细胞划痕法观察不同浓度槲皮素(10、20、50、100 μmol/L)对体外培养HGFs的毒性作用,以及对HGFs增殖与迁移的影响。采用P.g LPS刺激HGFs来建立体外炎症刺激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一步观察槲皮素对HGFs凋亡、ROS的产生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表达的影响。结果 槲皮素对HGFs无毒性作用,且对HGFs的增殖无影响(P > 0.05)。各组细胞迁移率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973,P < 0.05),在处理48 h后,20 μmol/L槲皮素处理组细胞迁移率大于10、50 μmol/L槲皮素处理组以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槲皮素对P.g LPS刺激的HGFs凋亡具有抑制作用,且其能够抑制并预防P.g LPS刺激的HGFs中ROS相对产生量增加现象(均P < 0.05)。槲皮素处理显著抑制了P.g LPS诱导的TNF-α表达增加现象(P < 0.05),而槲皮素处理组PGE2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浓度为20 μmol/L的槲皮素能够促进体外培养HGFs的迁移,且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作用。
    异常咬合对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性凋亡的影响研究
    刘津强1,刘 倩2,杨鸿旭2,张 勉2,王美青2,刘继光1
    2020, 13(5): 284-290.  DOI: 10.19538/j.kq.2020.05.0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异常咬合对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性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5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养1、3、7、11周,其中饲养1、3、7周的小鼠(各12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组,饲养11周的小鼠(18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UAC组和去冠组(UAC刺激7周后去除UAC刺激继续饲养至11周),每组小鼠均为6只。各组小鼠处死取材后对髁突软骨进行HE染色、糖相关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2,Caspase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TUNEL染色。结果 (1)HE染色结果显示:各饲养期对照组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层次鲜明,软骨内细胞排列整齐;UAC组小鼠髁突软骨内软骨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随着时间延长这些变化逐渐加重。与同饲养期对照组相比,UAC组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密度、软骨厚度均显著减小(均P < 0.05);去冠组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分层情况明显改善,软骨细胞密度、软骨厚度较UAC组有显著增加(均P < 0.05),而与同饲养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染色结果显示:各饲养期对照组小鼠髁突软骨中GRP78阳性细胞在软骨浅层和深层均有分布,Caspase1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软骨深层,但数量均很少;UAC组小鼠髁突软骨中出现大量GRP78和Caspase12阳性细胞。UAC组小鼠髁突软骨GRP78、Caspase12和TUNEL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同饲养期对照组(均P < 0.05);去冠组小鼠髁突软骨GRP78、Caspase12和TUNEL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低于UAC组(均P  < 0.05),而与同饲养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异常咬合促进髁突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性凋亡,从而加重髁突软骨的退行性变。
    临床指南
    不同类型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蝶鞍特征研究
    刘 军,蓝义亮,郑博文,刘 奕
    2020, 13(5): 291-294.  DOI: 10.19538/j.kq.2020.05.0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蝶鞍大小、形态和鞍桥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第一门诊及正畸二科就诊的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Ⅰ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Ⅱ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Ⅲ组)。收集各组患者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 8.0软件定位相关标记点,并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同时记录蝶鞍的形态(扁平形、椭圆形、圆形)以及鞍桥的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计算各组患者鞍桥发生率。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蝶鞍大小、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其鞍桥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其中Ⅲ组患者鞍桥发生率(66.0%)明显高于Ⅰ组(17.0%)和Ⅱ组(34.0%)。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大小、形态及鞍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鞍桥发生率显著增加,提示鞍桥的发生可能与颅颌面发育异常相关。
    论著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牙齿移动类型的研究
    幸 丹1,2,曹 丽2,谢贤聚2
    2020, 13(5): 295-300.  DOI: 10.19538/j.kq.2020.05.008
    摘要 ( )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牙齿移动的类型。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第一、二磨牙远移量及牙长轴倾斜度。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一、二磨牙到翼肌垂直平面(PTV)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1.28 ± 1.24)mm,上颌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2.47 ± 1.77)mm,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1.77 ± 1.20)mm,下颌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2.83 ± 1.39)mm。治疗前后曲面体层片中的上下颌第一、二磨牙牙长轴与双侧眶下缘基准平面所成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中上颌磨牙与前颅底平面(SN平面)所成角及下颌磨牙与下颌平面(MP平面)所成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实了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时磨牙是整体移动的,而非倾斜移动。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研究
    王慧君,于雅琼,杨 谛,张贝蒂,仇丽鸿
    2020, 13(5): 301-304.  DOI: 10.19538/j.kq.2020.05.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DPSCs,用流式细胞术和茜素红染色鉴定DPSCs。体外诱导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不同时间(0、3、5、7、14 d),qRT-PCR检测Jmjd3及成牙本质细胞标志物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0、1、10 μmol/L)的Jmjd3抑制剂GSK-J4处理DPSCs 14 d,qRT-PCR检测DSPP、DMP1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代培养的DP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CD29、CD146,体外诱导培养具有成骨分化潜能。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过程中,Jmjd3、DSPP、DMP1表达水平均上调(P < 0.05),且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10 μmol/L GSK-J4处理DPSCs可明显抑制DSPP、DMP1的表达(P < 0.05)。结论 Jmjd3在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过程中发挥正调节作用,且与其去甲基化酶活性相关。
    综述
    细胞外基质支架及其在牙髓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 宁,陈 旭,刘 尧
    2020, 13(5): 305-308.  DOI: 10.19538/j.kq.2020.05.010
    摘要 ( )  
    实现全牙髓功能性再生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治疗的理想目标。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技术为牙髓再生带来了新的希望,而支架材料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学等方法去除组织、器官中的细胞及抗原,可获得天然脱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支架。其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物降解性,能够促进干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及分化,同时具有低免疫原性,避免过敏反应和疾病传播,被认为是再生医学一种新型的生物支架。文章就细胞外基质支架的制备、特性及其在牙髓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抗菌剂对复合树脂综合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沙 青,李 贺,程博群,王 莹,张志民
    2020, 13(5): 309-313.  DOI: 10.19538/j.kq.2020.05.011
    摘要 ( )  
    复合树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口腔科修复材料,但其仍存在强度低、耐磨性差、易出现微渗漏和继发龋等缺点,因此有关提高复合树脂性能的研究从未停止。与其他修复材料相比,复合树脂表面细菌更容易黏附、聚集,进而形成菌斑生物膜。在复合树脂中添加抗菌剂已成为重要的手段,但抗菌剂的添加对复合树脂的力学、理化性能以及细胞毒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文章就抗菌剂对复合树脂综合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非甾体抗炎药物在牙周炎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
    蔡盈可,潘亚萍
    2020, 13(5): 314-317.  DOI: 10.19538/j.kq.2020.05.012
    摘要 ( )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及牙槽骨吸收,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牙周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前列腺素是牙槽骨吸收强有力的刺激因子,使骨细胞发生破骨性吸收。同时,药物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能够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产生抗炎、镇痛和成骨效果。因此,在临床上NSAIDs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研究成为热点。文章就NSAIDs在牙周炎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颌面部静脉畸形伴静脉石2例报告
    燕京京,张明慧,薛 雷
    2020, 13(5): 318-320.  DOI: 10.19538/j.kq.2020.05.01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