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1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9-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专栏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专栏
    儿童口腔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陈旭
    2019, 12(7): 385-389.  DOI: 10.19538/j.kq.2019.07.001
    摘要 ( )  
    专题笔谈
    颌弓关系不良时现有排牙方法的比较
    徐军,何慧莹,邹汶
    2019, 12(7): 390-394.  DOI: 10.19538/j.kq.2019.07.002
    摘要 ( )  

    颌弓关系不良会给总义齿修复时的排牙带来困难。教科书中介绍了各类颌弓关系不良时应用解剖牙合型进行排牙的原则。但是,教科书中的原则与方法在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反牙合分级的实用方法,总结了各种改良牙合型在不同程度反牙合时的适应证,并且设计应用了反转杵臼牙合以满足临床需要。

    提升全口义齿固位的临床策略
    张玉梅
    2019, 12(7): 395-397.  DOI: 10.19538/j.kq.2019.07.003
    摘要 ( )  

    固位是全口义齿正常行使功能的前提。全口义齿固位的基本理论一直以来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牙科材料和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全口义齿的固位原理得到更加充分的临床应用。文章在回顾全口义齿固位原理的基础上,从印模与模型的制取、人工牙的选择与排列、基托材料的选择及个性化基托形态的形成等方面介绍了提升全口义齿固位力的临床策略。

    由支持、稳定和固位浅谈全口义齿印模原理
    胡常红
    2019, 12(7): 398-402.  DOI: 10.19538/j.kq.2019.07.004
    摘要 ( )  

    印模形态决定了未来基托的形态,无牙颌患者的印模制取是全口义齿修复成功的基础。文章分别从基托获得支持、保持稳定、得到良好固位的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与之密切相关的印模制取要点,包括支持区的印模范围和形态、印模边缘伸展与形态、如何处理好印模与软硬组织的关系、取模时应施加的压力等。此外,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全口义齿支持、稳定和固位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强调全口义齿支持和稳定的重要性。

    论著
    54颗种植体早期失败原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宁宁,田思睿,张翀,王丹宁,江鹭鹭,何晶,邓春富,赵宝红
    2019, 12(7): 403-408.  DOI: 10.19538/j.kq.2019.07.005
    摘要 ( )  

    目的    分析种植体早期失败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提高对种植预后的预测性,为临床减少种植体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种植体早期失败病例,分析其失败原因并评价与种植体早期失败相关的患者自身、种植体及外科手术因素。结果    自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7250例患者于我科接受种植修复治疗,共计植入种植体11 534颗。截至2018年3月底,明确记录的早期失败患者有47例,共计脱落54颗种植体,其早期失败率为0.47%。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性别、种植部位、缺牙原因、缺牙区骨密度、种植体长度、是否行骨挤压术及上颌窦外侧壁开窗术(P < 0.05)。结论    种植体早期失败主要由骨结合不良所致,而经单因素分析提示与其相关的因素多为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科手术因素。故在临床上应严格筛选适应证,对于高风险者术前应给予充分交代;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手术规则,根据患者缺失牙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附加手术,尽可能将种植体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

    基于口内扫描的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咬合匹配评价分析
    陈思涵1,苏庭舒1,阿地力江·依米提2,陈宁馨1,孙健1
    2019, 12(7): 409-414.  DOI: 10.19538/j.kq.2019.07.006
    摘要 ( )  

    目的    通过评价咬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分析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模型颊侧部分获取数字化咬合记录的可靠性。方法    使用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TRIOS、CS3600、CEREC Omnicam)分别扫描10副上下颌牙列模型后,通过扫描颊侧部分获得具有牙尖交错位三维空间位置关系的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以口外扫描仓获得的数字化模型为对照组,应用逆向工程软件的偏差分析功能显示下颌牙列模型上的咬合接触图像,测量上下颌间的咬合接触面积、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并运用SAS统计学软件比较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的咬合关系精确度。结果 全牙列咬合接触面积:TRIOS组为(15.160 ± 8.145)mm2,CEREC组为(13.153 ± 5.080)mm2,CS3600组为(27.509 ± 20.847)mm2,对照组为(23.194 ± 18.194)mm2;3个口内扫描仪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S3600组分别与TRIOS组和CER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TRIOS组与CERE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咬合接触面积分布统计图显示,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所得的面积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咬合接触面积磨牙区>前磨牙区>前牙区。咬合接触点分布统计图显示,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全牙列咬合接触点分布呈左右对称,接触点数少于对照组;位于中央窝和边缘嵴处的接触点在口内扫描仪与对照组之间出现的重复率较高。结论    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通过颊侧扫描记录上下颌位置关系,得到数字化咬合记录。在全牙列咬合接触面积方面,3个口内扫描仪均与口外扫描仓无明显差异;咬合接触面积的主要差异在于磨牙区,TRIOS和CEREC Omnicam 相比CS3600的磨牙区咬合接触面积更接近口外扫描仓。咬合接触点位于中央窝和边缘嵴处记录的准确性要高于颊舌尖斜面。

    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王雪1a,张桂荣2,杨鸣良1b,颜光启1b,周青1b
    2019, 12(7): 415-420.  DOI: 10.19538/j.kq.2019.07.007
    摘要 ( )  

    目的 评价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偏颌畸形患者18例。所有患者术前完成三维CT检查和牙列石膏模型的光学扫描,将数据分别以DICOM格式和STL格式传送至数字化工作站。在数字化软件中构建坐标系,重建上下颌骨、血管和神经束,并完成正颌外科的手术模拟预测,最后设计并打印患者上颌骨的截骨导板、复位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到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复查并行上下颌骨三维CT检查。利用数字化软件测量术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点和尖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的距离,计算非对称率;测量上中切牙点和颏顶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作为术后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距离的非对称率分别为(1.8 ± 1.0)%和(3.2 ± 1.7)%;两侧上颌尖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距离的非对称率分别为(1.0 ± 0.8)%和(11.0 ± 4.8)%;上中切牙点和颏顶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0.84 ± 1.05)mm和(1.49 ± 1.23)mm。所有患者均对面型表示满意。结论 数字化软件的模拟设计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确保术中操作的精度,提高患者术后美学效果。因此,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牙髓炎急性发作时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与牙髓组织活力的关系研究
    张昕,张黎丽
    2019, 12(7): 421-425.  DOI: 10.19538/j.kq.2019.07.008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不同阶段牙髓炎急性发作的患牙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差异性,观察牙髓炎急性发作时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与牙髓组织活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急诊综合诊疗中心就诊的以牙髓炎急性疼痛为主诉的患者94例,根据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将患牙分为激发痛组、迟钝组、正常组、热痛冷缓解组和无反应组等5组,通过临床观察法(开髓法)观察牙髓炎症组织活力。比较不同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患牙的临床诊断类型的差异,以及不同测验结果患牙之间的牙髓组织活力的差异。结果 5组不同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患牙的临床诊断类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组不同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患牙之间比较,冠髓组织活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根髓组织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1)。牙髓活力温度测验推测冠髓组织活力的准确率为78.6%。 结论 不同阶段牙髓炎急性发作时患牙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存在差异。牙髓炎急性发作时,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不同说明冠髓组织活力不同。牙髓活力温度测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推测牙髓组织活力状态。

    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及其形态变化研究
    魏子明a,林丽佳a,李旼劼a,王雅蓉b
    2019, 12(7): 426-429.  DOI: 10.19538/j.kq.2019.07.009
    摘要 ( )  

    目的 观察并分析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及其形态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到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35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后牙发育正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双侧关节间隙指标 [包括关节前间隙(AS)、关节上间隙(SS)、关节后间隙(PS)]测量值及髁突形态指标(包括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表面积)测量值,并对两组患者间的髁突形态不对称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1)对照组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各指标(AS、SS、PS)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各指标测量值比较,AS锁牙合侧低于非锁牙合侧、PS锁牙合侧高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S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各指标(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表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髁突高度不对称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外径不对称指数、前后径不对称指数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发生改变,锁牙合侧与非锁牙合侧相比更靠前,但髁突形态基本对称,而CBCT能够为患者的锁牙合畸形诊断以及正畸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骨性Ⅲ类错牙合与额窦和上颌窦大小的相关性研究
    杨洁1,刘军1,李铎1,郑博文2,刘奕1
    2019, 12(7): 430-433.  DOI: 10.19538/j.kq.2019.07.010
    摘要 ( )  

    目的 通过头颅侧位片测量额窦与上颌窦的面积,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与额窦和上颌窦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奉天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3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23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 8.0软件定位头颅侧位片额窦和上颌窦边界,分别测量其面积。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额窦和上颌窦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98、-9.495,均P < 0.05)。研究组中男性患者额窦和上颌窦面积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84、-4.183,均P < 0.05)。对照组中男性患者额窦面积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26,P < 0.05);而对照组不同性别患者的上颌窦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可能会影响额窦和上颌窦的大小,不同性别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额窦和上颌窦大小有差异。

    综述
    牙周超声治疗对牙根表面损伤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丽娜,任秀云
    2019, 12(7): 434-438.  DOI: 10.19538/j.kq.2019.07.011
    摘要 ( )  

    牙周超声治疗是通过工作尖高频振荡产生的作用力、空穴效应和微流力等作用,达到清除牙石和菌斑的目的。如何在保证清除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根面牙骨质的损伤,需要我们对牙周超声治疗仪的类型、结构和操作规范有全面的了解。文章就牙周超声治疗仪的类型及操作过程中工作尖可能对牙根表面产生损伤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牙周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李彧婷,张儒雅,林莉
    2019, 12(7): 439-443.  DOI: 10.19538/j.kq.2019.07.012
    摘要 ( )  

    长链非编码RNA是指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编码蛋白质的RNA。研究证实,长链非编码RNA通过信号分子、诱饵分子、引导分子、支架分子等方式对遗传、转录及转录后水平等多层面进行调控。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就与牙周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在牙周组织炎症和牙周膜干细胞成骨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伴牙周炎治疗研究进展
    梁晨1,2,农晓琳1
    2019, 12(7): 444-448.  DOI: 10.19538/j.kq.2019.07.013
    摘要 ( )  

    牙周炎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都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病。研究发现,GDM与牙周炎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GDM影响牙周炎发展的严重程度,牙周炎对GDM的发展亦有着推动作用。GDM伴牙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对正常妊娠及胎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GDM伴牙周炎患者的综合治疗需持谨慎的态度。迄今为止,对于GDM合并牙周炎的治疗尚存在争议,主要以降血糖、降低炎症反应的治疗为主,但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就GDM伴牙周炎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其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