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颌面部骨折应用专栏
    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颌面部骨折的注意事项
    杨荣涛,吕坤,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智,李祖兵
    2019, 12(6): 321-324.  DOI: 10.19538/j.kq.2019.06.001
    摘要 ( )  

    可吸收钉板是颌面部骨折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时应用的新型材料。文章拟对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颌面部骨折的注意事项做一探讨,重点概括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的共性问题,详述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以期分享我科在此方面的经验,并与同道交流,促进国内可吸收钉板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规范。

    可吸收钉板在颌面部骨折应用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周海华,吕坤,杨荣涛,程谷,何三纲,李智,李祖兵
    2019, 12(6): 325-327.  DOI: 10.19538/j.kq.2019.06.002
    摘要 ( )  

    可吸收钉板因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以及可吸收性,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临床实践中缺乏关于颌面部骨折应用可吸收钉板的统一指导性意见,因此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出现治疗失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开展应用可吸收钉板治疗颌面部骨折多年,文章结合笔者自身经验与思考,总结了可吸收钉板在颌面部骨折应用中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供同行参考。

    可吸收接骨板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临床回顾研究
    李智,吕坤,杨荣涛,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祖兵
    2019, 12(6): 328-331.  DOI: 10.19538/j.kq.2019.06.003
    摘要 ( )  

    目的 回顾总结近年来我院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的724 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治疗方法,并对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共有671 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其中96.5%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724 例病例中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2.76%,主要包括感染、骨折段移位、接骨板外露等。 结论 绝大多数颧骨复合体骨折适宜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固定,适应证的选择和固定的稳定性是可吸收接骨板钉成功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关键。

    可吸收钉板在上颌骨及全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吕坤,杨荣涛,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智,李祖兵
    2019, 12(6): 332-335.  DOI: 10.19538/j.kq.2019.06.004
    摘要 ( )  

    目的 评价可吸收钉板在上颌骨与全面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接受治疗的涉及上颌骨骨折的患者244例。全面部骨折的纳入标准是同时包含上颌骨骨折、颧骨颧弓眶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所有患者均主动要求使用可吸收钉板系统进行内固定。对其人口统计学信息、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4例患者的上颌骨骨折部位全部使用可吸收钉板进行内固定,其中男145例,女99例;年龄6~73岁,平均35岁;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折36例,Le Fort Ⅱ型骨折111例,Le Fort Ⅲ骨折型97例。涉及额骨骨折3例,鼻骨-眶-筛骨(NOE)复合体骨折42例,上颌骨矢状骨折37例,全面部骨折36例。全面部骨折患者中,颧骨颧弓眶骨、上颌骨、下颌骨同时使用可吸收钉板固定的有14例;仅颧骨颧弓眶骨、上颌骨同时使用可吸收钉板固定的有6例;仅颧骨颧弓眶骨使用可吸收钉板固定的有14例;另外2例患者的情况与上述三种分类均不符合。所有患者术前均有面部畸形,且出现咬合紊乱。复位和修复全面部骨折的方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序列复位固定的原则。术后并发症情况:3例轻度错牙合畸形,1例颧骨部分缺损,1例眼球内陷,4例创伤瘢痕,2例眼睑下睑萎缩,2例颞肌萎缩。结论 灵活应用可吸收钉板进行上颌骨及全面部骨折复位固定具有可行性。软组织问题引起的手术后并发症,包括撕裂和不对称,难以避免。

    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杨荣涛,吕坤,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智,李祖兵
    2019, 12(6): 336-338.  DOI: 10.19538/j.kq.2019.06.005
    摘要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适应证、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收治各类颌面部骨折患者1498 例,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下颌骨骨折271例,其中合并面中份骨折35例、髁突骨折160例、喙突骨折3例;单纯下颌骨骨折94例。94例单纯下颌骨骨折中,涉及联合区53例、体部31例、角部40例、升支6例;单处骨折58例,双处骨折36例;线性简单骨折88 例,粉碎性骨折6例;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不伴有骨缺损。针对每处骨折,成人以2 块可吸收板固定,儿童以1 块可吸收板固定,均辅以单颌牙弓夹板或钢丝拴结。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骨折愈合良好。2例下颌角、3例联合区骨折术后轻度移位,1例下颌角、1例体部、1例联合区骨折术后创口感染。结论 下颌骨骨折选择可吸收钉板需谨慎,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及加强操作规范。对于简单或轻度粉碎的下颌骨骨折,以可吸收钉板固定,需辅以单颌牙弓夹板或钢丝拴结,术后颌间牵引,避免术后过早承重。

    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应用
    杨荣涛,吕坤,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智,李祖兵
    2019, 12(6): 339-342.  DOI: 10.19538/j.kq.2019.06.006
    摘要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适应证、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82例(共106侧),其中髁突高位矢状骨折46侧,中位髁颈骨折26侧,低位髁颈下骨折34侧。髁头及髁颈骨折复位术均经耳屏前径路;髁颈下骨折复位术中,多数经耳屏前径路及颌下径路。髁突高位矢状骨折复位后以1~2枚可吸收长螺钉固定,髁颈及髁颈下骨折以2块可吸收板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未诉明显不适,面型基本对称,面部肌肉运动正常,咬合对位良好,开口度恢复,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可吸收钉板可应用于髁突高位矢状骨折、中位髁颈骨折、低位髁颈下骨折的开放复位内固定。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髁突骨较钛板钛钉复杂,需熟练掌握合适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专家讲座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
    颜光启,啜文钰,张然,杨鸣良
    2019, 12(6): 343-346.  DOI: 10.19538/j.kq.2019.06.007
    摘要 ( )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宜的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而在正颌外科领域中应用较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可吸收材料的机械强度不足,难以拮抗加载在颌骨上的各种应力。文章介绍一种在正颌外科手术中上颌骨截骨后骨块间的新型固位方式,即:采用骨块间榫卯结构辅助可吸收板及螺钉进行固定的方法。

    论著
    两种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饶坚1,2,邹璐芗1,赵界云1,何冬梅1
    2019, 12(6): 347-350.  DOI: 10.19538/j.kq.2019.06.008
    摘要 ( )  

    目的 对比研究自主研发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与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进行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安装自主研发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自主研发组,12例)或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Biomet组,23例),并有1年以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大张口度、疼痛评分、饮食受限评分、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并进行CT影像学评价。结果 经过术后平均14.3个月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最大张口度、疼痛评分、饮食受限评分、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尽管两组患者在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自主研发组患者最大张口度[(39.18 ± 6.06)mm]显著大于Biomet组患者[(32.39 ± 5.35)mm](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均无假体移位、断裂和异位成骨等。结论 自主研发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临床应用效果稳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最大张口度、饮食受限、下颌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缓解疼痛。

    单侧前牙反牙合对大鼠下颌髁突软骨内CaR、PTHrP表达的影响研究
    张羽博翰1,叶涛2,王美青2,张勉2
    2019, 12(6): 351-356.  DOI: 10.19538/j.kq.2019.06.009
    摘要 ( )  

    目的 探索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对大鼠下颌髁突软骨内钙离子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R)、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分子表达以及软骨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6周龄雌性SD大鼠48只,根据实验时间点(2、4、8周)随机分为3大组,每大组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UAC实验组),每组动物数量8只。对SD大鼠施加UAC刺激,于2、4、8周后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对颞下颌关节软骨进行CaR、PTHrP、PTHrP 受体(PPR)分子的免疫组化染色,提取软骨内mRNA进行增殖标志分子、软骨细胞表型分子和终末分化相关分子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UAC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2周时即开始出现CaR的表达增高,4周时继发有PTHrP的表达上调,但是其惟一受体PPR的表达从2周时即显著降低;增殖标志分子和软骨细胞表型分子的表达从2周时开始显著降低,终末分化相关分子的表达从4周开始显著增高。结论 UAC可导致下颌髁突软骨内CaR、PTHrP表达改变,进而影响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状态。

    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研究与三维有限元分析
    孟小辉,郑益略,童海洲,陆叶,王斌卿,尹宁北,宋涛
    2019, 12(6): 357-362.  DOI: 10.19538/j.kq.2019.06.010
    摘要 ( )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的生物力学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方法纠正面中部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经缝牵引前后头颅三维CT影像进行重建,生成头颅骨骼三维模型影像,然后将其注册进入同一空间坐标体系进行拟合配准,分析并测量骨缝在三维方向上的形态学改变。同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经缝牵引成骨,获取骨缝应力分布。结果 牵引结束后,患者面部形态获得显著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骨缝在三维方向上不等量移位,在前后向上,翼颌缝有着最大前移量;在垂直向上,鼻旁区的鼻颌缝、额颌缝标志点表现为明显的上移,而靠近上颌骨下方的翼颌缝表现为明显的下移;在左右向上,各骨缝标志点位移较小。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颌缝,患侧Von Mises应力比健侧Von Mises应力更大,最大值位于蝶颌缝及颧颌缝。结论 经缝牵引成骨术可以实现整个面中部骨骼的生长前移。各缝区生长潜能的不同,造成了面中部骨骼群自上而下的渐进式不等量前移。

    不同酸蚀条件对釉质表面的影响研究
    吴云兵,顾慧,黄丽娟,骆小平,杨洁
    2019, 12(6): 363-367.  DOI: 10.19538/j.kq.2019.06.011
    摘要 ( )  

    目的 探究不同pH值的盐酸溶液和酸蚀时间对釉质表面的影响。方法 制作40个釉质片样本,每个样本表面分为未处理面和处理面。根据处理面酸蚀条件分为8组,其中酸蚀时间为30 s,pH值分别为1.6、2.4、3.2、4.0的4组记为A1、A2、A3、A4组;酸蚀时间为60 s,pH值分别为1.6、2.4、3.2、4.0的4组记为B1、B2、B3、B4组。利用显微硬度计测量样本表面显微硬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样本未处理面和处理面之间形成的高度差(即釉质丧失量)。对结果进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酸蚀后,A1~A4组样本表面显微硬度值分别下降(42.1 ± 5.8)、(23.6 ± 5.7)、(10.9 ± 6.9)和(-0.6 ± 2.6)MPa;B1~B4组样本表面显微硬度值分别下降(59.3 ± 6.6)、(35.4 ± 9.2)、(15.7 ± 5.1)和(7.7 ± 3.1)MPa。A1~A4组样本未处理面和处理面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793.4 ± 43.0)、(319.2 ± 20.4)、(15.8 ± 2.4)和(-1.4 ± 3.3)nm;B1~B4组样本未处理面和处理面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1366.6 ± 174.8)、(437.2 ± 41.0)、(75.1 ± 6.4)和(1.3 ± 3.2)n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酸蚀时间和盐酸溶液的pH值对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值下降量及釉质丧失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 酸蚀时间和盐酸溶液的pH值均是影响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值下降量及釉质丧失量的因素,且酸蚀时间和盐酸溶液的pH值对釉质丧失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综述
    乳牙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
    常雨丝,赖光云,汪俊
    2019, 12(6): 368-371.  DOI: 10.19538/j.kq.2019.06.012
    摘要 ( )  

    乳牙根尖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与感染根管和根尖周病损组织内微生物的存在密切相关,不同的微生物可能与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有关联。为了解乳牙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及其与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文章就近年来乳牙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个别托盘的制作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刘艳梅,郭巧玲,武峰
    2019, 12(6): 372-375.  DOI: 10.19538/j.kq.2019.06.013
    摘要 ( )  

    精确的印模是活动义齿修复成功的关键。制作个别托盘,制取二次印模可准确复制患者口腔组织形态,获得功能性印模。但个别托盘的制作方法及二次印模法层出不穷,文章针对个别托盘的临床制作过程进行详细探究,并针对不同情况(松软牙槽嵴、游离端缺失和小张口患者)个别托盘的制作方法进行综述,以为临床操作提供有效指导。

    环状RNA在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儒雅,李彧婷,林莉
    2019, 12(6): 376-380.  DOI: 10.19538/j.kq.2019.06.014
    摘要 ( )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由单个RNA分子末端共价形成,无5′及3′核糖核苷酸末端结构,是调控转录后基因表达的新成员。近年研究表明,由不同位置基因组产生的参与转录及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circRNA在人类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示circRNA可能参与牙周炎症的调控过程。除此之外,已有文献报道circRNA还参与其他口腔疾病的生物学过程。文章就circRNA在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牙周内窥镜辅助下牙周炎系统治疗1例报告
    苗磊,刘荩文,李玉超,潘亚萍
    2019, 12(6): 381-384.  DOI: 10.19538/j.kq.2019.06.01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