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临床指南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研究进展
    翦新春, 郑廉
    2011, 4(2): 65-68. 
    摘要 ( )  

    提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本文对OSF的病名来由、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高义军, 尹晓敏
    2011, 4(2): 68-72. 
    摘要 ( )  

    提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且具有癌变倾向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湖南、台湾两省。OSF病因不明,咀嚼槟榔是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咀嚼槟榔的频率越高、年限越长,越易患OSF。所有OSF患者都有咀嚼槟榔史,咀嚼槟榔还与口腔白斑、口腔癌发病高度相关。此外,OSF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免疫反应、胶原相关性基因,营养缺乏等有关。本文就OSF致病因素做一简单介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诊断研究进展
    彭解英 , 孟庆玉 , 李继佳
    2011, 4(2): 72-75. 
    摘要 ( )  

    提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纤维化、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内疼痛,严重者可致张口和进食困难。目前,OSF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相关文献,评述OSF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如分子生物学方法在OSF诊断中的应用、OSF合并症的诊断等。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吴颖芳
    2011, 4(2): 76-80. 
    摘要 ( )  

    提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炎性疾病。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内疼痛,口腔黏膜苍白僵硬,触摸有条索感,舌运动、张口受限,以致咀嚼、吞咽困难,有的甚至发生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复杂的发病机制导致该病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主张根据病变发展的阶段,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论著
    MMP-2、TIMP-2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中的表达及意义
    康媛媛, 张英
    2011, 4(2): 81-8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综合急诊科收治的36例RAU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3组,其中A组(轻型溃疡)19例、B组(疱疹样溃疡)11例、C组(重型溃疡)6例。再选择5例口腔黏膜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对象口腔黏膜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    MMP-2、TIMP-2在各组对象口腔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的强度不同。MMP-2、TIMP-2在溃疡中的表达比正常黏膜显著增高(P < 0.05)。MMP-2在重型溃疡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型和疱疹样溃疡(P < 0.05);轻型和疱疹样溃疡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IMP-2在轻型、疱疹样、重型溃疡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MP-2和TIMP-2在RAU中均表达增强,其二者的失衡可能参与发病过程且与病损的深度有关。

    酸碱度对纯钛卡环疲劳强度影响的研究
    罗晓婷, 李天侠, 王仕刚, 樊久铭
    2011, 4(2): 84-86. 
    摘要 ( )  

    目的    研究酸碱度对纯钛铸造卡环疲劳强度的影响。方法    于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材料与力学系研究室将20个铸造的纯钛卡环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空气中和pH值分别为4.0、6.8和8.0的人工唾液中进行加载-形变测试,计算机自动记录初始载荷和疲劳失效时的载荷循环次数。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卡环在加载后的腐蚀形貌和疲劳裂纹。结果    纯钛卡环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初始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H值分别为4.0、6.8和8.0的人工唾液中的载荷循环次数与空气中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H值为6.8和8.0的人工唾液中的载荷循环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与pH值为4.0的人工唾液中的载荷循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纯钛卡环的疲劳强度在不同pH值的人工唾液都受影响而降低,且pH值呈酸性的人工唾液对试件的疲劳强度影响更大。

    氧化锆全瓷冠桥修复体临床效果评价
    关达荣, 张佩芬
    2011, 4(2): 87-90. 
    摘要 ( )  

    目的    探讨氧化锆全瓷冠桥修复体的修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佛山市禅城区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40例接受全瓷修复的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制作氧化锆全瓷冠桥修复体60件,其中上颌32件,下颌28件;前牙单冠24个,后牙单冠21个,前牙固定桥2个,后牙固定桥3个(均为3单位固定桥)。分别在修复体黏结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美国加利弗尼亚牙科学会的全瓷修复临床标准对修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也对牙周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记录全瓷修复体牙冠的牙龈出血指数(BI) 、牙周袋深度( PD)以及附着丧失(AL)。结果    观察期间失访3例患者5件修复体,对剩余的37例患者55件修复体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在黏结1个月后有2件修复体的边缘卡探针,有2颗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牙齿出现牙龈炎。在黏结3个月后,有1个单冠出现裂纹,1例固定桥断裂,2颗牙齿出现牙龈红肿。在黏结6个月后,有1例桩核冠脱落,2颗牙齿出现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所有复诊患者在12个月的临床观察中均未见边缘着色和继发龋,有5件修复体的颜色匹配稍差。在各时间点BI、PD和AL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锆全瓷修复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于维娟, 张海滨, 刘琳
    2011, 4(2): 91-9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7—2010年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20例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10个线距、11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完成后,上、下唇突度分别平均减少2.83 mm和3.17 mm(P < 0.05 );上、下颌切牙分别平均内收7.10 mm(P < 0.01 )和3.60 mm(P < 0.05 );上唇厚度平均增加2.90 mm( P < 0.01 );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距离分别平均减小1.30 mm和3.22 mm(P < 0.01 )。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平均增加0.75°(P < 0.05),Yaxis角(蝶鞍中心点至颏顶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的角)平均增加1.53°(P < 0.01);1-SN(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构成的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构成的角)、1-1(上、下中切牙长轴构成的角)和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构成的角)分别平均减小18.61°、6.00°、24.76°和6.38°(P < 0.01),而鼻唇角和唇颏角则分别增加了5.2°和8.35°(P < 0.01 )。随着上、下颌切牙回收,上唇的突度和下唇的突度也随着发生变化(P < 0.01)。上唇厚度、鼻唇角随着上颌切牙的内收而有所增加(P < 0.01)。结论    上、下唇突度的变化与上、下颌切牙的内收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济南市小学生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调查分析
    孙玉荣, 李纾, 唐开亮, 张立霞
    2011, 4(2): 94-97. 
    摘要 ( )  

    目的     了解济南市小学生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济南市儿童口腔保健预防工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2009年1—5月对济南市10所小学286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家长对各种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不同,在所调查的问题中,对刷牙的作用、频繁进食甜食饮料等易致龋坏等知识认知水平非常高,对六龄牙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处于较高水平,但对于氟化物、窝沟封闭防龋、乳牙龋坏应及时治疗及咬合诱导知识等认知明显偏低,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家长文化水平及经济收入的提高,家长对部分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有明显提高(P < 0.05)。不同年龄家长对部分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有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济南市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缺乏,保健意识不强,应加强针对性的口腔宣传与教育工作。

    颌骨巨大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8例临床观察
    邓书海, 钟凡, 赵继刚, 关崧华, 郭毅
    2011, 4(2): 98-10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巨大囊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包括1例根尖囊肿,1例含牙囊肿、5例角化囊肿、1例囊性成釉细胞瘤),经口内进行开窗减压,术后定期复诊,3个月复查曲面断层摄影,1年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术后囊腔缩小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最长的已观察18个月,最短的观察3个月, 2例患者(包括1例根尖囊肿、1例成釉细胞瘤)囊腔完全消失,6例患者囊腔越来越缩小。结论    开窗减压术是一种简便、经济、效果良好的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方法。

    三段式横断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对邻牙影响的研究
    匡世军, 周燕武, 严娟, 张志光
    2011, 4(2): 101-102.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三段式横断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对邻牙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双侧低位水平阻生牙患者62例,共124颗牙。将患者左右侧阻生牙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2颗。A组采用三段式横断法拔除阻生牙,B组采用两段式横断法拔除阻生牙。比较两组术后1周邻牙温度敏感、叩痛及松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A组患者邻牙的温度敏感、叩痛及松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牙时,三段式横断法可以减少邻牙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的拔牙术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疗效评价
    许凌云 , 吴俊丽
    2011, 4(2): 103-104.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在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6例糜烂型OL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采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的局部病损进行分级评定,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83.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2,P = 0.962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有效率为76.68%,优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053,P<0.001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型OLP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局部注射治疗。

    一次性全口与分区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比较
    洛伟昕, 佟凊
    2011, 4(2): 105-106.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FM-SRP)与传统的分区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Q-SRP)相比较是否更有利于慢性牙周炎临床指数的改善。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收治的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FM-SRP组在24 h内完成全口所有象限的刮治和根面平整,而Q-SRP组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连续4周完成全口治疗。分别在基线和3个月时,检测菌斑指数( 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 PD)及附着丧失(AL)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两种治疗方式在3个月时的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 < 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FM-SRP和Q-SRP两种方法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任何一种治疗方法。

    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用于阻塞根管治疗价值研究
    邱伟, 迟明霞, 张婷婷
    2011, 4(2): 107-1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在阻塞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根管阻塞患者89例(89颗患牙),共134个根管因钙化、器械折断、塑化治疗、折断根管桩等原因造成根管阻塞,在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根管治疗,统计成功率。结果    有71颗患牙(107个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成功率为79.8%;根管再通率为79.9%。其中钙化根管的再通率为85.3%,器械折断根管再通率为76.5%,塑化根管的再通率为73.0%,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为100 %,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显微超声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阻塞根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短篇论著
    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早期隐裂牙保存活髓疗效观察
    陈晓峰, 熊莉, 段义峰
    2011, 4(2): 109-110. 
    摘要 ( )  

    目的    观察采用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早期隐裂牙以保存活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泰州市口腔病防治院门诊收治的26例患者的30颗未治疗早期活髓隐裂牙,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5颗患牙采用综合治疗,Ⅱ组15颗患牙直接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对两组牙随访观察2年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Ⅰ组的治疗成功率为73.3%,Ⅱ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隐裂牙应进行仔细检查,明确诊断及分类,保存活髓的直接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种植体和天然牙共同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磨牙缺失21例临床疗效观察
    林智勇, 郭吕华, 何颖朝
    2011, 4(2): 110-1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天然牙和种植体共同支持式固定义齿(fixed partial dentures,FP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广州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磨牙缺失患者21例,采用种植体和天然牙共同支持式FPDs修复,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临床观察期均无明显不适主诉。随访6个月至2年,FPDs使用感觉良好,固位力及咀嚼效率均好,外形美观,异物感小。种植体和天然牙共同支持式FPDs上部结构无松动、折断。种植牙龈基本正常。无明显充血、水肿及退缩。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天然牙除生理性动度外无明显活动度。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均未见明显X线透影区。种植体周围平均骨丢失量0.2 ~ 1 mm。结论    天然牙和种植体共同支持式FPDs修复是一种临床可采用的义齿修复方法。

    综述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研究进展
    梁淑贤, 综述, 刘琳, 审校
    2011, 4(2): 112-115. 
    摘要 ( )  

    提要: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骨性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存在牙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骨形态、位置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正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赵玺, 韩蕊, 综述, 米丛波, 审校
    2011, 4(2): 116-118. 
    摘要 ( )  

    提要:有限元法是口腔正畸工作中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对口腔正畸中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力学分析,对于口腔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一些常见口腔正畸工作中应用有限元法的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并对有限元法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后牙反牙合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川, 综述, 米丛波, 审校
    2011, 4(2): 119-122. 
    摘要 ( )  

    提要:后牙反牙合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可引起关节、肌肉、咬合等方面的功能和结构改变,从而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本文针对后牙反牙合的病因和机制及其导致颞颌关节的功能和结构性改变,后牙反牙合与TMD的症状和体征的关系及早期矫治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回顾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青少年前磨牙畸形中央尖30例临床治疗体会
    王代丽, 徐龙博
    2011, 4(2): 123-124. 
    摘要 ( )  

    目的    探求适合青少年前磨牙畸形中央尖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济宁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前磨牙畸形中央尖患儿30例(54颗患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一次磨除法组(15例,29颗患牙)采用一次磨除后盖髓充填法,多次磨除法组(15例,25颗患牙)采用多次少量磨除法,随诊观察1年。结果    治疗1年后复查,一次磨除法组治疗成功率为93.1%,多次磨除法组成功率为7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期在局麻下对前磨牙畸形中央尖进行磨除并盖髓充填的治疗方法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临床指南
    保髓治疗青少年恒牙深龋278例临床分析
    王天晓
    2011, 4(2): 124-1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青少年恒牙龋病保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沈阳市皇姑区牙病防治所收治的15 ~ 24岁青少年恒牙深龋患者278例(328颗患牙),采取保留部分近髓腐质,用3M Vitrebond 护髓剂双层垫底等综合方法治疗。结果    275例(325颗患牙)治愈,治愈率98.8%。结论    3M Vitrebond 护髓剂双层垫底充填是保髓治疗青少年恒牙深龋的有效方法。

    病例报告
    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鲍海宏, 张莹, 王帅
    2011, 4(2): 126-126. 
    摘要 ( )  
    先天性双侧面斜裂1例报告
    胡明委, 赵丽琴, 刁吉春
    2011, 4(2): 127-128.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