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1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8-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刊特稿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讲座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对制定《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基本标准》的思考
    路振富
    2008, 1(08): 449-450 . 
    摘要 ( )  
    专题笔谈
    口腔天疱疮的治疗体会
    周曾同,徐辉欢
    2008, 1(08): 451-454 . 
    摘要 ( )  
    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曾昕,孟文霞,陈谦明
    2008, 1(08): 454-457 . 
    摘要 ( )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
    罗刚,蒋李懿,陈谦明
    2008, 1(08): 458-462 . 
    摘要 ( )  
    萎缩性舌炎的诊断与治疗
    戚向敏,颜世果,凌涤生
    2008, 1(08): 462-466 . 
    摘要 (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治疗
    胡靖宇,周刚
    2008, 1(08): 466-469 . 
    摘要 ( )  
    论著
    广州市城、郊幼儿患龋水平差异原因分析
    张蓉,林焕彩,支清蕙
    2008, 1(08): 470-472 . 
    摘要 ( )  

    目的 比较广州市城、郊幼儿患龋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方法 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预防科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东山区5所幼儿园和郊区从化市(县级市)7所幼儿园所有小班日托幼儿,对其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共调查3 ~ 4岁幼儿729人,其中广州360人(男186人,女174人),从化369人(男212人,女157人),平均年龄3.64岁。调查内容包括龋病和釉质发育缺陷的患病状况及可见菌斑指数。并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与患龋有关信息。结果 广州市城区幼儿龋均1.01,龋患率29.4%;郊区幼儿龋均3.70,龋患率68.0%;两地龋均及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重回归分析显示,10种因素与所调查幼儿患龋相关,其中5种因素在城郊幼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包括晚间吃甜食、3岁后使用牙膏、母亲年龄、父母口腔健康态度和家庭收入。结论 影响广州市郊区幼儿患龋显著高于城区的相关因素是儿童晚间吃甜食、3岁后才开始使用牙膏、母亲年龄较轻、父母口腔健康态度不够积极和家庭收入较低。

    成人和青少年拔牙治疗前后牙根尖吸收的研究
    郭新星,陈静,张勇
    2008, 1(08): 473-475 . 
    摘要 ( )  

    目的 研究牙齿移动与牙根吸收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年龄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70例安氏Ⅰ类中等面角的病例,共70张头颅侧位片,其中青少年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 );成人患者36例(男17例,女19例 ),两组病例均为拔除第一前磨牙后行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使用Winceph8.0头影测量软件测量每个患者上下中切牙根尖吸收的量及其他相应的项目,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青少年组的下中切牙、成人组的上中切牙发生了牙根尖的吸收;在青少年组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平均值是(0.92±1.19)mm,而在成人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量更多,其平均值是(2.55±1.60)mm。结论 对于安氏Ⅰ类中等面角的患者,拔牙正畸治疗时成人的上切牙、青少年的下切牙易发生牙根吸收的现象,其牙根吸收量与牙齿的倾斜度及切牙根尖移动量显著相关。

    自制含钛镍铬烤瓷合金的细胞毒性评价
    康晓燕,卫芳,战德松
    2008, 1(08): 476-478 . 
    摘要 ( )  

    目的 评价自制含钛镍铬烤瓷合金的细胞毒性。方法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部第五实验室将自制含钛镍铬烤瓷合金材料的浸提液与体外培养的细胞接触后,进行MTT实验来评定材料的细胞毒性,并与临床常用的镍铬合金、纯钛的生物学性能相比较。结果 自制含钛镍铬烤瓷合金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大于纯钛组而小于镍铬合金组,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5种金属材料与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吸光度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自制含钛镍铬烤瓷合金仅具有极微弱的细胞毒性,符合口腔科材料临床应用的要求,为其在临床烤瓷合金中的应用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应用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埋伏牙个体化牵引装置
    杨芸,白玉兴,董辉,祁鹏,孙胜军
    2008, 1(08): 479-481 . 
    摘要 ( )  

    目的 快速成形技术应用于埋伏牙个体化牵引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4例上颌埋伏牙患者,其螺旋CT图像经三维重建,得到埋伏牙数字化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设计个体化牵引装置三维模型,设计完成后以STL格式输入快速成形设备加工树脂模型。结果 个体化埋伏牙牵引装置的底板与术前确定的拟暴露牙面部位形态匹配,可达到紧密贴合,且牵引钩的位置、形状和数目可以根据临床牵引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结论 初步实现了埋伏牙个体化牵引装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制作,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同时间酸蚀后年轻恒牙釉质表面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冶录平,罗颂椒
    2008, 1(08): 482-484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正畸临床牙釉质的最佳酸处理时间。方法 从2005年大连市口腔医院外科门诊200颗正畸减数拔除的双尖牙中挑选出13颗作为样本,随机抽取其中3颗作为对照,未作酸处理。10颗进行酸处理的实验牙用约1 mm宽的蜡条沿牙冠颊轴嵴作分界线,蜡条覆盖部分作为对照区。扫描电镜下观察未酸蚀的对照牙、实验牙对照区和经过15 s和60 s酸蚀处理后的实验牙釉质表面形态。结果 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酸蚀前釉质表面多较为光滑,似云片、积雪状外观;酸蚀后在小部分样本釉质表面中看到典型的蜂窝样和鹅卵石样形态。构成比显示60 s酸蚀组较15 s酸蚀组釉质丢失量多。结论 60 s酸蚀组较15 s酸蚀组釉质丢失更严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酸蚀粘接对牙釉质的损害,正畸临床可将酸蚀时间适当减少

    口泰和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在固定正畸矫治中预防牙龈炎效果的研究
    张疆弢,江策,丰雷,管晓燕,黄瑾
    2008, 1(08): 485-486 . 
    摘要 ( )  
    目的 观察口泰和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对牙龈炎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2005—2006年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门诊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病例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 例) ,分别使用口泰和复方茶多酚含漱液,观察正畸治疗前及治疗后1,2,3 个月时牙龈炎发生情况,对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进行检测 ,并对两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不同含漱液后两组之间的GI、PLI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 <0.01)。结论 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对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症的预防效果优于口泰。
    SD球帽式附着体修复伴重度磨耗的肯氏Ⅰ类牙列缺损的研究
    韩福胜,刘宇霞,陈杰
    2008, 1(08): 487-488 . 
    摘要 ( )  
    目的 评价SD球帽式附着体义齿在伴重度磨耗的肯氏Ⅰ类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下颌双侧末端游离牙列缺损患者采用SD球帽式附着体义齿修复,对重度磨耗的余牙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重建患者丧失的咬合功能,此前患者均经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并获得最佳咬合高度。采用过筛法进行咀嚼效率检测,比较二者的临床效果和咀嚼效率。结果 经过6个月观察,16例患者均认为附着体义齿美观、稳固性好,对修复效果满意,基牙未发现龋坏及松动,无颞下颌关节明显不适。统计学分析显示,各观察期球帽式附着体咀嚼效率高于传统的牙合垫式可摘义齿(P < 0.05)。结论 SD球帽式附着体用于伴磨耗的肯氏Ⅰ类牙列缺损的修复效果理想。
    口腔鳞癌CD147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的关系研究
    邱伟,孙雷,于霄,谭栋东,杜启涛
    2008, 1(08): 489-491 . 
    摘要 ( )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黏附分子CD147表达与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03年 7 月至2006年12 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61例口腔鳞癌患者按有无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进行分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癌组织中CD147表达情况,对所得数据应用χ2检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47的阳性率为86.9%;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147表达(93.5%)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80.0%)(P<0.01)。CD14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均无显著性相关(r = 0.074、0.173、0.129,均P>0.05),而与TNM分期显著相关(r = 0.539,P<0.01),其中随着TNM分期的增高,CD147阳性表达也显著增高。结论 口腔鳞癌可表达CD147,并影响其淋巴结转移。CD147高表达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有很强的淋巴转移倾向,甚至可能发生淋巴结微转移。
    三种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抗折性的对比研究
    余秋萍,曾利伟,朱洪水
    2008, 1(08): 492-494 . 
    摘要 ( )  
    目的 比较3种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抗折性,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12年至2007年2月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外科门诊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36颗,保留2 mm的牙本质肩领,随机分成A、B、C 3组,牙体预备后分别用3种纤维桩(A组:石英纤维桩-复合树脂核;B组:碳纤维桩-复合树脂核;C组:玻璃纤维桩-复合树脂核)及后牙树脂完成桩核修复,固定于万能材料测试机上加载直至标本发生折裂,记录标本破坏时的瞬间力值及实验牙的折裂类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破坏性力学试验的测试结果为A组(399.24 ± 33.84)N, B组(358.11 ± 22.82)N ,C组(220.32 ± 23.98)N,对各组样本的破坏性试验力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组的抗折强度为A > B > C (P < 0.01)。结论 石英纤维桩、碳纤维桩、玻璃纤维桩抗折强度依次递减,折断模式都有利于重新修复,均适用于临床修复。
    BLB种植体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朱亚利,施斌
    2008, 1(08): 495-496 . 
    摘要 ( )  
    目的 评价BLB种植体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0年5月至2006年3月期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行BLB种植体修复的患者共236例,共植入360枚BLB种植体,统计观察时间达到3年的种植体数,统计种植体的累积成功率。结果 观察年限达到3年的种植体共160枚,种植体1、2和3年的累积成功率分别为99.4%、97.5%和97.5%。结论 BLB种植体植入后骨整合形成良好,适合于常见的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种植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种植体。该种植体短期内的成功率较高。
    根管再治疗46例临床分析
    顾倩平,孟箭
    2008, 1(08): 497-499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根管再治疗的技术及方法。方法 选取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于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8例患者共46颗需根管再治疗的患牙,采用小号K型锉配合次氯酸钠溶液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探查根管并清理根管内感染物质,封入氢氧化钙糊剂1~2周,采用手用镍钛器械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侧向加压技术充填根管,记录治疗过程中患牙症状的改善程度、根管疏通情况、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结果 45颗患牙根管疏通成功,治疗过程中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消失,瘘管明显减小或消失,根管预备时无根管偏移、根尖阻塞、台阶等并发症发生,根管形态良好。结论 根管再治疗时应强调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物质。采用次氯酸钠和EDTA溶液清理根管,氢氧化钙消毒根管,器械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助萌中应用的研究
    郝静,邓润智,余国建,吴菡秋,阎翔
    2008, 1(08): 500-501 . 
    摘要 ( )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埋伏尖牙正畸牵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对12例颌骨内尖牙埋伏阻生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颌面骨三维重建,并与曲面断层X线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CT三维重建能对颌骨内埋伏阻生尖牙准确定位,与颌骨内的实际情况所见完全一致,极大的提高了埋伏尖牙正畸牵引的成功率,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可以直观地显示埋伏阻生尖牙在颌骨内的生长情况,对上颌骨埋伏阻生尖牙的定位、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综述
    大规模灾难事件中的牙科紧急应对
    郭静,王忠山综述,李刚审校
    2008, 1(08): 502-504 . 
    摘要 ( )  
    灾难事件正对有限的医疗公共卫生资源提出严峻挑战,并日益对其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应对各种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时,牙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将在更大范围发挥更多的作用。笔者参考大量国外文献向大家介绍在大规模灾难事件中,牙科医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救灾服务,同时强调有计划地教育培训牙科医生在灾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牙科医生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紧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讲座
    环孢素局部治疗糜烂型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疗效差异分析
    孙珺,刘传霞,周红梅
    2008, 1(08): 505-507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内科学(2)
    包穆蓉
    2008, 1(08): 508-51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