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3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的可预测性研究进展
贾一凡, 包幸福, 胡 敏
2025, 18(5): 513-518.  DOI: 10.19538/j.kq.2025.05.001
摘要 ( )  
在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时,正畸医生需要参考牙齿移动的可预测性进行临床决策和方法设计。然而不同牙齿移动类型的可预测性存在差异,现有研究的结论也并不统一。文章将回顾近年来对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可预测性的研究,并对当前研究中仍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给出进一步参考意见。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王 楠, 吴秋忆, 张洺润, 石 强, 马 嘉, 赵震锦
2025, 18(5): 519-524.  DOI: 10.19538/j.kq.2025.05.002
摘要 ( )  
随着数字化技术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正畸与正颌联合治疗的传统诊疗模式已发生显著变化,确保了诊疗过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数字化技术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领域的应用使得患者牙颌面资料的获取和整合成为可能,不仅保证了治疗的精确度,而且实现了治疗结果的可视化效果,方便了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数字化软件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大量节约了医生在分析时间上的投入;此外,数字化技术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简化了临床操作流程,并有望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
指南(共识)解读
种植体周围疾病的管理与预防:2023年版《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金浩权, 李福龙, 赵宝红
2025, 18(5): 525-530.  DOI: 10.19538/j.kq.2025.05.003
摘要 ( )  
2023年6月,欧洲牙周病学会发布了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指南,其包括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定义、病理生理学、管理顺序、预防,种植体周黏膜炎的治疗,以及种植体周炎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其中,种植体周围疾病的管理根据不同治疗阶段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的临床状态实施具体的干预措施,且根据种植体植入前后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四级预防策略。本文旨在对种植体周围疾病的管理顺序及预防进行解读,以帮助临床医生对种植体周围疾病的治疗及预防进行规范指导。
种植体周黏膜炎的治疗:2023年版《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高 静, 赵宝红
2025, 18(5): 531-535.  DOI: 10.19538/j.kq.2025.05.004
摘要 ( )  
2023年版《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对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进行阐述,更新了疾病的定义及总体防治策略。文章介绍了其中关于种植体周黏膜炎的处理策略,包括非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辅助措施的应用,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但部分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种植体周炎的非手术治疗:2023年版《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郑万鑫, 田思睿, 赵宝红
2025, 18(5): 536-541.  DOI: 10.19538/j.kq.2025.05.005
摘要 ( )  
种植体周炎是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非手术治疗在疾病早期干预和控制方面尤为重要。欧洲牙周病学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Periodontology,EFP)发布的S3级临床实践指南为种植体周炎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明确的循证依据和操作规范。文章围绕指南中的核心内容,从治疗目标、机械清洁、生物膜管理、风险因素控制及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展开系统性解读,重点分析各项治疗措施的循证支持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指南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种植医生全面理解非手术治疗的实施要点,并提升其在实际诊疗中的操作规范与治疗效果。
种植体周炎的手术治疗策略:2023年版《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张钰彤, 高 静, 赵宝红
2025, 18(5): 542-546.  DOI: 10.19538/j.kq.2025.05.006
摘要 ( )  
种植体周炎是种植修复后常见的炎症性并发症,其病理特征表现为种植体周软组织进行性炎症及骨吸收,严重影响种植体的长期存留率。为应对这一问题,欧洲牙周病学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Periodontology,EFP)于2023年6月发布了基于循证医学的种植体周围疾病预防与治疗S3级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深入探讨了种植体周炎的手术治疗策略,涵盖了术前评估、术式选择、术后管理及疗效评价标准,为种植体周炎的手术治疗提供了系统、规范的路径。然而,目前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术式选择争议和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文章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对该指南的临床要点进行整合与解读,旨在为种植体周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实践参考。
专家讲座
口腔色差阈值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宫铭潞, 邢文忠
2025, 18(5): 547-550.  DOI: 10.19538/j.kq.2025.05.007
摘要 ( )  
随着口腔美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口腔色差阈值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口腔色差阈值的研究不仅为牙齿美学的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进而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优化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就口腔色差阈值的研究现状(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色差阈值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做一阐述,并分析主要口腔修复材料的色差阈值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和基础研究选用口腔色差阈值评价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
种植体下沉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张莹莹, 黄元丁
2025, 18(5): 551-556.  DOI: 10.19538/j.kq.2025.05.008
摘要 ( )  
种植体下沉是指在口腔种植修复后,种植体相对于牙槽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种植体向牙槽骨内部移动的现象;其可能会影响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进而影响种植体的稳定性和功能。文章主要就种植体下沉的发生机制和风险因素等病因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其引起的口腔种植义齿修复功能和美学问题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
论著
机械清创联合Nd∶YAG激光治疗种植体周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施怡嘉, 张浩筠, 胡文杰, 危伊萍, 王 翠, 刘 建
2025, 18(5): 557-563.  DOI: 10.19538/j.kq.2025.05.0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机械清创联合Nd∶YAG激光治疗种植体周炎的临床指标变化。方法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种植体周炎患者22例(22颗种植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11颗种植体);试验组采用钛刮治器刮治联合Nd∶YAG激光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钛刮治器刮治治疗。分别在基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种植体周临床检查,并记录唇(颊)、腭(舌)侧近中、中央、远中6个位点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eri-implant probing depth,PPD)、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和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比较2组患者之间种植体的平均PPD和最深种植体周探诊深度(deepest peri-implant probing depth,dPPD)、mSBI最大值、mPLI最大值,以及PPD ≥ 5 mm和≥ 7 mm位点百分比差异。结果    2组患者基线时平均PPD、dPPD、mSBI、mPLI,以及PPD ≥ 5 mm和≥ 7 mm位点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的平均PPD、dPPD、mSBI均较基线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患者PPD ≥ 5 mm位点百分比较基线明显下降,试验组患者PPD ≥ 7 mm位点百分比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机械清创联合或不联合Nd∶YAG激光治疗均可有效改善PPD、dPPD和mSBI,机械清创联合Nd∶YAG激光治疗可能降低种植体周深袋(PPD ≥ 7 mm)位点百分比。
浓缩生长因子辅助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牙槽骨垂直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晏志强, 刘 珂, 黄玉莹
2025, 18(5): 564-569.  DOI: 10.19538/j.kq.2025.05.010
摘要 ( )  
目的    评估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辅助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单颗牙牙槽骨垂直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单颗牙槽骨垂直缺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CGF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GBR治疗,CGF组采用CGF辅助GBR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基线)和术后6个月垂直骨缺损最深位点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及牙槽骨缺损高度,术后12、24、48、72、96 h的咀嚼功能受限、肿胀及疼痛程度,以及术后2周和6个月的不良反应差异。结果    基线时,2组患者在PD、BI和牙槽骨缺损高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PD和牙槽骨缺损高度均较各自基线水平显著降低,且CGF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CGF组患者在术后48、72 h的咀嚼功能受限程度,术后48、72、96 h的肿胀程度,以及术后12、24 h的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CGF辅助GBR在牙槽骨垂直缺损治疗中显著优于常规GBR,不仅能有效促进骨再生,改善PD和骨缺损高度等临床指标,还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反应,提高术后生活质量。CGF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材料,值得在牙槽骨缺损治疗中推广应用。
数字化导板联合骨片保留技术在颌骨囊肿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郭 杰, 艾力麦尔旦·艾尼瓦尔, 王 玲
2025, 18(5): 570-577.  DOI: 10.19538/j.kq.2025.05.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数字化导板联合骨片保留技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需行颌骨囊肿摘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研究组在囊肿摘除术中采用数字化导板联合骨片保留技术,并充填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对照组采用常规囊肿摘除术再充填CGF。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含量,术后1、3、7 d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3、7、14 d的Landry创面愈合指数,术后肿胀程度、并发症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术区骨密度灰度值,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病变骨腔体积。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31.40 ± 5.34)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9.40 ± 4.78)min,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47,P = 0.220)。2组患者术前的CRP和WBC含量、术区骨密度灰度值、病变骨腔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术后1 d的CRP含量,术后6、12个月的病变骨腔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3、6个月的术区骨密度灰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术后1、3 d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7、14 d的Landry创面愈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的术后肿胀程度、并发症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数字化导板联合骨片保留技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能够实现精准定位,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并有助于术区的软硬组织愈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6 ~ 15岁儿童腭中缝密度比率变化规律研究
马玗玟, 曾维佳, 余 幸, 李小兵
2025, 18(5): 578-584.  DOI: 10.19538/j.kq.2025.05.0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6 ~ 15岁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腭中缝密度比率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扩弓矫治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早期矫治专科就诊的164例6 ~ 15岁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患儿锥形束CT数据用Dolphin Imaging软件进行上颌复合体的三维模型重建,滤除软组织获取腭部图像,应用ImageJ软件测量腭中缝灰度值及两侧腭部平均灰度值,其比值记为腭中缝密度比率,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患儿腭中缝密度比率差异。结果    男性患儿腭中缝密度比率与年龄的最佳回归曲线为四次方回归曲线(R2 = 0.606,P < 0.001),女性为五次方回归曲线(R2 = 0.591,P < 0.001)。腭中缝密度比率变化趋势可分为平缓期、下降期及上升期,对应男性患儿年龄段依次为6 ~ 10、> 10 ~ 13、> 13 ~ 15岁,其腭中缝密度比率依次为0.629 ± 0.065、0.510 ± 0.078、0.535 ± 0.042,除下降期与上升期比较外,其他时期腭中缝密度比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应女性患儿年龄段依次为6 ~ 9、> 9 ~ 12、> 12 ~ 15岁,其腭中缝密度比率依次为0.593 ± 0.062、0.491 ± 0.075、0.554 ± 0.061,各期腭中缝密度比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6 ~ 15岁患儿平均划分为5个年龄段,其中> 7 ~ 9、> 9 ~ 11、> 13 ~ 15岁年龄段不同性别患儿腭中缝密度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6 ~ 7、> 11 ~ 13岁年龄段不同性别患儿腭中缝密度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性别儿童腭中缝发育进程存在差异,女性腭中缝密度比率与年龄的回归曲线变化时间点较男性早约1年;结合研究结果与临床经验,男性7 ~ 10岁,女性7 ~ 9岁可能为上颌扩弓矫治的较佳时机,为临床个性化矫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专栏
我国2005年和2015年5岁儿童乳牙龋病经济负担状况及其地区差异特征分析
席裕明, 张珊珊, 刘雪楠, 郑树国, 孙翔宇
2025, 18(5): 585-592.  DOI: 10.19538/j.kq.2025.05.0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我国2005年和2015年5岁儿童乳牙龋病经济负担状况及其地区差异特征。方法    研究于2025年1—4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基于我国2005年第三次和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5岁儿童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2005年和2015年的人口和经济数据,相应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保障局发布的现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和2025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口腔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标准,以及世界银行公开数据,采用单位成本法分别设定低成本和中高成本诊疗方案构建直接经济负担计算模型及人力资本法构建间接经济负担计算模型,量化未治疗乳牙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其地区差异特征。结果    在低成本诊疗方案条件下,2005年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病直接经济负担总量约46.2亿元,2015年约46.3亿元;在中高成本诊疗方案条件下,2005年和2015年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直接经济负担总量均约62.3亿元。间接经济负担总量从2005年的约19.7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约44.4亿元。中西部、边远地区人均直接经济负担较高、间接经济负担总量涨幅较大,大多数地区乡村儿童直接经济负担高于城镇儿童。结论    我国2005年和2015年5岁儿童乳牙龋病经济负担总量庞大,且中西部及边远地区、居住在乡村的儿童面临更大的经济负担挑战。
全民口腔健康专栏
浅谈“口腔卫生宣教”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王宪娥, 冯向辉, 胡文杰, 邱善湧, 韩雨晴, 刘 建
2025, 18(5): 593-597.  DOI: 10.19538/j.kq.2025.05.014
摘要 ( )  
我国民众牙周状况较差,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因此,口腔医学界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普及民众的牙周疾病诊治意识和促进定期维护牙周健康的任务非常繁重。临床工作中对患者进行椅旁个性化口腔卫生宣教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针对口腔医学生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的启蒙教育十分必要。文章回顾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教研室在本科生临床前期实习中对“口腔卫生宣教”课程的设计历程和实施情况,总结授课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国内口腔医学生的口腔宣教能力提供指导,为促进民众的口腔卫生状况和加强牙周病的预防作出应有贡献。
综述
头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徐 勇, 于汶源, 邵 禹, 徐 进, 胡绍婷, 李龙飞, 陈正岗
2025, 18(5): 598-606.  DOI: 10.19538/j.kq.2025.05.015
摘要 ( )  
头颈部神经鞘瘤(head and neck schwannomas,HN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囊实性良性肿瘤,偶有恶变,常沿神经轴向两侧发展,穿刺可见血样不凝结褐色液体。HNS一般生长缓慢,常表现为压痛、放射痛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对常规放射治疗不敏感,大多采用手术摘除的方式治疗,但常因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损伤肿瘤来源的神经,且术后复发率极高。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HNS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主要就HNS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手术、微创技术、射频消融技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做一综述,并探讨当前研究热点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评分量表研究进展
戴巧珍, 李 想, 王 军, 邹海啸
2025, 18(5): 607-611.  DOI: 10.19538/j.kq.2025.05.016
摘要 ( )  
阻生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门诊较常见的操作,以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为主。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因位置及解剖结构复杂多样,拔除难度各异,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前准确评估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对临床决策、操作时间的预估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已进行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拔除难度评分量表。文章就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评分量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总结各种评分方法的优劣,为今后的临床应用进行指导,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胡桑妮, 吴 艳, 黄 麒, 戴红卫
2025, 18(5): 612-619.  DOI: 10.19538/j.kq.2025.05.017
摘要 ( )  
健康的颞下颌关节是顺利行使咀嚼、吞咽、言语等重要口颌系统功能的前提。当健康人群的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时,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而不同疾病和治疗方式均可能导致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出现不同程度差异,甚至引发关节区弹响和(或)杂音、关节疼痛和(或)咀嚼肌疼痛、下颌运动异常等临床症状。锥形束CT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技术,能够精准测量髁突发生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文章就年龄、相关疾病及治疗方式对髁突位置和形态变化的影响做一综述,旨在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与结构关系提供思路。
人工智能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肖宇昕, 张雨桐, 魏义航, 张昊楠, 曹苇杭, 张忠提, 刘 帆
2025, 18(5): 620-625.  DOI: 10.19538/j.kq.2025.05.018
摘要 (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一种利用透明可摘矫治器进行非固定式矫正的现代正畸方法。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诊断、方案设计、远程监控及患者沟通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文章就人工智能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的应用优势及存在的局限与挑战做一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孟德尔随机化在牙周病学因果关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俞 旸, 王 奕, 潘乙怀
2025, 18(5): 626-631.  DOI: 10.19538/j.kq.2025.05.019
摘要 ( )  
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是一种将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评估暴露因素与结局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遗传变异在配子形成时的随机分配特性,有效规避传统观察性研究中混杂因素、反向因果及测量误差的干扰,从而增强因果推断的可靠性。牙周病作为多因素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风险因素(如肥胖、代谢异常等)多依赖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识别,但此类方法难以确证因果关联。此外,关于牙周病对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影响的证据存在异质性,结论的可重复性尚未完全确立。因此,MR为牙周病研究提供了新的因果推断范式,尤其在解析牙周病与系统性疾病的双向关联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文章就MR在牙周病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涵盖牙周病致病机制、风险因素解析及全身性影响的相关研究。然而,MR结果仍需通过多证据三角验证(如实验验证、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增强结论稳健性。未来研究需优化工具变量选择、扩大样本规模,并结合多组学数据深化机制探索,从而为牙周病的精准防控及跨学科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病例报告
上颌尖牙ⅢA型牙内陷牙周及牙髓联合治疗1例报告
卜久琳, 杨鹏德, 李 娅, 刘洪静
2025, 18(5): 632-635.  DOI: 10.19538/j.kq.2025.05.020
摘要 ( )  
偏颌伴反𬌗早期矫治1例报告
王柘钦, 陆晨萌, 胡 敏
2025, 18(5): 636-640.  DOI: 10.19538/j.kq.2025.05.0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