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3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数字化正畸思维和临床实践
许艳婷, 唐国华
2025, 18(2): 129-135.  DOI: 10.19538/j.kq.2025.02.001
摘要 ( )  
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减少繁琐的临床操作,更重要的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数字化摄影和扫描获取颅颌面结构和牙y牙合模型、人工智能进行测量和诊断分析、数字化设计和制作个性化矫治器,这些静态的单一模块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然而,口腔正畸治疗主要涉及牙齿移动、牙槽骨改建、颌面生长等动态变化。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动态的口腔正畸诊疗中,以助力正畸目标位的确定、提高矫治效率和精准度,数字化正畸的范畴有待进一步扩展。
数字化口腔正畸的前沿研究进展
卢 蓁, 乔 虎, 亓 坤, 周 勤, 钱 甜, 郭昱成
2025, 18(2): 136-141.  DOI: 10.19538/j.kq.2025.02.002
摘要 ( )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口腔正畸学在诊断、规划、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数字化手段,包括三维成像、数字扫描、三维增减材制造和人工智能,有效克服了传统正畸方法的局限性。文章主要介绍这些技术在正畸领域的应用进展,详细讨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在局限,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口腔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数字化设计与应用
李梦瑶, 冯 旭, 郑博文, 刘 奕
2025, 18(2): 142-146.  DOI: 10.19538/j.kq.2025.02.003
摘要 ( )  
微种植体支抗的数字化趋势使得微种植体设计与应用的各个步骤逐渐实现了精准化、可视化、便捷化。口腔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数字化流程主要分为三部分:数字图像采集、可视化操作和3D打印。当今数字化微种植体支抗应用于牙弓扩展、埋伏牙牵引、前牙回收等多种场景下,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文章针对口腔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数字化设计与应用做一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儿童牙弓数字化诊断系统及其在口腔正畸早期矫治中的应用
李小兵, 罗嘉庆
2025, 18(2): 147-152.  DOI: 10.19538/j.kq.2025.02.004
摘要 ( )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治疗领域的应用逐步广泛及深入。在口腔正畸临床诊断中,牙弓形态大小的诊断对咬合关系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儿童牙弓数字化诊断李小兵罗嘉庆(LILUO)系统,实现正畸矫治临床牙弓形态大小的智能化分析,对当代正畸治疗的精确性、标准化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按照Hellman的咬合发育阶段分期,调查分析得到成都地区儿童牙弓宽度和长度的平均值,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的空白。其次,以3D牙齿分割、牙弓和弓形牙槽骨识别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处理、智能化分析,得到成都地区儿童正常牙弓形态簇。最后,应用儿童牙弓数字化诊断LILUO系统分析早期矫治效果,判断异常牙弓形态在矫治后是否更贴近正常,诊断临床矫治的稳定性。儿童牙弓形态大小的诊断是儿童早期矫治的重要部分,儿童牙弓数字化诊断LILUO系统初步解决正畸临床无法记录牙弓形态大小的难题,提高了正畸诊疗的精度,并为更全面、准确的正畸治疗提供新的临床矫治思路。
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面部软组织美学诊断
吕 梁, 柳大为
2025, 18(2): 153-159.  DOI: 10.19538/j.kq.2025.02.005
摘要 ( )  
面部软组织美学问题长久以来为口腔正畸、正颌、修复等多学科医生所重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患者群体在接受相关医疗服务时对各专业学科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传统的美学诊断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便捷地在三维层面对患者面部软组织做出更全面和准确的美学评价和诊断。相比传统方法,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在精确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和改善的空间。文章系统回顾三维数字化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当前面部软组织美学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并为未来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论著
三种普雷沃菌致龋效果比较研究
赵晓芳, 陶匀雅, 孙雁斐, 孙翔琨, 梅昆洲, 张雅萌, 崔严文, 杨 芳
2025, 18(2): 160-169.  DOI: 10.19538/j.kq.2025.02.006
摘要 ( )  
目的    比较研究3种普雷沃菌[栖组织普雷沃菌(Prevotella histicola,P.h)、栖牙普雷沃菌(Prevotella denticola,P.d)、小斑点普雷沃菌(Prevotella maculosa,P.m)]的致龋效果,为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培养3种普雷沃菌和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24 h,测定细菌上清液pH值,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上清液中细菌产酸情况。将4种菌液分别置于pH值为4.5、5.5和6.5条件下培养24 h,测定光密度(OD)值来评价细菌耐酸情况。使用结晶紫染色检测4种菌液培养48 h后生物膜形成量,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与结构,蒽酮法测定生物膜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含量。收集2024年7—8月于青岛大学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拔除的阻生第三磨牙20颗,制备40个牙釉质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分别置于含P.h(P.h组)、P.d(P.d组)、P.m(P.m组)、S.m(S.m组)菌液及无菌(对照组)的TSBS培养液中。扫描电镜下观察培养2周后的牙釉质表面形态,使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定牙釉质块培养前后的表面维氏硬度(HV)差值。结果    ①培养24 h后,S.m相较于3种普雷沃菌,上清液pH值较小,乳酸和总产酸质量浓度较大;P.h上清液pH值显著小于P.d和P.m,琥珀酸、乳酸、乙酸及总产酸质量浓度均大于P.d和P.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P.d和P.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不同pH条件下培养24 h后,S.m相较于3种普雷沃菌的OD值明显增大;当pH = 6.5时,P.h的OD值大于P.d和P.m,P.d的OD值大于P.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着pH值的降低,细菌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当pH = 4.5时,S.m的OD值增长缓慢,而3种普雷沃菌的生长被严重抑制。③培养48 h后,3种普雷沃菌均能形成生物膜。P.h形成的生物膜具有均匀致密的特点,由大量微生物菌落构成。与P.d和P.m相比,P.h生物膜中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质量浓度[(1.39 ± 0.23)g/L]显著升高,且其厚度[(16.33 ± 2.08)μm]明显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d和P.m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8.33 ± 1.53)、(7.33 ± 1.53)μm,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0.91 ± 0.04)、(0.72 ± 0.08)g/L,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3种普雷沃菌均能诱导牙釉质脱矿。其中,P.h组牙釉质表面脱矿程度更严重,HV差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d组与P.m组HV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m组HV差值大于3个普雷沃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P.h、P.d和P.m可能通过产酸、耐酸、形成生物膜及诱导牙釉质脱矿等方式潜在参与致龋过程,但其致龋能力不及S.m强。P.h的致龋能力比其余2种普雷沃菌强,P.d和P.m的致龋效果相当。
纳米无定型磷酸钙与多肽对Ⅴ类洞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研究
周如丽, 郭宏涛, 朱万春, 暴书吟
2025, 18(2): 170-175.  DOI: 10.19538/j.kq.2025.02.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纳米无定型磷酸钙(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nanoparticles,NACP)与人工合成多肽(NH2-CQDSETRTFYDSHAKRHHGYKRKFHEKHHSHRGY-COOH肽,简称为“CYP”)对离体牙Ⅴ类洞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4年4—6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拔除的阻生磨牙80颗,在离体牙颊、舌侧颈部制备Ⅴ类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离体牙分为全酸蚀组和自酸蚀组,每组40颗(80个Ⅴ类洞);再根据粘接-充填处理方法分为对照亚组(仅涂布通用型粘接剂)、NACP亚组(通用型粘接剂与质量分数为30%的NACP混合涂布)、CYP亚组(质量分数为1%的CYP处理窝洞后涂布通用型粘接剂)、NACP+CYP亚组(质量分数为1%的CYP处理窝洞后通用型粘接剂与质量分数为30%的NACP混合涂布),每亚组10颗离体牙(20个Ⅴ类洞)。冷热循环老化处理充填后的离体牙,浸泡于2%亚甲蓝溶液24 h,观察并评价各组壁和龈壁微渗漏程度。结果    各亚组内龈壁微渗漏评分均高于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酸蚀组和自酸蚀组各亚组壁、龈壁微渗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全酸蚀组和自酸蚀组中NACP+CYP亚组壁、龈壁微渗漏评分均低于对照亚组;全酸蚀组中NACP亚组、CYP亚组壁微渗漏评分均低于对照亚组,且NACP+CYP亚组龈壁微渗漏评分低于NACP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酸蚀组与自酸蚀组相同名称亚组壁、龈壁微渗漏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NACP和CYP均可一定程度降低离体牙Ⅴ类洞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程度,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自体牙本质颗粒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
刘亮亮, 李娟娟, 马国武, 仲维剑
2025, 18(2): 176-182.  DOI: 10.19538/j.kq.2025.02.008
摘要 ( )  
目的    研究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应用自体牙本质颗粒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需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患者22例(植入种植体35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牙本质颗粒组10例(种植体17颗)和Bio-Oss组12例(种植体18颗),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分别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和Bio-Oss骨粉,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比较2组牙槽骨高度、骨移植材料的体积和密度、肿胀程度、疼痛程度、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相较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牙本质颗粒组和Bio-Oss组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84 ± 0.13)、(0.73 ± 0.13)mm,骨移植材料体积分别减小(10.48 ± 4.26)、(12.18 ± 4.59)mm³,骨移植材料密度(CT值)分别增加(169.00 ± 65.11)、(140.08 ± 58.33)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骨移植材料体积减小量和密度增加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术后2周肿胀和疼痛程度各级别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本质颗粒组和Bio-Oss组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发生率分别为10.0%(1/10)、16.7%(2/12),术后1年种植体周炎发生率分别为0.0%(0/17)、11.1%(2/18),2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本质颗粒组患者满意占比高于Bio-O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93,P = 0.022)。结论   自体牙本质颗粒应用于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可获得良好的骨再生效果和临床疗效,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耳屏小切口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中应用效果评价
牛 强, 李云鹏, 张浚睿, 郭维维, 周善洛, 刘富伟, 李治冶, 吕曜光
2025, 18(2): 183-187.  DOI: 10.19538/j.kq.2025.02.0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应用耳屏小切口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就诊并应用耳屏小切口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的21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27侧术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最大张口度、前伸运动度、左侧方运动度、右侧方运动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疼痛评分、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包括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触压诊(JP)、肌肉压诊(MP)、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和关节紊乱指数(CMI)]、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并评价关节盘复位效果。结果    21例患者术后6个月最大张口度、前伸运动度、左侧方运动度、右侧方运动度依次为(41.33 ± 3.06)、(9.09 ± 0.89)、(10.09 ± 1.09)、(9.95 ± 1.20)mm,分别较术前[(32.05 ± 6.29)、(6.90 ± 1.81)、(7.95 ± 2.36)、(7.57 ± 2.27)mm]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除JN外)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RI检查结果显示,85.2%(23/27)的关节盘复位效果为优,14.8%(4/27)的关节盘复位效果为良。术后6个月关节盘长度为(9.29 ± 1.35)mm,较术前[(7.62 ± 1.44)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293,P < 0.001);术前与术后6个月髁突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468,P = 0.154)。结论    应用耳屏小切口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可有效复位关节盘,改善患者颞下颌关节运动情况与功能,并可缓解疼痛。
不同条件循环张应力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骨影响的体外研究
傅海洲, 施 源, 邵佳琪, 卢海平
2025, 18(2): 188-194.  DOI: 10.19538/j.kq.2025.02.010
摘要 ( )  
目的    建立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力学培养模型,探讨不同大小循环张应力及加力时间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骨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无菌条件下处死并解剖分离SD大鼠髁突,培养并使用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髁突软骨细胞。取第2代髁突软骨细胞施加循环张应力,加力频率为1 Hz,加力大小包括5%、10%、15%形变率,加力时间为6、12、24 h,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不施加张应力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第2代髁突软骨细胞染色均匀,细胞伸展较好、排列有序。经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加力大小、加力时间作用下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Runx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加力大小与加力时间这2个因素间存在相互效应(均P < 0.05)。其中,当加力大小为15%形变率时,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Runx2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相同加力时间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当加力大小为5%形变率时,髁突软骨细胞中Runx2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相同加力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当加力大小为10%形变率时,加力24 h后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Runx2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高;且在3个实验组中,加力24 h后10%形变率实验组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的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大小循环张应力及加力时间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骨具有差异性影响,在10%形变率、24 h加力时间条件下髁突软骨细胞成骨效果可能更佳。
CXC趋化因子受体7及其配体和NIMA相关激酶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特征研究
李典潞, 田徐腾越, 李英华, 徐 娟
2025, 18(2): 195-201.  DOI: 10.19538/j.kq.2025.02.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7,CXCR7)、CXC趋化因子配体(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XCL)11和CXCL12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肿瘤微环境中表达特征,以及CXCR7和NIMA相关激酶1(NIMA-related kinase 1,NEK1)在HNSCC组织中表达相关性。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GSE103322数据集进行GO聚类和UMAP可视化,分析CXCR7及其配体CXCL11和CXCL12在HNSCC肿瘤微环境不同类型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RNA-seq数据集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XCR7的表达对HNSCC预后的影响。选取2024年1—9月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口腔科就诊的HNSCC(鼻咽癌除外)患者34例,将术中获取的HN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并评价CXCR7和NEK1在HNSCC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    在HNSCC肿瘤微环境中,CXCR7主要在成纤维细胞、恶性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CXCL11仅在部分恶性细胞中表达,CXCL12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CXCR7低表达组生存率高于CXCR7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 = 1.69,95%CI:1.24 ~ 2.29,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XCR7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NEK1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CXCR7和NEK1在HNSCC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均大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942、10.692,均P < 0.05);在HNSCC癌组织中CXCR7与NEK1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 = 0.802,P < 0.001)。结论    CXCR7可能是HNSCC预后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CXCR7及其配体在调控HNSCC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功能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CXCR7和NEK1可能协同促进HNSCC的发展,但二者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评价研究
杨胜涛, 王鹤云, 宋万忠, 于海洋, 岳 莉
2025, 18(2): 202-205.  DOI: 10.19538/j.kq.2025.02.012
摘要 ( )  
为了进一步顺应2005年全国首次招收理学学士学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2020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与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展了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旨在为我国输送高水平口腔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文章就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介绍,并以2020级和202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质量评价,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同时为口腔医学技术相关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综述
钛酸钡压电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研究进展
徐婷玉, 陶昱洁, 陈思宇, 刘笑涵, 吴 琳
2025, 18(2): 206-213.  DOI: 10.19538/j.kq.2025.02.013
摘要 ( )  
压电行为是骨组织的固有特性,构建生理电微环境对骨再生具有重要意义。钛酸钡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压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在骨缺损修复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钛酸钡压电材料的生物学性能、钛酸钡压电复合材料的种类与常用制备技术,以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展望。
聚乳酸材料在引导骨再生中应用研究进展
何旭鹏, 欧国敏
2025, 18(2): 214-221.  DOI: 10.19538/j.kq.2025.02.014
摘要 ( )  
引导骨再生是种植修复时牙槽骨缺损的主要处理方式,而聚乳酸材料是可用于引导骨再生的重要材料之一。聚乳酸作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可加工成合适的结构,其机械性能、降解性、生物矿化能力、成骨性能及抗菌性能均可为引导骨再生提供支持。目前,聚乳酸材料引导骨再生的原理已得到较详细的研究,且证明了其临床应用潜力。聚乳酸材料的应用形式广泛,常见的包括聚乳酸膜、聚乳酸钉、聚乳酸复合骨支架及聚乳酸微球。文章就聚乳酸材料用于引导骨再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系统了解、研究和选择该材料提供参考,并对其应用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D-氨基酸在口腔细菌生物膜中作用研究进展
任 玲, 郑博文, 刘 奕
2025, 18(2): 222-225.  DOI: 10.19538/j.kq.2025.02.015
摘要 ( )  
生物膜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相关。口腔细菌生物膜是由需氧和厌氧微生物组成的复杂多物种结构,是引起龋病、顽固性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病和种植体周炎的始动因子。生物膜中的细菌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和代谢活性,使抗生素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同时可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近年来,D-氨基酸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对成熟生物膜的分散作用被广泛研究。文章就D-氨基酸在口腔细菌生物膜中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口腔细菌生物膜治疗药物提供新思路。
外泌体在应力刺激调节髁突生长改建中作用研究进展
缪铭俊, 张佳男, 卢海平
2025, 18(2): 226-231.  DOI: 10.19538/j.kq.2025.02.016
摘要 ( )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是正畸临床常见疾病,多表现为下颌骨发育不足。临床上常在患者生长发育高峰期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的生长和改建,其生物学基础在于髁突可发生软骨内成骨过程且对环境应力刺激变化较为敏感。然而,目前关于环境应力刺激调节髁突生长改建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作为一种旁分泌细胞间通信物质在细胞间通信交流和物质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外泌体对髁突生长改建的影响、应力刺激对细胞外泌体的影响、应力刺激通过改变细胞外泌体调节髁突生长改建三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口腔种植二期手术切口类型及特点研究进展
林 屹, 张长源
2025, 18(2): 232-241.  DOI: 10.19538/j.kq.2025.02.017
摘要 ( )  
口腔种植二期手术作为埋入式种植的重要环节,其切口的选择直接影响种植体周软组织美学形态及稳定性。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口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升软组织美学效果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就种植二期手术各种牙龈切口类型及特点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口腔种植二期手术的个性化方案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血小板浓缩物在牙周病学中应用研究进展
高 歌, 赵领洲, 马楚凡
2025, 18(2): 242-247.  DOI: 10.19538/j.kq.2025.02.018
摘要 ( )  
牙周病是导致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以控制炎症为主,但牙周组织(如牙槽骨、牙周膜及牙骨质)再生仍是挑战。血小板浓缩物从离心全血中提取后经过3代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浓缩生长因子,其演化的各种形式及所含的多种活性因子成为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重要生物材料。文章就血小板浓缩物的特点及其在牙周病学中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优化牙周病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病例报告
腮腺原发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贾学伟, 刘法昱, 张爱华, 丁冠彭
2025, 18(2): 248-251.  DOI: 10.19538/j.kq.2025.02.019
摘要 ( )  
Gorlin-Goltz综合征1例7年随访报告
刘宝玉, 杜平功, 张庆泉, 刘典伟
2025, 18(2): 252-256.  DOI: 10.19538/j.kq.2025.02.0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