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切换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辑部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数字优先出版ASAP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30
上一期
全
全选
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基于不同解剖部位垂直骨增量方案选择与临床思考
李晋蒙, 李笑班, 顾 客, 王艳颖, 张 健
2025, 18(
4
): 385-390. DOI:
10.19538/j.kq.2025.04.001
摘要
(
)
垂直骨缺损重建是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中的重大挑战,需结合缺损部位的解剖特点对手术方案进行个体化设计。文章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分别分析上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及下颌后牙区常见垂直骨缺损特点,探讨自体骨优先策略及3D打印个性化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等技术适应证与操作要点,旨在为不同解剖部位垂直骨增量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以期推动垂直骨增量系统化诊疗指南的制定。
3D打印个性化钛网用于重度牙槽骨缺损重建的临床考量
孙浩波, 季若桐, 魏永祥, 王雅婷, 王丽萍
2025, 18(
4
): 391-397. DOI:
10.19538/j.kq.2025.04.002
摘要
(
)
缺牙区牙槽骨缺损重建是口腔种植修复的难点所在,对于重度牙槽骨缺损病例,骨增量术式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软硬组织重建效果,甚至影响理想的种植体三维位置及修复效果。近年来,数字化口腔建模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助力了3D打印个性化钛网(3D-printed individualized titanium mesh,3D-PITM)在重度牙槽骨缺损中的广泛应用。文章就3D-PITM的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临床操作要点等临床考量展开探讨,为重度牙槽骨缺损重建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复杂骨增量技术在牙槽嵴重度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策略
孙 亮, 梁艺馨, 曲 哲
2025, 18(
4
): 398-406. DOI:
10.19538/j.kq.2025.04.003
摘要
(
)
牙槽嵴重度骨缺损重建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难点。基于精准牙槽骨缺损分类的个体化骨增量策略可显著提升种植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牙槽骨增量技术[如引导骨再生技术、外置式(Onlay)植骨术、钛网技术及骨壳技术等]在水平、垂直及复合骨缺损中展现出差异化优势,且其并发症管理随技术创新逐步优化。文章通过整合Cawood-Howell分类系统与Lekholm-Zarb分级标准,首次提出“骨缺损三维形态-软组织-全身因素”三位一体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治疗决策树模型,梳理出从诊断到治疗的标准化路径,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未来技术融合实现精准骨增量的研究方向,旨在促进骨增量技术的发展及提升口腔种植修复长期效果。
专家讲座
种植位点骨缺损形态评估与骨再生研究
熊 炯, 袁 瑜, 翁义航, 谭 震
2025, 18(
4
): 407-417. DOI:
10.19538/j.kq.2025.04.004
摘要
(
)
牙槽骨缺损形态作为影响骨再生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选择骨增量术式的重要依据。目前,牙槽骨缺损形态的评估和分类方法较多样化,导致临床应用缺乏标准化。此外,大多数评估分类方法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与骨再生效果相关的缺损形态参数。近年来,锥形束CT结合数字化软件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量化分析牙槽骨缺损形态新方法,并开辟了评估骨再生效果新途径。文章回顾骨再生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概述常见牙槽骨缺损分类方法及其评估指标,分析骨缺损形态量化参数与骨再生效果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提出种植位点骨增量风险评估表,旨在为临床医生评估骨缺损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论著
上颌无牙颌种植短牙弓即刻负重临床效果研究
李笑班, 李晋蒙, 顾 客, 王艳颖, 张 健
2025, 18(
4
): 418-423. DOI:
10.19538/j.kq.2025.04.005
摘要
(
)
目的 分析在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恢复前牙区6 ~ 9颗义齿的短牙弓即刻负重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无牙颌种植短牙弓即刻负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设计种植体植入位置、制作导板,双侧上颌窦前壁间植入4颗种植体并即刻修复6 ~ 9颗义齿,远中磨牙区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或延期种植体植入,待远中磨牙区种植体骨结合后行整体桥永久修复。分析从即刻修复至永久修复期间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吸收量、修复体并发症及有记录的患者报告的不适症状。结果 10例患者前牙区共植入40颗种植体,从即刻修复至永久修复期间佩戴短牙弓临时修复体平均(13.4 ± 4.5)个月,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平均为(0.69 ± 0.51)mm,未见大范围边缘骨吸收;发生树脂修复体折断5例,修复体折断时间是在即刻修复后5 ~ 16个月。即刻修复后,4例患者自诉影响发音,3例患者自诉咬颊(唇),8例患者自诉咀嚼功能不佳。结论 上颌无牙颌种植短牙弓即刻负重修复是针对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需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一种可行的种植修复方案,在研究过渡修复期间无种植体相关并发症且修复体并发症可控,后期需行加强临时修复体强度及患者舒适度方面的研究。
三种酸蚀模式对不同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微渗漏影响的体外研究
王小婷, 乔智鑫, 班 玥, 许战鹏, 刘丽红, 邵丽娜
2025, 18(
4
): 424-432. DOI:
10.19538/j.kq.2025.04.006
摘要
(
)
目的 体外制备离体前磨牙Ⅱ类洞,研究酸蚀-冲洗、选择性酸蚀、自酸蚀3种酸蚀模式对5种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6—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患者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前磨牙135颗,制备Ⅱ类洞后根据酸蚀模式随机分为酸蚀-冲洗组、选择性酸蚀组、自酸蚀组,每组45颗。每组离体牙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9颗),分别使用3M FiltekTM Z350 XT通用纳米复合树脂(Z350亚组)及4种国产复合树脂[登泰克树脂(登泰克亚组)、安泰生物树脂(安泰生物亚组)、张江生物树脂(张江生物亚组)、正海生物树脂(正海生物亚组)]进行充填。冷热循环老化实验后采用染料渗入法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评价各组微渗漏分级,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特点,通过Micro-CT扫描计算银沉积物体积来评估微渗漏程度。结果 采用同种酸蚀模式的不同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远中壁、龈壁微渗漏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于采用不同酸蚀模式的同种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微渗漏分级比较,Z350亚组、登泰克亚组、安泰生物亚组和正海生物亚组远中壁微渗漏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龈壁微渗漏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张江生物亚组远中壁和龈壁微渗漏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各酸蚀模式组相同复合树脂亚组内,龈壁微渗漏分级均高于远中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组和选择性酸蚀组Ⅱ类洞远中壁和龈壁处树脂与牙体组织间结合较为紧密,粘接界面较平直完整;自酸蚀组树脂与牙体组织间裂隙宽长且不规整,粘接界面有破碎产生。Micro-CT分析结果显示,酸蚀模式、复合树脂类型均对银沉积物体积有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57.204、501.046、3.093,均P < 0.05)。在同种酸蚀模式中,张江生物亚组银沉积物体积大于其他亚组;在同种复合树脂类型中,自酸蚀组银沉积物体积大于酸蚀-冲洗组和选择性酸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国产复合树脂(登泰克树脂、安泰生物树脂和正海生物树脂)充填Ⅱ类洞表现出与3M FiltekTM Z350 XT通用纳米复合树脂类似的边缘封闭性,且采用酸蚀-冲洗模式和选择性酸蚀模式相较于自酸蚀模式可降低其微渗漏程度。
髓腔体积对Er∶YAG激光激活荡洗流体动力影响的体外研究
吉胡克的, 何新宇, 于 悦, 马利沙, 向芳芳, 胡 昕, 王靓雅, 潘 翀, 赵继志
2025, 18(
4
): 433-439. DOI:
10.19538/j.kq.2025.04.007
摘要
(
)
目的 应用Er∶YAG激光激活荡洗不同髓腔体积根管模型,研究髓腔体积对激光荡洗相关流体动力[蒸汽气泡体积、形态及根尖瞬时峰值压强(TAPP)]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研究于2024年1—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实验室进行。设计4种髓腔体积根管模型各3个,记为V1、V2、V3、V4组,其髓室顶直径依次为4、6、8、10 mm,髓室底直径依次为2、4、6、8 mm。设置Er∶YAG激光器参数为超短脉宽模式、频率为20 Hz。应用高速摄像系统记录每组模型在不同单脉冲能量(10、20、30、40、50 mJ)条件下的气泡形态,并计算最大气泡体积(Vmax)和最大气泡纵横径比(R)。通过高频脉动压力传感器采集根尖区的电压数据,计算每组模型在不同单脉冲能量条件下的TAPP。结果 4组产生蒸汽气泡均表现为典型的膨胀-塌缩周期,Vmax时刻气泡呈椭圆形;V1、V2组在20 ~ 5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发生液面破裂,V3、V4组仅在5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发生液面破裂。髓腔体积和单脉冲能量对Vmax、R和TAPP均有显著影响(均P < 0.001)。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V2、V3、V4组在40 mJ和5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的Vmax、TAPP均大于在10 mJ和2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1组在不同单脉冲能量条件下的T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在不同单脉冲能量条件下的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同一单脉冲能量条件下,4组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40 mJ和5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V1组R显著大于其他3组;在4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V4组的R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除2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外,在相同单脉冲能量条件下V1、V2、V3、V4组的TAPP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1、V2、V3、V4组单脉冲能量与TAPP的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在30 ~ 50 mJ单脉冲能量条件下均为一次函数线性增长模式,回归系数(β1)依次为27.967、208.564、351.980、1 061.570,95%CI依次为25.013 ~ 30.920、157.532 ~ 259.596、289.555 ~ 414.404、773.532 ~ 1 349.607(均P < 0.05)。结论 髓腔体积对Er∶YAG激光激活荡洗的相关流体动力(蒸汽气泡体积、形态及TAPP)具有重要影响。当髓腔体积较小(V1、V2组)时,建议单脉冲能量< 20 mJ,以降低液面破裂及软组织损伤风险;当髓腔体积较大(V3、V4组)时,可根据需要选择30 ~ < 50 mJ的单脉冲能量,髓腔体积越大,其内流体动力受单脉冲能量的影响越显著。
斜面洞形设计对牙根纵裂患牙粘接后抗折力的影响研究
李慧影, 王 通, 付 静, 郭婧涵, 房志敏, 许海平
2025, 18(
4
): 440-446. DOI:
10.19538/j.kq.2025.04.008
摘要
(
)
目的 研究斜面洞形设计对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粘接治疗后牙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4年1—12月在青岛大学口腔医学院科研实验室进行。收集单根牛前牙64颗,截冠获得15 mm牙根样本,统一根管预备。随机选取其中60个样本用于加载实验,将其随机分3组(1个对照组和2个实验组,每组20个)。其中,对照组为完整牙根,仅充填根管;实验组劈根建立VRF模型后预备粘接面,根据预备形态分为斜面组(制备根面向根管倾斜的斜面)和平行组(不做斜面),牙科显微镜下测量预备后的粘接面积,并用树脂粘接修复裂根。于万能材料试验机垂直加载,并记录抗折力。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抗折力和粘接面积间的相关性。通过牙科显微镜观察对照组裂纹方向,并记录实验组牙体-材料粘接面的断裂模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牙体-材料粘接面形态。另4个样本以同样方法制备VRF模型,并按照斜面组、平行组的形态预备粘接面(每组2个),不粘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粘接面牙本质小管形态,并采用ImageJ 1.8.0测量未粘接的4个样本的牙本质小管面积占比。结果 斜面组的粘接面积明显大于平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468,P < 0.001)。各组样本的抗折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505,P = 0.003);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平行组样本的抗折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 5.099,P = 0.002),而斜面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420,P = 0.210),斜面组和平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679,P = 0.150)。实验组样本的抗折力和粘接面积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 = 0.910,P < 0.001)。加载后实验组样本断裂模式以Ⅲ型(混合破坏)为主,斜面组剥脱材料表面存在大量树脂突,而平行组材料表面光滑;在未粘接样本的粘接面中,平行组的牙本质小管面积占比为(38.39 ± 1.60)%,明显大于斜面组[(20.42 ± 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150,P < 0.001)。结论 粘接面设计斜面洞形可增加粘接面积,增加暴露牙本质小管横断面,提高VRF粘接后牙根的抗折力。
孕妇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与牙科焦虑情况相关性分析
钱奕君, 曾晓莉, 张 皓, 虞 瑾, 江一巍, 王沪宁, 朱茹意, 张 颖
2025, 18(
4
): 447-452. DOI:
10.19538/j.kq.2025.04.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孕妇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与牙科焦虑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于2021年3—6月在上海市16个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各选取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档案的孕妇共2 638名,指导其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口腔检查。采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odified dental anxiety scale,MDAS)评估牙科焦虑情况,采用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scale for self-care,SESS)评估自我效能状况,分析孕妇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与牙科焦虑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2 638名孕妇MDAS评分平均(10.57 ± 3.93)分,其中患有牙科焦虑症(MDAS评分≥ 12分)孕妇920名(占34.9%);SESS总分平均为(53.76 ± 11.03)分,属于中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洗牙频率、刷牙频率、牙线使用频率、刷牙出血、牙齿数量、是否患牙科焦虑症均是SESS总分的影响因素(均P < 0.05)。MDAS评分与SESS 3个维度(平衡饮食、正确刷牙、定期就诊)评分及总分呈负相关(r值依次为-0.406、-0.470、-0.441、-0.500,均P < 0.001)。正确刷牙维度评分和SESS总分是MDAS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结论 孕妇的文化程度、口腔护理意识、口腔健康行为及口腔健康状况等均与自我效能相关,提升孕妇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可降低牙科焦虑程度。
上颌第三磨牙阻生对骨性Ⅱ类高角错𬌗畸形成人患者上颌磨牙位置影响研究
徐婷婷, 王 博, 赵 琦, 董昭辛, 韩立赤, 姜洪涛
2025, 18(
4
): 453-459. DOI:
10.19538/j.kq.2025.04.010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上颌第三磨牙阻生对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成人患者上颌磨牙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40例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成人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两侧上颌第三磨牙均正常萌出患者20例(萌出组),两侧上颌第三磨牙牙冠均已形成但未萌出患者20例(阻生组)。应用锥形束CT影像测量分析2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角度(A-U6)、上颌第二磨牙角度(A-U7)、上颌平面倾斜度(FHP-MOP)、上颌第一磨牙高度(FHP-U6、PP-U6)、上颌第二磨牙高度(FHP-U7、PP-U7)、面下高(ANS-ME)、腭平面总长度(ANS-PNS)、前腭平面长度(ANS-U6)及ANS-U6与ANS-PNS的比值(A6/AP)。结果 萌出组、阻生组左右两侧上颌磨牙角度(A-U6、A-U7)、上颌磨牙高度(PP-U6、PP-U7、FHP-U6、FHP-U7)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因此将2组左右两侧数据取均值进行组间比较。萌出组的A-U6、A-U7、FHP-U6及FHP-U7均大于阻生组,FHP-MOP、ANS-ME、ANS-U6及A6/AP均小于阻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PP-U6、PP-U7、ANS-PN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阻生组A6/AP为0.53 ± 0.06。结论 在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成人患者中,与上颌第三磨牙萌出时比较,上颌第三磨牙阻生状态下的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牙冠更向远中倾斜,上颌磨牙高度降低,上颌平面倾斜度较大;上颌磨牙后部空间不调可能导致上颌第三磨牙阻生。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线上辅助教学模式对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心胜任力效果的Meta分析
刘 畅, 庞 潇, 王 了, 汤 炜, 华成舸, 潘 剑, 刘济远
2025, 18(
4
): 460-466. DOI:
10.19538/j.kq.2025.04.011
摘要
(
)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线上辅助教学模式与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对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心胜任力的效果。方法 研究于2025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进行。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线上辅助教学模式(试验组)与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组)对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结局指标包括核心胜任力的6个方面(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终身学习),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01-06。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1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证据分级标准评价证据质量。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635名受试者,所有研究偏倚风险均为中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知识技能(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得分)、沟通合作(医患沟通得分)、终身学习(自我提高能力得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知识得分:SMD = 1.41,95%CI为0.90 ~ 1.93,P < 0.001;临床技能得分:SMD = 1.34,95%CI为0.76 ~ 1.93,P < 0.001;医患沟通得分:SMD = 0.85,95%CI为0.49 ~ 1.20,P < 0.001;自我提高能力得分:SMD = 1.74,95%CI为1.22 ~ 2.25,P < 0.001)。GRADE证据分级结果显示,知识技能方面为中级质量证据,职业素养、沟通合作、终身学习方面为低级或极低级质量证据,病人照护、教学能力方面缺乏相关研究。结论 中级质量证据显示线上辅助教学模式很可能提高口腔医学住院医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核心胜任力。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仍需更多严格设计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
学科交叉视域下口腔外科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构建初探
何佳颖, 朱 妍, 李敏涵, 杨 驰, 马志贵
2025, 18(
4
): 467-471. DOI:
10.19538/j.kq.2025.04.012
摘要
(
)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口腔外科学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进行跨学科交流及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文章通过梳理口腔外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优势与挑战,以及介绍口腔外科学多学科交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方法与应用实践,旨在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支持个性化学习,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为口腔外科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及口腔外科学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并为未来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综述
叉头框转录因子O1在口腔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
叶宇佳, 唐金侨, 赵 彬, 马艳宁
2025, 18(
4
): 472-480. DOI:
10.19538/j.kq.2025.04.013
摘要
(
)
氧化应激是体内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失衡状态,通过氧化脂质、蛋白质和DNA来启动细胞组织损伤,最终导致细胞坏死或凋亡。在各种内外源性因素的刺激下,机体引发氧化应激,并导致相关组织损伤,从而促进牙周炎、根尖周炎、种植体周炎及口腔癌等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叉头框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作为稳态调节因子,可清除活性氧,调控氧化应激反应。文章以口腔疾病氧化应激现象为切入点,就FoxO1调节氧化还原稳态在口腔疾病中的复杂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FoxO1作为口腔疾病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疼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枢机制研究进展
黄 麒, 吴 艳, 胡桑妮, 戴红卫
2025, 18(
4
): 481-489. DOI:
10.19538/j.kq.2025.04.014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周围的慢性疼痛通常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主诉,由于疼痛是大脑的反应,TMD慢性疼痛的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其复杂的神经病理机制尚未阐明,导致治疗难度较大。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可测量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包括疼痛在内的多个领域。文章就疼痛性TMD相关脑功能改变的任务态与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结合疼痛性TMD的常用治疗方法——咬合板治疗对脑激活模式的影响,为理解TMD产生口面部疼痛的机制提供神经影像学视角,为临床诊疗疼痛性TMD提供参考。
阻生上前牙正畸牵引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姜 水, 李小兵
2025, 18(
4
): 490-496. DOI:
10.19538/j.kq.2025.04.015
摘要
(
)
阻生上前牙是一种常见的牙萌出异常,主要涉及上尖牙与上中切牙,对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观有显著负面影响。牙槽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是正畸医生关注的重点。文章就患者年龄与性别、牙根形态与发育特征、阻生牙位置、牙周相关病变等方面做一综述,系统探讨影响阻生上前牙正畸牵引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阻生上前牙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帮助正畸医生识别牵引治疗的潜在风险,获得最佳治疗结果。
牙周膜的动态力学特性及有限元建模研究进展
李宜宁, 付东杰
2025, 18(
4
): 497-503. DOI:
10.19538/j.kq.2025.04.016
摘要
(
)
近年来,有限元分析在牙周膜力学建模领域备受关注,已成为研究牙周膜复杂力学行为的重要工具。牙周膜作为连接牙齿与牙槽骨的关键组织,在力学反应中表现出显著的黏弹性和非线性特性,其组织结构中的纤维相主要抵抗拉伸力,而液体相则赋予其独特的黏弹性和时间依赖性。然而,如何进一步揭示牙周膜的动态力学特性并优化有限元建模方法,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因此,文章旨在系统回顾牙周膜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有限元建模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启示。
病例报告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牙周-正畸-种植联合治疗1例报告
陈艳娜
2025, 18(
4
): 504-508. DOI:
10.19538/j.kq.2025.04.017
摘要
(
)
截根术与牙周植骨术结合治疗伴牙根纵裂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例报告
周馨萌, 乌玉红
2025, 18(
4
): 509-512. DOI:
10.19538/j.kq.2025.04.018
摘要
(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