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斜面洞形设计对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粘接治疗后牙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4年1—12月在青岛大学口腔医学院科研实验室进行。收集单根牛前牙64颗,截冠获得15 mm牙根样本,统一根管预备。随机选取其中60个样本用于加载实验,将其随机分3组(1个对照组和2个实验组,每组20个)。其中,对照组为完整牙根,仅充填根管;实验组劈根建立VRF模型后预备粘接面,根据预备形态分为斜面组(制备根面向根管倾斜的斜面)和平行组(不做斜面),牙科显微镜下测量预备后的粘接面积,并用树脂粘接修复裂根。于万能材料试验机垂直加载,并记录抗折力。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抗折力和粘接面积间的相关性。通过牙科显微镜观察对照组裂纹方向,并记录实验组牙体-材料粘接面的断裂模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牙体-材料粘接面形态。另4个样本以同样方法制备VRF模型,并按照斜面组、平行组的形态预备粘接面(每组2个),不粘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粘接面牙本质小管形态,并采用ImageJ 1.8.0测量未粘接的4个样本的牙本质小管面积占比。结果 斜面组的粘接面积明显大于平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468,P < 0.001)。各组样本的抗折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505,P = 0.003);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平行组样本的抗折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 5.099,P = 0.002),而斜面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420,P = 0.210),斜面组和平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679,P = 0.150)。实验组样本的抗折力和粘接面积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 = 0.910,P < 0.001)。加载后实验组样本断裂模式以Ⅲ型(混合破坏)为主,斜面组剥脱材料表面存在大量树脂突,而平行组材料表面光滑;在未粘接样本的粘接面中,平行组的牙本质小管面积占比为(38.39 ± 1.60)%,明显大于斜面组[(20.42 ± 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150,P < 0.001)。结论 粘接面设计斜面洞形可增加粘接面积,增加暴露牙本质小管横断面,提高VRF粘接后牙根的抗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