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体外制备离体前磨牙Ⅱ类洞,研究酸蚀-冲洗、选择性酸蚀、自酸蚀3种酸蚀模式对5种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6—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患者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前磨牙135颗,制备Ⅱ类洞后根据酸蚀模式随机分为酸蚀-冲洗组、选择性酸蚀组、自酸蚀组,每组45颗。每组离体牙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9颗),分别使用3M FiltekTM Z350 XT通用纳米复合树脂(Z350亚组)及4种国产复合树脂[登泰克树脂(登泰克亚组)、安泰生物树脂(安泰生物亚组)、张江生物树脂(张江生物亚组)、正海生物树脂(正海生物亚组)]进行充填。冷热循环老化实验后采用染料渗入法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评价各组微渗漏分级,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特点,通过Micro-CT扫描计算银沉积物体积来评估微渗漏程度。结果 采用同种酸蚀模式的不同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远中壁、龈壁微渗漏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于采用不同酸蚀模式的同种复合树脂充填Ⅱ类洞微渗漏分级比较,Z350亚组、登泰克亚组、安泰生物亚组和正海生物亚组远中壁微渗漏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龈壁微渗漏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张江生物亚组远中壁和龈壁微渗漏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各酸蚀模式组相同复合树脂亚组内,龈壁微渗漏分级均高于远中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组和选择性酸蚀组Ⅱ类洞远中壁和龈壁处树脂与牙体组织间结合较为紧密,粘接界面较平直完整;自酸蚀组树脂与牙体组织间裂隙宽长且不规整,粘接界面有破碎产生。Micro-CT分析结果显示,酸蚀模式、复合树脂类型均对银沉积物体积有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57.204、501.046、3.093,均P < 0.05)。在同种酸蚀模式中,张江生物亚组银沉积物体积大于其他亚组;在同种复合树脂类型中,自酸蚀组银沉积物体积大于酸蚀-冲洗组和选择性酸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国产复合树脂(登泰克树脂、安泰生物树脂和正海生物树脂)充填Ⅱ类洞表现出与3M FiltekTM Z350 XT通用纳米复合树脂类似的边缘封闭性,且采用酸蚀-冲洗模式和选择性酸蚀模式相较于自酸蚀模式可降低其微渗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