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3-06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讲座
    论著
    综述
    看图识病
    化验单解读
    专题笔谈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与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判定与评价现状
    邵 洁
    2012, 27(3): 161-165. 
    摘要 ( )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Rickets)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可预防性疾病,与维生素D和钙营养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非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包括癌症、代谢综合征、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维生素D水平不足密切相关[1-3]。由于许多观察性研究证实维生素D不足在世界许多地区普遍存在,包括工业性国家[4-5]。因此,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与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再次受到关注,国内外对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判定和评价也有了新认识。

    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
    合理补充
    吴康敏
    2012, 27(3): 165-169. 
    摘要 ( )  

    维生素D(vitamin D)
            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群。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具有重要意义[1]。

    维生素D骨骼外研究进展
    向 伟
    2012, 27(3): 170-173. 
    摘要 ( )  

    维生素D(vitamin D)是大家熟知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生长部分,骨骼钙化不良而致骨骼病变,多见于婴幼儿,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临床发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除导致骨骼病变外,同时也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及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此引起了人们对维生素D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的极大兴趣,近年来对维生素D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儿童及青少年期钙营养及运动对成年期骨健康的影响
    江 帆
    2012, 27(3): 174-178. 
    摘要 ( )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在2002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有1亿人患有骨质疏松或骨量不足,其中80%为女性。到2014年,统计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4千万[1]。而在美国2002年的报道就已显示,因骨质疏松而导致骨折的直接医疗支出经费用达到每年100亿~150亿美元[2]。在中国,据保守估计目前有8400万例骨质疏松患者,到2050年将有可能达到2.12亿。一项回顾性研究对中国城市中50岁以上老年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脊椎骨折发生率为l5%,对生活质量影响非常显著。另有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所带来的危险更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骨质疏松致髋部骨折后1年内患者死亡率达10%~20%[3]。因此,对骨质疏松的预防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骨质疏松的发生目前已被定义为“起源于儿童期的老年疾病”。目前研究证实,骨健康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运动、钙摄入量、激素、毒品和吸烟等因素。本文将从骨骼生理发育开始,介绍儿童及青少年期骨骼发育特点及影响因素,从而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阶段预防成年期骨质疏松的策略。

    妊娠期维生素D、钙营养的
    重要性
    尚丽新,王 心
    2012, 27(3): 178-180. 
    摘要 ( )  
    中国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的流行病学资料
    盛晓阳
    2012, 27(3): 180-182. 
    摘要 ( )  

    “钙缺乏”一直是我国儿科领域热议的课题,有关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的诊断、治疗等方面也一直争论不休。近期随着欧美国家对人群维生素D缺乏研究的兴起,国内相关报道也明显增加。然而,由于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受限及缺少简便、可靠的判断人体钙营养的生物学指标,目前我国总体缺乏有效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全面了解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钙营养状况。

    讲座
    发育行为临床诊断特点
    金星明
    2012, 27(3): 183-185. 
    摘要 ( )  

    发育诊断与病因诊断
            发育行为儿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发育和行为障碍,而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是最能证实儿童发育和行为障碍,同时又能将这些儿童于最早期转诊至适当教育和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发育行为儿科在临床诊断上通常有2个层面:一个是描述性发育行为诊断层面,如脑瘫、智力受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等;另一是寻找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层面,如染色体分析、遗传代谢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病因学诊断说明儿童发育和行为异常。例如,对于1例持续全面发育落后的患儿,采用描述性发育行为诊断为智力受限,而实验室检查可能提示患儿为染色体缺失综合征,特定染色体缺失是该智力不足患儿的病因;同理,对于1例孤独症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为脆性X综合征,而脆性X综合征就是该孤独症患儿的病因。越是严重的发育和行为障碍,越有可能证实其存在特定病因,从而获得病因学诊断。然而,发育和行为障碍的临床诊断跨度很大,横跨程度贯穿轻度至重度,且轻度远多于重度。因此,发育行为障碍患儿均可作出描述性诊断,但是大多难以作出特定的病因学诊断。例如,中重度智力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智商(IQ)<50]患儿中43%可发现明确的生物医学病因,而轻度智力不足患儿仅13%可发现生物医学病因[1]。随着基因测试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今后发育和行为障碍将会做出更多的病因学诊断。描述性发育行为诊断可揭示多重障碍,同时每例患儿在纵向发展中的优势和弱势又能提示预后、推荐教育与治疗性干预;而特殊的病因学诊断能为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可发现相关异常或医学上的问题,预防并发症,同时帮助父母了解患儿会有此类障碍的原因。

    幼年皮肌炎:诊断需要发现,
    治疗需要选择
    胡 坚
    2012, 27(3): 186-190. 
    摘要 ( )  

     幼年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发生在小儿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以系统性免疫介导的血管病变(vasculopathy)为基础,由遗传和环境因素触发共同作用而发生。近端肌无力和多样性皮肤病变是主要临床特征。国外文献[1-5]资料显示,本病16岁以下儿童相对少见,发病率为每年(2~5)/10万。在过去50年间临床转归逐渐得到很大改善,明显的致残率不足10%,但儿科标准化死亡率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SMRs)却仅次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位居小儿风湿性疾病第2位。初始治疗3年内仍约有半数患儿呈持续疾病活动性[1-5]。目前国内还缺少小儿风湿性疾病病例系统管理。因此,早发现和规范化治疗是儿童患者改善预后的关键。下面将对JDM诊断的特殊性或热点问题及治疗进展予以重点介绍。

    论著
    不同纬度下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性Meta分析
    张鹏鹏1,陈莉莉1,李 颢2,王束玫1
    2012, 27(3): 191-197. 
    摘要 ( )  

    目的    探讨4个常见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位点(ForkI、BsmI、ApaI、TaqI)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性并探讨日照量对其的影响。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1980年1月至2011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CALIS、Science Direct 数据库中4个位点SNPs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性关系为研究内容的文献,提取数据。对研究间异质性进行检验并选用适当模型对总人群及高、低纬度两个亚组人群分别进行数据合并,得出合并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探讨研究间异质性来源,最后进行影响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ForkI位点总人群及亚组人群显性、隐性、共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均提示病例f等位基因暴露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人群3个遗传模型合并OR(95%CI)分别为0.40(0.25~0.65)、0.41(0.31~0.55)、0.50(0.38~0.67);高纬度人群分别为0.48(0.25~0.93)、0.43(0.23~0.80)、0.55(0.39~0.78);低纬度人群分别为0.38(0.21~0.69)、0.41(0.29~0.57)、0.48(0.34~0.68)。BsmI位点总人群显性、共显性模型及高纬度人群3个遗传模型分析均提示病例B等位基因暴露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人群显性、共显性模型合并OR(95%CI)分别为2.15(1.11~4.16)、1.85(1.09~3.16);高纬度人群3个遗传模型合并OR(95%CI)分别为2.86(1.33~6.16)、3.93(1.11~13.89)、2.66(1.33~5.31);低纬度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I位点仅在总人群隐性模型分析中发现其多态性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有统计学意义。TaqI位点仅在总人群及高纬度人群隐性模型分析中发现其多态性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信度较高。结论    ForkI位点f等位基因可降低佝偻病易感性;BsmI位点B等位基因使日照贫乏地区人群更易患佝偻病;ApaI、TaqI位点SNPs可能与佝偻病易感性无关。ForkI、BsmI位点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可能受研究对象日照暴露量影响。

    JAK3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周雪莲1,孙立峰2,吴俊峰1,刘 玮1,赵晓东1
    2012, 27(3): 198-201. 
    摘要 ( )  

    目的    报道我国首例JAK3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患儿资料并文献复习。方法    2011-04-2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对1例疑似SCID 患儿血标本(患儿、患儿父母及外祖母)进行JAK3基因PCR扩增、基因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TCR Vβ亚家族克隆多态性分析。结果    患儿免疫表型符合T-B+NK-,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JAK3基因突变为复合杂合突变,两个等位基因均为错义突变,分别来自父系第9外显子(1308G>A:R403H)和母系的第24外显子(3354G>A:R1085Q),患儿父母和外祖母分别为上述突变携带者。患儿T细胞抗原受体库未能检出。查阅文献截止2007年,国内外共35例患儿30种JAK3基因突变在JAK3 base注册,免疫学表型均符合T-B+NK- SCID,但临床表现从经典SCID到基本正常均有报道。结论    JAK3缺陷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严重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或稍减少但存在功能障碍,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故临床表现为反复细菌和病毒感染,对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怀疑JAK3缺陷的患者,可通过STAT5磷酸化分析、基因测序、蛋白印迹或流式测定JAK3蛋白含量等技术进一步明确诊断。主要治疗方式为干细胞移植,若不及时进行免疫重建多数死于婴儿期。

    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
    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高苗苗,林 芊,鲍一笑
    2012, 27(3): 202-20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10年10 至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及普通儿科呼吸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喘息患儿9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规范采用联合降阶梯疗法患儿作为治疗组,以仅采用门诊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非联合降阶梯疗法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综合性治疗,包括吸氧、退热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口服泼尼松5 mg/d,每天1次,疗程3 d;口服阿奇霉素0.1 g/(kg·d),疗程3 d;每晚用妥洛特罗贴剂1贴(0.5 mg/d),疗程7 d;口服氯雷他定3 mL/d,疗程 14 d;口服孟鲁司特钠4 mg/d,疗程 21 d。对照组采用目前门诊常用治疗方案,包括采用静脉滴注琥珀氢考或甲强龙、平喘药物、抗生素、祛痰止咳合剂、雾化吸入激素等。 结果    治疗组患儿咳嗽、喘息、哮鸣音评分及症状体征消失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1个月内复发次数、治疗费用、家长误工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治疗组患儿对该方案接受度较高(P < 0.05)。 结论    联合降阶梯疗法应用于婴幼儿喘息疗效肯定,且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66例诊疗分析
    胡超平,周水珍,张林妹,黄海娟
    2012, 27(3): 206-208. 
    摘要 ( )  

    目的    总结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现状,为明确诊断、管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6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年龄范围30 d至11岁,中位数6个月。其中婴儿47例(71.2%)、幼儿11例(16.7%)、学龄前期5例(7.6%),学龄期3例(4.5%)。采用自定义诊断层面进行比较及总结。结果    66例中有前驱感染者37例(56.1%),有易感因素者6例(9.1%)。根据自定义诊断层面,病原学诊断明确者22例(33.3%)、临床符合诊断者33例(50.0%)、临床可能诊断者11例(16.7%)。原始脑脊液病原阳性率(62.5%)高于治疗后脑脊液(29.8%),原始脑脊液白细胞(WBC)异常升高比例(100.0%)亦高于治疗后脑脊液(9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始脑脊液和治疗后脑脊液相比,糖和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临床治愈或好转53例(80.3%)、未愈13例(19.7%)。临床治愈或好转者平均疗程21 d(范围5~56 d)。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听力损害、脑积水、硬膜下积脓等。结论      化脓性脑膜炎仍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危重病之一,结合临床定义的不同诊断层面有助于治疗管理。

    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20例内耳多层螺旋
    CT特征及应用分析
    霍 亮,史贻芳,王 华
    2012, 27(3): 209-2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内耳多层螺旋CT(MSCT)特点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R)诊断儿童SNHL患儿65例,均行内耳MSCT扫描,然后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20例(33只耳,45例次)存在内耳畸形,其中12只耳多种畸形并存,包括耳蜗畸形伴内耳道畸形5只耳;耳蜗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3只耳;前庭畸形伴内耳道畸形2只耳;半规管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1只耳;内耳道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1只耳。45例次畸形中耳蜗畸形10例次[包括Michel型1例次、共同腔畸形2例次、耳蜗未发育1例次、耳蜗发育不全1例次、不完全分隔Ⅰ型2例次、不完全分隔Ⅱ型(Mondini畸形)3例次]、前庭畸形7例次、半规管畸形5例次、内耳道畸形8例次、前庭导水管扩大15例次。结论    根据MSCT检查结果显示多数SNHL患儿存在内耳畸形。内耳横断面MSCT扫描和冠状面MPR可对儿童先天性SNHL内耳畸形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为进一步指导治疗及预后提供有力依据。

    川崎病患儿尿白三烯E4测定及其
    临床意义分析
    胡雨生1 ,季 伟2,徐巧岚1,杨代秀1,叶巍岭1
    2012, 27(3): 212-213. 
    摘要 ( )  

    目的    观察尿白三烯(LTs)E4(LTE4)在儿童典型川崎病(KD)中的变化,探讨是否可以将LTs作为KD后的监测指标。方法    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儿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收治68例完全性KD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其在治疗前后尿LTE4水平,55名正常儿童尿LTE4作为对照组,同时对KD急性期患儿行心脏彩超检查,分为有冠状动脉损害组(8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60例)。结果    KD 患儿治疗前尿LTE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尿LTE4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所有KD患儿治疗前后比较,LTE4均明显降低(P <0.01)。结论    KD尤其是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LTs水平明显增高,尿LTE4可作为KD后临床监测指标,可以考虑通过早期应用LTs受体拮抗剂干预来达到预防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促进冠状动脉损伤修复的目的。

    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
    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红梅,吴沪生,陈春红,肖 静,伍 妘,杨欣英,方 方
    2012, 27(3): 214-217. 
    摘要 ( )  

    目的    观察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的长期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新诊断的56例部分性癫痫患儿,应用OXC单药治疗,起始剂量为5.0~10.0 mg/(kg·d),维持剂量为12.7~40.0 mg/(kg·d),以治疗前3个月癫痫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后3~24个月内的疗效、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结果    应用OXC单药治疗后,50例(89.3%)观察至6个月以上,45例(80.4%)观察至12个月以上,42例(75.0%)观察至24个月以上,与治疗前自身对照,癫痫发作频率均明显减少,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6个月后与治疗前自身对照,癫痫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3、6、12、18、24个月时无发作率分别达到64.3%、62.5%、53.6%、55.4%、64.3%,总有效率分别为78.6%、73.2%、75.0%、67.9%、67.9%。OXC单药治疗24个月内,3例(5.4%)失访,11例(19.6%)陆续退出,包括1例因皮疹、10例(17.9%)因疗效差加用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患儿保留率≥1年为80.4%,≥2年为75.0%。发生副反应16例(28.6%),副反应为困倦、皮疹、性情暴躁、头晕、头痛、无症状性低钠血症、纳差、乏力等,多数副反应持续短暂。结论    OXC单药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疗效明显。

    综述
    癫痫发作及其持续状态重症监护室
    诊治进展
    梁锦平,徐祝菲
    2012, 27(3): 218-222. 
    摘要 ( )  

    据统计,以癫痫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seizures and status epilepticus,S&SE)为主要病因和并发症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占ICU总数3.3%,其中病死率为30%[1]。死亡的直接原因包括脑缺血缺氧、脑水肿、脑疝、进行性血压下降和心跳骤停。一项ICU临床评价提示,S&SE是ICU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诊,仅次于代谢性脑病神经系统并发症。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NCSE)约占全部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25%~50%,占神经性ICU昏迷患者的8%~34%[2]。

    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与哮喘
    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刘肖君,乔红梅
    2012, 27(3): 223-225. 
    摘要 ( )  

     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1-2]。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ADAM)33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哮喘易感基因,是ADAM家族成员之一,该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及气道高反应性可能存在相关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DAM33与哮喘发病关系综述如下。

    看图识病
    肺内结节间质病变
    刘志敏,彭 芸,孙国强
    2012, 27(3): 226-228. 
    摘要 ( )  

    病例1资料:患儿女,6岁。反复咳嗽、咯血,面色苍白;血红蛋白66 g/L,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痰涂片检查可见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
            影像表现:两肺透光度减低,广泛磨玻璃征,肺内弥漫分布密度较淡、轮廓模糊的小结节,小叶间隔增厚呈细网状影。

    化验单解读
    肝功能化验单异常看儿童肝脏及其他疾病
    吴 捷,孙 梅
    2012, 27(3): 229-231. 
    摘要 ( )  

     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儿童时期肝脏储备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患病时易合并肝功能障碍。因此,肝功能化验是临床最常做的检查之一,属疾病诊疗常规检查项目。另外,肝脏富含多种生化代谢酶如丙氨酸转氨酶等,肝细胞病变时,会释出至血液循环,故可用以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一般医院的肝功能生化检测包括如下项目: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学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提示胆汁淤积的血清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DB)和直接胆红素(IB)测定,血清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和5’-核苷酸酶(5’-NT);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指标,如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等。但是肝功能生化检测异常有时提示的不仅仅是肝功能异常,亦可反映出其他器官疾病。下面通过几个临床典型病例,了解如何通过化验单评估儿童肝功能异常。

    专题笔谈
    儿童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
    综合征1例
    李微娜a,尤海龙a,杨清然a,刘野b,张云峰a,成焕吉a
    2012, 27(3): 232-234. 
    摘要 ( )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又称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eosinophilia),由Hardy和Anderson于1968年首先提出,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预后较差,而儿童和青少年罕见。儿童IHES临床表现不典型,合并多器官受损者少见。现报告1例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并合并多器官受损的IHES患儿。

    病例报告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并ABO血型抗体缺乏1例
    罗爱武,马恒颢,李旺辉,曹姝平
    2012, 27(3): 235-236. 
    摘要 ( )  

    null

    儿童神经副肿瘤综合征2例
    张 宁,邹丽萍,刘 英,王 静,汪秀华,任尉华,王 彬,王 芳,王 娟
    2012, 27(3): 237-238. 
    摘要 ( )  

    副肿瘤综合征指癌肿的远隔效应,是癌肿对患者机体远处组织,脏器非转移性损害的统称;神经或(及)肌肉系统受其影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神经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1]。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日趋上升,肿瘤所造成的死亡仅次于意外伤害,位居儿童死因的第2位。而副肿瘤综合征在肿瘤中发生率较低,成人约1%的癌肿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其中50%以上为肺癌;对于肿瘤患儿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生率及主要类型,目前国内尚无文献报道。本文回顾总结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内科2例PNS患儿。

    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黄晓碧,江 荣,金丹群,杨泽玉
    2012, 27(3): 239-240. 
    摘要 ( )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发热、咳嗽10 d”于2010 - 07 - 31入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患儿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39.8℃。热前无畏寒,发热不伴寒颤,咳嗽不剧烈,无咳痰。当地卫生院给予输注头孢菌素类(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治疗4 d,体温仍在39.0℃左右,转至当地县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示右肺中叶实变,先后予以输注青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吡肟、炎琥宁5 d,每天仍发热,体温持续在39.0℃左右,转入我院。病程中患儿无抽搐、皮疹、呕吐、腹泻、关节疼痛。饮食可,精神一般,睡眠正常,大小便未见异常。既往史:生后3个月曾因“臀部感染、左腋下脓肿、贫血、肺炎”在上海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痊愈后出院。个人史及家族史: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否认窒息抢救史,卡介苗已接种,否认结核病、肝炎等接触史,无特殊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