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病毒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
    病原地位
    陈慧中
    2012, 27(4): 241-244. 
    摘要 ( )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居儿童时期首位的感染性疾病,肺炎是其中的较严重情况,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所占比例最大。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赵德育,秦厚兵
    2012, 27(4): 244-247. 
    摘要 ( )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既往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儿童CAP的主要细菌病原。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CAP的细菌病因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肺炎链球菌感染虽依然为主要病因,但侵袭性肺链引起的重症肺炎和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增多,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ommunity-associat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CA-MRSA)感染病例也日渐增多,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致CAP的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病因学变化也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发生变化。本文就近年来儿童CAP常见细菌病原的变化情况作简要介绍。

    对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
    若干新认识和治疗建议
    王 维
    2012, 27(4): 247-249. 
    摘要 (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细支气管炎症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下呼吸道感染、心肺移植或骨髓移植、Stevens-Johnson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吸入或摄入有毒物质、胃食管反流、药物因素等均可导致BO的发生。在儿童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统称为感染后BO(post 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BO)。大约有1%的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可发展成BO[1]。其中腺病毒是主要病原。目前没有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资料,PBO的报道主要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新西兰、加拿大和南韩,而美国和欧洲只有很少的报道,这种地域区别可能与不同血清型别的腺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和不同种族对该病易患性不同有关[2]。PBO病理表现为细支气管的部分或完全闭塞,临床表现为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后持续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本文主要阐述近年来PBO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在儿童
    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
    尚云晓
    2012, 27(4): 250-253. 
    摘要 ( )  

     呼吸道在呼吸过程中会持续遭受环境中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危险,对有害吸入物的及时清除需要依靠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正常的气道黏液-纤毛转运系统对维护气道的防御功能有重要意义。许多复杂的防御机制参与了气道保护,以保持肺内的无菌状态和正常的气体交换。肺防御机制涉及咳嗽反射、解剖学屏障、黏液-纤毛清除、空气动力学变化及细胞免疫机制等。其中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mucociliary clearance,MCC)是呼吸系统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MCC由黏液和纤毛两部分组成,正常的MCC不仅要求黏液具有最佳的黏弹性和厚度,而且要求足够数量、结构完整的纤毛和良好的纤毛摆动频率。黏液起到物理和化学屏障的作用,可黏附颗粒性的吸入物及病原微生物。通过纤毛的协调摆动,可将气道中的黏液推进到口咽,在口咽部黏液或被吞咽或被咳出。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再认识——
    从发病机制到临床治疗的探讨
    陈志敏
    2012, 27(4): 253-257. 
    摘要 ( )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传统观念认为,MP感染呈自限性经过,但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重症MP肺炎明显增多,治疗效果显著下降[1-2]。目前治疗中的困境与MP肺炎复杂的发病机制有关。本文就目前对MP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其治疗对策作一探讨。

    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现状
    ——从病因学到治疗选择
    赵顺英
    2012, 27(4): 257-259. 
    摘要 ( )  

    肺部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 IPFIs)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引起的感染,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引起的肺部病变[1]。在儿科,引起侵袭性肺部感染的常见真菌为念珠菌属以及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孢子菌等少见,治疗药物的选择依据感染的真菌种类。

    全面认识呼吸道合胞病毒——
    从病毒学特征到防治现状
    彭才静,刘恩梅
    2012, 27(4): 259-261. 
    摘要 (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病毒病原,全球每年约有16万例婴幼儿死于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约10%的RSV毛细支气管炎和(或)肺炎需要住院治疗[1],医疗花费巨大,RSV感染后出现的反复喘息甚至哮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除支持治疗以外,尚无特异性RSV疾病的治疗方案,也没有研究成功的RSV疫苗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发生率和重症病例病死率。

    医学关注
    关注国内儿科A族链球菌的
    分型和耐药状况
    姚开虎
    2012, 27(4): 262-264. 
    摘要 ( )  

    2011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在2011年上半年,猩红热病例在西太平洋地区流行,中国(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及内地)和韩国等地猩红热病例明显增多,并且在香港出现2例死亡,尽管病死率低于0.3%,但这是近十年来第一次报道的猩红热死亡案例[1]。

    指南.标准.共识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
    治疗专家共识
    洪建国1执笔,陈 强2,陈志敏3,邓 力4,李昌崇5,刘恩梅6,农光民7,
    2012, 27(4): 265-269. 
    摘要 ( )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其次为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及其他[2]。

    论著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咳嗽
    变异性哮喘研究
    洪建国1,成焕吉2,谢娟娟3,杨俭治4,陈 强5,何少茹6,李 云7,周小琴8,李昌崇9
    2012, 27(4): 270-274. 
    摘要 ( )  

    目的    研究布地奈德雾化液(BIS)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方法    2008-04-04—2009-03-22期间,采用开放性、多中心非干预性调研,在全国39个中心入选了903例5岁及5岁以下CVA患儿。雾化吸入(BIS)1~2mg/d,共7周。研究期间共有5次访视,评估雾化吸入BIS治疗后CVA患儿症状评分改变、缓解药物的使用、依从性和疾病控制情况等。 结果    7周的观察期间,患儿总退出率8.97%(81/903)。雾化吸入BIS治疗后患儿的症状总评分(第1周4.0分vs第7周0.5分),白天症状评分(第1周2.4分vs第7周0.3分),夜间症状评分(第1周1.5分vs第7周0.2分)均明显下降(P均 < 0.0001)。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的患儿比例明显降低(第1周39.42% vs第7周2.99%, P < 0.0001),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的中位数从第1周的5.8d/周减少到治疗终点时的3.9d/周。第7周时仍有87.49%的患儿依从性良好。依从性良好的患儿达到有效控制的可能性是依从性较差患儿的2.698倍,而且CVA复发可能性较低(OR=0.439)。没有自发不良事件报告。结论    BIS雾化吸入治疗能改善CVA患儿的症状评分,减少支气管舒张剂的应用,患儿依从性和安全性良好。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
    心动过速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金红芳,张凤文,陈 丽,杜军保
    2012, 27(4): 275-280. 
    摘要 ( )  

    目的 探讨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依据。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VVS的儿童40例,年龄6~18岁,平均(11.8±2.9)岁;POTS儿童165例,年龄5~19岁,平均(11.4±2.7)岁。评价与检查手段包括临床表现、家族史、生活习惯、直立试验以及直立倾斜试验。结果 VVS和POTS在儿童时期的共同特征包括学龄期及青春期多发、女孩稍多于男孩、发作季节以夏秋季多见、多数患儿有诱因和发作先兆、发作后仍有不适、平卧后症状可缓解。在VVS儿童中以晕厥为主要表现者明显多于POTS(P < 0.001),在POTS儿童中,以头晕为表现的患儿明显多于VVS(P < 0.001)。VVS患儿中父方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者明显多于POTS患儿(P < 0.05)。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VVS与POTS的重要客观检查手段。晕厥及头晕的发生频率对于临床鉴别诊断VVS与POTS具有参考价值。

    Crouzon综合征6例并文献回顾
    丁瑛雪1,2,邹丽萍1,崔 红2,王 娟1
    2012, 27(4): 281-284. 
    摘要 ( )  

     目的    加强对Crouzon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儿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诊断Crouzon综合征的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Crouzon综合征有典型的颅面特征,主要表现为短头、眼眶浅、眼球突出、鹰钩鼻、上颌骨发育不良和下颌相对前突等颅面畸形。手足外观正常。常伴视力障碍、听力异常、鼻塞及上下呼吸道阻塞等。结论    Crouz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主要倾向FGFR突变介导的颅缝早闭,致使面中部发育不良,尚无特殊治疗,部分可对症进行手术修复,对其病理机制应进一步探讨,早期进行产前诊断。

    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12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朱丽萍,席加水,王学禹,聂翠丽
    2012, 27(4): 285-28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及预后,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病房收治的12例NCSE患儿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平均起病年龄(6.22±3.72)岁,发作持续时间平均为35h,失神癫痫持续状态(ASE)3例,精神运动性癫痫持续状态(PSE)9例。其中意识障碍12例,语言表达障碍9例,精神行为异常8例,复杂自动症5例,幻觉及饮食增多、烦渴各2例,自主神经症状1例。发作期EEG背景节律活动均变慢,3例为全导持续性棘慢综合波、慢波发放;9例为周期性或持续性限局性癫痫性放电,以θ波或δ波为主5例,以棘(尖)慢波为主4例,单纯颞区放电3例,颞外区放电2例,颞区合并颞外区放电4例。静注安定后癫痫性放电控制率在ASE组和PS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例患儿出现认知障碍。结论    意识、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为NCSE主要表现,发作期EEG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及时有效地控制发作可减少对认知功能的损害。

    原发性遗尿症患儿智力结构分析及
    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研究
    王 洪
    2012, 27(4): 289-291. 
    摘要 ( )  

    目的    分析原发性遗尿症(PNE)患儿智力结构,探讨单纯PNE患儿灰质形态学改变状况。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463医院儿科就诊的75例右利手PNE患儿(PNE组)及7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进行智力测试,计算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记忆或不分心(M/C)因子等指标;而后进行高分辨率T1WI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采用VBM5工具包,对所有被试T1WI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比较单纯PNE患儿脑区激活状况与正常对照组相应脑区灰质密度(GMD)。结果    PNE组FIQ、VIQ和PIQ均正常,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组M/C因子低于对照组[(100.80 ±16.83)与(92.73 ±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BM分析表明,PNE患儿小脑左后部及右侧背侧前额叶(dLPFC)灰质密度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NE患儿智力结构不平衡,存在注意功能缺陷。左侧小脑及右侧dLPFC功能障碍与其注意功能缺陷有关。

    儿童哮喘控制测试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李 博,刘恩梅,任 洛,张小宁,罗征秀,罗 健,符 州
    2012, 27(4): 292-295. 
    摘要 ( )  

    目的    探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与哮喘患儿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273例哮喘患儿,测量肺功能并同时完成C-ACT评分,以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作为通气功能指标与C-ACT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乙酰甲胆碱激发实验将气道反应性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极轻度4级,比较各级间C-ACT得分及大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的差异,研究C-ACT与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的关系。结果    C-ACT与FEV1%、P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和0.34(P<0.01),去除就诊前4周患上呼吸道感染和小于7岁的患儿后,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2和0.52 (P<0.01);气道反应性重度和极轻度组间C-ACT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和轻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CT评分与哮喘患儿通气功能、气道反应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就诊前4周内是否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龄是影响其相关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儿童哮喘
    诊断价值评价研究
    余嘉璐,邓 力,林俊宏,温惠虹
    2012, 27(4): 296-299. 
    摘要 ( )  

    目的    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检测与肺功能测定进行比较,评估其对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广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反复咳嗽、间伴喘息等疑似支气管哮喘的患儿93例。使用FeNO测定仪(Medisoft  Hypair FeNo)进行测定,操作严格按照美国胸科协会制定指南进行;同时采用Medisoft hyp`Air 型肺功能仪行基础肺功能检查,并进行支气管激发及舒张试验。根据结果并结合临床作为诊断儿童哮喘的标准,并以此作为FeNO诊断价值的参照,评价FeNO对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93例中激发试验阳性53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4例,结合临床最后均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其余26例为激发试验阴性,诊断为非哮喘。哮喘组FeNO高于非哮喘组[(43.60±38.86)×10-9 mol/L对(26.16±17.00)×10-9 mol/L,P < 0.05]。哮喘患儿FeNO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r = 0.06 , P > 0.05)。激发试验阳性者FeNO值与PD20FEV1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FeNO测定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与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相比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5年后
    过敏原变化观察
    汤正珍,郑跃杰,王和平,宋 萍,刘晓莉,刘 萍,白大明,王 莉
    2012, 27(4): 300-302. 
    摘要 ( )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5年后的过敏原变化情况。方法    对2003—2004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哮喘门诊登记且登记时均行皮肤点刺实验(SPT)并给予ICS治疗的133例哮喘患儿,进行现场回顾性调查。现场调查包括填写调查表和复查SPT。 结果    133例哮喘患儿完成了5年前后的2次SPT检测,5年前121例(91%)SPT阳性,12例(9%)SPT阴性;5年后133例中119例(89.5%)SPT检测阳性,14例(10.5%)SPT阴性,与5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后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均无明显变化,但蟑螂和树花粉明显增加(P>0.05),牛奶、鸡蛋明显减少(P>0.05)。结论    哮喘患儿5年后过敏率变化不大,吸入性过敏有所增加,食物过敏有减少趋势。屋尘螨和粉尘螨仍然是主要过敏原。ICS治疗与否对过敏情况无明显影响。

    哮喘预测指数评估婴幼儿喘息转归
    临床观察
    曹顺顺,蔡晓红,李秀翠,胡青青,梁冬施,温正旺,何陈谦
    2012, 27(4): 303-30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哮喘预测指数在婴幼儿喘息转归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喘息患儿129例,分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组43例、哮喘预测指数阴性组86例,选择健康体检儿童69例为对照组,喘息缓解期测定潮气呼吸肺功能。比较各组每分通气量 (MV ),潮气量 (VT/ kg),呼吸频率 ( RR ),吸气时间 ( TI),呼气时间( TE),吸呼比 ( TI/ TE),达峰时间比 ( TPEF / TE),达峰容积比 (VPEF /VE),潮气呼吸呼气峰流速 ( PTEF),25%、50%、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67例随访到4岁,其中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组26例,哮喘预测指数阴性组23例和对照组18例,测定脉冲震荡肺功能。比较各组呼吸总阻抗(Z5)、肺弹性阻力(X5)、共振频率(Fres)、总气道阻力(R5)及中心气道阻力(R20)。结果    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组TPEF/TE、VPEF/VE、TI/TE、TEF25%、TEF50%、TEF75%均比哮喘预测指数阴性组和对照组下降,TE升高(P<0.01);哮喘预测指数阴性组TPEF / TE、VPEF/VE比对照组下降(P<0.05)。随访患儿中,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组X5比哮喘预测指数阴性组和对照组下降,Fres升高(P<0.01);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组Z5比哮喘预测指数阴性组升高(P<0.05)。 结论    婴幼儿喘息患儿早期出现肺功能损害,哮喘预测指数阳性患儿损害持续存在,日后可发展为哮喘,应早期干预治疗。

    短篇论著
    手足口病61例细胞免疫功能分析
    李 军,叶 冰,张 伟,张 超
    2012, 27(4): 306-3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与发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住的61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根据病情分为重症组(伴脑炎组)42例和轻症组(无脑炎组)19例,以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采用单平台进行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率检测,并与同龄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T细胞亚群检测值与对照组正常值比较:CD3和CD4 、CD8检测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01)。重症组CD3、CD4、CD8 T 细胞数量与轻症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尤其是昏迷及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重症患儿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CD4/CD8在轻症及重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919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明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紊乱,提示在手足口病的防治中,应注重免疫支持治疗。

    儿科急诊惊厥病因分析
    吴 琼,王 华
    2012, 27(4): 308-3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急诊惊厥患儿的常见病因,为儿科急诊提供诊断思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儿科急诊296例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96例惊厥患儿中病因以热性惊厥、癫痫、颅内感染最常见,其中新生儿期惊厥病因多为颅内出血[4例(57.1%)],婴幼儿期惊厥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186例(83.8%)],同时需注意癫痫[24例(10.8%)]、颅内感染[3例(4.1%)],>3~6岁儿童期惊厥病因仍以热性惊厥为主[39例(84.8%)],>6岁儿童期惊厥病因则以癫痫为主[12例(57.1%)]。结论    儿童惊厥是儿科急诊常见的急症,如何快速地判断病因,是指导正确有效地治疗、尽快控制惊厥发作的关键。

    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喘息性疾病
    38例临床分析
    杨运刚,吴谨准,陈幼芬
    2012, 27(4): 310-3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小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38例经常规诊治无明显好转的患儿行纤支镜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镜下见气管、支气管内膜炎14例;气管、支气管软化8例,气管支气管狭窄4例,气管、主支气管异物4例,管外压迫4例,先天性气管畸形(气管开口异常、气管性支气管等) 3例,支气管赘生物1例。≤6个月的婴儿,以先天性气道病变为主(62.5%),而>6个月婴儿,以气管、支气管内膜炎症为主(56.3%)。结论    纤支镜术在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研究进展
    吴 霞 综述,俞 蕙 审校
    2012, 27(4): 312-315. 
    摘要 ( )  

    1    流行病学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菌血症、深部组织感染、肠胃炎等[1]。青霉素的发现及应用有效降低了其危害。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20世纪60年代早期又出现了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MRSA是在青霉素临床应用后,通过MECA基因的获得而产生的[2]。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目前已经成为引起全球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3]。过去的30年里,在北美和欧洲,MRSA 的流行导致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也增加了医院的经济负担[4]。

    化验单解读
    厚壁空洞结节的鉴别诊断
    于 彤,彭 芸,孙国强
    2012, 27(4): 316-317. 
    摘要 ( )  

    病例1胸部影像图片
            病例1资料:患儿女,11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骨髓抑制,发热,呼吸促。支气管灌洗液培养发现曲霉菌菌丝。
            影像表现:双肺可见多发结节影,结节周围见“晕征”,双下肺结节内形成半月形空洞。
            影像诊断:肺曲霉菌病
            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肺曲霉菌病。

    病例报告
    婴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早期诊断1例
    刘志敏1,2,黄志华1,舒赛男1
    2012, 27(4): 318-320. 
    摘要 ( )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4月龄。因“发现肝功能、心肌酶谱异常40余天”于2011-03-12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患儿于2011-02-01曾因皮疹、黑便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外院住院治疗。行肝功能、心肌酶谱检查均明显异常,给予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肌苷、抗炎、护肝等治疗。血小板(PLT)升至正常,但肝功能仍有异常。出院后口服泼尼松、联苯双酯、瑞安吉,多次在当地医院复诊查肝功能及心肌酶谱均异常,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