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加强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
    董永绥
    2006, 21(01): 1-3 . 
    摘要 ( )  
    专题讨论
    儿童炎症性肠病
    刘作义
    2006, 21(01): 4-6 . 
    摘要 ( )  
    免疫缺陷儿的慢性腹泻病
    黄志华
    2006, 21(01): 6-8 . 
    摘要 ( )  
    小儿过敏性慢性腹泻
    孙梅
    2006, 21(01): 8-10 . 
    摘要 ( )  
    肿瘤和内分泌病等引起的慢性腹泻病
    董梅
    2006, 21(01): 11-12 . 
    摘要 ( )  
    小肠镜检查在慢性腹泻中的应用
    许春娣,刘伟
    2006, 21(01): 13-14 . 
    摘要 ( )  
    论著
    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金玉,黄湘,方肇寅,谭家余,王端可,谢华萍,章菁
    2006, 21(01): 15-18 . 
    摘要 ( )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随机抽取271例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及星状病毒(AstV)检测。结果在271例标本中共检出RV感染153例(56.46%),其中G3 94例(61.44%),G2 4例(2.61%),G9 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在随机抽取的69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RV的感染对象主要为6~23月龄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86.27%、73.81%)。在118例RV ELISA阴性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例(11.02%),其中诺如病毒(NLV)G Ⅱ型11例,札如病毒(SLV)2例,未检出NLV GⅡ型,发病年龄1~18个月(11.31±4.53个月);同时检出AstV感染7例(5.93%),发病年龄4~12个月(8.27±2.69)个月,其中有1例合并有SLV感染,另有1例为迁延性腹泻。HuCV和AstV感染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RV是兰州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HuCV和AstV亦是重要病原之一。
    上海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刘伟,许春娣,奚容平,陈舜年
    2006, 21(01): 19-21 . 
    摘要 ( )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不同职业家庭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以探讨不同经济状况下,儿童感染H.pylori的年龄阶段以及家庭H.pylori人群的分布对儿童H.pylori感染的影响。方法1119名就读于上海地区市中心与郊区学校的学生,男性568名,女性551名,年龄7~l4岁。问卷调查每位学生的居住环境、常住人口、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有无消化道症状及慢性胃炎、溃疡病史等,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H.pyloriIgG抗体。结果无症状儿童中7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为30.91%,在7~12岁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H.pylori感染率也逐渐上升,平均年递增3.28%;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儿童较小的年龄即有较高的H.pylori感染率;生活在父母感染H.pylori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感染H.pylori。结论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中,儿童H.pylori感染率高,而且较小年龄即有感染;H.pylori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时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李中跃,虞燕萍,陈洁,陈飞波
    2006, 21(01): 22-25 . 
    摘要 ( )  
    目的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38例[H.pylori+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2例;H.pylori+十二指肠溃疡(DU)5例;H.pylori-CSG 21例]儿童胃窦黏膜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各组患儿均在内镜检查下取胃窦黏膜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及淋巴细胞提取,同时抽取外周肝素抗凝静脉血2mL。提取的淋巴细胞经CD3FITC、CD4PE、CD8PerCP染色后行流式测定。其中,胃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以CD3设门。结果(1)胃黏膜CD+3(%)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H.pylori-CSG组3.14±2.03,H.pylori+CSG组4.58±2.30,H.pylori+DU组为6.49±4.49;(2)胃黏膜CD+3细胞中CD+4(%),CD+8(%)的相对比例及CD+4/CD+8值分别为:H.pylori-CSG组为19.81±9.25,47.30±12.83,0.43±0.19,H.pylori+CSG组为40.66±12.52,29.25±8.58,1.42±0.31,H.pylori+DU组为31.98±14.02,49.52±19.00,0.72±0.43。H.pylori+CSG组局部胃窦黏膜CD+4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H.pylori-CSG组,CD+8细胞则低于H.pylori-CSG组(P<0.01)。H.pylori+DU组CD+4、CD+4/CD+8比值也高于H.pylori-CSG组(P<0.05),但CD+8细胞无统计学差异。H.pylori+DU组CD+8细胞高于H.pylori+CSG组而CD+4细胞无统计学差异,CD+4/CD+8比值则低于H.pylori+CSG组(P<0.01)。(3)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三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结论H.pylori+DU与H.pylori+CSG的宿主的T淋巴细胞反应并不相同,而局部胃窦黏膜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可能在儿童H.pylori感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短篇报道
    儿童脾结核1例
    石军,颉雅萍
    2006, 21(01): 25-25 . 
    摘要 ( )  
    论著
    有缺氧病史早产儿在不同刺激速率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及意义
    李志华,蒋泽栋,陈超
    2006, 21(01): 26-28 . 
    摘要 ( )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刺激速率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观察有缺氧病史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足月时的脑功能状态。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缺氧组:39例,有缺氧病史,除外其它听力及脑损伤高危因素;对照组:30例,无缺氧病史,无其他听力损伤高危因素。两组于纠正胎龄37~42周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声刺激速率为21.1/s、51.1/s和91.1/s,分析Ⅰ、Ⅲ、Ⅴ波的潜伏期、振幅、峰间期等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在60dBnHL刺激强度下,随刺激速率增加,各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峰间期均逐渐延长,振幅下降。在常规21.1/s时,缺氧组仅表现为Ⅴ波潜伏期和Ⅲ~Ⅴ峰间期延长;随刺激速率增加,不仅上述差异更加显著,而且Ⅲ波潜伏期、Ⅴ波振幅及Ⅰ~Ⅲ、Ⅰ~Ⅴ峰间期也表现出差异。结论有缺氧病史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足月时脑干功能仍存在异常,提高刺激速率有助于异常的检出,为更好地研究新生儿脑干功能状态及发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方法。
    孕妇产前进行免疫阻断与新生儿乙型肝炎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关系的研究
    马宁生,朱敏,应红华,林益平
    2006, 21(01): 29-31 . 
    摘要 ( )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 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短篇报道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破裂1例
    冯荣学,张丽芬
    2006, 21(01): 31-31 . 
    摘要 ( )  
    论著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其特点
    李锡福,薛湘平,叶广仁,黄蓉华,黄文东,严达尊
    2006, 21(01): 32-34 . 
    摘要 ( )  
    目的研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发病特点。方法对近5年来中山市陈星海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进行G6PD定量测定,对G6PD活性缺乏的患儿,按性别和酶活性缺乏的程度分组调查其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发病时间。结果(1)418例G6PD活性缺乏的患儿共发生高胆红素血症82例,占19.62%。(2)在G6PD活性缺乏的患儿中,男性酶的活性极显著低于女性(P<0.01);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男性极显著高于女性(P<0.01);酶活性缺乏程度不同的3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5);G6PD活性缺乏的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时间主要在出生后的1周内。结论在新生儿期,G6PD活性缺乏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发病具有男性多于女性、酶活性缺乏程度越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的特点,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峰时间在出生后的2~4d。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早产儿早期营养及生长关系的临床研究
    余慕雪,陈东平,李晓瑜,赖峰,庄思齐
    2006, 21(01): 35-37 . 
    摘要 ( )  
    目的探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与早产儿早期营养、生长调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早产适于胎龄儿出生后第8、15天的血清IGFI质量浓度。同时监测早产儿的体重、Kaup指数以及每天实际摄入的能量、蛋白质和母乳量。结果早产儿出生后第8天血清IGFI质量浓度与胎龄、出生体重以及出生后3~7d实际摄入的能量、蛋白质的量呈正相关(P<0.05)。第15天血清IGFI质量浓度与出生后8~14d实际摄入的能量、蛋白质的量呈正相关(P<0.05),而与胎龄、出生体重不相关(P>0.05)。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的量同等的情况下,摄入母乳量对血清IGFI质量浓度有正性影响(P<0.05)。血清IGFI质量浓度随着早产儿的日龄而上升,与体重增长速度和Kaup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GFI质量浓度受到早产儿摄入能量、蛋白质、母乳量和日龄的影响,是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生长调控激素,IGFI可作为反映早产儿早期营养和生长的一个指标。
    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探讨
    赵幽燕,平鹦,周晓玉,吴玲
    2006, 21(01): 38-40 . 
    摘要 ( )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例因呼吸衰竭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4例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吸频率(RR)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PPV组在上机后6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12h有显著下降。而IPPV组在上机12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24h仍无显著改变。上机2h SIPP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1),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SIPPV组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PP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细菌定植的临床研究
    刘健慧,王丹华
    2006, 21(01): 41-44 . 
    摘要 ( )  
    目的了解NICU中住院早产儿的细菌定植状况及定植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间在北京协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进行细菌学监测,于入院时和入院后每周常规做咽拭子及直肠拭子培养。收集每位早产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7例早产儿共培养出183株定植菌。入院当天即有细菌定植者11例,入院后发生细菌定植者52例。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8%)。早产儿获得细菌定植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住院时间长、应用机械通气、胃肠外营养、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美罗培南在目前所用抗生素中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最高,但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定植之间具有相关性。败血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定植1周左右为败血症高发期。结论应对在NICU住院的早产儿进行细菌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细菌定植状态和采取保护措施。控制抗生素使用、缩短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的时间,对控制早产儿细菌定植将起到重要作用。
    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对小儿复杂先心病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
    李凡东,范全心,邹承伟,李红昕
    2006, 21(01): 45-46 . 
    摘要 ( )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对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方法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治疗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洛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患儿20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畸形11例,左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6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右冠状动脉交通支形成蔓状血管丛1例。行姑息手术1例,根治术19例。结果根治术早期死亡1例,18例随访10个月至8年,残余漏2例,残余梗阻3例,余结果满意。结论根据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手术切口,避免损伤异常冠状动脉。有些术中被迫使用异体材料或无法行根治术,影响了中远期效果,应引起足够重视。
    儿童双表型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帖利军,顾龙君,蒋黎敏,陈静,潘慈,董璐,陈静,薛惠良,汤静燕,王耀平,叶辉
    2006, 21(01): 47-50 . 
    摘要 ( )  
    目的分析儿童双免疫表型白血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双免疫表型与治疗相关因素及预后的临床重要性。方法自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XH99治疗方案的所有新诊治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诊断采用MICM分型诊断,治疗分别按AMLXH99、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进行分层治疗。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分析,根据免疫表型结果将患儿分为4组,伴有/无髄系相关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My-ALL)以及伴有/无淋系相关抗原表达的急性髓系白血病(Ly+AML/Ly-AML)。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临床及生物学特征与治疗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双尾)。结果①174例提供免疫分型的ALL患儿中,My+ALL患儿34例,占19.54%,其与My-ALL组患儿除在BALL组患儿达缓解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它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61.76±8.33)%与(68.03±5.55)%\],logrank检验两组患儿5年EFS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6)。②74例提供免疫分型结果的AML患儿中,Ly+AML患儿18例,占24.32%,其与Ly-AML组患儿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5年EFS率分别为\[(39.82±13.59)%与(51.29±9.70)%\],logrank检验两组患儿5年EFS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64)。结论双免疫表型对儿童白血病预后无明显影响,可用同样现行的化疗方案治疗这部分患儿。
    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张伟,李秋,赵晓东,唐雪梅,王晓刚,王墨,吴道奇,欧茜,杨锡强
    2006, 21(01): 51-53 . 
    摘要 ( )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4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CAL(170例)和未发生CAL(772例)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对13种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热程大于10d(X1)的OR值为1.203(95%CI=1.104~1.312,P<0.001)、血红蛋白(Hb)小于100g/L(X2)的OR值为0.658(95%CI=0.472~0.995,P<0.05)。建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主效应模型是Logit(P)=β0(-2.995)+0.185X1+(-0.378)X2(χ2=16.920,P=0.031)。结论热程大于10d、Hb<100g/L是KD发生CAL的高危因素。
    短篇报道
    美克尔憩室炎致粘连性不全肠梗阻1例报告
    邱厚兴,赵崇华
    2006, 21(01): 53-53 . 
    摘要 ( )  
    论著
    视频脑电图对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研究
    刘秀琴,孙若鹏,韩林,李红
    2006, 21(01): 54-56 . 
    摘要 ( )  
    目的研究视频脑电图(VEEG)对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与头颅B超(US)、核磁共振(MRI)以及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诊断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早产儿48例,并根据临床表现、Apgar评分以及1周后的MRI检查结果将48例早产儿分为无脑损伤组(21例)和有脑损伤组(27例)。同时在生后48h及1周进行血清NSE测定。VEEG和US在生后3d以内及7~10d各分别检查1次。结果(1)无脑损伤组在生后48h VEEG有4例异常,异常率19.0%,生后7d的VEEG有2例异常,异常率为9.5%;有脑损伤组48h、7d的VEEG的异常率分别为77.8%、88.8%。7d时VEEG的诊断准确度为89.6%,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90.5%。US的诊断准确性为95.8%,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100%。两种方法在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2)无脑损伤组与脑损伤组48h NSE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但7d时的NSE值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t=1.85,P>0.05)。(3)VEEG的异常与母亲有妊娠合并症(胆汁淤积症、重度妊高征等以及围产因素:羊水Ⅲ度污染、脐带绕颈等)有相关关系。结论早期动态检测VEEG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脑损伤,而且对预后有很好的预测。在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方面与US、MRI有诊断相关性。VEEG与US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NSE在生后3d以内明显升高提示脑损伤,与VEEG的结果有诊断一致性。而在1周后NSE值很快下降,故其不能作为随访的指标。连续监测VEEG对判断早产儿脑损伤的时间和程度有很好的评价。
    食物过敏婴儿和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差别
    王念蓉,黎海芪,刘明方,陈淑惠
    2006, 21(01): 57-58 . 
    摘要 ( )  
    目的检测食物过敏(FA)婴儿和健康婴儿的主要肠道菌群,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检测2003年5~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保门诊体检的52例FA婴儿和100例健康婴儿的大便菌群(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杆菌科),大便菌群的分析采用GLM的广义析因法。结果FA婴儿大便双歧杆菌计数减少[(9.61±1.16) VS (10.31±1.20) Log10CFU/g,P<0.001],肠杆菌计数增多[(9.54±0.60)VS (9.07±0.64) Log10CFU/g,P<0.001]。不同喂养方式下FA婴儿大便的肠道菌群改变相似。结论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别。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王迎红,朱长连,程秀永,胡生海,冯红旗,王小阳
    2006, 21(01): 59-60 . 
    摘要 ( )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早产儿按入院先后次序分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于生后第5天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250IU/kg,每周3次,疗程4周,其它治疗措施同对照组。两组早产儿均于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在纠正年龄3个月、12个月时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的行为神经测定得分(38.10±0.9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1±1.59)分(P<0.01)。3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的智能发育评估显示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有促进作用。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与儿童佝偻病的关系研究
    杨建平,席卫平,李连青,朱庆义,周向红
    2006, 21(01): 61-62 . 
    摘要 ( )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多态性分布,以及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对象为4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6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均为山西籍汉族儿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等技术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佝偻病患儿组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4.6%和85.4%,健康对照组儿童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1%、80.9%。病例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7.35%、92.7%,对照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9.6%、90.4%,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型Bb、bb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BsmI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bb型最多占80.9%,b位点占90.4%,是优势基因。结论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氨溴特罗口服液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临床疗效观察
    洪建国,李云珠,陆权,张灵恩,王立波,李臻,邵洁,钟文伟,陆敏,任慈芳,俞善昌
    2006, 21(01): 63-65 . 
    摘要 ( )  
    目的评估氨溴特罗口服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等临床表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7例8个月至10.5岁患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氨溴特罗口服液)和对照组(盐酸氨溴索糖浆)。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5d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评分及综合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治疗组治疗1、3、5d后缓解咳嗽症状、排痰困难症状、哮鸣音的有效率及缩短上述表现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痰量与痰液黏稠持续时间上的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5d后呼吸道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对于改善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喘息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综述
    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评价
    高英,综述,薛辛东,审校
    2006, 21(01): 66-68 . 
    摘要 ( )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撤机失败的临床因素
    刘兆娥,综述,余加林,审校
    2006, 21(01): 69-70 . 
    摘要 ( )  
    病案报告
    新生儿脑梗死3例报告
    姜善雨,周勤,孙雪芳,凌慧,梅英姿,方广东
    2006, 21(01): 71-72 . 
    摘要 ( )  
    短篇报道
    新生儿产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败血症2例
    李铁耕,秦雨春
    2006, 21(01): 72-72 . 
    摘要 ( )  
    新生儿枫糖尿症1例
    程宪,黄玉春
    2006, 21(01): 72-72 . 
    摘要 ( )  
    临床经验
    新生儿后颅窝出血的早期影像学诊断
    赵滨,李欣,徐琦新
    2006, 21(01): 73-73 . 
    摘要 (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奇志,朱朝敏
    2006, 21(01): 74-74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1讲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影像学
    范国光,叶滨宾
    2006, 21(01): 76-79 . 
    摘要 ( )  
    临床经验
    新生儿听力筛查1699例临床分析
    关璐虹,张东红,李桂玲,高海燕
    2006, 21(01): 79-79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