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讨论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现状
    刘玺诚
    2005, 20(12): 705-706 . 
    摘要 ( )  
    多导睡眠监测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马渝燕,刘玺诚
    2005, 20(12): 706-708 . 
    摘要 (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刘大波
    2005, 20(12): 708-710 . 
    摘要 ( )  
    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
    麦坚凝
    2005, 20(12): 710-712 . 
    摘要 ( )  
    儿童夜间哮喘
    李昌崇,林剑
    2005, 20(12): 712-714 . 
    摘要 ( )  
    论著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耳蜗功能影响的研究
    刘大波,罗仁忠,陈倩,钟建文,周丽枫
    2005, 20(12): 715-717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耳蜗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52耳)OSAS患儿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结果与28例(56耳)正常儿童DPOAE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26例OSAS患儿多导睡眠图(PSG)示最低血氧饱和度(5791±1861),呼吸紊乱指数(2910±2331),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OSAS患儿F1~F4频率段DPOAE反应幅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F4~F11频率段的DPOAE反应幅值及F1~F11频率段DPOAE检出率均较正常儿童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OSAS能导致患儿耳蜗功能受损,对OSAS患儿应常规做耳声发射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四氢生物蝶呤反应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临床和基因检测
    叶军,邱文娟,韩连书,周建德,高晓岚,顾学范
    2005, 20(12): 718-720 . 
    摘要 ( )  
    目的探讨四氢生物蝶呤反应性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症这一新的临床变异型在高苯丙氨酸血症(HPA)中的发生率,并进一步了解其PAH基因突变类型。 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06例中位年龄2个月(05~59个月)的HPA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做辅酶的羟生物蝶呤(BH4,20mg/kg)或联合血苯丙氨酸(Phe,100mg/kg)负荷试验、尿蝶呤谱分析及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DHPR)测定。以口服BH4后24h内血Phe浓度下降30%以上且排除BH4缺乏症为诊断标准。对13例BH4反应性PAH缺乏症患儿进行PAH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106例HPA者中41例(387%)为BH4反应性的PAH缺乏症。血Phe浓度在服用BH4前为(816±431)μmol/L,服BH4后24h内降至(267±198)μmol/L,反应下降率(67±19)%。41例尿蝶呤及DHPR活性均正常。106例中轻度HPA(18例)其BH4反应性PAH缺乏症发生率为611%(11/18)。13例做PAH基因突变检测,R241C为最多见突变类型(438%)。 结论611%轻度HPA(11/18)及424%(28/66)轻度PKU对BH4有较大反应性。BH4负荷试验是该病有效而简便的鉴别诊断方法。
    儿童1型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陆忠,沈水仙,罗飞宏,支涤静,赵诸慧
    2005, 20(12): 721-723 . 
    摘要 ( )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情况,寻找评价和改善血糖控制的方法。 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内分泌科门诊随访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31±45)岁,病程(55±34)年,其中21例采用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另7例使用胰岛素泵连续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动态监测血糖3d,同时指尖血糖监测≥4次/d。 结果(1)研究对象体重指数(BMI)为(194±30)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84±16)%。CSII组HbA1c(82±10)%,MDI组HbA1c(85±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CGMS发现22例77次餐后2h高血糖,CSII组4例(571%),每例出现1次,MDI组18例(857%),每例出现(41±25)次,差异显著(P<001);(3)CGMS发现17例79次低血糖,持续时间(766±928)min,而指尖血糖监测仅发现19次低血糖;白天低血糖持续时间(415±391)min,夜间(1124±1171)min,夜间低血糖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白天(P<001)。(4)HbA1c≤8%组餐后高血糖发生率低于HbA1c>8%组(P<005),而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 结论1型糖尿病患儿多数存在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发现血糖异常波动的有效工具。动态血糖监测对指导1型糖尿病治疗,调整胰岛素剂量,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肥胖儿童载脂蛋白E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刘长云,管立学,王永芹,季加芬,刘红英,王敬先,李伟华,别惠玲,孙未
    2005, 20(12): 724-727 . 
    摘要 ( )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对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影响,及其与冠状动脉、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并对其早期预测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的6~14岁单纯性肥胖儿童89例和健康儿童76例。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100(Apo B100)浓度。应用改良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儿童Apo E基因型。 结果共检出4种Apo E基因型,E3/3、E4/3、E2/3、E4/2,以ε3为最常见。与健康儿童比较,肥胖儿童ε4等位基因频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有Apo E基因多态性的变化,且明显影响小儿血浆脂类代谢,肥胖儿童Apo E4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余晓丹,颜崇淮,金星明,沈晓明
    2005, 20(12): 728-731 . 
    摘要 ( )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骨密度(BMD)的关系,为临床儿童低BMD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收集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204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血清锌;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25(OH)D3;用超声BMD仪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I、TaqI、BsmI、FokI)的多态分布。用多因素协变量方差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BMD的关系。 结果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消除血清25(OH)D3水平、血清锌水平、户外体育活动等因素对BMD的影响后,发现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和Fok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与BMD相关,Bb基因型的BMD百分位数明显低于bb基因型,分别为2200%和4314%,差异有显著性(F=504,P<005);ff基因型骨密度低于Ff与FF基因型,分别为2697%、3795%、5352%,差异有极显著性(F=811,P<0001)。而在Apa I、Taq I酶切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型与BMD无关(F=108、127,P>005)。 结论VDR基因在BsmI、Fok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BMD相关。
    短篇报道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16例诊治分析
    李堃
    2005, 20(12): 731-731 . 
    摘要 ( )  
    论著
    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
    唐秋雨,林滨榕,吴斌,黄妙辉
    2005, 20(12): 732-734 . 
    摘要 ( )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的效果。 方法调查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314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病例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或住院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对照组,对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继发腹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卡方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病例组114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病21例,发生率为184%;对照组200例,继发腹泻79例,发生率395%。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患儿发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后有无侵入性操作、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居住地、病情严重程度、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数量、激素应用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危险因素,即患儿年龄(χ2=14120,P=0000)、住院天数(χ2=11532,P=0001)、入院后接受侵入性操作(χ2=6827,P=0009)和1个保护因素:微生态制剂应用(χ2=12943,P=0000)。 结论肺炎患儿年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可增加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提示具有预防作用。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王莉佳,刘恩梅,赵晓东,蒋利萍,罗晓菊,杨锡强
    2005, 20(12): 735-737 . 
    摘要 ( )  
    目的分析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病毒病原检测结果,为临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提供病毒病原学诊断依据。 方法选择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取其鼻咽分泌物做免疫荧光检测筛查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流感病毒A及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对检测标本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52份标本中,阳性标本409份,占3888%。其中RSV阳性标本360份,占总阳性标本例数的8802%,副流感病毒Ⅲ37份占905%;RSV发病高峰时期在12月至次年2月和7、8月两个时期;RS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发病高峰年龄为2~6个月,男女发病比例为224∶1。 结论2003~2005年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体仍以RSV为主。
    温州育英儿童医院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研究
    项蔷薇,罗运春,陈小芳
    2005, 20(12): 738-740 . 
    摘要 ( )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情况,及其与年龄、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儿童2073例,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分析其结果。 结果2073例患儿送检标本,阳性1006份,阳性率485%。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798例(793%),副流感病毒Ⅲ型(PIV Ⅲ)106例(105%),腺病毒(ADV)31例(30%),流感病毒A型(IVA)26例(26%),流感病毒B型(IVB)6例(06%),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15例(15%)、RSV和IVA混合感染18例(18%),RSV和PIV Ⅲ混合感染3例(03%),RSV和PIVⅠ混合感染3例(03%),PIV Ⅱ未检测到。 结论温州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RSV为主要病原,婴幼儿(尤其<6个月)病毒感染率较高,好发于冬春季节,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检出率最高(613%)。
    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星状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张宏伟,徐晓华,刘凤霖,夏志伟,司徒爱明,张书红,魏博涛,赵煜
    2005, 20(12): 741-742 . 
    摘要 ( )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腹泻患儿星状病毒感染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腹泻患儿粪便中星状病毒抗原以及轮状病毒抗原。 结果2003年天津市儿童医院344例住院腹泻患儿中,星状病毒抗原检出率166%(57/344),同时合并轮状病毒感染者99%(34/344),发病年龄集中于1个月至2岁,感染多发生于冬季,临床症状与轮状病毒感染相似,预后良好。 结论星状病毒感染可能是天津等中国北方地区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开展病原学检测有助于避免滥用抗生素及预防暴发流行。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016例细菌学监测及分析
    李树青,延勇,王清图
    2005, 20(12): 743-745 . 
    摘要 ( )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中的细菌感染情况。 方法对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016例ALRI患儿,于入院当天,待患儿咳嗽后无菌操作吸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及痰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采用VITEK60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 结果(1)1016例中获得阳性标本516例,阳性率为5078%;培养出细菌559株,革兰阳性(G+)球菌294株(526%),革兰阴性(G-)杆菌265株(474%),其中前8位细菌依次为A组链球菌80株,表皮葡萄球菌77株,肺炎链球菌51株,大肠埃希菌4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D组链球菌27株。(2)年龄越小细菌感染率越高,1岁内与1岁后细菌感染率分别为588%(443/753)及277%(73/263),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7531,P<001)。(3)某些细菌在不同的季节、年龄其感染情况有所不同。(4)315例做血培养,获得阳性标本45例,阳性率为143%。 结论潍坊地区小儿ALRI细菌感染率为5078%,A组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等8种细菌为该地区小儿ALRI的常见细菌。
    短篇报道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1例
    田执,梁姚笠,谢英志
    2005, 20(12): 745-745 . 
    摘要 ( )  
    论著
    小儿绿脓杆菌败血症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曾爱红,莫恩明,李菁,马广伟,潘晓娴
    2005, 20(12): 746-748 . 
    摘要 ( )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绿脓杆菌败血症病死率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3年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14岁以下绿脓杆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发热和腹泻为最常见的初始症状。病死率与性别、年龄、感染途径、是否化疗和使用激素、白细胞数无关(P>005),而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无严重并发症、有无低钠血症、高血糖症、血小板减少及有无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有关(P<005)。 结论绿脓杆菌败血症是免疫功能低下患儿的常见危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早期经验性联合应用抗绿脓杆菌抗生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
    小儿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31例病原分析
    刘秀云,江载芳
    2005, 20(12): 749-750 . 
    摘要 ( )  
    目的提高对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诊断水平。 方法选择自2002年4月至2005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的5岁以下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胸腔积液、合格的痰进行细菌培养,咽部分泌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的抗原的检测,部分患儿进行了咽分泌物的腺病毒的PCR检测。 结果病原诊断的阳性率为15/31(484%),其中,6例为肺炎链球菌肺炎,6例为腺病毒肺炎,1例为胸水涂片找到革兰阳性球菌,1例为支原体肺炎,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6例肺炎链球菌肺炎中,4例合并有胸膜炎、脓胸,2例为大片实变。6例腺病毒肺炎均合并心力衰竭,其中5例合并呼吸衰竭。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儿合并休克、多发性肺脓肿、脓胸。1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持续高热合并大量胸腔积液。若按临床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标准,16例无病原检出的患儿中有11例临床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共有10/31(322%)临床诊断为腺病毒肺炎。 结论肺炎链球菌肺炎、腺病毒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重症肺炎。细菌性肺炎是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原。
    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
    李军,高在芬,姜琴
    2005, 20(12): 751-752 . 
    摘要 ( )  
    目的观察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应用录像脑电图仪和携带式脑电图仪对21例额叶癫疒间患儿进行长时间监测描记,同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21例中15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共47次,最多1例24h发作18次。仅睡眠期发作的7例,睡眠与清醒时均有发作的4例,清醒时发作的4例。发作持续时间平均30s,有3例泛化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达2~3min。同一患儿发作表现基本相同,强直性姿势发作8例,偏转发作4例,发作性情感异常2例,失神样发作1例。发作时10例伴有面色潮红、表情惊恐,6例伴有发声,2例伴有发笑,2例有踏车样自动症。发作前有先兆的5例,均为感觉异常。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作后抑制不明显。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见有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异常电活动,睡眠期尤为明显。 结论额叶癫疒间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疒间综合征,睡眠期长时脑电监测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疒间样放电阳性率高。
    论著摘要
    哮喘患儿血清嗜酸细胞趋化酞 白细胞介素5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林剑,李昌崇,李孟荣,吴荣熙,陈小芳
    2005, 20(12): 753-754 . 
    摘要 ( )  
    综述
    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现状
    陈国娟,综述,肖作源,邓力,审校
    2005, 20(12): 755-756 . 
    摘要 ( )  
    五羟色胺系统基因与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
    田疆,张欣,汪培山
    2005, 20(12): 757-759 . 
    摘要 ( )  
    病案报告
    先天性副肌强直1例报告
    汤亚南,赵凤临
    2005, 20(12): 760-760 . 
    摘要 ( )  
    表现为瑞氏综合征的果糖1,6二磷酸酶缺陷症1例
    谢蕙如,柳国胜,宋元宗,邵红梅,张春花
    2005, 20(12): 761-761 . 
    摘要 ( )  
    糖原累积病Ⅲ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例报告
    郭异珍,宋红梅,庄太凤,邱正庆,魏珉
    2005, 20(12): 762-762 . 
    摘要 ( )  
    教训分析
    误诊为骨结核的恶性淋巴瘤2例分析
    王爱华,赵顺英,张永红,江载芳
    2005, 20(12): 763-763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12讲膀胱、尿道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
    李欣
    2005, 20(12): 764-765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