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座谈会
    小儿心肌病诊治进展
    2006, 21(02): 81-92 . 
    摘要 ( )  
    论著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陆爱东,张乐萍,刘桂兰,王彬
    2006, 21(02): 93-95 . 
    摘要 ( )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能否提高疗效,及改善其毒副反应。 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初治APL患儿12例,观察经As2O3和ATRA联合治疗后的缓解情况、凝血功能恢复及毒副反应等;并与1994~2000年入院的11例单用ATRA治疗的初治APL患儿作对照。 结果(1)As2O3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11例完全缓解(11/12),缓解率为91.7%;对照组完全缓解8例,1例脑出血死亡,完全缓解率72.7%(8/11)。(2)联合治疗组凝血指标于治疗后(7.82±4.12)d恢复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后(14.33±5.77)d恢复正常,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治疗组胃肠道反应、肌肉疼痛、肝功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但都为轻度一过性改变;对照组肾功能异常、头痛发生率较高。(4)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升高的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白细胞增高持续时间亦较短。 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具有更高的诱导缓解率;能较快地改善凝血功能;无严重的不可逆毒副反应发生。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程序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杨园园,陈建军,洪黛玲,张清友,杜军保
    2006, 21(02): 96-98 . 
    摘要 ( )  
    目的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传统诊断程序与新诊断程序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诊断程序(即传统诊断程序和新诊断程序),将1995年1月至200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确诊的81例VVS患儿分为2组,分别计算其就诊费用、检查费用、住院日、确诊日等,运用经济学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评价。 结果新诊断程序的平均就诊费用比传统诊断程序少耗费1668.80元;新诊断程序的平均就诊检查费用比传统诊断程序少耗费1413.30元。 结论新诊断程序对确诊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良好的经济学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球瓣比和球囊长度与儿童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疗效的关系
    靳有鹏,王玉林,韩波,刘廷亮,张建军,庄建新,汪翼,马沛然,韩秀珍
    2006, 21(02): 99-102 . 
    摘要 ( )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的球瓣比和球囊长度对儿童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近期及中远期疗效的影响,探讨最适宜的球瓣比和球囊长度。 方法1987~2005年山东省立医院儿科诊治119例肺动脉瓣狭窄患儿,使用不同球瓣比和长度的扩张球囊行PBPV术,扩张前后测量右室与肺动脉间的峰值压力阶差,并行左侧位右室造影,测量瓣环大小并观察有无右室流出道激惹。术前、术后定期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估测最大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并观察肺动脉瓣形态及其反流情况。 结果超大球囊法行PBPV术后,患儿的近期及中远期跨肺动脉瓣压差持续下降,且压差下降率不随球瓣比的增加而增大;术后未发现有肺动脉瓣再狭窄者,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反流,且反流的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并与球瓣比成正相关。对于年龄较小(≤6岁)的儿童,球瓣比大且长度≥40mm的球囊较易引起右室流出道痉挛及三尖瓣反流。中远期三尖瓣反流的发生可能间接继发于肺动脉瓣反流所引起的右室容量负荷过重。 结论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最佳的球瓣比为1.0~1.2,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6岁以下儿童宜使用长度<40mm的球囊,可减少右室流出道痉挛及近期三尖瓣反流的发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血浆内皮素1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检测及分析
    万根平,顾晓琼,刘大波,张小玲,陆莉
    2006, 21(02): 103-105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儿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广州市2004年2月至2004年11月在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OSAS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测定血浆ET1及AngⅡ水平。 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OSAS患儿血浆ET1及AngⅡ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水平对多导睡眠图(PSG)结果无明显影响;AngⅡ浓度与最低SaO2相关。 结论血浆ET1和AngⅡ水平增加与OSAS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多导睡眠图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鼾症中的应用
    徐佩茹,张晓英,多力坤
    2006, 21(02): 106-108 . 
    摘要 ( )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儿童及鼾症儿童多导睡眠图的特点及多导睡眠图对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4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74例OSAHS儿童及62例同年龄组原发性鼾症儿童进行整夜多导睡眠(PSG)监测,并进行比较,观察呼吸紊乱指数、觉醒次数、周期性腿动指数、睡眠最低血氧饱和度等16项指标。 结果与鼾症组相比,OSAHS儿童周期性腿动指数、呼吸紊乱指数、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发生在非快速眼动期的呼吸紊乱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PSG是鉴别诊断儿童OSAHS与鼾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PSG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强调PSG是诊断儿童睡眠有关疾患,特别是OSAHS的分型、病情评价的有用和重要方法。
    慢性孤立性咳嗽患儿50例病因和诊断程序
    赵顺英,任亦欣,江载芳
    2006, 21(02): 109-111 . 
    摘要 ( )  
    目的探讨慢性孤立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其程序。 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在门诊就诊的58例慢性咳嗽患儿中,首先筛选慢性孤立性咳嗽病例,进一步根据咳嗽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反应等确定慢性孤立性咳嗽的病因。 结果在58例慢性咳嗽的患儿中,筛选出慢性孤立性咳嗽50例,其中鼻后滴流综合征20例(8例慢性副鼻窦炎,6例慢性过敏性鼻炎,6例感染后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17例、感染后咳嗽5例、心理性咳嗽4例、原发性胃食道反流1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2例、未明原因1例。 结论儿童慢性孤立性咳嗽的病因有鼻后滴流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心理性咳嗽等。根据咳嗽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反应等能确定绝大多数慢性孤立性咳嗽的病因。
    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红细胞生成素与小儿慢性病贫血的相关性分析
    林雪峰,王忠,吴秀梅,王晓岚,朱小虎
    2006, 21(02): 112-113 . 
    摘要 ( )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病贫血(ACD)时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与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12月常州市儿童医院收治ACD患儿19例(ACD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患儿外周血清中TNFα、IL6、EPO水平;对照组为17例上呼吸道感染恢复期患儿。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D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均显著增高(P<0.05)。血清TNFα、IL6与血清铁蛋白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免疫及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IL6可能通过干扰铁代谢和抑制EPO生成、钝化对EPO的反应等途径介导了AC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克雷伯菌监测及与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关系
    李先斌,祝益民,黄彩芝,尢灿,赖源
    2006, 21(02): 114-116 . 
    摘要 ( )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克雷伯菌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和医院感染情况,以及与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关系。 方法湖南省儿童医院于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对临床检出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系统鉴定,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用双纸片法对分离的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同时对患儿的医院感染情况和ESBLs检测前的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14704份标本共检出克雷伯菌305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82株。305株克雷伯菌中医院感染51株(16.7%);产ESBLs菌111株(36.4%)。新生儿科和ICU病房产ESBLs菌的比率和医院感染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病房,同时发生二重感染的克雷伯菌产ESBLs比率显著高于无二重感染菌。在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环丙沙星。产ESBLs菌患儿检测前使用任何抗生素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率分别为90.1%(100/111)、71.2%(79/111),感染但未产ESBLs菌的患者检测前使用任何抗生素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率分别为67.5%(131/194)、18.6%(36/19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P<0.005)。 结论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与产ESBLs菌在临床的分布有关,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是ESBLs菌产生的危险因素,抗生素与酶抑制的复方制剂和亚胺培南是治疗感染产ESBLs克雷伯菌的有效药物。
    南京市区儿童过敏性鼻炎及其生活质量相关问题问卷调查
    江满杰,李泽卿,季俊峰,薛飞,王秋萍
    2006, 21(02): 117-119 . 
    摘要 ( )  
    目的了解南京市儿童过敏性鼻炎流行病特征患儿生活质量相关问题及家长对过敏性鼻炎认知程度。 方法2004年3~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选择南京市区7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9~10岁)为研究对象,设计“南京市儿童呼吸道疾病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基线指标(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基础疾病、诱因、居住环境、治疗情况、上年度学习成绩)及生活质量相关问题(睡眠、性格、记忆等)。 结果(1)实际调查总数为1087份,应答989份,有效问卷942份。(2)南京市9~10岁儿童过敏性鼻炎现患率为5.1%(48/942),男、女无统计学差异。持续性占45.8%(22/48),其中轻度10例(20.8%)、中~重度12例(25.0%);间歇性占54.2%(26/48),其中轻度22例(45.8%)、中~重度4例(8.3%)。(3)鼻塞273例(273/942),其中影响睡眠94例(34.5%);鼻塞程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4)过敏性鼻炎对睡眠状态、性格、记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5)有家族史27.1%(13/48)。(6)发病诱因:粉尘或刺激性气体33.4%(16/48)、花粉37.5%(18/48)、宠物21%(10/48)。(7)仅4%(2/48)患儿家长了解鼻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的个性化原则,无一位家长了解WHOARIA指南中阶梯治疗方案。 结论鼻塞对学习成绩影响有显著意义,过敏性鼻炎对睡眠状态、性格、记忆等影响有显著意义。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家长对过敏性鼻炎认知程度较低。
    4例心室肌致密化不全患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及临床分析
    殷国田,赵国安,杨秀丽,谷高玲
    2006, 21(02): 120-122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特点。 方法2002年9月至2004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4例男性心室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年龄5~14岁。均采用东芝PV6000,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2~4MHz。 结果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未见栓塞。超声心动图均可见多发突入心室腔内的肌小梁和与心室腔交通深陷的小梁间隙。 结论儿童心室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肌病,易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病案报告
    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腘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
    杨宇真,林瑞霞
    2006, 21(02): 122-122 . 
    摘要 ( )  
    论著
    儿童非典型EB病毒感染的临床回顾分析
    邓继岿,郑跃杰,袁雄伟,白大明
    2006, 21(02): 123-125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非典型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在住院患儿中检测出EBVVCAIgM和(或)EBVDNA阳性共690例,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2例,另外268例为非典型EBV感染,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儿童非典型EBV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191/268,71.3%),其它为皮炎13例(4.9%)、腹泻病10例(3.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3.7%)、肾炎或肾病7例(2.6%)、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8例(3.0%)、结膜炎7例(2.6%),川崎病、嗜血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4例(1.5%),心肌炎、播散性脑脊髓炎各2例(0.7%),再生障碍性贫血、坏死性淋巴结炎、腮腺炎、高IgM血症、嗜酸细胞增多症各1例(0.4%),诊断不明1例(0.4%)。其中嗜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有2例死亡。 结论儿童非典型EBV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预后不一。EBVVCAIgM或EBVDNA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
    单纯性肥胖男性儿童瘦素与几种内分泌指标检测与分析
    杜虹,才绍江,丁凤姝,冯冰,苏敏,王岚,张颖
    2006, 21(02): 126-128 . 
    摘要 ( )  
    目的研究肥胖男性儿童的内分泌变化和瘦素(Leptin)对肥胖男性儿童的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方法肥胖组为2000~2004年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门诊就医体重高于同年龄小儿标准体重20%的患儿90例,对照组为体检正常的男性儿童共90名,年龄在5~16岁。测定身高体重指数(BMI),Leptin、胰岛素、性腺系列、血脂系列,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肥胖男性儿童与正常男性儿童比较,Leptin、胰岛素、雌二醇、总胆固醇、甘油三脂、A/B、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的增加,睾酮、黄体生成素(LH)有显著的减少;肥胖男性儿童身高体重指数与Leptin、胰岛素、黄体酮、催乳素、载脂蛋白A、A/B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雌二醇、载脂蛋白B、极低密度脂蛋白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结论Leptin可作为评价肥胖男性儿童内分泌功能的一项指标,Leptin与胰岛素、皮质醇、性激素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对机体发育、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有所影响。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张全新
    2006, 21(02): 129-132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方法唐山市协和医院儿科2000年以来收治3例SNL患儿,结合文献报道的433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436例儿童SNL可见于9个月以上各年龄儿童,以学龄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均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占99.8%(435/436),可伴有肝肿大(36.2%,158/436)、脾肿大(22.7%,99/436)和皮疹(37.8%,165/436)。实验室检查,81.3%(300/369)一过性白细胞下降,38.1%(166/436)贫血,81.6%(319/391)血沉增快。 结论SNL极可能为多种病原感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多脏器损害,有自限性,可复发。确诊须病理检查,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效。
    短篇报道
    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赖特综合征2例
    李崇巍,胡坚
    2006, 21(02): 132-132 . 
    摘要 ( )  
    论著
    改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效果观察
    牛之彬,刘丹,王维林
    2006, 21(02): 133-134 . 
    摘要 ( )  
    目的研究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中用改进的灌肠液对复位后效果的影响。 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小儿外科于2003年2~8月,将收治的63例肠套叠患儿以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3例,均应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对照组应用普通灌肠液,观察组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对观察组中存在血便患儿复位后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液大便菌落计数及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复位后灌肠粪液的菌落计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复位后,并发症及血便次数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减少(P<0.05)。 结论肠套叠灌肠液的改进可以使灌肠液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
    哮喘儿童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白介素8质量浓度测定及其意义
    罗运春,王强,张信良,胡晓光,吴丽慧,留佩宁
    2006, 21(02): 135-136 . 
    摘要 ( )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白介素8(IL8)质量浓度及其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择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30例、缓解期30例,3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组血清sICAM1和IL8质量浓度,并分析其相关关系。 结果急性发作组sICAM1为(268.56±24.76)μg/L,IL8为(38.06±8.77)μg/L;缓解期sICAM1为(204.90±25.00)μg/L,IL8为(8.85±1.47)μg/L;正常对照组sICAM1为(186.49±16.55)μg/L,IL8为(7.56±1.68)μg/L。sICAM1的组间差异显著(F=97.50,P<0.01);IL8的组间差异显著(H=64.97,P<0.01)。sICAM1与IL8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0,P<0.01。 结论儿童哮喘急性期sICAM1、IL8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在哮喘急性期炎症反应中sICAM1与IL8起相互协同和促进作用,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炎症反应发生的机制之一。 哮喘;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介素8
    论著摘要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鹿全意,郭勇,牛小青,张鹏,赵江宁,王昭,蔡玉贤
    2006, 21(02): 137-138 . 
    摘要 ( )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治疗的随访研究
    李晓梅,李亚蕊,朱淑霞,张鑫雨,崔涛
    2006, 21(02): 138-138 . 
    摘要 ( )  
    综述
    恶性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抗
    李晔综述,李树林审校
    2006, 21(02): 139-141 . 
    摘要 ( )  
    低出生体重对健康的远期影响
    单晓益,米杰
    2006, 21(02): 142-144 . 
    摘要 ( )  
    短篇报道
    火棉胶样婴儿一家系3例
    曾峰,柯欢
    2006, 21(02): 144-144 . 
    摘要 ( )  
    讲座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王华
    2006, 21(02): 145-149 . 
    摘要 ( )  
    论著摘要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诊治与预防措施探讨
    林志青,陈琪,陈敏
    2006, 21(02): 149-149 . 
    摘要 ( )  
    会议纪要
    第9届亚洲小儿肾脏病会议简介
    杨霁云
    2006, 21(02): 150-154 . 
    摘要 ( )  
    短篇报道
    线状体肌病1例
    陈琍,胡静
    2006, 21(02): 154-154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2讲颅脑先天发育畸形(一)
    范国光,陈丽
    2006, 21(02): 155-158 . 
    摘要 ( )  
    病案报告
    支气管扩张症早期诊断1例
    王霞,马恒颢
    2006, 21(02): 159-159 . 
    摘要 ( )  
    先天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自然缓解后复发1例
    窦心灵,夏家敏
    2006, 21(02): 160-16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