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
    2021, 41(02): 121-1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1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从2020年国内外主要指南更新变化解读胃肠间质瘤精准诊治
    汪 明,曹 晖
    2021, 41(02): 125-1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2
    摘要 ( )  
    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GIST中取得成功是精准医学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里程碑。2020年,国内外各学术组织围绕GIST的诊疗实践相继发布或更新了各种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其中在指南层面,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我国首部GIST诊疗指南《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也对NCCN指南GIST部分内容作出重要更新,二者更新均由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更新所驱动,将对我国GIST精准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述评
    从围手术期处理到围手术期病人之家:认识进展与展望
    朱维铭,黎介寿
    2021, 41(02): 130-1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3
    摘要 ( )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环境、工作模式等外部因素的改变,外科治疗病种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外科治疗的复杂免疫疾病、肿瘤及器官移植等病种数量显著增加。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围手术期处理理念取得显著进步,学术界正在探索并建立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多级医疗机构相互配合甚至整合全社会医疗资源共同参与的围手术期病人之家运行模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优化外科疾病治疗全流程为目的的综合治疗体系,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
    专题笔谈
    从围手术期外科之家角度审视复杂肠外瘘的手术治疗
    黄 骞
    2021, 41(02): 133-1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4
    摘要 ( )  
    复杂肠外瘘病人常经历2次以上腹部手术,且瘘发生后多有严重的腹腔感染,以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复杂肠外瘘手术常涉及全腹部多个脏器,剥离面大、手术应激反应重、手术时间长,且常对原有手术部位再次手术,更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因此,肠外瘘手术与一般腹部外科操作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复杂肠外瘘的围手术期处理要求明显高于一般腹部外科手术。如果准备不足,轻则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重则发生腹腔脓毒症和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近年来提出的围手术期外科之家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围手术期的所有阶段,综合多学科的系统集成模式。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的发展是当代外科的进步,其目的包括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提高手术质量和促进早期康复,这种理念对于复杂肠外瘘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克罗恩病外科治疗的必由之路
    李 毅
    2021, 41(02): 137-1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5
    摘要 ( )  
    手术是克罗恩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克罗恩病病人常处于疾病活动期,存在肠梗阻、腹腔感染及营养不良等围手术期风险因素,属于术后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术前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药物对围手术期安全性的影响亦不能忽视。无术后并发症是克罗恩病外科治疗的安全保障,高质量的克罗恩病手术不但要求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还应该使病人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长时间的疾病缓解。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的长程疾病管理对提高克罗恩病的手术质量尤为重要。围手术期外科之家是近年兴起的关于围手术期处理的创新型管理模式,非常契合克罗恩病外科治疗围手术管理的需要,也是克罗恩病病人获得高质量手术效果的必由之路。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在进展期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李子禹
    2021, 41(02): 141-1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6
    摘要 ( )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本质上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外科模式,它强调医患共同决策及病人的全流程管理,以达到降低医疗开支,提升医疗质量的目的。这一理念在进展期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术前,关注病人营养指标,进行术前预康复,提高病人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长期预后;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的核心,而微创外科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也助力其在进展期肿瘤外科治疗的应用;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对进展期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要求;关注进展期肿瘤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时序则是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中全流程管理的重要体现;医患共同决策模式是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的重要特征,既突显人文关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亦是目前循证医学时代中如何更好地开展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应用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模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白雪莉,粟 伟,梁廷波
    2021, 41(02): 145-1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7
    摘要 ( )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PSH)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创新性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强调以医生为主导、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协调医疗资源,促进病人接受不同专业处理时平稳过渡,围手术期始终获得正确的处理方案,尤其适合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的外科病人。肝移植病人大多病情危重,手术复杂,围手术期管理困难。将PSH引入肝移植,可以为这类高手术风险的特殊病人群体提供一种全新的围手术期管理方式。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
    姜 军
    2021, 41(02): 149-1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8
    摘要 ( )  
    结直肠外科疾病由于其生物行为学复杂性,病人高龄倾向、常伴发营养不良、肠梗阻和心理障碍,以及手术后肠道功能障碍、抗肿瘤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肿瘤转移至其他脏器及手术后的康复等复杂问题往往难以在一个亚专科得到全程解决。因此,对于结直肠外科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这些复杂多学科问题如何能系统性地得以解决是当前临床的难点,也是影响结直肠外科疾病长期预后的关键因素。围手术期外科之家(PSH)理念的提出为这一复杂多变的多学科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老年外科病人术前预康复进展与难点探讨
    许静涌,石晓磊,韦军民
    2021, 41(02): 152-1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09
    摘要 ( )  
    预康复理念是近年来兴起的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术前管理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功能训练、营养支持及心理指导等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基础的多元化的措施,改善病人的生理及功能储备,最终改善临床结局。老年外科病人具有独特的术前生理功能、营养及社会心理学特点,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年轻人群高,在老年外科病人中贯彻应用预康复理念对于增加术前优化的广度,期待病人以最佳状态面对手术打击,尽量减少手术对病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
    梁 辉,林士波
    2021, 41(02): 157-1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0
    摘要 ( )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PSH)是对病人从术前准备到术后随访进行重新设计的临床新理念,强调从评估手术指征到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的长程管理模式。PSH涵盖了以往围手术期医学和加速康复理念。PSH理念更适合针对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重度肥胖病人院前和围手术期管理以及长期随访,即在院前对于病人的伴发疾病进行干预,包括术前减重,心肺功能改善,血糖血压治疗等;住院以后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维生素缺乏、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在术后施行加速康复措施,全程优化病人术式选择以及术后康复指导等。针对减重手术的特殊性,倡导终身随访,多学科团队干预,特别是内分泌科营养科以及心理医师进行术后的随访指导等。PSH理念可以为重度肥胖病人提供多学科全程围手术期管理,提高安全性。
    临床新技术
    一种切口疝缝合的创新技术——“立体”缝合
    江志鹏,周太成,曾 兵,李英儒,陈 双
    2021, 41(02): 160-1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1
    摘要 ( )  
    普通的缝合可视作以进针点和出针点作为着力点,使伤口对合的一种“平面”缝合。这种缝合方法一直应用在切口疝的缝合中,但存在诸多问题。缝合材料的形态学进展促进了缝合技术和缝合方法的创新。通过鱼骨线上的突起,可改变缝合的受力点,如“齿轮”的齿一样,通过连续缝合,可形成“齿轮”的组合,如“变速箱”样的结构,收紧缝线即可收缩空间,称为“立体”缝合。将“立体”缝合应用至切口疝的缝合中,可有效消除疝囊空间,确切关闭筋膜缺损,同时恢复腹壁厚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立体”缝合技术将有可能为切口疝的外科治疗提供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论蓍
    单中心36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术后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李 勃1,2,张国虓1,时霄寒1,沈 硕1,高绥之1,潘亚奇1,郭世伟1,金 钢1
    2021, 41(02): 164-1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2
    摘要 ( )  
    目的    明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并结合IPMNs伴浸润癌(INV-IPMNs)病理学特征优化病人的分层。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360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PMNs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IPMNs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INV-IPMNs独立相关因素。对TNMⅡ或Ⅲ期、G3、R1、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胰胆管型/ 肠型6个病理学指标单独赋值为1,评价病人病理学指标赋值总分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浸润型癌(P<0.001)和胰胆管型(P=0.019)是IPMNs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病变位于胰体尾较胰头颈钩突进展为INV-IPMNs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1,95%CI 0.23-0.72,P=0.002),多发部位病变较胰头颈钩突进展为INV-IPMNs风险显著增高(OR=7.60,95%CI 1.90-30.35,P=0.004)。肠型(OR=4.83,95%CI 2.71-8.64,P<0.001)、胰胆管型(OR=12.05,95%CI 5.72-25.4,P<0.001)较胃型进展为浸润型癌的风险显著增高。病理学指标赋值总分0-1分、2分和≥3分3层分级可有效预测INV-IPMNs的预后(P=0.002)。结论    INV-IPMNs的3级分层可有效预测预后,有助于指导病人术后精准管理。
    经皮内镜下清创感染性胰腺坏死组织失败危险因素分析
    肖小佳1,李 刚2,瞿 诚2,张 和3,皋 林2,柯 路2,童智慧1,2,李维勤1,2
    2021, 41(02): 170-1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经皮内镜下清创(PEN)治疗失败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诊治的56例IPN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开放手术以及死亡的结局,分为PEN成功组(42例)与PEN失败组(14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入院临床特征、清创操作步骤及预后,并对影响PEN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PEN总体成功率为75.0%。与PEN成功组相比,PEN失败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持续器官功能衰竭比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的病人比例均更高(P均<0.05);但PEN失败组的IPN诊断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均更短(P<0.05),增强CT影像学特征中边界清晰和气泡征的病人比例更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IPN诊断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边界清晰和气泡征的增强CT影像学征象与PEN失败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高是PEN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IPN诊断距发病病程、首次PEN距发病病程、增强CT影像学表现为即边界清晰和气泡征是PEN失败的危险因素,高SOFA评分是PEN失败独立危险因素。
    图像增强模式与白光模式结肠镜检查中息肉检出效能的随机对照研究
    徐恩盼1,齐志鹏1,贺东黎2,王 燕3,陈百胜4,蔡世伦1,孙 迪1,李 冰1,阿依木克地斯·亚力孔1,吕振涛1,陈章涵1,刘婧依1,钟芸诗1
    2021, 41(02): 176-1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4
    摘要 ( )  
    目的    比较评估图像增强内镜(IEE)模式与传统白光模式行结肠镜检查的腺瘤检出率(ADR)。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附属徐汇医院(1253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2例)、荣成市中医院(207例)4家中心共1522例病人。采用中心分层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并筛选有效病例,增强组采用白光模式进镜、增强模式退镜(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48例),白光组进镜、退镜均采用白光模式(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27例)。比较分析两组ADR、息肉检出率、腺瘤平均检出数目及检出腺瘤大小、位置、数量、形态、退镜时间等指标。进一步根据不同增强模式将增强组分为NBI组和LCI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增强组与白光组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9% vs. 22.1%,χ2=1.517,P=0.218),但在<50岁的病人中,尤其是以筛查为目的者,增强组ADR高于白光组(P<0.05)。增强组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组(45.6% vs. 38.7%,χ2=7.273,P=0.007),两组息肉检出均以腺瘤为主,但增强组腺瘤的检查率低于白光组(42.6% vs. 51.8%,χ2=8.242,P=0.004),其余病理学类型的息肉(炎症性息肉、锯齿状息肉、增生性息肉、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组阳性腺瘤平均检出数略高于白光组[1(1~6)枚 vs. 1(1~5)枚,Z=-1.966,P=0.049],平均腺瘤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枚 vs. 0(0~5)枚,Z=-1.070,P=0.285]。亚组分析显示,NBI组与白光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 vs. 22.1%,χ2=0.710,P=0.399);LCI组总体ADR高于白光组(32.9% vs. 22.1%,χ2=4.126,P=0.042)。结论    初期结果提示,IEE模式(NBI为主)的总体ADR并未优于白光模式,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模式,非腺瘤检出能力与白光模式相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分析证实。
    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分析
    李干斌,韩加刚,王振军,魏广辉,渠 浩,翟志伟,易秉强,马华崇,杨 勇,王建良,李竹林
    2021, 41(02): 184-1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CRT)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nCRT组(97例)和直接手术组(111例)。比较两组手术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局部复发率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nCRT组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显著低于直接手术组[(5.8±2.2)cm vs. (6.9±2.9)cm,P=0.003]。nCRT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19.6%,淋巴结清扫数量[(12.0±4.7)枚 vs. (16.6±6.7)枚,P<0.001]、脉管浸润率(16.5% vs. 30.6%,P=0.017)和癌结节检出率(4.1% vs. 11.7%,P=0.046)均显著低于直接手术组。与直接手术组相比,nCRT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51.9±70.6 )min vs.(227.4±85.0)min,P=0.015]、术中失血量显著增加(165 mL vs. 125 mL,P=0.041)、保护性造口率明显增加(85.1% vs. 28.0%,P<0.001)。两组的保肛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造口还纳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34(6~83)个月,随访率91.4%。nCRT组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5.5% vs. 15.2%,P =0.03),5年总体生存率(OS)(77.4% vs. 59.5%,P =0.047)和无病生存率(DFS)(75.1% vs. 61.6%,P =0.015)显著升高。nCRT组中pCR病人的5年OS显著高于非pCR病人(100.0% vs. 69.3%,P=0.033)。结论    虽然nCRT显著增加了直肠癌病人的保护性造口率、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但能够明显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增加病人5年OS和DFS。
    改良延长内上蒂乳房缩乳上提术在乳腺癌肿瘤整形保乳手术中应用研究
    王子函1a,徐 飚2,高国璇1a,冈天然1a,张忠涛1b,屈 翔1a
    2021, 41(02): 190-1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对伴有乳房下垂的乳腺癌病人使用改良延长内上蒂缩乳上提手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例外上象限或外侧肿瘤直径较大且伴乳房下垂的乳腺癌病人行改良延长内上蒂缩乳上提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和术后BREAST-Q评分。结果    3例病人病人术后均未出现脂肪液化、乳头乳晕复合体缺血坏死并发症。术后6个月BREAST-Q评分平均值与术前对比,生理状况评分为96.7分 vs. 66.7分,对乳房满意度评分为100.0分 vs 64.7分,社会心理状态评分为100.0分 vs. 84.3分,性心理健康状态评分为97.7分 vs. 88.0分,术后乳头满意度均为满分20分。随访时间分别为13.7个月、16.6个月、19.3个月,均未见复发事件。结论    改良延长内上蒂乳房缩小术适用于外上、外侧象限病灶直径较大的病人,可以相对简便地修复术后局部缺损,同时改善乳房下垂,提高病人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
    腹股沟疝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决策树模型建立与测试
    张 妍1,刘雨辰2,王明刚2,车 焱1
    2021, 41(02): 194-2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7
    摘要 ( )  
    目的    建立腹股沟疝病人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决策树风险评估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果。方法 基于住院病历,收集全国58家医院2017年全年14322例成人腹股沟疝手术病人住院期间VTE诊断及手术过程和有关影响因素。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对数据预处理后,将样本分为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训练数据集用于建立决策树风险评估模型,验证数据集用于模型评价。结果    经过数据训练,建立了含血栓相关疾病史、术后切口压迫、病人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及术后出血共6个变量在内的腹股沟疝手术病人VTE决策树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血栓相关疾病史、术后切口压迫是该模型的关键因素。验证数据集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AUC为0.870(95%CI 0.856-0.885),显著高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0.739(95%CI 0.723-0.755);用原始调查数据验证,两种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疝病人术后VTE决策树风险评估模型性能不劣于Caprini模型,但所含变量更少,方便应用。然而,由于建模数据的局限性,其性能需要更多临床资料加以验证和改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严重腹腔感染紧急救治的外科选择及手术效果分析
    陈志达,郗洪庆,梁文全,刘 怡,刘国晓,曹 博,崔 昊,卫 勃,陈 凛
    2021, 41(02): 201-2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8
    摘要 ( )  
    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严重腹腔感染紧急救治的三级防护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2020-01-25—2020-07-30急诊三级防护下完成的16例手术病例的完整临床资料,并将其设为防护组。同时对2019年同期同中心完成的急诊手术临床资料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16例设为对照组,与防护组进行匹配。对比分析防护组和对照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防护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总出血量3方面多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在重症监护室(ICU)过渡时间、住院总时间、主动下床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肠道排气时间、感染控制所需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切口感染、持续发热等近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术后感染性指标方面,术后第1天,防护组在白细胞计数、CRP、IL-6、PCT 4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三级防护手术是在COVID-19疫情特殊时期应对严重腹腔感染的有力救治措施,具有实践价值和临床意义。
    肠系膜上动脉瘤17例诊治分析
    冯桂林1,周 旻2,林 越2,司 逸2,唐 骁2,王利新2,史振宇2,郭大乔2
    2021, 41(02): 205-2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7例SMAA病人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院内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疾病相关病死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7例病人中,6例接受了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1例接受腔内治疗,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0.9%。病人中位住院时间12(4~71)d,无院内死亡。1例开放手术病人因术中切除部分胰腺组织,术后出现胰漏;1例腔内治疗病人术中造影存在少量内漏,后随访消失。17例病人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8(12~108)个月。1例病人术后发现瘤体增大,再次收入院造影显示为Ⅱ型内漏。1例腹腔多发动脉瘤病人术后64个月出现左肾血肿,肾动脉瘤破裂,急诊行动脉瘤栓塞术。随访过程中,无SMAA相关性死亡发生。结论    SMAA罕见,一旦破裂死亡风险较高。术前应进行详细的CT血管造影评估,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对SMAA均安全、有效,需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选择。
    文献综述
    普通外科重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新进展
    陈铭铭,马晓春,丁仁彧
    2021, 41(02): 210-2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0
    摘要 ( )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器官功能损伤严重,ICU内的加速康复策略制定应强调个体化差异。应从术前病人器官功能评估和优化、术后转入ICU必要性及ICU中加速康复策略制定三方面入手。对于普通外科重症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应将加速康复理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进展
    李 松,龚剑峰
    2021, 41(02): 214-2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1
    摘要 ( )  
    以减轻应激为核心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已经为当前标准的围手术期临床实践。然而,ERAS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老年、有合并症的病人的依从性差,服务涉及范围未能覆盖整个“围手术期”以及分块化的医疗服务,使病人在围手术期接受到不连贯、碎片化的就医过程等。近年来,临床医生认识到,外科择期治疗效果的提高需要主动性的(proactive)、目标导向的术前准备,并联合早期计划性出院,以及治疗后康复过程来实现。覆盖围手术期整个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围手术外科之家(PSH)成为围手术期处理的关注点。
    影响克罗恩病术后疾病复发的手术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李 涛1,郭 振2,李 毅2,朱维铭1,2
    2021, 41(02): 221-2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2
    摘要 ( )  
    手术是克罗恩病(CD)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手术并不能治愈CD,多数病人术后会出现疾病复发。CD术后疾病复发与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吻合方式、肠系膜切除范围、手术切缘等手术相关因素相关。手术作为影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引起重视。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优化、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CD外科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以消除手术风险因素为目的或以降低风险因素为导向的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是降低术后疾病复发的关键。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背阔肌肌皮瓣应用进展
    陈 颖1,2,吴 炅1
    2021, 41(02): 227-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3
    摘要 ( )  

    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领域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恒定的血管解剖,且无需配合血管吻合等显微外科技术,操作简便,还可根据所需的缺损组织量进行相应的获取范围的调整。从单纯背阔肌到扩大背阔肌再到迷你背阔肌的探索历程,以及与假体、脂肪移植等整形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回顾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的发展使医生能够更好地依据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最合适的重建方案,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塑造更为美观的外形。

    讲座
    老年外科病人器官功能评估与优化
    朱明华,张珂诚,唐 云
    2021, 41(02): 231-2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4
    摘要 ( )  
    老年外科病人作为外科病人中的特殊群体,其一般情况较差,多伴有器官功能退化及慢性基础疾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成年病人。老年外科病人的器官功能评估与优化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须着重针对心血管、肺功能、肾功能、脑卒中、血栓栓塞、营养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病人器官功能进行干预优化,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基于TNM分期的胆囊癌手术治疗
    王泽宇,黑振宇,耿亚军,刘颖斌
    2021, 41(02): 236-2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5
    摘要 ( )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使病人获得良好预后是目前胆囊癌外科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胆囊癌分期而定,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是TNM分期。对于Tis、T1a 期胆囊癌病人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达到治愈目的,T1b、T2、T3、T4N0-1M0期胆囊癌病人可根据术中评估结果采取根治切除术或扩大根治切除术,从而达到R0切除。M1期病人行扩大根治切除手术意义已不大,可采取姑息手术治疗,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

    病案报告
    腹腔镜造口旁疝补片Sugarbaker修补术后2次复发1例报告
    刘彦旸,黄先觉,陈 浩,花 荣,何 凯,姚琪远
    2021, 41(02): 239-2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2.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