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1-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院士论坛
    普通外科进展
    论蓍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等
    2021, 41(01): 1-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1
    摘要 ( )  
    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机器人手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
    2021, 41(01): 12-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2
    摘要 ( )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个体化和新策略研究》专家组
    2021, 41(01): 20-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3
    摘要 ( )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版)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普通外科专科分会
    2021, 41(01): 31-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4
    摘要 ( )  
    院士论坛
    普通外科开展基础研究的意义、方向与路径
    宋尔卫
    2021, 41(01): 38-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5
    摘要 ( )  
    外科医生结合临床工作开展基础研究,除自身可养成长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拓展专业视野,更有利于增强工作的严谨性,提升思维逻辑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学科发展。目前,普通外科基础研究方向包括对肿瘤微环境及区域免疫性的探索,涉及众多重要组织器官的非可控性炎症失衡机制和恶性转化机制,肿瘤演进阶段的分子可视化研究等,旨在与既往研究相结合,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诊疗的转化,以提高现代医学诊断、治疗、疗效评估和预后判定水平。外科医生在足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进行研究,并与同行进行广泛合作交流,提高项目执行能力,钻研出能够回馈于临床的成果,推动医学进步。
    普通外科进展
    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
    沈 锋,林 间,王海波
    2021, 41(01): 42-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6
    摘要 ( )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肿瘤细胞外,HCC的免疫微环境由基质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结构成分(如细胞外基质等)和细胞间通讯相关分子(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外泌体等)组成,这些细胞影响着肿瘤免疫逃逸、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和病人的预后。近年来,针对HCC的免疫治疗方法展现了一定的潜力。但是治疗反应率仍不令人满意。更好地了解HCC免疫微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串扰,并从中挑选潜在的治疗靶点,有助于预测免疫治疗反应、判断免疫治疗疗效、发现预后标记物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胆石症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刘 昌,孟凡迪,王瑞涛
    2021, 41(01): 48-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7
    摘要 ( )  
    胆石症系胆道系统结石形成及其所引发的感染、狭窄、梗阻等疾病,可引发腹痛、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近年随着我国代谢综合征病人和肥胖人群不断增多,胆石症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胆道微生物群的研究结果为胆石症防治提供了调整菌群的新思路。雌激素可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胆石症的发生。分子检测、细胞病理检测、影像学手段对于胆石症的检测有积极作用,应结合临床需求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糖尿病、脂肪肝等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血清高水平HDL-C是新发胆石症的独立保护因素。合理控制饮食、增加食用水果和蔬菜可改变或降低胆石症发生的风险。同时,加强病人的饮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胆石症。
    胆囊癌相关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永盛1,2,3,李茂岚2,4,刘颖斌1,2,3
    2021, 41(01): 52-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8
    摘要 ( )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放化疗等现有综合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极差。因此,加强胆囊癌相关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在胆囊癌领域的多中心合作,进一步完善生物样本、临床病理学、预后及生物信息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结合数据分析手段,以期实现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精准评估与治疗。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胰腺癌领域应用现状和展望
    刘迎澳,吴文铭
    2021, 41(01): 56-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09
    摘要 ( )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和极高的异质性,导致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策略。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单细胞层面进行基因组、转录组或表观遗传学分析,揭示疾病内在的分子机制,相比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更有助于阐明肿瘤内异质性问题。目前,单细胞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胰腺癌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加深了对胰腺癌特征的理解,促进了诊疗技术的发展。
    胰腺炎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
    谢 宇,孙 备
    2021, 41(01): 60-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0
    摘要 ( )  
    近年来,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其中,急性胰腺炎领域热点内容众多,如胰蛋白酶原异常激活、病理性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内质网应激、NF-κb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等。慢性胰腺炎领域的研究则更多集中于胰腺星状细胞激活对慢性胰腺炎纤维化的影响,以此为主干,又可进一步研究自噬、外泌体等与胰腺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在胰腺炎的基础研究中,可以进行机制的深入发掘,而机制的发掘又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物、新药研发、治疗靶点选择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此外,免疫、肠道微生态等作为当前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其在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胃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李 源,吴钟华,林嗣涵,牛 卓,韩伟赢,王振宁
    2021, 41(01): 66-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1
    摘要 ( )  
    随着对胃癌发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胃癌的进展与一系列分子水平的变化有关,包括相关基因的突变、非编码RNA表达失调、信号通路的调节异常、肿瘤微环境改变及胃癌干细胞分化异常等,使分子靶向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但由于胃癌具有较高的肿瘤异质性,导致其缺乏稳定高效的治疗选择性及可靠的用来预测病人预后和治疗反应的肿瘤标记物。目前,仍然亟需更加深入的研究胃癌分子生物学机制,以解决胃癌腹膜转移、耐药等难题。
    基于文献检索分析减重及代谢外科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张 鹏,祁子添,郝 祯,田沛荣,李梦伊,刘 洋,张忠涛
    2021, 41(01): 72-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2
    摘要 ( )  
    基础研究课题来自于临床问题,而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则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同样,减重及代谢外科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研究。检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发表在非减重及代谢外科专业临床期刊的减重及代谢外科相关纯基础研究论著,最终获得66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总结。高影响因子(IF)期刊文章相对较少,IF值>10分的文献共有5篇,最高分值为21.567分(Cell Metabolism杂志),5~10分的文献14篇,其余均为IF值<5分的文章。在研究热点方面,减重及代谢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机制研究出现频次最高,在IF值≥5分的文章中占84.2%(16/19),此外,减重及代谢手术对肠-脑轴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出现频次为10次,其中9次出现在IF值<5分的期刊,占19.1%(9/47)。可见,减重及代谢外科基础研究依然较少,主要聚焦于手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方面,肠-脑轴在手术治疗T2DM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期待突破,减重及代谢手术对机体效应器官和组织的作用与代谢调控,有可能是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分化型甲状腺癌基础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
    张 浩1,孙 威1,田 文2
    2021, 41(01): 76-7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3
    摘要 ( )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新发甲状腺癌的90%以上,故DTC相关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受重视。(1)DTC诊断标记物:分子诊断工具对于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已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高昂的费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甲状腺滤泡癌和具有乳头样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的术前诊断仍缺乏有效的标记物和诊断模型。(2)预后标记物:尽管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突变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对DTC的预后价值已被阐明,但仍缺乏多基因联合的精准预后模型。(3)随访监测:除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外,miRNAs有望为DTC术后随访监测提供新思路。(4)靶向治疗:针对DTC特异性基因突变和通路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靶向药的新辅助治疗成为关注的热点。
    乳腺癌相关基础研究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
    金 颖,刘振宇,高 品,李诗恒,范志民
    2021, 41(01): 80-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4
    摘要 ( )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研究进展被广泛关注,不断累积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争取更早发现,更精准治疗,更优化预后提供了理论基础。乳腺癌细胞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代谢重编程,其改变的范围和功能因乳腺癌亚型而异,同时癌细胞与周围复杂微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代谢与微环境的改变又进一步影响肿瘤药物治疗效果和远处转移。
    疝和腹壁外科相关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李航宇
    2021, 41(01): 85-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5
    摘要 ( )  
    疝和腹壁外科在近20年迅速发展,疝和腹壁外科手术方式较20世纪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尽管总体疗效满意,但术后仍存在复发和并发症等诸多问题。围绕膜解剖的深入探究并在优化现有补片的同时开发新型补片已经成为疝和腹壁外科乃至外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更好的理解膜解剖,深入探索膜解剖,结合对理想补片材料的深入探索,并将最新的理念应用于手术,是疝和腹壁外科基础研究的趋势。
    主动脉疾病相关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突破点
    周 旻,符伟国
    2021, 41(01): 89-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6
    摘要 ( )  
    主动脉壁主要由不断更新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主动脉壁内的细胞和细胞外组分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来应对外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增强主动脉管壁应力。如果主动脉的功能和结构发生障碍,将会导致主动脉管壁退化,力学结构受损,出现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过去20年,研究者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力学等角度,剖析主动脉疾病发病的深层机制,旨在挖掘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临床营养治疗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邱 远,杨 桦
    2021, 41(01): 95-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7
    摘要 ( )  
    临床营养治疗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或经典的临床营养实践和研究正面临着瓶颈和诸多挑战。所以,从细胞、分子、动物模型角度加深对临床营养的认识,从机制上深入了解临床营养对机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提高临床营养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医师临床营养实践水平的必经之路。
    论蓍
    中国胆囊癌外科治疗现状与病理学特征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4345例报告)
    孙旭恒1,2,任 泰3,4,耿亚军1,2,杨佳华1,2,李永盛1,2,刘法涛3,4,李茂岚3,4,吴向嵩4,吴文广1,刘 赟2,3,等
    2021, 41(01): 99-1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中国13个省市的26家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345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分析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地区、性别、年龄分布;基于病人的诊疗记录与检查结果对手术病人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分析可切除性肿瘤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参照术前检查、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估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否达到根治标准,分析行根治性手术胆囊癌病人的病理学特征。结果    4345例胆囊癌病人中,男性1664例(38.23%),女性2681例(61.77%)。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3129例(71.01%),其中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66.28%)。在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病人中,仅1133例(54.63%)在术前即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1002例(48.31%)行根治性切除,1072例(51.69%)未达根治标准。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病人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中,736例(73.45%)为腺癌,348例(34.73%)为低分化癌,376例(37.52%)伴肝侵犯,152例(15.17%)伴神经浸润,96例(9.58%)伴血管内癌栓,78例(7.78%)伴周围脂肪组织浸润,89例(8.88%)伴周围器官受累,328例(32.73%)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阳性。获得生存随访资料的2357例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6.1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1)、肝脏侵犯(P<0.001)、R0切除(P=0.003)均为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中国胆囊癌术前诊断率有待提高;胆囊癌外科治疗模式亟待规范;病理学检查报告中反映的多个因素与胆囊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其描述的规范化对指导胆囊癌病人的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
    男性泌尿生殖层的层面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邱 健1,苏军龙2,阎立昆1,马延兵3,刘瑞廷1,王 奔1
    2021, 41(01): 107-1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19
    摘要 ( )  
    目的    观察并描述男性泌尿生殖层的层面解剖学形态,探讨该层面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层面解剖学方法解剖10具男性尸体躯干与20具盆腔标本,系统地描述泌尿生殖层的解剖形态,并与相应腹腔镜下解剖结构相比较。结果    男性泌尿生殖层为泌尿生殖筋膜包被,整体结构可分3段——腹段、盆段和精索段。泌尿生殖层腹段头侧由泌尿生殖筋膜紧密愈着于膈下筋膜,外侧与腹横筋膜间形成侧锥筋膜,其腹侧为原始体腔膜形成的后腹膜以及后腹膜与腹内脏器固有筋膜形成的融合筋膜,背侧为腰肌筋膜;腹段在肠系膜下动脉以下,形成位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方的独立层面,在盆腔入口处延续为位于中央的盆段和位于两侧的精索段。精索段外侧界为精索血管,内侧界为输尿管,前界为输精管,外被泌尿生殖筋膜,形似三角,经由内环外出至腹股沟管,延伸至睾丸。盆段入盆后包绕在直肠周围下行,直肠后方的泌尿生殖层约在骶4椎体前方融汇于直肠固有筋膜,其内走行腹下神经;直肠侧方泌尿生殖层内为下腹下神经丛以及输尿管、输精管走行,泌尿生殖筋膜脏层覆盖其内侧表面,行向直肠前方,终于精囊腺—前列腺交界,泌尿生殖筋膜壁层覆盖于下腹下神经、输尿管背侧及外侧,下行与膀胱固有筋膜融汇。结论    泌尿生殖层各段构成结肠、直肠周围毗邻层面,该解剖结构对于结直肠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时机选择研究
    王 萌a,刘 颂a,张 松b,郑黎明a,凌亭生b,管文贤a
    2021, 41(01): 114-1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1.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早期胃癌行ESD非治愈性切除后90 d内追加外科根治手术90例,排除失访7例,最终纳入83例。根据追加外科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ESD后≤29 d,52例)和延迟手术组(ESD后30~90 d,31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阳性率、胃病灶阳性率、复发率、总体存活率和无病存活率。进一步分析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64个月,两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 vs. 96.8%,P=0.884)。与早期手术组相比,延迟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减少(P=0.011)。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手术组的淋巴结转移率(12.9%) 高于早期手术组(5.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脉管癌栓是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56,95%CI:0.017-0.641,P=0.015)。结论    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后,延迟手术组相比早期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减少,生存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脉管癌栓危险因素,根据病人的情况建议适当缩短手术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