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血管外科急症诊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陈 忠,杨耀国
    2020, 40(12): 1349-13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1
    摘要 ( )  
    血管外科急症往往病情变化较快,严重时威胁病人的生命,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是抢救病人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在诊治过程中,一方面要优化救治流程,包括做好院前救治、预检分诊、绿色通道和多学科协作等环节;另一方面提高医护人员对各种血管外科急症的诊断和救治能力是保障病人安全的重要基石。应通过救治体系的优化和医护人员能力的加强来提高急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
    郭 伟,贺 元
    2020, 40(12): 1352-13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2
    摘要 ( )  
    近年来外军的作战表明,无论是规模化战争还是局部战争,血管战创伤的比例都显著增加。血管战创伤的救治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场救护的成功与否,也增加了军队医疗机构对于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的紧迫感。对于血管战创伤的诊断、救治,战地救护人员应遵循“快速诊断、快速止血、快速重建血运”原则。当合并有多发伤时,须遵循“血管重建第一”的原则,并且尽可能同时重建动、静脉。目前,传统血管结扎、血管旁路术仍是战时血管外伤救治的主要方式。腔内技术受限于复杂战场环境的限制,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开放与腔内结合可能成为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新手段,军事机构和民用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促进新装备、新器械研发,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
    专题笔谈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诊治流程
    符伟国,原 通
    2020, 40(12): 1356-13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3
    摘要 ( )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是血管外科领域最凶险的疾病之一,也是腹主动脉瘤病人最严重并发症。RAAA不仅应该得到血管外科医生重视,更应该得到急诊科、护理部、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重视。应建立以血管外科为中心、多科配合下的快速有效的诊疗流程,以最大程度降低RAAA病人的病死率。诊疗流程中从早期识别诊断、规范化术前处理措施,到合理地选择治疗策略、术中精细化处理,最终到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其中涉及到的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如何提高RAAA病人的救治率,降低其病死率,不仅是血管外科医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应获得医院层面上的支持。诊疗流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医生和医院层面共同的努力。
    腔内修复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对策
    王 暾1, 李全明1,何 昊1,舒 畅1,2,黎 明1,李 鑫1
    2020, 40(12): 1359-13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4
    摘要 ( )  
    腔内修复(EVAR)术后腹主动脉瘤(AAA)破裂是严重的主动脉疾病,危及生命。随着EVAR手术的推广和病人预期生命延长,发现其术后远期发生率显著高于预期。提高EVAR术后长期随访率,同时重视动脉粥样硬化和系统性炎性疾病对EVAR手术远期预后的意义,有助于早期发现AAA破裂风险,降低发生率。该疾病须根据病人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但总体的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腔内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以“Cuff开窗技术”、“裙套技术”为代表的腔内手术能够快速、有效地隔绝内漏;开放手术是治疗复杂病变的重要手段,以“球囊阻断技术联合主动脉缩缝术”为代表的开放手术,能够迅速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彻底纠正主动脉破裂的病变,有较高的救治成功率。
    主动脉钝性伤诊断和治疗
    王吉阳,李拥军
    2020, 40(12): 1363-13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5
    摘要 ( )  
    主动脉钝性伤(BTAI)是钝性胸部外伤的致命性损伤之一。根据损伤程度分为4型。BTAI常用诊断技术有4种,CT血管成像(CTA)成为最为常用的确诊方法,成为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协会(EAST)的强烈推荐诊断方法。BTAI的治疗方式包括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和开放手术治疗,在降低脑卒中、脊髓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发生率方面TEVAR均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开放手术还具有较高的移植物和肺部感染率。EAST强烈推荐在确诊的BTAI病人治疗中首选TEVAR治疗。BTAI后24 h内病死率最高,急诊手术治疗被视为手术时机的最佳选择。但对于Ⅰ、Ⅱ 型病人延期手术(损伤16 h后)病人获益更大。另外,TEVAR手术的抗凝及脑脊液引流将视病人情况而定。
    颈动脉外伤处理原则
    曲乐丰,柏 骏,吴鉴今
    2020, 40(12): 1366-13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6
    摘要 ( )  
    颈动脉外伤致伤原因多样,发病凶险,救治困难,致死、致残率高。与四肢动脉损伤不同,颈动脉所在地处“解剖要道”,内侧相邻气管、食管、颈静脉,形成的血肿易压迫气管引起窒息;靶器官大脑非常重要,损伤引起大脑缺血,极易致残甚至死亡;周围还有迷走、舌下等重要颅神经,损伤本身或救治过程中保护不佳极易造成继发损伤,引起严重神经并发症;且颈动脉位置表浅、暴露于躯干以外,不易防护,容易受到创伤。颈动脉外伤救治属于临床公认难题,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建议基于“TOPIC”分型,对颈动脉外伤实施“ABC”救治原则。
    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
    杨心蕊,叶开创,陆信武
    2020, 40(12): 1369-13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7
    摘要 ( )  
    急性肺栓塞发病率高,症状的不典型性容易引起误诊。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了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策略。抗凝和系统性溶栓是几十年来的主要的治疗选择,腔内介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中。尤其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病人,可能可以达到降低病人的总体风险,改善预后的作用。仍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研究数据提供更多临床证据完善相关诊疗方案。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治现代策略
    张福先
    2020, 40(12): 1373-13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8
    摘要 ( )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也是外科最为凶险的急腹症之一。其原因来源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发生阻塞,导致血液供应或回流突然中断,肠管出现营养不良与障碍,最终发生肠管功能丧失、坏死。该病起病隐匿、进展快、危害大、后果严重。CT血管成像(CTA)是当前被推荐的首选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复苏、抗凝、恢复肠系膜的血液供应、切除无生机的肠管、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以及静脉高营养是成功诊治该病的重要支柱。
    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致肠缺血诊断和治疗
    刘 澄,李晓强
    2020, 40(12): 1375-13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09
    摘要 ( )  
    急性门静脉血栓导致的肠缺血是相对少见的疾病,但是在有基础疾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升高,且预后较差,需要高度警惕并及时诊疗。由于急性肠系膜缺血和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非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但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明确诊断后及时药物治疗使得减少并发症已经变得越来越可能。对于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病人,应积极采用介入或开放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处理策略
    吴丹明,沈世凯
    2020, 40(12): 1377-13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0
    摘要 ( )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静脉急症,发病率较高。如处理得当,血栓急性期脱落会造成肺栓塞,部分慢性期病人合并血栓复发、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因此,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于高龄、制动、手术、创伤、产后、恶性肿瘤等病人提高警惕,进行合理预防与评估,降低院内血栓的发生率。一旦血栓形成,如无抗凝禁忌,立即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手段,如导管接触性溶栓或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对于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人,可行支架植入术。对于抗凝禁忌或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病人,可行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院内层面血栓防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血栓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义深远。
    急性下肢缺血诊断和治疗
    刘 浩,董智慧,符伟国
    2020, 40(12): 1381-13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1
    摘要 ( )  
    急性下肢缺血(ALLI)作为血管外科常见的急重症,具有起病急、缺血重、进展迅速的特点,严重威胁病人的肢体甚至生命。因此,对于ALLI,快速准确的诊断有利于争取时间挽救肢体。确诊后对病人及患肢的情况进行整体评估,进行充分的术前药物管理,根据评估结果,酌情选择开放、腔内或复合手术重建血流。鉴于ALLI病因复杂,且病人常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对于ALLI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颇具挑战。
    医源性血管损伤处理原则
    辛世杰,胡海地,荆玉辰
    2020, 40(12): 1384-13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2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动静脉穿刺和介入手术的不断增多,医源性血管损伤(IVI)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医源性血管损伤常具有突发性,但在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医生手中,结果可能截然不同。损伤一旦发生,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必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及早发现、及时处置是防范IVI的关键。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破裂出血处理原则
    傅麒宁,赵 渝,赵 霞,王 哲
    2020, 40(12): 1387-13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3
    摘要 ( )  
    血透通路破裂出血是可能危及病人生命的急重症。紧急情况下,有效止血保障生命安全应放在首位,后续根据血透通路类型,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合并人工血管假性动脉瘤或自体动静脉内瘘瘘体瘤样扩张设计手术,应尽可能保留足够的穿刺点以避免使用透析导管过渡。血透通路破裂出血与透析穿刺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正确、良好的穿刺使用是预防的关键。
    指南(共识)解读
    国际《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多协会共识和实践指南(2020)》解读
    闫加艳1,赵 越2,陈 炜1
    2020, 40(12): 1391-13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4
    摘要 ( )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医疗费用增加、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和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优化胆囊切除术解剖辨识技术和手术技能、风险评估和控制、胆管损伤处理策略和提升医生经验等环节,有可能降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2018年10月美国胃肠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联合美国肝胆胰协会、国际肝胆胰协会、消化道外科协会和欧洲内镜外科协会组成的国际小组,针对18个基于证据的问题和推荐意见进行投票决议,通过了其中17个推荐意见。该指南可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相关医疗培训机构、医院管理和专业协会等提供合理有效的规范以降低胆管损伤发生率,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论蓍
    腔内修复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研究
    王 盛,陈 忠,唐小斌,寇 镭,吴章敏,刘 晖,杨 燎,刘 硕
    2020, 40(12): 1396-14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12例RAAA病人资料,对EVAR组和开放手术(OSR)组围手术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VAR组和OSR组30 d病死率分别为12.3%(8/65)和12.8%(6/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干预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和OSR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5±1.7)h和(7.2±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和OSR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7.7±433.9)mL和(2721.3±211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和OSR组术中输红细胞量分别为(2.2±4.2)U和(7.2±3.1)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和OSR组术中输血浆量分别为(147.7±324.6)mL和(1121.3±75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ICU时间为(6.9±8.0) d,低于OSR组(8.6±8.4) 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EVAR组住院时间为(13.3±10.4) d,低于OSR组(21.8±1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VAR治疗RAAA有与OSR相似的30 d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EVAR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更短的住院时间。EVAR治疗RAAA是合理、有效、安全的。

    腔内修复完全替代开放手术治疗急性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可行性研究
    岳嘉宁,方 刚,郭大乔,董智慧,徐 欣,陈 斌,史振宇,杨 珏,符伟国
    2020, 40(12): 1401-14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腔内修复(EVAR)完全替代开放手术治疗急性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1例真性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病人资料。对比“选择性EVAR(EVAR/Open)”时期(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与“完全EVAR(EVAR Only)”时期(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两种治疗策略的疗效。结果    121例真性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病人中,29例于术前放弃手术或死亡。其中,在“EVAR/Open”时期,40例(19例EVAR及21例开放手术)接受外科治疗,EVAR及开放手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26.3%及23.8%(P=0.94);而在“EVAR Only”时期共52例全部接受EVAR治疗,术后30 d病死率为23.1%。两个时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两个时期内均未观察到不同术式在不同术前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不同瘤体解剖学条件中对病死率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基于所在中心平诊手术经验的“完全EVAR”策略可有效用于几乎所有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急诊救治,并获得与“选择性EVAR”策略一致的疗效。

    超声引导与透视引导下膝下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双向成形术中应用对比研究
    张 欢,牛鹿原,罗小云,张昌明,冯亚平,张福先
    2020, 40(12): 1405-14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7
    摘要 ( )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膝与透视引导下穿刺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双向成形术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因下肢动脉闭塞行双向开通术的67例病人资料,根据逆穿引导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组和透视组,其中超声组32例,透视组35例,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67例病人逆行穿刺均获得成功,超声组在平均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上均明显少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同时,ABI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和76.5%,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1.4%和73.3%,两组间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血肿及穿刺血管痉挛,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透视引导下穿刺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及减少穿刺次数,有临床应用价值。
    湖北省胃肠外科医师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理念现状分析
    张 鹏,孙 雄,李承果,杨文昶,陈 鑫,王 涛,刘炜圳,王 征,高金波,陶凯雄
    2020, 40(12): 1409-14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湖北省胃肠外科医师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理念现状。方法    2020-06-01—2020-06-2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对湖北省胃肠外科联盟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VTE预防理念、术前VTE预防现状、术后VTE预防现状及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    收集有效问卷509份,参与医师来自湖北省15个市(州)的112家医院。387名医师表示日常工作中使用VTE风险评分工具,其中55.6%的医师使用Caprini评分,1.6%的医师围手术期全程评估病人VTE风险。397名医师表示术前会对病人行药物预防,其中15.6%的医师对>50%的病人行药物预防;389名医师表示术后会对病人行药物预防,其中48.8%的医师对>50%的病人行药物预防。25.1%(128/509)的医师表示术前对病人同时行D-二聚体及下肢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15.3%(78/509)术后对病人监测D-二聚体及下肢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16.5%(84/509)的医师表示对VTE高危病人出院后进行足疗程低分子肝素治疗。结论    湖北省胃肠外科医师已具备一定的VTE预防理念,但部分医师在围手术期VTE评估、药物预防及检查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研究
    曾 宁,曾思略,杨 剑,项 楠,刘智豪,文 赛,齐 硕,祝 文,胡浩宇,李双华,方驰华
    2020, 40(12): 1413-14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的3例增强现实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24~72 h根据肝功能情况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利用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采集实时手术影像,再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笔记本电脑,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中实现将三维模型投影到手术视频,实现术中情况与术前三维模型实时融合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3例病人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后,均成功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指导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b型2例、Ⅳa型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Ⅲb型2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左侧尾状叶切除术、Ⅳa型1例行右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10、38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31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8 d。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右肝段区域划分新认识的解剖学依据研究(附110例人右肝三维数字解剖学研究结果)
    李 斌1,邱智泉1,缪应鸟2,姜小清1
    2020, 40(12): 1419-14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0
    摘要 ( )  
    目的    根据人右肝数字解剖学研究结果,总结右肝解剖性区域划分合理方案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归纳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肝外胆管系统肿瘤病人右肝Ⅰ~Ⅲ级脉管分支数字解剖学特点,并结合门静脉和肝静脉流域分析技术,明确右肝叶不同区域空间解剖学特征。结果    右肝Ⅰ、Ⅱ级脉管支汇合结构及其分布或引流区域的解剖学模式较为清晰、固定,而Ⅲ级脉管分支及肝静脉分支分布或引流区域的解剖学模式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结论    依据各种经典肝脏分段法获得的右肝段解剖性区域划分方案均非合理、准确。三维可视化能够多维度展现肝右叶各区域脉管分布的空间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实现更为精准的个体化右肝段解剖性区域划分方案。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改善病人术前焦虑临床研究
    薛 佩,付占威,赵 轩,孙 晶,马君俊,郑民华,潘睿俊
    2020, 40(12): 1425-1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改善外科手术病人术前焦虑状态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2020-05-04—2020-07-10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100例,1∶1随机分为VR体验组(50例)与传统术前谈话组(50例)。VR体验组病人在常规术前谈话后观看手术室术前准备流程及麻醉苏醒过程的第一人称视角VR全景视频,传统谈话组则仅采取常规术前谈话,完成后两组病人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其术前焦虑水平。结果    VR体验组病人的S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谈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VR技术拍摄的第一人称视角全景视频能帮助病人了解进入手术室后术前准备流程及麻醉苏醒过程,可以有效缓解病人术前焦虑状态,在临床工作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席 镤,李红强,柳 桢,王勇飞,唐艺峰,苌群刚,殷德涛
    2020, 40(12): 1429-14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基于文献计量学直肠肿瘤研究现状及热点聚类分析
    徐 朔1,王 俏2,张 宏1
    2020, 40(12): 1433-14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直肠肿瘤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现状。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5—2020年的直肠肿瘤相关文献,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和gCLUTO软件对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学和双向聚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6748篇。2015—2020年每年的发文量依次为1459、1542、1341、1440、929和37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日本的Japanese Journal of Cancer and Chemotherapy,共有279篇(4.13%)。文献来源国家中以美国2301篇、英国1488篇占据前两名。文献使用语种以英语为主,英文文献共计5847篇(86.65%)。共选取了30个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后得到7个聚类。结论    直肠肿瘤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新辅助治疗、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放化疗、手术及肛管肿瘤的诊治等方面,其中直肠肿瘤的新辅助治疗、病理学诊断及影像学诊断3个方面为当前研究的核心热点。欧美国家在引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短篇报道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袢梗阻手术治疗4例分析
    林贤超,黄鹤光,陆逢春,陈燕昌
    2020, 40(12): 1438-14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4
    摘要 ( )  
    文献综述
    血管外科急症腔内治疗进展
    陈熹阳,赵纪春
    2020, 40(12): 1440-14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5
    摘要 ( )  
    血管外科急症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导致病人围手术期恢复慢,甚至预后不佳。随着腔内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急症采用腔内技术完成。但腔内技术对血管病变的解剖条件有一定要求,因此,血管外科急症的处理仍然需要腔内技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李雪川,吴向嵩,刘颖斌
    2020, 40(12): 1445-14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6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恶性肿瘤,约占其发病率的15%,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进展较快,易转移复发,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之一。目前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面如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等仍存在很多争议。
    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史艳龙,蔚 玮,陈 亮,江 飞,余宏铸
    2020, 40(12): 1448-14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7
    摘要 ( )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结直肠癌病人首次确诊时已有15%~25%发生肝脏转移,中位生存期约为6个月,然而行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后5年存活率可达60%。近年来,虽然在新辅助化疗和外科技术等方面取得迅速发展,使得病人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但肝切除仍是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病人的主要治疗方式。肝切除术能够改善病人预后,手术应做到R0切除或者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NED);若有复发应积极施行二次手术;原发病灶部位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影响尚有待研究;结直肠癌确诊至发生肝转移时间间隔越长预后较好(>2年)。然而,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情况等,并不是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总之,肝切除对CRLM病人具有良好的预后,同时需要结合病人的切缘状态、残余肝体积、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综合考虑。
    讲座
    困难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入路选择
    陈汝福,余 敏,林 青
    2020, 40(12): 1453-14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8
    摘要 (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操作复杂、学习周期长、手术风险高等特点。目前对于困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缺乏准确定义,建议可分为肿瘤切除困难和消化道重建困难。针对肿瘤切除困难,术前应结合病人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术中应结合术者经验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对于消化道重建困难,应根据手术方式、胰腺残端质地及主胰管内径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
    术式讨论
    胰腺中段切除术:从开放到微创
    钱剑锋,陈梦闽,金佳斌,彭承宏
    2020, 40(12): 1457-14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29
    摘要 ( )  
    病案报告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1例报告
    张 琦,韩 斌
    2020, 40(12): 1461-14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30
    摘要 ( )  
    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双原发癌1例报告
    田明月,闫春章
    2020, 40(12): 1463-14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31
    摘要 ( )  
    急腹症误诊为嵌顿疝3例报告
    李 琦,孟祥朝,孙惠军
    2020, 40(12): 1465-14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32
    摘要 (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跨越时空援藏接力 守卫雪域人民健康
    乐 飞
    2020, 40(12): 1467-14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2.3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