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
    2020, 40(11): 1229-12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1
    摘要 ( )  
    院士论坛
    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兆申
    2020, 40(11): 1234-12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2
    摘要 (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类型,占急性胰腺炎50%以上。ABP以胆道疾病为诱发因素,其中胆道微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鉴于消化内镜治疗在胆胰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其在ABP的诊疗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内镜下辅助ABP治疗决策、ABP病因治疗、处理ABP并发症、预防ABP复发以及进行ABP肠道营养5方面对内镜治疗ABP进行剖析:超声内镜(EUS)可从病因诊断和预后判断辅助ABP治疗决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伴随胆管炎或者胆管梗阻的ABP首选治疗方式;EUS或ERCP下建立通道引流减压及后期内镜下清创可缓解胰周液体积聚和胰腺坏死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显著降低ABP的复发率;内镜下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保证ABP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营养供给。随着内镜微创理念的普及、内镜微创技术的成熟、内镜器械的研发,有望建立内镜贯穿ABP诊治全过程的微创”升阶梯”治疗模式。
    述评
    胆源性胰腺炎诊治现状与进展
    杨尹默,谢学海
    2020, 40(11): 1240-12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3
    摘要 ( )  
    随着微创外科理念、消化内镜及手术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是胆源性胰腺炎病因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胆囊及胆管结石是预防胆源性胰腺炎首发及复发的有效手段。胆源性胰腺炎在内镜或手术干预的指征、时机和方式等方面仍存争议。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处理方式及时机
    梁廷波1,张 匀1,李海军2
    2020, 40(11): 1243-12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4
    摘要 ( )  
    胆源性胰腺炎作为一种最常见且病因明确的急性胰腺炎,解除病因是其治疗的首要原则。但是对于合并感染性坏死、器官功能衰竭等较重的病情,如何解决胆道问题以及进行坏死组织清创成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病程早晚、感染坏死病灶复杂程度、胆道并发症及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程度等多个因素得到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个体化原则的治疗方案应是合理手段。多种微创清创技术及分步强化的清创策略(“step-up”策略)的应用虽然已逐渐被广泛认可,但仍有可能因为刻板分步、过度强调微创而造成治疗周期延长、并发症增加等不良后果。针对胆源性胰腺炎,一方面宜积极处理胆道问题为安全清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宜根据局部病灶的复杂程度及器官功能状态妥善处理清创与彻底解决胆道并发症的关系,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完善合理的处置流程。
    专家论坛
    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病因辨析
    王春友
    2020, 40(11): 1247-12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5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有三大类: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临床上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但是,合并胆囊结石的胰腺炎并非都由胆囊结石引起,任何导致胆胰管梗阻如胆道结石尤其微小结石、胆胰管解剖和功能异常甚至肿瘤等,均可成为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另外,急性胰腺炎有时为单一病因,有时可能为多种因素叠加。病因分析不当容易引起治疗选择不当。对合并胆囊结石的胰腺炎实施胆囊切除术虽有共识,但有约1/3的胰腺炎病人胆囊切除术后仍可能复发,所以术前应尽可能排除胆囊结石以外的病因以降低复发率。随着标准化诊断技术的进步,不少合并胆囊结石的胰腺炎病人可检出一些其他的胰腺炎相关病因,目前至少在复发性以及特发性胰腺炎中,强调附加诊断措施的重要性,以确定由此获得的额外信息是否有助于胆囊切除术对预防胰腺炎复发的有效性,避免胆囊切除成为因其他病因导致胰腺炎复发的“替罪羊”。
    从“step-up”到“step-jump”—— 感染坏死性胰腺炎“跨阶梯”治疗
    苗 毅,黄东亚,李 强,陆子鹏
    2020, 40(11): 1251-12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6
    摘要 ( )  
    “step-up”升阶梯模式是当代感染坏死性胰腺炎(INP)的重要治疗模式之一,部分病人因此获益。然而,INP病情复杂多变决定了其治疗不可千篇一律采用同一种方法,而是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部分势必需要外科干预的病人应跨越传统的“step-up”序贯治疗程序,宜采取“step-jump”跨阶梯治疗策略对病人提前外科干预。应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型,构建INP不同干预方式的临床预测模型,从而进行更精准的分类治疗。高度一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克服了专科治疗的局限,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一体化技术平台将是未来INP治疗的发展方向。
    指南(共识)解读
    国内外指南中有关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进展与演变
    张太平,邱江东
    2020, 40(11): 1255-12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7
    摘要 ( )  
    胆源性胰腺炎是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类型,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临床处理较为棘手的急腹症。尽管重症医学综合治疗措施及消化内镜技术在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外科手段在胰腺局部并发症及胆道原发疾病的处理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普及,国内外指南中关于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干预指征、时机与方式的选择有较大改变。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向微创化、阶段化及多学科方向转变。临床医师在基于国内外相关指南制定治疗方案的同时,宜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遵循个体化、多学科原则,不可拘泥于单一的治疗方式。同时,在兼顾胰腺局部情况与原发胆道疾病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病人预后。
    2020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急慢性胰腺炎临床营养指南》解读
    朱桂英,王长淼,廖诗瑶,贾丹丹,章 慧
    2020, 40(11): 1259-1262.  DOI: 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8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是炎性胰腺疾病的两种主要形式,需要不同的营养治疗策略。近年来,对代谢、饮食、临床营养和胰腺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急慢性胰腺炎的营养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1月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发布了最新的急慢性胰腺炎临床营养指南。这是在2002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营养指南、2006年慢性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指南、2009年胰腺胃肠外营养指南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总结发布的最新的急慢性胰腺炎临床营养指南。改版指南针对急慢性胰腺炎的31个关键问题提出了42条共识性建议和7个声明,主要涉及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营养风险评估、营养干预时机、干预途径、干预类型等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最新的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营养诊治原则和诊疗措施,为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营养诊疗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

    专题笔谈
    从胆胰肠结合部解剖谈胆源性胰腺炎发生与防治
    王 坚,杨传鑫
    2020, 40(11): 1263-12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09
    摘要 ( )  

    胆源性胰腺炎是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类型,始动因素是胆道疾病阻塞胆胰共同通道导致胆胰管同时梗阻,因此,胆胰肠结合部的解剖构型与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胆胰管汇合方式可分为无合流、正常合流和异常合流(PBM)。无合流(U型)不会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正常合流中,V型可因结石压迫胰管引起胰管开口进行性水肿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短Y型易同时阻塞胆胰管导致胆源性胰腺炎;长Y型若结石小未堵塞胰管开口,胰液能流入胆管缓冲了胰管压力而不易导致胆源性胰腺炎。异常合流中,C-P型若结石排出时阻塞胰管或P-C型若结石长径过长阻塞胰管均将导致胆源性胰腺炎。因此,应依据胆胰肠结合部不同的解剖学分型防治胆源性胰腺炎,对于V型和短Y型病人应及时治疗胆道结石。由于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和精准的影像学评估,胆胰肠结合部的解剖与胆源性胰腺炎发生及防治的关系仍待进一步探究。

    影像学在胆源性胰腺炎诊治中价值及评价
    蒋奎荣,袁 昊,苗 毅
    2020, 40(11): 1266-12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0
    摘要 ( )  
    胆源性胰腺炎是我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类型,难点在于及时诊断相关并发症。病因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均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常用的几种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扫描、MRI、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超声内镜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为临床医生诊断胆源性胰腺炎及相关并发症提供帮助。影像学检查在胆源性胰腺炎诊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选择适应证,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更改治疗方案,改善病人预后。
    胆源性胰腺炎诊治难点思考
    高 堃,童智慧,李维勤
    2020, 40(11): 1270-12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1
    摘要 ( )  
    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第一大病因。尽管当前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诊疗指南,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一些棘手或容易忽视的问题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影像学上发现结石或胆泥的证据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至正常3倍或以上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诊断标准。当病因不明时,磁共振成像(MRI)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超声内镜甚至诊断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应该当作为补充性的诊断工具。胆总管梗阻或急性胆管炎是早期ERCP的指征,尚无证据表明早期预防性胰支架置入能否改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预后,对于无条件做ERCP或ERCP失败的病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可作为有效的替代方法。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管炎或疑似胆源性感染的病人,需立即开始抗菌治疗。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病人应在住院期间接受胆囊切除术,重型病人需待临床一般情况稳定后择期手术。即使已行胆囊切除术,仍然存在胰腺炎复发的风险。优化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建立完善的临床干预流程,降低复发率是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
    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手术时机与术式选择
    鲁天麒,孙 备
    2020, 40(11): 1275-12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2
    摘要 ( )  
    外科干预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ABP的外科治疗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微创化、个体化、专业化的特点。面对ABP复杂的病情,是否手术,何时手术,怎样手术,对外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该方面的意见仍存在一定分歧。对于合并有胆管炎或胆道梗阻的ABP病人应早期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解除胆道梗阻,阻止ABP病情进展,而无胆管炎或胆管梗阻表现的病人不建议行常规早期ERCP。轻中度ABP病人均建议在发病早期切除胆囊,防止ABP复发。而对于重症ABP病人,手术治疗应尽量延期进行,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再切除胆囊。外科医生应该遵从疾病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病人病情,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胆源性胰腺炎胆系结石处理的时机与方式
    李 非,丁乙轩,曹 锋
    2020, 40(11): 1278-12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3
    摘要 (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占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总数的50%以上,多数ABP病人为轻症,可在住院时同期行胆囊切除术,以预防ABP复发。而对于中、重症ABP病人应避免早期手术,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伴有持续性胆道梗阻的ABP病人,无论是否合并急性胆管炎,均应早期内行内镜治疗以解除梗阻,通畅引流。总之,对于ABP病人胆系结石的处理,无论是内镜还是手术治疗,均应在国内外指南的建议下,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急性重症胆管炎处理策略
    冯秋实,杨尹默
    2020, 40(11): 1282-12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4
    摘要 (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急性重症胆管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在内科治疗的同时,积极手术,合理选择内镜胆道引流、经皮经肝胆道引流、开放胆总管探查等治疗策略,以期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胆源性胰腺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对策
    李秉璐,吴 昕
    2020, 40(11): 1285-12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5
    摘要 ( )  
    关于胆源性胰腺炎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众多,但尚无一致结论。研究发病机制、寻找预防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所有胆源性胰腺炎病人不仅应该接受合理、及时的初始治疗,还应该对可能造成胰腺炎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和制定个体化的诊治方案。惟有基于病因的复发性胰腺炎防治工作才能有效地减轻胰腺损害,并维持胰腺内外环境平衡。
    介入治疗在胆源性胰腺炎诊治中应用价值及评价
    王 健,王志伟
    2020, 40(11): 1289-12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6
    摘要 ( )  
    随着对于疾病的不断认识及微创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利用影像引导的介入治疗手段可以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及其并发症进行治疗。利用经皮经肝胆囊及胆管穿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及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可快速缓解胆道压力,引流胆汁,改善症状。利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可对包裹性坏死灶(WON)进行引流。血管造影及栓塞术可以处理出血性并发症。影像引导下放置营养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也成为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论蓍
    单层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价值临床对比研究
    潘树波1,吴春利1,侯 辉1,赵红川2,刘付宝2,谢胜学1,周大臣1,李未祥1,熊奇如1,耿小平1,2
    2020, 40(11): 1293-12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7
    摘要 ( )  
    目的    比较单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性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同一手术组医师实施的30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成单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单层组,116例)和双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双层组,187例)。结果    两组病人进行1∶1匹配后,各103例,年龄分别为(62.1±9.3)岁(范围:39~76岁)和(62.5±10.2)岁(范围:39~76岁)。在胰肠吻合时间方面,单层组中位时间为12min,明显短于双层组的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3,P=0.002)。在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单层组为(13.7±2.7)d,短于双层组的(15.3±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03)。在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方面,单层组为4.9%,明显低于双层组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3,P=0.001)。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单层组为6.8%,低于双层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9,P=0.019)。多因素分析显示,双层胰管-空肠黏膜(95% CI 1.086-11.230,P=0.036)和胰管直径细(95%CI 1.719-12.946,P=0.003)是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相比,单层胰管-空肠黏膜胰肠吻合技术可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减少术后住院天数、降低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腹腔镜探查活检术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诊治中应用分析
    林贤超,黄鹤光,陈燕昌,陆逢春,林荣贵,杨媛媛,王丛菲,方海宗
    2020, 40(11): 1300-13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探查活检术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65例接受腹腔镜探查活检术的LAP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和术后情况等。结果    所有65例术前诊断为LAPC的病人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诊断为腺癌,包括胰腺穿刺活检51例(78.5%)、腹膜活检(腹壁、大网膜、肠系膜表面结节)8例(12.3%),肝脏活检3例(4.6%)和区域淋巴结活检3例(4.6%)。11例(16.9%)病人在术中探查时发现存在隐匿性转移,包括3例肝转移和8例腹膜转移。所有病人术后无出血、腹腔感染、胰瘘等并发症。65例病人中有50例(76.9%)在活检术后接受了化疗,剔除5例合并旁路手术病人(一般术后2周以上接受化疗)外,手术与化疗之间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 d。结论    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为LAPC的病人行腹腔镜探查活检术安全且有效,还可发现隐匿性转移和缩短术后化疗等待时间,腹腔镜探查活检术可以作为LAPC获取病理学诊断和准确分期的常规方法之一。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2例临床诊治分析
    王力维1,吴常青1,赵过超2a,戎叶飞 2a,吴文川2a,纪元2b,楼文晖2a,施晨晔2a
    2020, 40(11): 1304-13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19
    摘要 ( )  
    目的    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诊治的22例AIP病人临床资料。通过记录分析AIP病人初诊及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血清IgG4变化情况等辅助检查结果,激素治疗等情况,探索其诊治策略。结果    病人最初就诊时血清IgG4中位数为5.56(0.34~30.30)g/L,其中单纯胰腺受累者2.52(0.34~5.73)g/L,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7.59(0.66~30.30)g/L,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的AIP病人IgG4水平高于单纯胰腺受累的AIP病人(Z= 5.693,P=0.045);22例病人中有9例接受激素治疗,治疗期间IgG4水平 3.7 (0.99,18.3)g/L,激素治疗2个月后IgG4水平中位数1.63(0.76,8.31)g/L,较未行激素治疗时明显下降(Z=-2.093,P=0.038)。8例病人(激素治疗5例,未激素治疗3例)复发时,IgG4较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8/8,100%),中位升高数值4.14(0.61,14.81)g/L;4例停药病人中,2例病人IgG4水平未恢复到正常(2/4,50%)。另有13例病人未接受激素治疗,治疗随访时10例(10/13,76.9%)病人处于临床缓解期。结论    在AIP病人中,血清IgG4在多器官受累时升高更为显著。使用激素治疗的AIP病人,开始激素治疗2个月后,复测IgG4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轻症的AIP病人,经对症治疗后,可自行缓解。
    10年间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手术预后变化及其与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基于SEER数据库10 672例病人长期预后分析
    姚 青,张 兴,刘 昌,曲 凯
    2020, 40(11): 1308-13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0
    摘要 ( )  
    目的    分析比较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癌(CHC)病人术后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10 672例,其中包括HCC病人 9044例,ICC 病人1421例,CHC病人 207例。所有病人包括完整的TNM分期、手术、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等信息。比较3种肿瘤术后总体生存(OS)情况及长期预后差异。同时观察N分期亚组(N0组、N1组)及肿瘤直径亚组(0~<2 cm组,2~5 cm组,>5 cm组)中3种肿瘤病人的预后差异,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进一步行交叉生存曲线Landmark分析。结果    自2004—2015年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病人的3年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HCC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明显优于ICC与CHC。ICC与CHC病人术后的早期预后(<40个月)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C病人的长期预后(>40个月)显著优于ICC病人(P=0.014)。对影响肿瘤分期的肿瘤直径及淋巴结分期行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所有亚组中,HCC病人的预后均优于ICC与CHC,而在N0期亚组以及肿瘤直径<5 cm的亚组中,ICC预后最差;而N1期亚组及肿瘤直径>5 cm的亚组中,CHC预后最差。结论    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病人中,HCC预后最佳,而CHC与ICC在早期(40个月内)虽无预后差异,但CHC的长期预后(40个月以后)明显优于ICC。此外,肿瘤直径>5 cm及N1分期的CHC病人预后差于其他两类肝癌,可能与其具有较强的肿瘤干细胞特性有关。
    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探讨
    李 宇1,张军强2,王 铮1,仵 正1,吕 毅1,刘学民1
    2020, 40(11): 1314-13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在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BBEAS)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11例行开放手术后BBEAS病人再行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术治疗(腹腔镜组),同期有13例BBEAS病人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球囊扩张治疗(PTCD组)。对比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治疗相关参数及随访结果。结果    腹腔镜组诊断BBEAS时间晚于PTCD组,余术前资料两组类似。两种方式治疗BBEAS的成功率(10/11 vs. 12/13,χ2=0.15,P=0.9)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0 vs. 11/57,χ2=0.5,P=0.48)类似,但腹腔镜组在治疗所需中位时间(14 d vs. 161 d,Z=-3.5,P=0)、所需平均治疗次数(1.0次/例 vs. 4.4次/例,T=-6.4,P=0)明显少于PTCD组。术后随访26.0±10.8个月,两组吻合口狭窄复发比例(1/10 vs. 4/12,χ2=1.7,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再次胆肠吻合术治疗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效果良好。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巨大阴囊疝5例分析
    李英儒,甘文昌,曾 兵,江志鹏,侯泽辉,杨伟胜,周太成,马 宁,陈 双
    2020, 40(11): 1320-13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阴囊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的5例巨大阴囊疝的病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准备、术中情况、术后处理、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行腹腔镜TAPP,中位手术时间为85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5 d。所有病人均在术中放置阴囊引流管,术后48 h内拔除。有2例病人出现血清肿,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29个月,无复发及慢性疼痛病例。结论    巨大阴囊疝通过腹腔镜治疗是可行的,但要科学筛选适应证,严格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处理以及术后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讲座
    胆囊切除术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
    赵海鹰,刘金钢
    2020, 40(11): 1324-13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3
    摘要 ( )  
    胆囊切除是胆源性胰腺炎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胆系结石引起的胆源性胰腺炎,且病人身体条件允许时,均应行胆囊切除术。轻症胆源性胰腺炎应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少胰腺炎的复发。反复发作的特发性胰腺炎中,相当一部分病人为隐匿性胆源性胰腺炎,病因不明时,可否行胆囊切除术,目前尚无定论,建议加强随访,争取明确有无胆囊结石,如仍不能明确病因,须与病人充分沟通后,再行胆囊切除术。
    胆胰术后出血并发症诊治策略
    杨新伟1,傅晓辉1,俞文隆1,邱应和1,阮 祥1,尹 磊1,刘 健1,等
    2020, 40(11): 1327-13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4
    摘要 ( )  
    胆胰术后出血原因复杂、出血部位难以判断,且出血量大、出血反复发作,病情严重,治疗效果不佳,导致预后较差,致死率偏高,临床上易造成医患纠纷。对于胆胰术后出血,应综合考虑发病时间、伴发并发症情况和初次手术方案制定治疗决策。介入治疗临床安全性和止血成功率较高,但在介入治疗止血失败的情况下应紧急中转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诊治策略
    李世宽
    2020, 40(11): 1331-13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5
    摘要 ( )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症之一,阑尾切除术是最常实施的外科手术之一。通过诊断性影像技术,如超声、CT和MRI,并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评估其病理学类型,以避免延误诊治;并且据此分层或辨别出复杂性急性阑尾炎,以决策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阑尾脓肿、孕期阑尾炎和复发性阑尾炎等须根据病人特殊情况予以诊治。急性阑尾炎诊治目的在于提供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决策,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医疗资源以及减少并发症。
    文献综述
    超声内镜在胆源性胰腺炎诊治中应用进展
    孙枫原,朱惠云,杜奕奇
    2020, 40(11): 1336-13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6
    摘要 ( )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内镜医师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超声内镜(EUS)已成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诊治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安全性。EUS可以减少诊断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需求,提高治疗性ERCP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新的手术方法和新型的支架提高了EUS的治疗能力。对部分ERCP胆道引流失败的病例,EUS治疗也有一定优势。但是EUS也需要在提高成像能力、提高治疗能力、减少并发症、扩展应用人群、制定更详细科学的应用指征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晚期胆道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陈 璐,宋天强,李 强
    2020, 40(11): 1340-13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7
    摘要 ( )  
    晚期及转移性胆系肿瘤的临床治疗策略匮乏,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是目前晚期胆系肿瘤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且无二线方案可用。免疫治疗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但胆系肿瘤的免疫治疗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部分Ⅰ、Ⅱ期临床试验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可耐受性和有效的抗肿瘤效果。但由于BTCs肿瘤的低发病率和高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免疫治疗相关生物学标记物的发现和临床应用实践,限制了基于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治疗能否为晚期BTCs病人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仍要等待更多Ⅲ期临床试验的结论并需要继续开展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实践来进一步验证。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健康扶贫,肝胆相照——陕西省富平县医院对口帮扶点滴记忆
    曹 君,陈亚进
    2020, 40(11): 1345-13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8
    摘要 ( )  
    病案报告
    肺鳞癌小肠转移并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
    李海强,严东羿,杨 飖,曹东亮,邓双双,宋 纯,蒋小华
    2020, 40(11): 1347-13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1.29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