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胃肠间质瘤全程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
    2020, 40(10): 1109-11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1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日本胰腺学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版)》评介
    许静涌1,杨尹默2
    2020, 40(10): 1120-11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2
    摘要 ( )  
    日本胰腺学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初版发表于2006年,后于2009年、2013年、2016年分别进行了形式与内容的更新,近期再予更新,保持每3~4年更新1次的频率。2019年版指南继续沿革既往以问题为导向、以循证为基础的修订原则,结合近年来胰腺癌诊治进展,在多学科诊治、新辅助治疗指征及方案选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治疗、术后放化疗等方面进行了更新。该指南共计53个临床问题、84条推荐意见,较全面的总结了胰腺癌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体现出胰腺癌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专家论坛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问题
    胡 祥
    2020, 40(10): 1125-11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3
    摘要 ( )  
    对于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在是否选择侧方淋巴结清扫为标准治疗,或将侧方淋巴结转移视为远隔转移而以放化疗为治疗策略等方面,东西方学者的观点仍存在诸多差异。JCOG0212试验并未证实预防性侧方淋巴结清扫的非劣性,其仍具争议。腹腔镜手术技术、辅助治疗等正在改变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策略,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应用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述评
    我国乳腺腔镜手术现状与困境
    姜 军,梁 燕,艾 翔,潘沁汶
    2020, 40(10): 1130-11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4
    摘要 ( )  
    乳腺腔镜手术是在微创外科的影响下于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乳腺外科新技术,至今已经历了4个阶段。(1)在探索阶段解决了无腔隙器官腔镜手术关键技术和安全性研究,为全面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和技术基础。(2)在发展阶段建立了乳腺腔镜手术适应证,展现了腔镜技术在乳腺外科独特的微创优势。(3)在提高阶段,探索腔镜下完成乳腺癌根治术与整形重建,为乳腺癌术后一期重建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弥补了传统开放手术的不足。(4)在升级阶段,将单孔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成功用于乳腺外科实践,探索乳腺外科更精细、精准的手术技术。乳腺腔镜手术已经成为乳腺外科一类新的手术方式,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创新明显改变了传统乳腺手术的面貌。但在我国乳腺腔镜手术的普及度不高,多数大型医院尚未开展。其原因包括乳腺腔镜手术技术要求高,需要专项学习进修;学习曲线较长;手术准备和操作耗时长;乳腺腔镜手术应用存在局限性,有严格的适应证;经济效益比不合理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问题。
    专题笔谈
    腔镜手术治疗良性乳腺疾病技术要点
    张 春
    2020, 40(10): 1135-11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5
    摘要 ( )  
    乳腺良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许多良性疾病与恶性疾病相关,或对病人产生疼痛、影响美观等负面影响。因此,许多良性乳腺疾病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可能留下永久性的裸露瘢痕、乳头乳晕功能障碍和泌乳障碍,而腔镜乳腺手术在治疗乳腺良性疾病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目前,绝大多数良性乳腺疾病的手术均可在腔镜下完成,例如:多发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巨大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纤维上皮性肿瘤扩大切除术、乳腺炎病灶扩大切除术、乳房体积整复、男性乳腺全切除术、奥美定取出术等。乳腺腔镜手术的准备不同于其他内镜手术,其在技术上也有其独特的操作要点。此外,还应注意准确定位肿物和切缘,减少感染,及时处理术中意外出血和术后血清肿、脓肿,切除乳房肿物而不造成乳房局部凹陷等方面的问题。
    腔镜技术在男性乳腺发育手术中应用
    刘宝胤
    2020, 40(10): 1138-11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6
    摘要 ( )  
    腔镜手术治疗Simon分级>Ⅱb级的男性乳腺发育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已发布的指南中对于腔镜手术的解剖层次及操作细节的描述仍不完善。乳腺外科医师不仅应利用腔镜的优势来切除皮下的腺体,也须注意解剖层次以尽量保留功能,在注重手术技巧的同时兼顾术后美容效果,优化手术步骤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体现腔镜技术在男性乳腺发育手术中的优势。
    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策略及价值
    骆成玉
    2020, 40(10): 1141-11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7
    摘要 ( )  
    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MALND)特殊的手术视野可清晰暴露腋窝解剖结构,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腋窝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损伤,最大程度减少了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了微创、保留功能和美观的效果。MALND不同于常规腔镜手术,完成该手术的前提条件是术者应较熟练掌握腔镜技术,同时也须熟悉腋窝区的解剖结构。手术流程遵循“自下而上、从低到高”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即先从腋窝底部往上,至腋窝中部,最后再到腋窝顶部。MALND改变了传统乳腺癌手术程序和路径、手术方法和技术、以及手术视野角度,并且放大了腋窝内局部视野,降低了手术难度。
    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
    杨为戈,倪小健
    2020, 40(10): 1143-11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8
    摘要 ( )  
    溶脂法与非溶脂法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存在争议,也在不断的发展。非溶脂法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在获得与溶脂法同样的腔镜放大视野、精细操作以及微创效果的同时,更符合常规开放手术中腋窝淋巴结处理的手术顺序,不受限于淋巴结大小,完整切除腋窝淋巴脂肪组织,可经乳晕切口顺畅取出手术标本,除了无法应用于内下象限肿瘤的保乳手术外,其避免了溶脂法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争议点。手术时间的延长及部分乳腺外科医生缺乏腔镜基础训练是限制非溶脂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相信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进步及外科规培制度的落实,这一技术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腹腔镜技术获取大网膜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应用
    宋向阳
    2020, 40(10): 1146-11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09
    摘要 ( )  
    腹腔镜技术获取大网膜进行乳腺肿瘤切除术后乳房重建属于自体组织的容量替代技术。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微创优势,其供区创伤小,并发症少,而且因为大网膜的生理解剖特点,柔软性好,可塑性强,适合修复乳房各种形状的缺损以及各象限的塑形,整形效果好,肿瘤安全性高,是目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整形的可选途径和方法。
    机器人和腔镜背阔肌乳房重建关键技术
    陈莉
    2020, 40(10): 1149-11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0
    摘要 ( )  
    机器人和腔镜背阔肌乳房重建是目前乳房重建的重要手术方式,包括背部供区“无痕化”背阔肌乳房重建、“皮岛式”背阔肌乳房重建。其特点为:腋窝无切口,仅做3个trocar孔,在微创视野下通过皮下隧道完成背阔肌皮瓣切取或转移,随后3个trocar孔可用于术后引流,不增加额外切口;背部供区不遗留瘢痕;微创视野下获取背阔肌肌瓣整个过程不需要拉钩。机器人和腔镜辅助背阔肌乳房重建优势为切口隐蔽、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
    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应用
    王子函1,谢 芳2,冈天然1,屈 翔1
    2020, 40(10): 1152-11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1
    摘要 ( )  
    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但手术瘢痕影响外观且对上肢活动产生限制。腔镜技术则可以有效缩短切口长度、隐藏切口,在对美容效果要求较高的乳腺外科中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将腔镜技术与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相结合,采用单孔充气法将乳房和腋窝的切口合二为一,缩短为一长度仅为2.5 cm的单孔切口,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同时,实现了美容效果的最大化。
    论蓍
    单孔充气法腔镜乳腺癌保乳手术66例疗效分析
    徐 威,王子函,高国璇,冈天然,屈 翔
    2020, 40(10): 1155-11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单孔充气法腔镜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单孔充气法腔镜保乳手术的66例早期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手术根治性、术后美容效果,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  6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病例,19例病人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为(194.9±70.6)min,术中出血(24.3±19.1)mL。手术切口长度为(3.3±1.2)cm,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18~26)个月,均无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通过BREAST-Q量表进行评价,术后乳房满意度、放疗副反应、社会心理状态、胸壁状态、性健康程度评分分别为:(73.8±18.4)、(61.6±17.3)、(84.9±16.4)、(80.2±16.5)、(61.7±28.1)分。结论    单孔充气法腔镜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病人,可获得较好的根治和美容效果,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较高。
    乳管镜对以病理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乳腺癌诊断价值分析
    杨舒涵1,温 健1,窦怀豹2,涂 巍1
    2020, 40(10): 1159-11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3
    摘要 ( )  
    目的    评估乳管镜在以病理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380例)和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30例)收治的共410例以病理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乳管镜、超声及钼靶检查。分析乳管镜检查中与乳腺癌诊断密切相关的因素,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410例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病理学诊断,其中乳腺癌31例(7.6%)。乳管镜检查结果中,良性病例与恶性病例的溢液颜色、溢液量及病灶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管镜对于乳腺癌术前评估诊断的敏感度为90.3%,明显高于超声(61.3%)和钼靶检查(48.4%),三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钼靶检查敏感度为71.0%,而在此基础上联合乳管镜检查可使诊断的敏感度提高至93.5%。结论  在以病理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乳腺癌的诊断中,乳管镜检查的敏感度显著高于超声和钼靶,增加乳管镜检查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避免漏诊。
    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与髂内动脉吻合重建可行性分析
    丘 辉,吴剑挥,李成鹏,吕 昂,刘 峭,刘伯南,郝纯毅
    2020, 40(10): 1163-11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5例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5~8 cm)髂外动脉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均未使用人工血管,而采用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 结果    5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380~540 min,术中出血600~400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平滑肌肉瘤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肿瘤最大径为15~23 cm,均为R0切除。无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消化道或泌尿道瘘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增强CT检查示动脉吻合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10~20 d,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3(12~45)个月,重建动脉均保持通畅,无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可选择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安全可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留置鼻胃及鼻肠营养管可行性研究
    李茂岚1,朱逸荻1,李雪川1,黑振宇1,崔旭雅1,韩旭晟1,吴向嵩1,龚 伟1,刘颖斌2
    2020, 40(10): 1166-11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留置鼻胃和鼻肠营养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不留置鼻胃及鼻肠营养管(未留置组),128例留置鼻胃及鼻肠营养管(留置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未留置组与留置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留置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留置组病人在消化道不适症状(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方面明显优于留置组(P<0.05),且未增加胰瘘、胆瘘、切口感染、胃排空延迟、术后出血、腹腔感染的发生率(P>0.05);两组在术后30 d死亡及二次手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天未留置组病人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高于留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不常规放置鼻胃及鼻肠营养管安全可行,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减轻痛苦,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剔肝法联合滚凝法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邹 浩,朱呈瞻,韩 冰,胡 骁,吴泽华,宋孟锜,孙传东
    2020, 40(10): 1170-11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剔肝法联合滚凝法的技术要点、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的296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肝实质离断及肝断面止血方法不同,分为电凝组(133例,采用超声刀传统钳夹电凝)与剔肝组(163例,采用剔肝法联合滚凝法),对比分析两组病人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后共184例病人配对成功,各92例。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术中输血、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排气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术后肝周积液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剔肝法联合滚凝法为腹腔镜肝切除术提供了一种非常可靠实用的肝实质离断技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肝周积液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并肝门狭窄16例疗效分析
    刘昌军,文浩权,阳利顺,沈贤波,刘初平,田秉璋,毛先海,尹新民,彭 创,蒋 波,周海兰,吴金术
    2020, 40(10): 1174-11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处理复杂肝胆管结石并肝门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16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并肝门狭窄病例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结石清除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6例病人中4b段部分切除7例,5段部分切除3例,4b段+5段部分切除4例,部分4b段+5段切除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住院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57个月。所有病人疗效评估均为优。术后胆道造影检查均未见1、2级胆管狭窄,7例有3级胆管狭窄,发现少量结石残留,术后经胆道镜取净结石,5例未能取尽,密切随访观察,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可充分显露肝门胆管,更有效地处理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肝门狭窄,手术安全可行且能建立通畅的胆肠引流途径。
    盆腔增强CT和MRI在局部复发直肠癌多器官联合切除中应用价值研究
    李震洋a,周林江 b,周珉玮a,臧怡雯a,周易明a,顾晓冬a,杨 逸a,陈宗祐a,项建斌a
    2020, 40(10): 1177-11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盆腔增强CT和MRI在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多器官联合切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48 例LRRC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保存完整。LRRC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标准分为中央型、前向型、后向型和侧向型。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和盆腔平扫+增强MRI检查。比较CT和MRI对LRRC术前诊断准确率、对邻近器官侵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二者融合图像对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    48例病人中41例(85.4%)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癌术后复发。MRI和CT对LRRC检出率分别为95.1%(39/41)和87.8%(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6,P=0.236),MRI诊断LRRC的准确率高于CT[91.7%(44/48) vs. 77.1%(37/48),χ2=3.872,P=0.049]。盆腔增强CT及MRI鉴别LRRC累及邻近器官的准确率分别为70.8%(34/48)和 68.7%(3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24)。各 LRRC 亚型分析提示,增强CT的鉴别准确率:后向型100%(7/7)、侧向型71.4%(5/7)、中央型69.6%(16/23)、前向型54.6%(6/11);盆腔增强MRI的鉴别准确率:中央型78.3%(18/23)、前向型63.6%(7/11)、后向型57.1%(4/7)和侧向型57.1%(4/7)。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R0切除率为 85.4%(41/48)。结论    推荐增强MRI检查作为 LRRC诊断辅助手段;增强CT对后向型LRRC骶尾骨侵犯检出率高,而增强MRI判断中央型LRRC准确率较高;多模态融合图像有助于确定LRRC手术切除范围并制定策略。
    近红外吲哚菁绿荧光技术用于机器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3例报告
    张 帆,叶景旺,谭德文,刘正勇,胥英杰,童卫东,李 凡
    2020, 40(10): 1181-11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近红外吲哚菁绿(NIR-ICG)荧光技术用于机器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R-taTME)手术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例NIR-ICG荧光显影技术辅助R-taTME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病人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9~70岁。BMI为22.0~24.3,直肠肿瘤距离肛缘3~4 cm,手术时间为195~320 min,术中出血50~100 mL,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4~20枚。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术中无意外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直肠系膜均完整切除,环周切缘及吻合口近、远端未见癌细胞。术后住院7~9 d,恢复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3例病人均无手术并发症,结合辅助检查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NIR-ICG荧光显影技术用于R-taTME手术有利于术者把握正确的手术层面、保证系膜切除完整性,并可以进一步评估吻合口血流灌注,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风险。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疗效Meta分析
    李赞林1,赛米·赛麦提2,李义亮1,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1,艾克拜尔1
    2020, 40(10): 1185-11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0
    摘要 ( )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LSG+HHR)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49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LSG+HHR手术前后BMI(MD=11.92,95%CI 12.68~13.15,P<0.001)、GERD症状(OR=3.35,95%CI 1.15~9.75,P=0.03)以及术后GERD症状缓解率(OR=0.53,95%CI 0.19~0.87,P=0.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SG+HHR可改善GERD病症,也可预防无症状病人中新GERD症状的出现,术后GERD症状缓解提高明显。
    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16例疗效分析
    刘 伟1,侯泽辉2,甘文昌2,马 宁2,周太成2,李英儒2,陈 双2,江志鹏2
    2020, 40(10): 1190-11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1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2月至 2019 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6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取出感染补片。结果    1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感染补片均完整取出,手术时间为127.8(81~212)min,术中失血56.3(20~100)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均顺利恢复出院。随访7~36个月,1例仅取出感染侧补片的双侧疝病人出现对侧补片感染,予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后治愈。随访过程中无肠瘘、膀胱瘘、疝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取出腹膜前感染补片,具有补片完整取出率高、感染复发率低、副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研究
    林仁志1,郑晨辉2a,钟吉俊2b,王 平1,王 勇1
    2020, 40(10): 1194-11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全甲状腺切除术(TOETV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无淋巴结转移(cN0)。其中51例行TOETVA(经口组),59例行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学指标、手术效果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喉返神经信号减弱比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单双侧甲状腺清扫比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阳性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经口组与开放组病人的Tg和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0.206),且均未发现两组有甲状腺残留及甲状腺癌复发转移征象。结论    TOETVA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不劣于开放手术,且体表无手术瘢痕,尤其适合有美容要求的临床低危PTC病人。
    术前临床及超声检查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研究
    刘 文1a,闫雪晶2,程若川1a,马云海1a,王 丹1b,张建明1a,钱 军1a,苏艳军1a,刁 畅1a
    2020, 40(10): 1197-12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3
    摘要 ( )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临床和超声检查特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TC的连续28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由双人复读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和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2862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2%,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8(0~45)枚,转移淋巴结数目为2(1~38)枚。建立的预测模型由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微钙化、血管走行、阻力指数>0.7、超声多结节病变7个变量组成。以 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作为诊断指标,根据ROC曲线确定界值,概率值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13(95%CI 0.695~0.732)。确定肿瘤直径≥0.95 cm为ROC曲线的最佳临界点,特异度为0.649,敏感度为0.677。结论    基于术前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应用经济、简便、无创,可有效提高术前诊断敏感度。
    甲状腺术前选择性喉镜检查替代常规喉镜检查可行性分析
    高 翔a,魏兴梅b,胡 亚a,廖 泉a
    2020, 40(10): 1202-12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病人术前选择性喉镜检查替代常规喉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行术前喉镜检查的1906例甲状腺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声带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    仅18例(0.9%)病人发现术前声带麻痹。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声音嘶哑(OR=19.094,95%CI 6.270~58.146,P<0.001)、结节位于后被膜(OR=27.976,95%CI 2.995~261.368,P=0.003)、既往有颈部手术史(OR=12.032,95%CI 2.058~261.368,P=0.006)为甲状腺术前声带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有619例(32.5%)病人至少具备1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术前声带麻痹的发生率为2.9%(18/619)。如以选择性喉镜替代常规喉镜,1287例(67.5%)病人不必行术前喉镜检查,同时未遗漏术前声带麻痹的病人。结论    甲状腺手术病人术前声带麻痹的发生率较低,可选择性针对有独立危险因素的病人行术前喉镜检查。
    短篇论著
    腹腔镜胆道手术后结扎夹迁移4例诊治分析
    文浩权,刘昌军,阳利顺,肖志刚,段小辉,刘初平,毛先海,彭 创,蒋 波,吴金术
    2020, 40(10): 1205-12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5
    摘要 ( )  
    文献综述
    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乳腺癌外科应用进展
    胡 滢,唐 鹏
    2020, 40(10): 1207-12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6
    摘要 ( )  
    近年来,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日趋成熟。鉴于其精准、微创、美观等优势,在乳腺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目前,在合理的适应证下,传统乳腺癌外科手术均可在腔镜和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同时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房重建领域也体现出独特优势。伴随着国内外各医疗机构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突破,乳腺微创外科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诊治进展
    冯锦凯1,陈振华1,武宇轩2,程树群1
    2020, 40(10): 1210-12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7
    摘要 ( )  
    肝细胞癌可侵犯肝内外胆管形成胆管癌栓,其易与胆总管结石、胆管癌等疾病相混淆。目前,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切除已成为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有文献报道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病人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后能达到与不伴癌栓的病人相似的生存结局,但总体上此类病人的预后仍不良。手术治疗与胆管引流、经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非手术疗法的综合应用或能提高此类病人的远期预后,在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单纯应用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
    韩 鹏,陈 晨,崔滨滨
    2020, 40(10): 1214-12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8
    摘要 ( )  
    近年来,我国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新辅助放化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成为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被认为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人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中放疗并未提高病人的总存活率,且对手术决策和术后恢复方面有不良影响。因此,单纯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潜力成为更佳的治疗选择方案。
    门静脉型环状胰腺研究进展
    汤 睿,杨 威,吴广东,童 翾,于里涵,李 昂,周呈瑶,王 良,卢 倩
    2020, 40(10): 1219-12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29
    摘要 ( )  
    门静脉型环状胰腺(CPP)指胰腺钩突部与胰体部融合,造成胰腺组织完全环绕门静脉及(或)其主干属支(如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的变异。CPP是罕见的先天性胰腺变异,无临床症状,不需要治疗,易被忽视。其主要的诊断方式是增强CT、MRI检查和手术探查。根据胰腺包绕血管情况和主胰管与门静脉关系,CPP可分为Karasaki分型和Joseph分型。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体尾切除术中,因胰腺组织包绕门静脉,可能造成残余2个胰腺断面,增加胰肠吻合的难度和术后胰瘘风险。外科医生应知晓此种变异类型,并设计个体化的胰腺手术方式。
    病案报告
    胃溃疡合并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
    雷彩宁1,2,韩彩文1,2,董保龙1,2,郭天康2,杨晓军2,3,4,5
    2020, 40(10): 1224-12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30
    摘要 ( )  
    嗜酸性肝脓肿1例报告
    郝以杰,高恒军,牛哲禹,朱化强,卢 俊
    2020, 40(10): 1226-12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31
    摘要 (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青年外科医师在医疗扶贫中践行初心使命
    陈丹磊
    2020, 40(10): 1228-12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10.3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