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斗争看外科医师责任和担当
    王振宁
    2020, 40(09): 989-9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1
    摘要 ( )  
    指南与共识
    原发性肝癌三维可视化技术操作及诊疗规范(2020版)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等
    2020, 40(09): 991-10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2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0, 40(09): 1012-10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3
    摘要 (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0, 40(09): 1021-10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4
    摘要 ( )  
    述评
    甲状腺髓样癌诊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田 文,郗洪庆,王 冰
    2020, 40(09): 1029-10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5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是甲状腺滤泡旁(C细胞)恶性增殖异常分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多数MTC会出现RET基因突变,该疾病缺乏特定的临床特点,病程进展迅速,易发生转移,预后相对较差。目前对于MTC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与分歧,在治疗方面主要采取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
    试论21世纪外科学概念
    顾 晋1,2
    2020, 40(09): 1033-10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6
    摘要 (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外科学正经历着深刻的时代变革带来的超出想象的新格局、新理念、新机遇和新挑战。外科医生应深入了解现代外科学理念、外科学的价值观、外科学的真正内涵,认识人类文明进步的健康观念与外科学发展的同步与协调、外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医学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的价值在外科学的体现与传承。21世纪的外科学已非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体的技能学科,了解和认识当今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科学内涵,对外科医生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了解其过去,更可使外科医生不忘初心,更深入认识外科学的现状,并砥砺前行。
    专题笔谈
    血清降钙素在甲状腺髓样癌全程管理中意义与应用
    关海霞,邝 建
    2020, 40(09): 1039-10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7
    摘要 ( )  
    降钙素(Ctn)是一种参与骨钙代谢的多肽类激素,主要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甲状腺髓样癌(M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可大量分泌Ctn。Ctn是MTC最敏感的血清学标记物之一,对于MTC的诊断、术前和术后的评估和管理均有重要意义:(1)对甲状腺结节病人进行Ctn筛查可早期诊断MTC,有助于改善预后。(2)术前Ctn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可辅助决定手术范围。(3)术后随访中监测Ctn可用于预测复发风险,早期发现并处理转移病灶。随着对MTC认识的增加和检测技术的改善,Ctn在各国相关临床指南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然而,目前Ctn的检测仍缺乏明确的截断值,Ctn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并且尚缺乏Ctn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获益证据。对细针穿刺针洗脱液进行Ctn检测可一定程度上提升诊断的准确率,有望成为新的临床切入点。相信通过未来更多研究,Ctn检测在MTC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框架将日益完善。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术式选择及预后分析
    张 浩,秦 元
    2020, 40(09): 1043-10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8
    摘要 ( )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是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类型,尽管临床少见,但预后较差。手术是治疗散甲状腺发性髓样癌的主要手段,不规范的手术会导致肿瘤和转移淋巴结残留,增加复发风险,降低治愈率和存活率。全甲状腺切除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治疗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是治疗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手术方式,在无明确影像学证据情况下,不推荐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腺外侵袭、远处转移、手术方式、RET基因突变、血清降钙素和CEA水平是影响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甲状腺髓样癌清扫纵隔淋巴结价值
    樊友本,张颖超,郭伯敏
    2020, 40(09): 1046-10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09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1%~2%,其预后较差,早期即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少数(7.2%~26.6%)病人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基础降钙素水平和颈胸CT、18F-DOPA PET-CT对MLNM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根据手术范围可选择颈部入路、胸骨劈开入路,甚至腔镜辅助手术,遵循整块切除的原则。MLNM根治性切除的病人可达生化缓解、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对于无远处转移的病人。
    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髓样癌治疗中价值及争议
    王 健,刘绍严
    2020, 40(09): 1049-10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0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相比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有易复发的特点,部分病人往往需要多次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且常常无法达到降钙素降至正常的治疗目标。目前,有部分学者主张更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如进行范围更广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或预防性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化治愈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积极的颈部淋巴结清扫虽然能带来生化治愈,但是并不能提高总体存活率,反而可能会造成病人生活质量下降。
    甲状腺髓样癌靶向治疗
    李 茵,李秋梨,郭朱明
    2020, 40(09): 1052-10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1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欠佳。其发病常表现为RET基因突变,M918T在所有突变中预后最差,提示临床上应早期重视甲状腺髓样癌的基因检测。对于晚期、进展性、无法切除的甲状腺髓样癌,靶向治疗占绝对主导地位。靶向药物的介入时间仍然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凡德他尼、卡博替尼、安罗替尼、BLU-667、LOXO-292等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需要把握毒副反应及病人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
    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与治疗
    殷德涛,杜公博
    2020, 40(09): 1055-10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2
    摘要 ( )  
    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作为甲状腺髓样癌(MTC)的一个重要分型,恶性程度较高,具有早期侵犯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相对较差,且有发病率不断增高的趋势。近年来关于FMTC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较多,血清降钙素水平检测、基因检测等诊断方法提供了更精准的术前评估与复发监测的手段;疾病早期,根治性手术治疗仍占FMTC治疗的主要地位。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预防性甲状腺切除以及分子靶向治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手术与新兴治疗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FMTC的治疗效果。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随访管理
    陈 曦
    2020, 40(09): 1058-10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3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MTC)中75%为散发病例,25%为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遗传性MTC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相关病变。降钙素水平升高是诊断MTC的敏感指标。手术是惟一可能治愈MTC的方法,全甲状腺切除术和颈淋巴清扫术是根治甲状腺髓样癌的重要环节。这些因素决定了该类病人术后的随访管理内容和水平,要定期复查降钙素和癌胚抗原水平,其倍增时间是预后关键因素,增高的病人进行多器官影像学检查,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
    论蓍
    甲状腺髓样癌病人围手术期降钙素及癌胚抗原水平变化研究
    张大奇,张 晗,隋成秋,梁 楠,孙 辉
    2020, 40(09): 1062-10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4
    摘要 ( )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降钙素(Ctn)及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甲状腺髓样癌(MT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术后血清Ctn及CEA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MT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髓样癌病人的血清Ctn、CEA水平及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及术后血清Ctn和CE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血清Ctn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癌灶、N分期较高、肿瘤直径较大病人的术前Ctn水平更高(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N分期与术前Ctn水平呈正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预测N1b转移的最佳血清Ctn水平切点值为167 ng/L,曲线下面积为0.842,灵敏度85.3%,特异度77.6%。术前血清CEA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时,术前CEA水平值更高。根据血清Ctn变化情况,将术后随访病人分为缓解组、稳定组和进展组。绘制3组病人的无病生存情况(DFS)的K-M曲线,结果显示不同Ctn水平变化情况与DFS显著相关,进展组病人的DFS较差。Ctn水平进展组病人的原发灶肿瘤直径更大(P=0.012)或N分期更高(P<0.01)。大部分进展组病人在术后12~36个月出现明显的血清Ctn水平倍增,但CEA水平并无明显变化。结论    术前血清Ctn水平对MTC病人的瘤负荷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术后血清Ctn水平变化可较好地反映MTC病人的病情进展情况,而围手术期CEA水平的变化没有Ctn水平敏感。
    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赵敬柱1,王桂林2,高 明1,郑向前1,运新伟1,池嘉栋1
    2020, 40(09): 1069-10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M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及生化治愈的关系;探讨影响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病人,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者5例,升高者7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28例,单侧腺叶切除49例。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9例,中央区及患侧侧颈淋巴结清扫38例。M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侵出腺叶、肿瘤直径、TNM分期、术前降钙素、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年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生化治愈率66.1%(39/59),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直径、术前降钙素水平及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35(7~69)个月。侵出腺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范围、TNM分期、术前降钙素水平和生化治愈是MTC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TC病人建议至少行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行全甲状腺切除,根据超声、CT及降钙素水平等检查结果行预防性/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规范化的手术治疗是达到较高生化治愈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的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54例临床研究
    庄 淳a,张子臻a,朱纯超a,夏 翔a,沈艳莹b,赵 刚a
    2020, 40(09): 1074-10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第一分支的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保留RGEV第一分支LAPPG(F-LAPPG)治疗的54例胃体中部早期胃癌(T1)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结果    54例病人均成功实施 F-LAPPG,无中转开放及改行经典LAPPG(C-LAPPG)手术。手术时间(175.6±20.2)min,术中失血(54.1±29.1)mL,淋巴结清扫数目(28.3±6.5)枚,术后排气时间(3.2±1.6)d,术后胃管留置时间(3.2±1.4)d,术后住院天数(7.1±1.5)d,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2.2%),无Ⅱ级以上并发症,术后随访中核素显像胃半排空时间(99.6±16.2)min,餐后120 min胃内残留率(39.5±9.9)%。 结论    F-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其对术后幽门袖静脉回流以及在残胃功能的保护更为确切,从而能改善胃半排空时间及餐后胃内残留率。
    胰腺囊性肿瘤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赵 练,胡鹏飞,邓 尧,刘 猛,王 巍
    2020, 40(09): 1078-10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7
    摘要 ( )  
    目的    明确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PCN)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14例PCN病例,分为模型组(n=80)和验证组(n=34)。回顾性分析模型组术前的临床资料并探索与恶性PCN相关的影响因素,建立PCN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模型,最后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临床症状、CA19-9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肿瘤最大直径、胰管扩张和实性成分与恶性PCN显著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了NLR≥2.146、CA19-9水平升高、胰管扩张是恶性PCN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恶性PCN预测模型,绘制模型的ROC曲线,计算AUC为0.921(95%CI 0.863~0.979),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最佳临界预测值为0.203,此时相对应的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92.9%,准确率为85%。同时校正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最后代入验证组数据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2.4%,特异度81.2%,敏感度100%。结论    CA19-9水平升高、NLR升高以及胰管扩张是恶性PCN的高危因素,基于此建立的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率,可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辅助参考。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感染性胰腺坏死病原学诊断中应用研究
    林嘉晏,朱 帅,曹昕彤,宁彩虹,李嘉荣,黄耿文
    2020, 40(09): 1085-10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8
    摘要 ( )  
    目的    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连续收治的18例怀疑感染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例,同时采血进行mNGS和常规微生物培养,对比这2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检验效能。结果    全组病死率为16.7%(3/18)。住院期间确诊IPN 11例(11/18,61.1%)。血mNGS诊断IPN的灵敏度高于血培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 9.0%,P=0.003),而两者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57.1%,P>0.1)。血mNGS平均检测耗时较血培养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70±1.44) h vs.(115.23±8.79)h,P<0.01]。血mNGS检测费用仅占平均住院总费用的1.3%。结论  mNGS在IPN的早期病原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耗时较短,性价比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雷替曲塞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安全性及预后生存研究
    薛伟男1,宋立强1,李丙云2,张博淼1,韩 鹏1,刘彦龙1,宋承鑫1,崔滨滨1
    2020, 40(09): 1088-10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在围手术期不同应用方式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大肠癌并拟行大肠癌手术的病人按照雷替曲塞不同的给药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B组,术中静脉滴注雷替曲塞;C组,术中腹腔灌注+术后静脉滴注雷替曲塞;D组(对照组),术中生理盐水灌注+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随后研究4组病人经雷替曲塞治疗后的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    在术后各临床并发症、系统毒性等方面的分析中,未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组间的3年总存活率及无病生存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TNM分期为Ⅲ期的结直肠癌病人中C组的3年总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雷替曲塞化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于TNM分期为Ⅲ期大肠癌的病人,围手术期应用雷替曲塞,特别是术中腹腔灌注联合术后静脉输注雷替曲塞可以显著改善3年总存活率。
    文献综述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相关研究进展
    王志宏,桂志强,张 浩
    2020, 40(09): 1093-10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20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M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恶性程度介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与未分化癌之间,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早期向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特点。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发布的指南中建议将全甲状腺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方式。由于各中心缺少足够大的样本量,在探究MTC这一特殊类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预后及诊治进展上存在争议。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运用大样本数据得出可供临床参考的更具可信度的结论。
    讲座
    肝后下腔静脉显露在右半肝切除中意义
    刘 荣,李成刚
    2020, 40(09): 1097-10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21
    摘要 ( )  
    右半肝切除术是肝切除手术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术式,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于断肝平面的确定和术中控制出血。肝后下腔静脉、下腔静脉与胆囊窝中点的连线和肝表面划定的半肝缺血线共同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即是右半肝切除时断肝平面的所在。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肝切除技术的发展,结合腔镜手术特有的足侧视野,肝脏外科医生应重视肝后下腔静脉显露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解剖参考意义。
    木式讨论
    腔镜下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技术要点
    章德广a,张 虎b
    2020, 40(09): 1100-11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22
    摘要 ( )  
    病例讨论
    甲状腺髓样癌多学科综合治疗1例分析
    王 健,朱一鸣,王晓雷,刘绍严
    2020, 40(09): 1104-11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23
    摘要 ( )  
    病案报告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突发气道压增高危象1例报告
    罗 曼1,2,朱宇航1,朱昭琼1
    2020, 40(09): 1107-11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9.2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