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血管外科临床研究热点与展望
    陈 忠,寇 镭
    2017, 37(12): 1313-13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1
    摘要 ( )  

    近10余年,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血管腔内治疗的新技术、新器械不断推陈出新。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腔内治疗所占比重逐渐增加。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血管外科疾病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新的治疗观点、治疗方式,有待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去验证。血管外科治疗领域涉及全身各部位的动脉、静脉和淋巴系统疾病,其诊断和治疗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和下肢缺血疾病相关的热点问题备受血管外科医生的关注。

    血管外科从巨创到微创转变历程及理念更新
    王深明,单 臻
    2017, 37(12): 1319-13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2
    摘要 ( )  

    对于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早期手段有限且均以开放手术为主,创伤巨大,效果不佳。X射线应用于医学领域,为血管外科的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此后,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问世并用于治疗血管外科疾病,尤其是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用于治疗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如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等。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合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病人。在过去的10年中,血管腔内治疗领域的进展及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疑难病例可以得到成功、安全、有效的治疗。

    专题笔谈
    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现状与展望
    赵纪春,吴洲鹏
    2017, 37(12): 1323-13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3
    摘要 ( )  

    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和药物治疗的进展,各类血管外科疾病药物也取得了较大发展。血管外科医生应熟悉和掌握各类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动静脉活性药物的临床最新进展及相关的临床试验和适应证,为血管外科疾病病人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

    抗凝与出血管理中的争议与共识
    张福先
    2017, 37(12): 1328-13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4
    摘要 ( )  

    抗凝是临床治疗血管疾病常用的有效方法,涉及静脉血栓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肿瘤、创伤、血液疾病等各方面。为了规范抗凝疗法,目前国内已经制定了多个相关专业的抗凝治疗指南,但抗凝治疗所导致的相应并发症常有发生,其中出血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做到充分有效抗凝,避免出血并发症发生,各国学者进行了不懈努力,积累了许多宝贵临床经验,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与方法。

    血管外科疾病腔内治疗现状与展望
    舒 畅1,2,王 暾2
    2017, 37(12): 1331-13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5
    摘要 ( )  

    血管外科疾病腔内治疗经过20年蓬勃发展,已经涵盖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狭窄闭塞、颈动脉狭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大部分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累及主动脉弓以远的主动脉夹层和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均首选腔内治疗;采用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等分支动脉重建技术治疗累及重要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进展迅速;在采用普通球囊、切割球囊、斑块切除等技术获得通畅血管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结合支架技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共识;下肢静脉腔内溶栓、下腔静脉滤器、静脉支架植入等腔内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领域发展迅速。

    颈动脉狭窄规范化治疗争议与共识
    唐 骁,郭大乔,符伟国
    2017, 37(12): 1334-13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6
    摘要 ( )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梗死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多项设计严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重要价值。虽然这些里程碑式的临床研究帮助确立了目前的治疗指南,但颈动脉血运重建的技术方法仍然存在较多争议。目前的药物治疗显著降低了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人的脑梗死风险,腔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仍是临床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共识与争议
    郭 伟1,刘 峰1,2,葛阳阳1,2
    2017, 37(12): 1339-13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7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材料学的发展,大量关于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得到发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新的治疗争议也在不断出现。我国每年有大量的B型夹层病人接受腔内治疗。了解该领域的共识与争议,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同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丰富现有的临床证据。

    腹主动脉瘤规范化治疗争议与共识
    刘长建,刘 昭
    2017, 37(12): 1345-13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8
    摘要 ( )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腹主动脉瘤(AAA)的发病率上升了7倍。与AAA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吸烟、年龄65岁以上、伴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有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病史和有AAA家族史。对伴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影像学筛查可降低AAA相关的病死率。对于动脉瘤直径<5 cm的无症状AAA病人,应定期监测,根据动脉瘤大小、增长速率和临床症状来决定手术时机。开放手术或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治疗AAA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两者手术死亡率和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VAR因微创、恢复快,已成为首选疗法。临床研究已经证明,药物治疗对于AAA作用有限。AAA破裂病情危急,围住院期病死率很高,治疗具有挑战性。提高AAA破裂病人存活率的关键因素是尽量减少发病到手术干预的时间,以及具有一支既有开放手术又有EVAR治疗AAA丰富经验的手术团队。

    下肢缺血性疾病规范化治疗争议与共识
    陈跃鑫,周梦馨,刘昌伟
    2017, 37(12): 1349-13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09
    摘要 ( )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肢体存活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主要包括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合理的抗栓治疗、指导病人进行运动锻炼、尽量确保组织缺损最小化以及对于有指征的病人积极进行血管重建干预等。随着药物和器械的发展,下肢缺血的治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既已形成一些共识,但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有必要进一步通过临床实践以及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指导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规范化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现状与趋势
    李文东,李晓强,肖 伦
    2017, 37(12): 1354-13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0
    摘要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肺动脉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是其两大并发症。其临床治疗在于预防血栓蔓延、预防症状性PE和预防PTS发生。充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急性DVT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避免反复监测凝血功能,方便抗凝治疗。但对于有抗凝禁忌证者,下腔静脉滤器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能有效预防致命性PE的发生。随着可回收滤器取出时间窗的延长,可回收滤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栓清除术包括手术切开取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药物溶栓术等,有利于血流的再通,目前这些血栓清除的方式趋于微创和高效。DVT常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当血栓清除后,髂静脉支架解除髂静脉阻塞有利于预防PTS的发生。同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也是预防PTS发生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压力治疗包括弹力袜治疗和循环驱动治疗也可减轻DVT的症状。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规范化治疗争议与共识
    黄 晟,陆信武
    2017, 37(12): 1358-13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1
    摘要 ( )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应当在规范疾病的诊断和分级基础上,针对下肢静脉曲张、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分别采取微创的腔内血管治疗方法。

    血栓清除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吴丹明,张立魁
    2017, 37(12): 1361-13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2
    摘要 ( )  

    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一种常见的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为了预防PTS的发生,应迅速有效地清除血栓、解除静脉阻塞、保护瓣膜功能、减少静脉反流。目前,血栓清除的方法包括切开取栓、系统溶栓、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清除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应个体化,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腔内技术来清除血栓,安全有效地达到最佳临床期望,是预防PTS发生的关键。

    开放手术在血管外科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
    辛世杰,林若然
    2017, 37(12): 1365-13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3
    摘要 ( )  

    随着血管疾病发病率日趋增加,治疗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腔内修复(EVR)技术也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血管疾病病人选择腔内治疗,并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与此同时,血管外科医师忽视与淡忘开放手术的现象应引起学界重视。扎实的外科手术技术仍是外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

    指南与共识
    经胸前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专家共识(2017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海西甲状腺微创美容外科专家委员会,等
    2017, 37(12): 1369-13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4
    摘要 ( )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乳腺活检手术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7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17, 37(12): 1374-13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5
    摘要 ( )  
    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技术操作指南(2017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17, 37(12): 1377-13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6
    摘要 ( )  
    国际外科动态
    2017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年会外科热点介绍
    王志宏,张 浩
    2017, 37(12): 1383-13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7
    摘要 ( )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年会是代表世界甲状腺疾病治疗与研究领域高水平的会议之一。2017年10月18-22日,第87届ATA年会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在甲状腺疾病诊疗及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顶级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与讨论,展示了目前甲状腺相关领域最新治疗指南、学术进展和研究成果。关于甲状腺肿瘤和甲状腺外科的内容多集中在以病人受益和风险的评估为基础,探讨甲状腺癌手术范围以及淋巴结清扫策略。其他热点问题包括对不确定的甲状腺结节穿刺结果(Bethesda Ⅲ、Ⅳ级)的评估和处理策略以及分子诊断的应用和发展。

    论蓍
    腔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7例疗效分析
    魏立春a,张玉霞b,侯培勇a,李祺熠a,郑志勇a,苏奕明a,郑 毅a,张 科a,罗长志a,许太福a,叶奕辉a,蓝宇俭a,韦肖敏a
    2017, 37(12): 1385-13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开窗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2例。结果    7例病人植入锥形大动脉支架13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18枚。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14.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夹层破口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    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进一步证实。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与传统开放手术卫生经济学对比研究
    胡 明,杨 晗,覃 晓
    2017, 37(12): 1390-13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19
    摘要 ( )  

    目的    对腹主动脉瘤传统开放手术与腔内支架治疗的经济学效益进行系统评价,为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卫生经济学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CENTRAL(Cochrane Library)、Ovid MEDLINE、EMBASE、ACP(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Journal Club、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4月以前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或已经发表的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共初检出相关文献251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项已发表完成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12项非随机对照试验。结论    在植入物(支架或人工血管)费用、直接费用、医疗耗材方面,腔内治疗组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在随访、复诊费用、手术室使用费用、术前费用和手术费用方面差异不明显,而在重症监护室(ICU)和病房费用、工作人员费用、药物及血液费用方面,腔内治疗组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由于各试验基线不尽一致,各文献年份前后相差较大,且未考虑通货膨胀、货币汇率等因素。期待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特别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试验以指导临床实践。

    前哨淋巴结阳性Luminal B型早期乳腺癌非前哨腋窝淋巴结状态对预后影响研究
    叶京明a,徐 玲a,刘 倩a,程元甲a,辛 灵a,段学宁a,张 虹b,张 爽b,李 挺b,刘荫华a
    2017, 37(12): 1397-14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0
    摘要 ( )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Luminal B(HER2阴性)型早期乳腺癌非前哨腋窝淋巴结状态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经治的142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SLN阳性的Luminal B(HER2阴性)型早期乳腺癌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非前哨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和无转移病人无疾病存活率(DFS)和总存活率(OS)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42例SLN阳性病人中,平均每例病人检出SLN(2.06±1.26)枚,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SLN转移数目与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具有相关性(r=0.167,P=0.047),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绝经、原发肿瘤T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与该组SLN阳性病人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无相关性。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病人78例(54.9%),DFS为93%,OS为93.1%;非前哨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64例(45.1%),DFS为95.2%,OS为91.9%。经Log-rank(Mantel-Cox)检验,两组在DFS(χ2=0.011,P=0.918)及OS(χ2=0.348,P=0.555)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N阳性的Luminal B(HER2阴性)型早期乳腺癌病人,其阳性SLN数目与非前哨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存在相关性,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而非前哨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腹膜后脂肪肉瘤联合胰腺切除15例临床分析
    钱红纲,李成鹏,吴剑挥,丘 辉,郝纯毅
    2017, 37(12): 1402-14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联合胰腺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15例行联合胰腺切除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病人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7例病人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随访15(3~27)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0(240~1020) min,术中出血1200(200~60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7例病人肿瘤侵犯了胰腺实质,6例肿瘤侵犯了胰腺被膜。15例病人均联合结肠部分切除,6例联合血管切除和替代,10例联合一侧肾及肾上腺切除,其余5例既往手术已切除肾脏,6例行膈肌部分切除及修补,2例联合肝脏切除。术后8例病人发生胰瘘,其中A级5例,B级3例;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并发症3例、Ⅴ级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    联合胰腺切除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中安全可行,为一种可选择的术式。

    直肠癌术后须再手术吻合口漏影响因素研究
    从志杰1,2,秦 骏1,崔 然1,王 颢2,于恩达2,钟 鸣1
    2017, 37(12): 1406-14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须再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两大型结直肠外科中心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直肠癌经腹前切除的946例临床数据。对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及其可能的15个相关因素(包括病人因素和手术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非专科术者、预防性造口、放置肛管、远切缘距离和肿瘤TNM分期与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术前放疗(P=0.002)、非专科术者(P=0.006)、肛管放置(P=0.001)、远切缘距离<1 cm(P=0.003)被视为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预防性造口则被视为保护因素(P=0.004)。而肿瘤TNM分期在多因素分析中剔除于方程外(P=0.109)。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在术前放疗组(9.8% vs. 2.0%)和远切缘距离<1 cm组(11.1% vs. 2.1%)中的发生率明显更高。结直肠专科术者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专科术者组(1.9% vs. 7.5%)。结直肠专科术者和非专科术者的年均直肠癌前切除手术量分别为43例/年和2例/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值得注意的是,专科术者组的低位直肠癌病例要高于非专科组(60.6% vs. 44.2%,P=0.020)。预防性造口未能明显消除吻合口漏的发生(2.8% vs. 5.3%,P=0.108),但却能减轻其影响,降低再手术率(0.3% vs. 3.3%)。预防性造口组的低位直肠癌病例也同样要高于非造口组(93.7% vs. 42.7%,P<0.001)。而放置肛管组的须再手术漏发生率反而明显高于未放置组(10.0% vs. 1.6%)。肿瘤距肛缘距离并未显示与须再手术漏存在相关性(P=0.211)。结论    (1)结直肠专科术者以及新辅助放疗增加了直肠癌术后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2)预防性造口仍使得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显著降低了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风险。(3)放置肛管无益于预防吻合口漏。(4)建议非专科术者行直肠癌手术时无论肿瘤位置高低均须行预防性造口。

    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18例临床观察
    朱轶凡1,周 妍1,顾立立1,花 月1,张薛磊1,杨 波1,宋佳佳1,黄玲玲1,葛晓龙1,田宏亮1,李 宁1,2
    2017, 37(12): 1413-14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菌群移植(FMT)对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CDI)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南京总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收治的18例CDI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FMT治疗,记录FMT治疗前后粪便CDI的检测结果及临床症状,治疗后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    随访时间为7.6(3~16)个月。15例(83.3%)病人为初次治愈,其余3例为复发,其中2例在FMT治疗后3个月内再次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另1例在3个月后症状复发,复查CDI结果均为阳性。14例腹泻病人中12例(85.7%)治愈,1例症状改善,另1例病人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症状好转时间为1~15(7.4±4.1)d。11例腹痛病人中8例(72.7%)治愈,2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无好转;症状好转时间为1~21(9.5±5.3)d。6例肠梗阻或腹胀病人中4例(66.7%)治愈,其余2例病人症状均好转;症状好转时间为6~30(16.5±9.0)d。13例(72.2%)病人体重较治疗前增加,其余2例病人体重下降或无变化。FMT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为12例病人咽喉部疼痛、5例肠鸣音活跃、4例胃肠胀气。整个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是治疗CDI的有效方法,初次治愈率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短篇论著
    应用无气腹单孔腹腔镜行直肠癌Dixon根治术3例体会
    张剑波,顾海涛,蔡洪科,王亚旭,李 洋,朱代华,王继见
    2017, 37(12): 1416-14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4
    摘要 ( )  
    讲座
    血透通路构建及维护新进展
    杨硕菲,倪其泓,陈佳佺,张 岚
    2017, 37(12): 1418-14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5
    摘要 ( )  
    文献综述
    腹主动脉瘤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于 丹,吕俊远,辛世杰
    2017, 37(12): 1421-14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6
    摘要 ( )  
    病案报告
    经左旋髂深动脉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1例报告
    邓礼明a,熊国祚a,戴先鹏a,伍中华b,胡兵兵a,陈 洁a,曹 怡b
    2017, 37(12): 1426-1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7
    摘要 ( )  
    会议纪要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23)” 纪要
    梁 霄1,王宏光2,李建伟3,曹 君4
    2017, 37(12): 1429-14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2.28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