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大医论道
    普通外科进展
    本刊特稿
    论蓍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18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2018, 38(1): 1-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1
    摘要 ( )  
    胆道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2018, 38(1): 21-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2
    摘要 ( )  
    大医论道
    外科医生的养成——从医70年感悟
    黎介寿
    2018, 38(1): 25-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3
    摘要 ( )  
    普通外科进展
    人工智能医疗给外科医生带来的挑战、机遇与思考
    曹 晖,顾佳毅
    2018, 38(1): 28-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4
    摘要 ( )  

    近年来,人工智能医疗已迅速进入人们视野并在智能影像学、智能病理学、智能决策等方面得到应用,在外科领域也已逐步成为一项可普及、可推广的技术。转变工作理念、接受智能技术、加强转型学习、规范医疗行为、鼓励跨域合作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工智能医疗带给外科医生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外科医生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医疗大数据从何获取、如何选择和利用人工智能经验、推广人工智能医疗可能面临的障碍、哪些外科医生更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人工智能是否是解决医疗难题的最佳答案?这些方面都将是值得外科医生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杨尹默
    2018, 38(1): 34-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5
    摘要 ( )  

    加速康复外科(ERAS)基于循证医学基础,通过优化围手术期诊疗路径,达到促进术后康复的目的。ERAS的理论基础是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及其导致的代谢改变。临床实践中应坚持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多模式、个体化地开展ERAS。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创伤应激是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途径。ERAS应与我国国情及临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秉承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基本原则。

    应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若干问题思考
    李 丹,姜洪池
    2018, 38(1): 37-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6
    摘要 ( )  

    在探索如何安全地进行扩大肝切除的历史上,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的提出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目前,对于ALPPS诱导的残余肝脏(FLR)增生的质量,ALPPS的适应证、安全性、规范的技术操作及其预后均存在较大争议。但ALPPS并非是只为创新而标新立异地孤注一掷,其是为一部分病人的安全有效手术治疗探索一线生机。

    多模式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共识与争议
    李相成,李长贤,张嘉伟,沈 浩
    2018, 38(1): 41-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7
    摘要 ( )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细胞肝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多学科、多模式共存阶段。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动脉化疗栓塞、消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应根据不同个体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利用多学科优势,提高肝癌病人的整体疗效。目前,手术仍然是肝癌最好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可手术切除病人应尽量争取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增加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减少术后复发转移,为晚期肝细胞肝癌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机会,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胆道外科若干焦点问题和研究方向
    全志伟,王健东
    2018, 38(1): 45-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8
    摘要 ( )  

    胆道系统是上消化道系统的联接枢纽,与肝脏、胰腺及胃肠道直接相连,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独特。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胆道外科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防治医源性胆管损伤、注重胆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及加强胆道肿瘤临床基础研究等是目前最重要的焦点问题。

    胰腺囊性肿瘤诊治的困惑与对策
    梁廷波,白雪莉,马 涛
    2018, 38(1): 48-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09
    摘要 ( )  

    近年来,临床上胰腺囊性肿瘤(PCN)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深,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对PCN治疗上的不足或者过度。就PCN当前的国际诊治指南而言,不但存在较多的争议,而且也在不断的修正之中。黏液性囊腺瘤(MCN)及浆液性囊腺瘤(SCN)的诊治策略较为明确,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中存在的争议较多。MRI为PCN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因其在鉴别诊断上较CT有优势。内镜超声对PCN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PCN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上,SCN一般无须手术;而MCN一旦确诊均建议手术切除,若无恶性证据无须术后随访。主胰管型IPMN因恶变率高,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的治疗则存在不少争议,目前国际上对BD-IPMN的治疗总体趋于保守。在手术决策上,肿瘤大小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生长速度及血清CA19-9水平也在近期成为指导BD-IPMN治疗的重要因素。IPMN术后仍存在较高和较长期的复发风险,建议终身随访监测。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处理的争议与对策
    孙 备,冀 亮
    2018, 38(1): 53-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0
    摘要 ( )  

    现代外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感染以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理念为指导,呈现微创化、阶段化、多学科化、专业化和多元化5大新特点。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SAP并发感染遵循3D原则:外科干预应相对延迟至SAP发病后4周左右;首选引流;若引流效果不佳,则干预升级为清创。早期判断或筛选感染及疑似感染者应注重准确读片、综合分析,并考虑到其他系统感染的可能。对于确诊或疑似感染者,若病情稳定、无明显脓毒症或器官功能衰竭征象,可单纯予以抗生素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作为微创化的干预方式,可相对较早地开展。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囊实混合性病灶是相对明确的外科清创必要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SAP并发感染应根据病变位置及分布、术者的特长与偏好选择具体实施方案,其底线是尽量避免出血及肠瘘。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序列中的开放性清创应在合理的指征及时机下开展,其安全有效,也无法取代。当前SAP并发感染的治疗中凸显外科干预相对不足的问题,外科医师在多学科团队中应主动树立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勇于担当、敢于出手,努力为SAP并发感染病人争取良好预后。

    胃癌外科治疗原则的更新及对策
    季加孚,李浙民
    2018, 38(1): 57-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1
    摘要 ( )  

    以分期为导向的综合诊治仍是胃癌治疗的基石。第8版TNM分期第一次用胃癌的大数据进行了分期的调整,同时随着术前治疗地位的逐渐上升,首次提出的临床分期和术前治疗后病理学分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着分期调整,术前治疗也出现了新的模式和方案的区别,相关研究可能改变现有治疗格局。手术的细节逐渐得到相关研究结果的确认,但微创手术中的吻合及前哨淋巴结以及晚期胃癌手术的适宜人群还须进一步明确。规范诊治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及其共享或成为胃癌外科进步的驱动力。

    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发展轨迹与趋势
    郑民华
    2018, 38(1): 61-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2
    摘要 ( )  

    以腹腔镜为平台的微创手术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被誉为外科发展的里程碑。特别是在胃肠外科领域,手术数量不断增加,腹腔镜手术率稳步提升,建立了从戳孔、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全腹腔镜手术、免切口手术、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系列的手术规范。微创胃肠外科今后的发展将更多体现在功能的保护与保留,而非仅限于切口的大小;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更多设备与平台的创新与发展。

    再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的进展、争议及前景
    张忠涛,姚宏伟
    2018, 38(1): 65-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3
    摘要 ( )  

    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中最具争议的进展莫过于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相较于传统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TaTME的难度和风险更大,且学习曲线更长,适应证更窄,但其优势同样也很明显,能够为“困难骨盆”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更高质量的TME手术,标本的远端切缘更有保证,手术创伤更小,甚至体现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的理念。2017年9月,我国《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专家共识与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的发布对于规范国内TaTME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培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TaTME相关的临床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多中心、全国性的研究,同时也缺少结构化培训及教程。未来,期待在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TaTME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结构化培训和临床试验,以使TaTME操作标准化,并获得基于我国TaTME临床研究结果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我国的TaTME临床实践指南,使更多的直肠癌病人获益。因此,可以预见,TaTME手术还将在争议中前行。

    精准医学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共识与争议
    姚宏伟,张忠涛
    2018, 38(1): 68-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4
    摘要 ( )  

    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和综合治疗为主,随着AJCC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的更新,将MSI、KRAS、NRAS、BRAF等分子检测进行了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重点推荐,结直肠癌已经从传统的基于“群体化”诊治进入了精准的“个体化”医疗。传统的左、右半结肠癌是根据胚胎学、解剖学以及症状学等进行区分,在分子病理学指标及免疫环境检测的基础上,其已经从精准医学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定义,成为考虑如何选择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结直肠癌的共识分子亚型已经发布,但如何赋予其更具体的临床可操作性,目前尚存争议。结直肠癌“精准医学”将重新规划癌肿分类、预防筛查、诊断治疗、疗效预测、评估预后等各个临床实践节点,外科医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结直肠癌“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

    我国腹股沟疝手术规范化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健雄,李绍杰,黄 磊
    2018, 38(1): 72-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5
    摘要 ( )  

    腹股沟疝的治疗在近20年得到快速发展,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修订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版)》对新时期我国腹股沟疝诊疗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疝外科发展极不均衡,仍有很多地区在手术规范化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概念混乱、手术指征不清、技术应用不规范、材料选择不当,并由此导致的并发症增加(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病例近年来在各级别会议中均有报道。如何对这些手术进行规范和质量标准控制也是关乎到我国现阶段腹股沟疝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一部分可量化的质控指标被引入到行业质量控制体系中,以及由政府主导、医院为主体的疝病病人注册系统的逐步建立,可以预见,我国腹股沟疝手术质量控制的工作必将迎来全面发展,这也促使疝外科从业人员更好地完成腹股沟疝的日常诊疗工作,最终使病人获益。

    甲状腺疾病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争议
    田 文1,王 宇2,郗洪庆1,马 奔2,王 冰1,魏文俊2
    2018, 38(1): 75-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6
    摘要 ( )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已被应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及不可手术的复发甲状腺癌。然而,甲状腺疾病的射频消融治疗存有争议。射频消融的操作者在熟练掌握操作技巧、颈部解剖及甲状腺疾病相关的理论基础上更要严格把握其应用指征。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中射频消融不被推荐作为常规手段,无症状者无须行侵入性处理;另外消融技术由于缺乏相关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射频消融更不能作为其初始治疗手段,只有当病人病情较重无法手术或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手术时,才可将射频消融作为可选方案。甲状腺结节无论良恶性,凡具有手术指征,均应将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国内多家甲状腺治疗中心均报道了一批射频消融后甲状腺癌残留再次手术的病例。对于消融后再手术的甲状腺癌病人,由于手术风险难度增加,手术方法可部分参考局部晚期的甲状腺癌病人诊治策略,建议由经验丰富的甲状腺外科医生实施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乳腺癌多基因检测共识与争议
    刘荫华,辛 灵,赵婧祎
    2018, 38(1): 79-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7
    摘要 ( )  

    2017年7月,《临床肿瘤杂志》(JCO)刊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多基因检测临床指南更新内容。提高了MammaPrint®系统在临床应用的推荐强度。2018-01-01,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癌症分期系统将在全球启用。其中,首次提出针对乳腺癌采用Oncotype Dx®多基因检测的适应证推荐,受到临床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早期乳腺癌的多基因检测系统不断成熟并陆续面世,不同的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态度明确的推荐多基因检测用于早期乳腺癌病人复发风险预测,旨在科学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的制定治疗决策,避免过度医疗。但是,目前国内有关多基因检测的研究较少。现有进行基因检测的实验室仿照国外标准所开展的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有待验证,相应的行业标准与共识有待规范。大规模推广多基因检测并指导临床实践缺乏坚实的基础,尚须谨言慎行。

    临床营养治疗现状:挑战及对策
    吴国豪
    2018, 38(1): 83-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8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大量高质量临床研究完成以及对机体代谢变化及疾病机制理解的深入,营养治疗在理念和目标上均发生了改变,更关注于应激状况下机体的代谢反应的调理,有效保存机体瘦组织群,维护机体重要器官功能,提高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

    创伤出血性休克治疗进展
    丁威威,朱维铭
    2018, 38(1): 87-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19
    摘要 ( )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以往无法挽救的严重创伤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外科医生除掌握手术止血技术外,须加强对其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学习,才能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复苏液体、复苏目标、复苏各种药物等外科危重症处理相关的知识。

    本刊特稿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数据报告(2014-2016)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
    2018, 38(1): 90-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0
    摘要 ( )  

    目的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致力于建立公开、公平、科学化的学术平台,通过以数据为基础的交流构建全国化及区域化的合作项目,以达到相互沟通、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胃肠外科临床规范化水平,中国胃肠肿瘤联盟对参与中心3年来的胃癌、结直肠癌诊疗数据进行回顾汇总。方法    中国胃肠肿瘤联盟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各联盟成员单位发放胃癌及结直肠癌的资料收集幻灯,各单位根据要求按照不同年度填写完毕后发送至联盟邮箱(gi_union@foxmail.com)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中国胃肠肿瘤联盟共收集到来自全国85家中心的285份资料调查幻灯。共收集2014-2016年胃癌手术病例88340例。其中早期胃癌17187例,局部进展期胃癌62432例,晚期胃癌8543例(部分中心资料空项,后同)。共收集2014-2016年结直肠癌手术病例94277例,其中Ⅰ期结直肠癌病人占12.61%,IIA期病人占17.60%,IIB期病人占13.43%,IIC期病人占7.22%,Ⅲ期病人占35.92%,IVA期病人占7.42%,IVB期病人占3.90%。不同分期胃癌、结直肠癌病人诊疗情况各有特点。结论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数据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胃癌、结直肠癌诊疗现状。联盟将通过数据交流促进规范化诊疗,诊疗规范性的改善也将提升数据质量。

    论蓍
    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年度报告及趋势分析(2012-2016)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减重代谢外科学组,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2018, 38(1): 94-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1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上海市2012-2016年减重代谢手术开展的概况。方法    采用病例统计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2012-2016年各年各医院开展减重代谢手术情况,对病人的人口学数据、术式演变的趋势、并发症展开分析。结果    2012-2016年间上海市开展减重代谢手术的16家医院均提供了相关数据。共开展手术1599例,其中男性601例,女性998例。中位年龄32岁。开展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1044例,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456例。2012-2013年以RYGB为主,分别为76例(76%)及88例(70.9%)。自2014年起,SG取代RYGB成为上海市主要开展术式,2014年SG共214例(68.4%),2015年285例(70.4%),2016年483例(75.5%)。5年间总体手术量呈现进行性增长,平均手术时间减少,平均住院天数无显著变化,无死亡病人,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结论    上海市减重代谢手术开展量逐年增加,目前SG已成为上海减重代谢手术的主流术式。

    腹腔镜辅助经网膜囊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疗效分析
    曹 锋,李 昂,刘殿刚,段 宁,高崇崇,武玉多,丁乙轩,王 喆,李 非
    2018, 38(1): 97-1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2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一步法”腹腔镜辅助经网膜囊胰腺坏死组织清除(LATLSD)治疗胰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实施LATLSD治疗的35例IPN病人资料,所有病例坏死积液均集中于胰周区域。观察术后24 h及术后1周生命体征及炎症指标。结果    35例病人均成功进行手术,初次手术时间为(78.9±25.3)min,出血量为20(10~600)ml,初次手术引流管数量为(3.8±1.0)根。平均手术次数(2.3±1.6)次。平均住院时间为(44. 8±32.2)d。34例(97.1%)病人脓液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35),其中新发器官功能障碍4例(1例同时发生腹腔出血),胃漏、结肠漏各1例;发生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5例(14.3%)。病死率为5.7%(2/35),治疗成功率为94.3%。病人术后24 h白细胞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10.6±6.6)×109/L vs. (12.6±6.3)×109/L,P<0.01],而各项生命体征及炎症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在术后1周显著好转。结论    “一步法”LATLSD治疗胰周IPN安全、有效。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刘秦杰,任建安,吴秀文,王革非,王之伟,吴 婕,李家扬,黄金健,黎介寿
    2018, 38(1): 101-1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3
    摘要 ( )  

    目的    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转移结直肠癌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研究
    司保才,刘路光,郝洪波,孙 东
    2018, 38(1): 105-1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4
    摘要 ( )  

    目的    建立经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治疗腹膜转移结直肠癌(PMCRC)病人的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CRS+HIPEC治疗的146例PMCRC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腹膜转移。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并与腹膜表面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SDSS)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6(8~30)个月,PMCRC病人3年无病存活率(DFS)为30.8%。年龄、肿瘤pN分期、腹膜癌病指数(PCI)评分及肿瘤组织学类型为PMCR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根据这4项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DFS的一致性指数明显高于PSDSS评分系统(0.712 vs. 0.683),且与实际DF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年龄、肿瘤pN分期、PCI评分及肿瘤组织学类型4项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的预测经CRS+HIPEC治疗PMCRC病人DFS的列线图模型,准确度高,区分度明显优于PSDSS评分系统,且与实际DF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临床治疗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腹腔镜下改良Overlap法食管空肠吻合11例临床分析
    郑佳彬,吴德庆,王俊江,胡伟贤,冯兴宇,杨梓锋,李 勇
    2018, 38(1): 110-1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改良Overlap法食管空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1例胃上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行改良Overlap法食管空肠吻合,即将线性吻合变为三角吻合,并使用器械吻合关闭共同开口。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为36(22~65)min;手术切口长度为5.5(5.0~7.0)cm;术后恢复进食全流质时间为4(3~5)d;术后住院时间为8(6~11)d。1例病人术后第2天出现吻合口出血,予胃镜下止血,其余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5 d均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未发现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术后3个月复查消化道造影未见吻合口狭窄。结论    全腹腔镜下改良Overlap法食管空肠吻合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吻合方式。

    脾动脉瘤12例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任家书,马秀现,王志伟,李 健,黄向上
    2018, 38(1): 114-1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6
    摘要 ( )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脾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经超声、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评估脾动脉瘤的大小、性状,脾动脉载瘤动脉的直径,动脉瘤所处脾动脉的位置、形状及瘤颈大小。根据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法。病人出院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影像学复查超声或者腹部CT。结果    12例病人中,11例拟行介入治疗。其中1例因造影后发现瘤体巨大,距离腹腔干开口过近,且有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分支供血,而放弃介入办法,转为外科手术治疗,其余10例均实施介入治疗;另1例具有外科手术指征,选择直接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情况: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脾脏严重梗死、动脉瘤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是脾动脉瘤首选的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部分脾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病案报告
    腹膜后肝脏下阑尾炎并Meckel憩室炎1例报告
    王 志,龚江波,魏亚元,吴相柏
    2018, 38(1): 118-1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1.2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