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8-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普通外科进展
    指南(共识)解读
    论著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会议纪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普通外科进展
    肝癌行肝切除术和肝移植的合理选择
    沈 锋,王 葵,薛 辉,吴孟超
    2018, 38(02): 121-1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1
    摘要 ( )  

    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是目前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主要根治性治疗手段。在技术上同时适合的前提下,两种治疗在不同分期肝癌,尤其是中期肝癌中如何合理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对具有良好肝切除指征的符合米兰标准内肝癌,根治性肝切除术和肝移植的总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伴严重肝硬化,多发肿瘤(≤3个)的符合米兰标准的病人,肝移植可获得更好远期疗效。两种治疗对超米兰标准的中期肝癌的疗效比较尚缺乏更多证据,但肝移植中米兰标准指征可进一步扩大已有较多共识,尤其是我国学者提出多种肝移植筛选标准,有效提高了肝移植的受益范围。肝切除术加补救性肝移植可能是另一种值得探讨的治疗策略。设计良好、克服肝切除术和肝移植两种治疗之间选择偏移的前瞻性研究值得期待。

    余肝不足肝癌手术治疗争议与共识
    周 俭,彭远飞,王 征
    2018, 38(02): 126-1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2
    摘要 ( )  

    手术切除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肝脏外科进展迅速,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肝脏解剖复杂性和手术操作已不再是肝脏外科发展的障碍,剩余肝足够与否成为限制肝脏手术的瓶颈。目前,人工肝支持技术尚不成熟,余肝不足肝癌手术的主要策略是诱导余肝增生然后再切除肿瘤的二步切除法,以及针对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的降期或转化治疗。二步切除的主要方法目前仍为门静脉栓塞(PVE)或门静脉结扎(PVL)的二步肝切除术。对于肝细胞肝癌,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可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近年来,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的出现为余肝不足的肝癌手术带来新的突破。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诱导显著的肝脏增生,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较高,在手术安全性及肿瘤转归方面尚有争议。近年来原发或转移性肝癌的降期或转化治疗伴随着非手术技术的进步,亦有很大进展,已使越来越多的病人能够手术获益。

    合并大血管侵犯肝细胞癌外科治疗的争议与共识
    陈亚进,曹 君
    2018, 38(02): 133-1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3
    摘要 ( )  

    合并大血管侵犯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目前存在技术难度、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与肿瘤学疗效获益之间的矛盾。现有的国内外指南共识存在分歧,分型方法也有差异。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或许能为病人带来可重复性的获益,但仍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对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脏肿瘤可切除、分型较好的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肝静脉癌栓(HVTT)或下腔静脉癌栓(IVCTT)的病人实施手术切除,并得到了可重复性的获益。但对于侵犯门静脉主干的PVTT,以及侵犯心房的IVCTT实施手术切除,大部分学者仍持谨慎态度。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将为该领域带来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最终促进指南共识的修订和更新。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胆外科临床应用的争议与共识
    范应方,方驰华
    2018, 38(02): 137-1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4
    摘要 ( )  

    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成为肝胆外科疾病的术前诊断及评估、手术规划制定,术中指导、术后评估的重要工具,极大推动了肝胆外科疾病的精准诊疗水平。与CT和MRI自带图像后处理技术比较,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图像三维重建和图像显示的方法步骤等方面均存在不同。CT和MRI的图像后处理软件采用多层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层面容积重组(MPVR)、表面阴影显示(SSD)、仿真内镜(VE)等技术对原始二维图像进行重组和二维显示,不涉及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图像显示技术为二维显像。而三维可视化技术经过对原始DICOM数据的预处理、图像分割、面绘制和体绘制重建等技术对原始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图像显示技术为三维可视化。两者均是对原始二维图像的二次处理和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图像失真。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胆外科疾病的定性诊断方面虽无优势,但在定位诊断、术前手术方案制定、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后等方面优于CT和MRI自带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外科医生应该根据疾病诊疗的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三维可视化软件。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创了三维影像技术诊疗疾病的新模式,将成为精准外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胆道良性疾病诊治中的若干争议及共识
    汤朝晖,靳龙洋,魏妙艳,全志伟
    2018, 38(02): 142-1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5
    摘要 ( )  

    随着各种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胆道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胆道良性疾病的外科诊治大多已有共识,但仍然存有争议,如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手术方式,复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胆肠吻合治疗,胆管损伤内镜治疗的价值判断,壶腹部良性肿瘤的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选择等。针对目前存在的争议,应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达成共识,后续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最终形成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从而使病人获得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效果。

    胰腺癌根治术的范围:共识与争议
    楼文晖,方 圆
    2018, 38(02): 146-1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6
    摘要 ( )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局部复发、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外科医生针对手术切除范围进行了3个阶段的探索:从Whipple医生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到20世纪60年代是安全性改善阶段;之后至2000年的30年间,扩大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全胰腺切除成为研究热点;随着2000年以后多项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手术范围扩大并未带来生存优势使外科医生逐渐向标准淋巴结清扫回归,也形成了关于切除范围的指南和共识,但疗效尚不满意。外科医生意识到需要重视肿瘤生物学性质对预后的影响,应联合化疗、放疗以改善疗效。

    微创理念与技术在胰腺外科临床应用的共识与争议
    李 非,曹 锋
    2018, 38(02): 149-1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7
    摘要 ( )  

    外科发展至今,微创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推行,微创胰腺外科技术进展迅速。在急性胰腺炎后期并发症的处理方面,以内镜、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相关指南一致推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及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LDP)发展迅速,手术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回顾性研究提示,对胰腺癌行LPD或LDP,其肿瘤学及近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胰腺外科虽复杂,但微创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应用乃大势所趋。

    早期胃癌治疗的共识与问题
    李子禹,王胤奎,陕 飞,季加孚
    2018, 38(02): 153-1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8
    摘要 ( )  

    目前,早期胃癌的治疗共识与争议并存。一方面,在符合适应证前提下,内镜治疗在安全性和预后方面均可以接受,且比手术治疗更加微创,是符合内镜治疗指征病人的首选方式;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在原发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有经验及条件的中心可考虑选用腹腔镜或机器人等微创手术方式,这些现已达成业内共识。另一方面,如何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如何为符合内镜治疗扩大适应证的人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如何处置内镜治疗切缘阳性的病人,怎样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探索以及保留功能手术的研究,如何应对我国现状下的早期胃癌治疗等仍存在争议。总体而言,早期胃癌的治疗模式呈现多元化,向精准靠近,内镜与微创手术的结合可能是今后早期胃癌治疗发展的热点。

    保留功能胃切除术的争议与共识
    赵 刚,徐 佳,王书昌
    2018, 38(02): 158-1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09
    摘要 ( )  

    近年来,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病人预后较好,因此,手术更加重视保留胃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减少手术创伤,进而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其中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胃功能保留手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和胆石病的发生率,术后胃潴留是其常见术后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探测技术可预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指导术者在术中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从而缩小手术范围以充分保留胃功能。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争议与共识
    臧 潞,马君俊,郑民华
    2018, 38(02): 163-1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0
    摘要 ( )  

    腹腔镜胃癌手术历经20余年的发展,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不断降低。在当前腹腔镜胃癌手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争议与共识并存。(1)手术适应证:腹腔镜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已成为共识,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尚存争议。(2)淋巴结清扫范围: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各站淋巴结清扫的镜下解剖标志已在国内专家意见下达成共识;对于网膜囊切除,根据日本 JCOG1001研究结果,不推荐作为cT3期(浆膜下层)或cT4a期(浆膜层)胃癌的标准治疗方式。(3)消化道重建:全腹腔镜重建手术较小切口辅助重建手术视野更好,操作空间更大,且原位断胃无过度牵拉,切缘更充分,主要吻合过程均在腹腔镜监视下完成,是腹腔镜胃癌手术发展的一种趋势。(4)站位和入路:左侧站位入路是国内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腹腔镜胃癌手术入路,具有中国特色,更体现手术团队紧密协作,对于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时,须剥离大网膜和部分横结肠系膜前叶,以及进行第2站淋巴结清扫,较右侧站位入路优势明显。

    全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争议与共识
    徐泽宽,王林俊,徐 皓
    2018, 38(02): 167-1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1
    摘要 ( )  

    全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分为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及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这两类重建方式又分成不同的术式,其中部分重建方式的功效仍存争议。全胃切除术目前仍是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近端胃切除术应用较少,但其术后抗反流重建方式的出现有望扩大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管形吻合能够获得较高的切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直线形吻合的全过程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主要适用于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对于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如何保证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安全,降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争议的焦点。对于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各种重建方式是否具有抗反流功效仍然需要高级别研究证据来证实。在临床实践中,术者须在遵守消化道重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病人自身情况,以病人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3D腹腔镜在胃肠外科临床应用的现状、共识和争议
    李 勇,吴德庆
    2018, 38(02): 172-1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2
    摘要 ( )  

    3D腹腔镜在视觉上对标准2D腹腔镜进行改进,增加了手术视野的三维立体感和手术操作的纵深感。在初学者和复杂操作的空间定位、以及组织、血管和层次辨识等方面具有优势,并获得临床认可。但3D腹腔镜也具有视角受限,易产生视觉疲劳、价格昂贵的缺陷,使其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仍存争议。作为一种尚未在临床普及的技术,3D腹腔镜仍需要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在肿瘤根治术中的远期疗效。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争议与共识
    肖 毅
    2018, 38(02): 175-1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3
    摘要 ( )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加之设备的进步,外科医生对该技术的应用热情日益高涨。腹腔镜技术在微创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中具有明显的微创效果,解剖层次容易辨认,淋巴结清扫彻底,出血少,术后康复快;肿瘤远期效果相当。外科医生在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革新,衍生出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NOSES),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等概念和手术入路,丰富了微创理念。系统、规范地开展和普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将成为结直肠外科医生的成长方向。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手术时机与术式选择
    陈进宏,王祥宇
    2018, 38(02): 179-1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4
    摘要 ( )  

    临床上有15%~25%的结直肠癌病人在原发肿瘤确诊时或确诊前就伴有肝转移,即同时性肝转移(sCRLM)。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以及外科技术的提高,sCRLM的临床治疗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与争议。新辅助化疗对于特定病人,尤其是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病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原发灶与肝转移灶同期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肝转移灶优先切除”的理念也得以实施。以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下的sCRLM同期切除较传统开放手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然而,循证医学证据缺乏是目前sCRLM临床治疗面临的最大困难,新辅助治疗的地位、分期切除顺序的选择、同期切除病人的甄别以及微创技术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存在的问题、争议与对策
    乐 飞,李健文
    2018, 38(02): 183-1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5
    摘要 ( )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从1993年诞生迄今,已发展25年。最初因为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切口相关并发症少,代表性术式腹腔内补片平铺术(IPOM)获得迅速推广。随着缺损关闭和补片固定等核心技术问题的逐步优化,以及在边缘切口疝领域的突破,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更是极受推崇。但因为补片材料学等因素的限制,置于腹腔内的补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疝外科专科医师的治疗策略开始逐步从“腹腔内”走向“腹腔外”。但以MILOS为代表的新技术同样充满了问题与争议,是否会成为革命性的转折点,尚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检验。

    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争议、共识与对策
    张 浩,孙 威
    2018, 38(02): 187-1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6
    摘要 ( )  

    对术前或术中检查中央区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目前还存在争议性。尽管pCND对cN0 PTC病人长期存活率、复发率和术后甲状腺球蛋白的影响仍不明确,但能够清除中央区潜在的转移淋巴结,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和降低再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准确分期和合理选择放射性碘治疗,并对颈侧方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012年我国《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及国内学者主流观念,推荐对cN0 PTC病人行病灶同侧的pCND。在行pCND时,应该确保手术范围的规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代谢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王 勇
    2018, 38(02): 192-1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7
    摘要 ( )  

    在世界范围内,肥胖人群数量不断攀升。肥胖及其并发症问题正在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代谢外科治疗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效果获得了广泛肯定。针对代谢外科开展的临床研究不断丰富。在术式选择时应结合病人需求与医生技术水平综合考虑。针对代谢相关指标研究应进一步完善。临床医生关注代谢外科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及远期营养并发症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肥胖人群心理变化及美容需求。

    指南(共识)解读
    2017年可能切除胰腺导管腺癌定义与标准国际专家共识解读
    孙 备,杨文博,胡继盛
    2018, 38(02): 195-1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8
    摘要 ( )  

    可能切除胰腺导管腺癌(BR-PDAC)是介于可切除与不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之间的类型,因其术后切缘阳性可能性大,易复发,预后较差,故近年来多建议先行新辅助综合治疗。2016年在日本仙台召开的第20届国际胰腺病学会会议期间,部分与会专家针对BR-PDAC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寻求新的共识,最终通过解剖学anatomical(A)、生物学biological(B)和条件性conditional(C)3个方面进行定义,当满足其中一方面或以上的标准时即可定义为BR-PDAC(如A、B、C、AB、AC、BC或ABC)。该共识强调可切除性不仅取决于肿瘤与血管的解剖学关系,而且生物学因素和条件性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论著
    挽救性肝移植治疗肝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临床效果分析
    邹卫龙,朱雄伟,李自强,张浩冲,陈新国,沈中阳
    2018, 38(02): 200-2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19
    摘要 ( )  

    目的    观察挽救性肝移植(SLT)治疗初始肝切除(PLR)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影响无复发存活率(RFS)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60例PLR术后HCC复发、接受SLT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SLT术后效果及受体RFS情况;根据随访期间复发与否,多因素分析SLT术后再次复发的风险因素,Log-rank(Mantel-Cox)评价独立风险因素对RFS的影响。 结果    病人中位随访时间3.7(0.1~9.9)年。28例(46.7%)SLT受者5年内出现肝内复发或远处转移,1、3、5年RFS分别为79.1%、64.6%、53.0%。复发肿瘤超过Milan标准、甲胎蛋白(AFP)水平≥400 μg/L、微血管侵犯是影响RFS的独立风险因素;3种风险因素相关的1、3、5年累计RFS显著降低,分别为39.9%、28.5%、22.8%,56.8%、44.7%、36.5%和24.1%、16.1%、16.1%,P<0.05。 结论    复发肿瘤超过Milan标准、AFP水平≥400 μg/L、存在微血管侵犯是影响SLT术后RFS的独立风险因素。 SLT作为PLR术后复发性HCC的挽救措施可获得较高的RFS。

    布-加综合征病人副肝静脉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党晓卫,付坤坤,李 林,李路豪,刘优优,牛光辉,李 松,张中杰,许培钦
    2018, 38(02): 205-2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0
    摘要 ( )  

    目的    分析布-加综合征病人副肝静脉(AHV)的代偿扩张情况,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8例布-加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病人首次确诊时AHV的数目及其直径大小,根据结果分为明显代偿扩张组(AHV单支最大直径≥5 mm或AHV直径总和≥6 mm,n=58)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AHV单支最大直径<5 mm且AHV直径总和<6 mm,n=20),同时将检出的AHV按直径大小分为A类(直径≥5 mm)和B类(直径<5 mm)。分别记录分析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肝静脉梗阻程度、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两类AHV长轴与下腔静脉(IVC)近心段长轴夹角。结果    78例布-加综合征病人中有68例(87.2%)检出AHV,共124支(A类96支,B类28支)。明显代偿扩张组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病人在疾病类型[主肝静脉(MHV)梗阻型3例(5.2%)vs. 1例(5.0%), IVC梗阻型0 vs. 4例(20.0%), 混合型55例(94.8%)vs. 15例(75.0%),P=0.007]、MHV梗阻程度[Ⅰ度0 vs. 2例(10.0%),Ⅱ度0 vs. 2例(10.0%),Ⅲ度6例(10.3%)vs. 10例(50.0%),Ⅳ度52例(89.7%) vs. 6例(30.0%),Z=-5.378,P=0.000]、血清VEGF水平[(68.1±40.4)ng/L vs. (394.2±194.6)ng/L,t=-7.437,P=0.000]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性别(χ2=0.027)、年龄(t=0.960)、PT(t=-0.020)、Child-Pugh分级(Z=-0.564)、门静脉主干内径(t=1.586)、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t=0.154)、血清D-二聚体(t=0.166)、纤维蛋白原水平(t=-1.5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类AHV长轴与IVC近心段长轴夹角存在差异(χ2=15.827,P=0.000)。两组病人AHV直径总和与MHV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57,P=0.000),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725,P=0.000),MHV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也呈负相关(r=-0.445, P=0.000)。结论    布-加综合征病人的AHV多代偿性扩张,其扩张情况与疾病类型、MHV梗阻程度、血清VEGF水平有关。AHV长轴与IVC近心段长轴夹角是代偿扩张的可能影响因素。

    术前SIRI和PLR对肝癌切除术后病人生存预测价值分析
    张劲夫,范正军,梁润威,孙 涛,乔兵兵
    2018, 38(02): 210-2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1
    摘要 ( )  

    目的    联合术前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SIRI)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探讨两指标对肝癌病人术后无瘤存活率与总存活率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原发性肝癌切除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肝细胞肝癌的126例病人资料、术前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等,计算每例病人术前SIRI与PLR指标,并进行随访观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以上因素对于病人无瘤存活率与总存活率的预测意义。结果    术前SIRI与PLR对于肝癌病人术后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SIRI诊断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3,PLR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术前外周血SIRI和PLR水平与肝癌巴塞罗那分级(BCLC)分期、肿瘤直径、血管侵犯等相关(P均<0.05)。Cox风险模型提示术前SIRI及PLR均为肝癌预后及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生存分析表明,SIRI≤1.335组及PLR≤72.9组病人的1、3、5年无瘤存活率及总存活率均高于SIRI>1.335组与PLR>72.9组。当术前SIRI>1.335,PLR>72.9时,病人表现出最差的预后情况,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术后高复发与高死亡风险。结论    术前SIRI及PLR是两种较为可靠的预测指标,可用于预测肝癌病人术后生存情况,两者结合更有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病人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张敬柱,涂建锋,陆蓥蓥,柯 路,李 刚,周 晶,董 杰,童智慧,李维勤
    2018, 38(02): 219-2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2
    摘要 ( )  

    目的    调查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病人的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6年3~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出院的10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胃肠道瘘的病人29例,未发生胃肠道瘘病人80例。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空腹胰高血糖素,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2 h胰岛素、2 h C肽、2 h胰高血糖素及粪便标本,通过检测粪弹力蛋白酶(FE-1)评估病人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收集病人独立完成的生活质量简表(SF-36)及住院期间临床资料。比较住院期间发生与未发生胃肠道瘘病人的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与未发生胃肠瘘病人相比,发生胃肠道瘘病人行手术干预的病例数较多[19例(65.6%)vs.19例(23.8%),χ2=0.96,P=0.000],住院期间体重降低明显[(8.7±0.6)kg  vs. (6.8±0.5)kg,t=2.240,P=0.027],生活质量偏差[(119.3±2.8)分vs. (128.1±1.1)分,t=3.57,P=0.006],但两组病人在胰岛素分泌功能方面,空腹血糖[(6.9±0.5)mol/L vs. (6.3±0.3)mol/L]、空腹胰岛素[(9.5±2.4)mU/L vs. (7.9±0.7)mU/L]、空腹C肽[(0.7±0.3)nmol/L vs. (0.5±0.3)nmol/L]、空腹胰高血糖素[(37.8±3.7)pmol/L vs. (40.0±2.6)pmol/L], OGTT 2 h血糖[(11.9±1.3)mol/L vs. (10.1±0.7)mol/L]、2 h胰岛素[(36.7±7.0 )mU/L vs. (35.9±3.5)mU/L]、2 h C肽[(1.6±1.2)nmol/L vs. (1.5±1.0)nmol/L]、2 h胰高血糖素[(43.0±3.4)pmol/L vs. (41.5±2.4)p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病人出院后生活质量较未并发胃肠道瘘病人生活质量偏差;但在胰腺功能方面两组病人无明显差异。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32例报告
    范雄伟1,2,杨海涛1,郭 伟2,张忠涛2
    2018, 38(02): 224-2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采用常规5 mm胆道镜开展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吴忠市人民医院 2015 年 6 月 至2016 年4 月实施LT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32例病人临床资料及其疗效。32例病人术前均通过B超、CT和(或)MRCP检查证实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结果    32例病人胆总管直径8~15 mm;CT或MRCP显示胆囊管直径≥3 mm;胆总管内结石直径3~8 mm,结石数目1~3枚。成功完成LTCBDE手术30例,未成功2例。成功率93.8%。手术时间(96.2±32.5)min,术后住院时间(3.5±2.1)d, 2例(6.3%)术后发生胆漏。有8例病人术中因结石较大,应用汇入部微切开技术完成取石。院外随访10~22个月,未发现胆道狭窄及结石残留与复发。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后,在基层医院采用常规5 mm胆道镜开展LTCBDE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免疫胶体金法甲状旁腺快速鉴定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张进军,夏文飞,沈文状,朱 智,杨志芳,李兴睿
    2018, 38(02): 227-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免疫胶体金法(ICGT)快速测定组织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下简称PTH- ICGT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79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手术病人,术中行PTH-ICGT法快速测定并比较分析甲状旁腺附近颈部不同组织内PTH水平;选择2016年6~12月同单位106例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PTH-ICGT组(53例)和常规肉眼组(53例),比较分析两组甲状旁腺发现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结果    79例接受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病人中,PTH-ICGT法检测结果显示,甲状旁腺组织PTH浓度为(955.3±16.1)ng/L;骨骼肌组织[(14.5±1.5)ng/L]、甲状腺组织[(15.0±1.3)ng/L]、脂肪组织[(15.3 ±1.2)ng/L]、淋巴结组织[(14.0±1.2)ng/L]内PTH含量极低,甲状旁腺组织中PTH表达水平分别与骨骼肌、甲状腺、脂肪、淋巴结组织内PTH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2、33.42、39.34、30.77,P均<0.0001);PTH-ICGT法检测距离甲状旁腺周围1 mm、2 mm、3 mm、5 mm组织中PTH浓度分别为(14.6±1.5)ng/L、(16.7±1.6)ng/L、(15.1±1.4)ng/L和(13.0±1.1)ng/L,甲状旁腺组织中所测得PTH值与不同距离组织所测得PT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2,30.68,33.42,31.50,P均<0.0001);采用常规肉眼法识别甲状旁腺组织总符合率为74.1%,PTH-ICGT法则为98.6%,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7,P<0.0001)。106例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病人中,常规肉眼组甲状旁腺发现率为92.4%,PTH-ICGT组为96.2%,两组甲状旁腺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67,P=0.40)。两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11.3%和5.7%(χ2=1.093,P>0.05)。两组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0(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495)。结论    PTH-ICGT法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效率较高,可能会提高临床甲状旁腺发现率并降低手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文献综述
    坏死性胰腺炎外科干预方式研究进展
    吕新建,孔 瑞,孙 备
    2018, 38(02): 231-2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5
    摘要 ( )  
    病案报告
    巨大空肠系膜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陈 楠,邬林泉,周 涛,殷中强
    2018, 38(02): 235-2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6
    摘要 ( )  
    会议纪要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25)”纪要
    赵 刚
    2018, 38(02): 238-2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2.27
    摘要 ( )